-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常识判断模块宝典(第11版)(2017)
- 伍景玉
- 1382字
- 2020-08-28 00:00:46
第三章 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
第1节 宏观经济理论
考点1 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影响社会总供给水平或规模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对总供给产生影响的方式和途径都不同。总的说来,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总需求规模。供给首先是由需求决定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都只能通过满足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商品的价值。从微观的角度看,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引导着生产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规模,决定着社会总供给的规模。
(2)物价总水平。物价总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每种商品的价格高低对其供应量的影响,最后会表现为宏观上的物价总水平对总供给水平的影响。
(3)一定时期内的资源可供量。资源可供量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可向生产者提供的资源数量,它是形成潜在的总供给规模的决定因素。
(4)资源利用效率。在资源可供量既定的条件下,单位资源利用效率高,则意味着一定量的资源会有更多的产出,从而形成较大规模的总供给;反之,单位资源利用效率低,则意味着一定量的资源所形成的总供给会减少。
(5)政府及其政策。总供给的形成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政府及其政策。政府通过若干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总供给的规模。
考点2 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在不考虑进出口因素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规模。
投资需求在总量上表现为投资总规模。投资总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投资倾向、政府税收与政府支出、货币供应量、市场投资环境等。
消费需求在总量上表现为社会对消费品和劳务消费量的总和,是用于消费的社会购买力。影响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居民收入水平、利率、储蓄倾向、物价水平及其预期及政府转移支付等。
考点3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也称总供求失衡,在其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另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1)通货紧缩: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是指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又称总供给过剩与总需求不足,即生产总量大于购买力的需求总量。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主要表现是:①企业市场急剧缩小,产品卖不出去,从而企业开工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失业人口增加;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出现零增长、负增长或只有少量增长的停滞状态,导致国家税收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增加;③企业生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货币需求量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
(2)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指总需求大大超过了总供给,总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这种状况又叫做需求膨胀。需求膨胀的情况下经济的主要表现是:①企业市场扩大,产品不愁销售,企业由此而丧失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形成竞争不足;②经济增长过快,超过资源可供能力和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引起结构失调、效率下降,短线制约突出;③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呈现“双膨胀”,信贷规模相应扩张,信贷支出额大于存款额,这种情形的必然结果是出现通货膨胀。在需求膨胀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容易失控,价格信号失灵,资源配置扭曲,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意味着各种经济矛盾趋向尖锐化。
第2节 微观经济理论
考点1 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主要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分为个人、企业和国家(政府)。他们在市场活动中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一是个人或家庭作为市场主体,其参与市场活动的表现是:(1)购买消费品和劳务。其支出直接构成消费品和服务商品市场的需求,其支出方向和结构直接影响市场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2)个人投资。这种投资是把货币收入转化为投资,一般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手段,将货币收入转化为投资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需求。(3)进入市场的目的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经济与非经济利益偏好,其中包括社会公益偏好。
二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表现是:(1)形成市场供给,其产品直接构成投资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供给。(2)形成市场需求,企业投资行为直接构成生产资料市场的购买需求。企业集团购买力是消费品市场的重要购买力之一。(3)既接受市场引导,又影响市场运行。
三是政府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的表现是:(1)在微观经济领域内,直接参与种类有限的“公共产品”的生产,用于直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2)以投资者和投资品购买者的身份,将其掌握的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资料市场,以影响生产资料市场的供给和需求。(3)以消费品购买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影响消费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4)在宏观经济领域,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考点2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从事广泛的经济活动形成的价格、利率、税率、竞争、供求等方面的联系和制约机制,它自发调节着社会生产活动。市场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运行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指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包括企业自主定价、市场形成价格等环节。价格运行机制,是指价格与供求状况的变动相联系,而产生时高时低的运动过程。价格调节机制,是指价格调节作用实现的机理和过程。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它是供求规律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包括供求决定价格机制和价格调节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它反映着竞争同供求变动、价格波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有机联系。竞争机制是竞争规律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竞争规律的要求通过竞争机制来贯彻,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得以形成的基础。
考点3 供给与需求
供给是市场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市场的商品是由生产者生产的,某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一定价格下卖者愿意出售的这种商品的数量。价格越高,生产者就越愿意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也就有越多的资源投入这种商品生产。反之,商品价格越低,生产者就会越减少这种商品的供给。
需求是市场活动的又一个基本条件。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是指一般意义的人类自然需要。这种市场需求也与价格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越高,人们购买的数量越少;反之,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越多,需求量越大。
考点4 成本与价格
成本是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这里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与此相对应,生产要素价格则是指劳动者的工资、资本的利息、土地的地租等。成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总成本和平均成本。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价格高低除了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外,还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趋于上升;反之,价格则趋于下降。
考点5 竞争与垄断
竞争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经济各主体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而发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排斥的关系。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有卖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买者与买者之间的竞争、卖者与买者之间的竞争等。竞争的范围主要有商品价格方面的竞争,商品品种、质量、商标方面的竞争,交货期限方面的竞争,促销宣传方面的竞争,信誉方面的竞争,服务方面的竞争以及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等。竞争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发达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有序市场经济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这也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特征。
垄断是指少数大的或条件好的企业或者市场主体联合或独占生产和市场的行为。它们控制一个或若干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取得统治地位,操纵这些部门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某些生产资料的价格,以保证自己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要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除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的各种经济信号(包括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形成要有利于竞争的展开外,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垄断,保护竞争。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而后又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更反对垄断。保护竞争,避免垄断,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主要特征之一。
考点6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是有关机构(政府、立法机构、行业协会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的由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市场规则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市场进入规则。例如,对企业有注册资本数量的要求,技术和规模标准的要求,控制污染标准和卫生标准的要求等。
(2)市场竞争规则。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3)市场交易规则。如交易必须公开,除涉及商业秘密以外,一般的交易活动都要在市场上公开进行。交易必须公平,一切交易都必须在自愿、等价、互惠的基础上进行。
市场秩序是指市场主体活动的制度框架,它具体体现为有关的市场法律和各种约定俗成的传统。
考点7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由多种市场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市场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市场机制是从动态角度分析市场的构成,市场体系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市场的构成。市场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1.统一性
市场体系是统一的,它的基本要求是破除商品流通中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实行统一的市场政策和法规,以达到货畅其流的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1)全国市场在空间上的统一;(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市场活动的统一;(3)所有资源都作为商品在市场进行交换的统一;(4)在企业具有外贸自主权的基础上统一对外。
2.开放性
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国内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以及城乡之间都是相互开放的,不被自然、经济和行政因素形成的市场壁垒所阻碍。不仅国内市场是开放的,而且所有市场对世界都是开放的。
3.高效性
市场体系的运营是高效的,这种高效性表现在:(1)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益;(2)发达的市场体系要求减少流通环节,做到环节少、周转快、成本低、利润高;(3)完备的市场体系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信息灵敏,决策迅速,效率高。
4.规范性
市场体系庞大复杂,其运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有严格的规定,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有严格的约束,市场竞争是公平的。市场体系的规范性从两个方面得以实现:(1)硬件建设,主要指维护市场秩序的组织机构建设;(2)软件建设,即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考点8 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
1.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两种商品的,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来说,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2.帕累托改进
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