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都市身心灵生命修炼课

爱情、友谊、希望等所铸就的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体认它们对自身的影响,并从中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乐趣,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因为这类享受是对生命本身最好的注解。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是趋向于生命的本质,也越能牵动至深的情感。不娇柔的生命能焕发新的生机,不计得失的生命能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放下不该有的欲求的生命则能永享快意的人生。它给予我们以雄壮的姿态,而不是临终时的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生命的原生态:不矫揉,不造作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染缸中,我们很多人会被染成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自己本身的颜色早已经分不清了,以至于后来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颜色是什么了。保持本色似乎就如同阳春白雪一样稀有,所以保持本色十分珍贵。

依旧本色的张曼玉却已经成了一代影后,她的地位无人能比。

张曼玉从小就喜欢电影,但没敢做明星梦。机缘巧合,她当上了广告模特儿,也慢慢知道这是一条通向影坛的道路。1983年,18岁的张曼玉报名参加了当年的港姐选美大赛,并在决赛中获得了亚军和“最上镜小姐”的荣誉。从此,人们便认识了这个容貌秀丽、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而她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理想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她的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给人曼妙灵秀、温雅纯净的感觉。身材修长、笑容纯真、娇憨可爱,乌黑飘逸的长发、明亮慧黠的双眸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相貌在演艺圈里算不上最漂亮,但绝对算最有特点,她的美丽无法复制。

在这么多年的演艺生涯里,张曼玉一直保持着清新自然的本色,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为世界影迷心中无法替代的佳丽。同年与张曼玉一起选上的佳丽还有48人,而当时的冠军恐怕已经不为人所知了,张曼玉却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对张曼玉而言,如果她没有保持自己清纯自然的本色,而是随波逐流,追赶所谓的“时尚”,也不会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不会成为人们正在寻找的新面孔。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试图通过学习和模仿别人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酷,或者更有所谓的“魅力”,但到最后却丢掉了自己。因为不管你模仿得如何逼真,终归是假。你做别人只能做到第二,永远不会超越所模仿的人,反而会丢失自己。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清纯率真也好,朴实木讷也罢,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能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便是得不偿失的事了。宁做自己第一,不做别人第二,保持一个真实和真诚的自己,说不定你的“本色”就是这个时代正在寻找的“新面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子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接着就飞来了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东西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为生命是偶然和必然的机缘,也是内心得自由的体现。生命放达,内心自由,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过多的执著造成过多的苦恼,执著于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又怎么了解禅者的境界呢?心境坦然,悠然无滞,眼前自然是海阔天空,到处都会是盎然的芳草,遍地都是缤纷的落花,徜徉其中,天高云淡,鸟语花香,神奇的造物,悠然的心灵,一切如诗话般和谐动人。其中境界就如寒山诗偈中所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没有突破的气魄,只会囿于现有的视野

人生是一次旅行,而未来就像前方错综复杂的道路,没有人知道即将踏上的旅程将会怎样,也许遇上虎视眈眈的猛兽,也许遇上荆棘满布的丛林,但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只能不畏困难地勇敢前进,因为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不能后悔、也不能回头。

没有谁的路永远是一马平川的,有平坦大道必有荆棘小路,只有坚定地走下去,承受一切悲喜,才能到达幸福的终点,书写一次美好的旅程。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方向的人将无法抵达属于自己的幸福。自己的路自己走,与人何干?有谁能代替你走路吗?有谁能代替你做决定吗?有谁能站在你的立场、角度去看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主宰。

1832年,有一个年轻人失业了。于是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他并没有气馁,他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努力,成功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他又着手办自己的企业,可一年不到,企业就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里,他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四处奔波、历尽磨难。此间,他再一次竞选州议员,这次他终于成功了。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就在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他的未婚妻不幸去世。他心力交瘁,卧床不起,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稍稍好转时,又去竞选州议会长,却又失败了;1843年,他又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放弃努力呢?他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一切苦痛,你会不会放弃你的梦想?他没有放弃,尽管灾难一次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始终积极而坚强地面对生活。他始终告诉自己,尽管现实很残酷,但只要你不认输,你就一定能够扭转局面!1846年,他又一次竞选国会议员,终于当选了。在往后的时光里,他仍在失败中奋起,一次又一次地努力,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位在失败中奋斗的英雄就是林肯。

