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学大家(1)
- 你不可不知的文学典故
- 文渊主编
- 4878字
- 2016-08-16 16:48:16
左丘明
左丘明(前556—前451),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双目失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自己与左丘明有着相同的、会感到羞耻的事,即“巧言、令色、足恭”和隐藏对别人的不满、表面上和他很要好。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到西周王室阅览史书,收集了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而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左丘明对于那些历史事件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肯定或批判的态度。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世人称其老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相传他博学多才,曾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洛阳时,曾问礼于他。
老子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在函谷关前写成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文》。这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曾被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本人也因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其思想后来被庄子所继承,与儒家及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春秋末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自己的政治学说不能得到君主的采纳,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这使得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创造了一整套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他曾编修《诗经》、《尚书》,删定《礼经》、《乐经》,为《周易》作序,还是《春秋》的整理者。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尊称其为“至圣”,也就是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墨子
墨子(约前480—前400),本名翟,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身平民,是小工业者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位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儒学,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他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他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他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称为“五大圣人”,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师从孔子之孙——孔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其学说主张的出发点为性善论,他提出“仁政”、“王道”,等观点主张德治。
孟子晚年退而著书,有《孟子》7篇传世,属语录体散文集。他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一说为惠民县)人,是我国著名军事家。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属于同时代或略晚。
孙子本是齐国贵族名将后裔。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在南方的吴国都城姑苏潜心研究兵法。在那里,他结识了吴国大夫伍子胥,并被其推荐给吴王,得到吴王的重用,从此孙子为吴国立下了无数战功。
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孙子一生更主要的功绩,是他留给后人珍贵的论兵、论政篇章,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为著名。该兵法虽只有13篇,短短5000字,却体现了孙子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孙子兵法》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与安徽交界)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创始人。后世常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而且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他和门人以及后来学者合著的《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中《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所传诵。
荀子
荀子(约前325—约前235),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春秋时期赵国人。曾三度任祭酒一职,也在楚国做过兰陵令。荀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为儒家一派,但与孟子“性善”说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还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行贵于知”等观点。
荀子的主要著作就是《荀子》,《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独特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楚国王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悲剧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伟大的政治家。
在政治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他早年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但由于其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的谗言与排挤,逐渐遭到疏远,并最终被驱逐出都城,流落汉北。公元前278年,楚王客死于秦,屈原悲愤绝望,自投于汩罗江。
流放期间的屈原心中非常郁闷,于是开始文学创作,因而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屈原创立的“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宋玉
宋玉(前290—前223),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也有称归州人),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他出身寒微,儒雅风流,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
他擅长辞赋,与同时期的唐勒、景差齐名,但在仕途上颇不得志。他中年时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据《汉书》所载,宋玉留传于世的赋,现存14篇,著名的有《九辩》、《招魂》、《神女赋》、《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也有人怀疑后三篇不是他本人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他而来。
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贵族,后世称其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他的政见大都不被采纳,于是退而著述,写出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得到秦王的赏识,然而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和李斯的手上得到了实践。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其著作以法治思想为中心,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源于黄帝老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他先后著书20篇,10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8篇,都收录在《列子》中,是道家重要典籍,主讲清静无为(贵虚),独立处世(贵正)之思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1004-1008)四年加“至德”二字,号为《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追封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
《列子》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时期洛阳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才学过人,文笔十分漂亮,18岁即闻名于郡里,20余岁,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歉疚,到33岁就因过度忧伤而死。
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主要著作有散文和辞赋两类。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伦理观点、和社会观念,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刘长因谋反被废除王位,不久绝食而死。所以,刘安16岁就被封为淮南王。
刘安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这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相悖,加之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和他父亲一样,不断积蓄力量,准备有朝一日谋反,因此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兵进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