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常识判断模块宝典(第11版)(2017)
- 伍景玉
- 13字
- 2020-08-28 00:00:46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
第1节 邓小平理论
考点1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3)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考点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考点3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从经济形态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考点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考点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考点6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的经济。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础,是一个由各种市场组成的完整、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换政府职能,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决不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央集权管理,直接控制企业,而是建立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计划要求。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既讲求效率、又注重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于失去劳动力或没有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人予以帮助的制度,也是以社会力量保证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我国目前存在的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其他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混合经济制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等。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分配制度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按劳分配和按市场要素分配要结合起来。(2)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既讲求效率、又注重公平,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
考点7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民主制度
(1)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坚持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静态角度看,是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文明的社会政治形态以及社会主义的其他各项政治制度;从动态角度看,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政治活动都必须按照文明的要求和方式去实现、去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1)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继续全面深入地进行普法教育,广泛开展依法治理;(3)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到有法必依;(4)继续完善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格、公正执法;(5)合理借鉴别国法制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法治之路。
考点8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三个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3)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文化创新、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考点9 “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的概念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坚持“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前提下,实现祖国的统一,实行两种制度。
(2)保证“两种制度”长期不变。即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4)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湾同胞在台湾当家做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分别来治理香港、澳门和未来回归祖国的台湾,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3.“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1)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回归,彻底洗雪了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耻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既高度自治,又得到祖国的强大支持。
(3)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面的成功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必将为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产生巨大示范作用。
(4)“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党坚持马列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用和平方式解决矛盾的典范。
4.“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在当代中国最具特色、最具有独创性的内容之一。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重要的新成果和新发展。
(3)“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2节 中共党史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