林肯的人生路是曲折的,也是辉煌的,他走出了自己最美妙的人生曲线。人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而不在乎它有多曲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一个人不存在突破前人的气魄,那他的心只会囿于现有的视野,庸碌一生。

敢于挑战极限,成就才能眷顾你

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这道旨意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出来,说他想过河。“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你不要做梦了。”“你知道身体一点儿一点儿失去时的感觉吗?”“你将会成为鱼虾的美味,连一根头发都不会留下……”然而,小泥人决意要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做泥人,他想拥有自己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得先过地狱。

小泥人来到了河边。犹豫了片刻,便将双脚踏进了水中。一种撕心裂肺的痛顿时蔓延全身。他感到自己的脚飞快地溶化着。“快回去吧,不然你会毁灭的!”河水咆哮着说。小泥人没有回答,只是沉默地往前挪动,一步一步……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他的选择让他连后悔的资格都没有了。如果倒退上岸,他就是一个残缺的泥人;在水中迟疑,只能加快自己的毁灭。而上帝给他的承诺,是那么遥不可及。

小泥人孤独而倔犟地走着。这条河真宽啊,仿佛耗尽一生也走不到尽头似的。小泥人向对岸望去,看见了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和快乐飞翔着的小鸟。也许那就是天堂的生活。可是他付出一切也几乎不能抵达。上帝没有赐给他出生在天堂当花草的机会,也没有赐给他一双当小鸟的翅膀。但是,这能够埋怨上帝吗?上帝允许他做泥人,而他自己却放弃了安稳的生活。小泥人以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方式向前挪动着,一厘米,一厘米……鱼虾贪婪地啄着他的身体,松软的泥沙使他每一瞬间都摇摇欲坠,无数次,他都被波浪呛得几乎窒息。小泥人真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一旦躺下他就会永远安眠,连痛苦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奇妙的是,每当小泥人觉得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总有什么东西使他能够坚持到下一刻。不知道过了多久,小泥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上岸了。他如释重负,欣喜若狂,他终于得到了那颗金灿灿的心。

一个没有勇气的人,一定不会取得任何成就。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勇气,即使一件事你没有什么把握,也要把勇气放在心头。

勇于承担

勇于承担,就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人人心中有大爱,又何患个人良知与社会风气的双重堕落?

一个搬运工扛着沉重的包袱向山上走去,看上去,他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汗水不断地从他的额头上流淌下来,他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在那个搬运工的后面还有一个搬运工,与前面那个满脸汗水的搬运工不同的是,后面的这个人神态轻松,他的肩上只扛着一个小麻袋,步履轻快地向前走着。途中,流了一身汗的搬运工遇到了从一个从山上下来的游客,这个游客好奇地看了眼这个辛苦的搬运工,对他说:“后面那个人搬那么少的东西,而你年纪比他大,怎么还扛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不让后面那个后生多扛一些?”搬运工呵呵一笑,说:“后面那个后生已经连续工作一个礼拜了,他每次工作都主动扛最重的包裹,不叫累不叫苦的。今天原本是他休息,听到我今天工作,就主动跑来帮我的忙,你说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那么辛苦,再说今天下雨,照理不会有那么多包裹需要往山上送,但是没想到今天的任务更繁重,那后生来帮我,但工作还是要自己做,即使有困难,也要自己承担,要不然,轻松的事情抢着做,艰苦的活却不愿干,那就不好了。”这个憨厚的搬运工说完这句,呵呵一笑,继续朝山上走去。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极为艰难不易的事情,正因为这样,面对选择时,人们更多的是张开双臂去拥抱那些明亮的、耀眼的、轻松的以及简单的事物。因为这样做人很舒服,做事很惬意,不用劳心伤神,不用像故事中的搬运工那样扛着很多沉重的东西艰难地向山上跋涉。他们习惯于随时拿起,又随时放下,他们喜欢自己被太阳照耀。而别人只能行走在阴天的雨巷,所以,每次遇到不光彩的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而有什么好事都渴望抓在自己手里。这样的人,终究成不了大事。

有所背负,反而能够走得更远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满载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因其有备无患,所以行走自如,泰然自若。无奈的是大国君主却以轻率躁动治天下,须知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重为轻根”的“重”字,可以作为厚重沉静的意义来解释,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并非简单指旅途之中一定要有所承重,而是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的精神。大地负载万物,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向万物索取任何回报。生而为人,应效法大地,拥有为众生挑负起一切苦难的心愿,不可一日失去负重致远的责任心。

道家老子的哲学,便看透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和“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这种自然正反博弈演变的法则,所以才提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告诫。

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安处荣华富贵之中,依然超然物外,不以功名富贵而累其心。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因为大英雄是最本色的,行为上往往不是出人意表,而是再自然不过,就好像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外表非常笨拙一样。保持平凡质朴,还原真实本色,才是真正的大人物。然而能够到此境界的人却非常少,大多数人总以草芥轻身而失天下。

有两个空布袋,想能够站起来,便一同去请教上帝。上帝对它们说,要想站起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得自己肚里有东西;另一种是让别人看上你,一手把你提起来。于是,一个空布袋选择了第一种方法,高高兴兴地往袋里装东西,等袋里的东西快装满时,袋子稳稳当当地站了起来。另一个空布袋想,往袋里装东西多辛苦,还不如等人把自己提起来,于是它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等着有人看上它。它等啊等啊,终于有一个人在它身边停了下来。那人弯了一下腰,用手把空布袋提起来。空布袋兴奋极了,心想,我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地站起来了。那人见布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便一手把它扔了。

所谓“轻则失根”,人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但轻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戕杀了自己,触犯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大病。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身存于尘世,能够志在天下,建丰功伟业。有了能够施展作为的身体的存在,人就更应该戒慎恐惧,不可飘飘忽忽,自以为然,如此才可燕然自处而游心于物欲以外。

只争朝夕,保持不竭的活力

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听后摇了摇头。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又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对了!人的生命在于呼吸间。你体会到了人生命的真谛。这一呼一吸就是人的生命。所以你们大家要只争朝夕地修道,不可放松啊!”

这则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侧面。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修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

有一天,沼泽向在自己身边奔流而过的河流问道:“你整天川流不息,一定累得要命吧?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大船,一会儿负着长长的水筏,在我眼前奔流而过。小船小划子更不用说了,它们多得没有穷尽。你什么时候才能抛弃这种无聊地生活呢?像我这样安安逸逸的生活,你找得到吗?我是一个幸福的闲人,舒舒服服、悠悠闲闲地荡漾在柔和的泥岸之间,好比高贵的太太们窝在沙发的靠枕里一样。大船小船也罢,漂来的木头也罢,我这儿可没有这些无谓的纷扰,甚至小划子有多重我都不知道,至多偶尔有几片落叶漂浮在我的胸膛上,那是微风把它们送来和我一起休息的。一切风暴有树林挡住,一切烦恼我也沾染不上,我的命运是再好不过的了。周围的尘世不断地忙忙碌碌,我却躺在哲学的梦里养神休息。”“哲学家,你既然懂得道理,可别忘了这条法则,”河流回答,“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我成了伟大壮阔的河流就是因为我不躺在那儿做梦,而是按照这个法则川流不息。结果呢,我的源源不绝的水,又多又清的水,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而赢得了光荣的名誉,或许我还要世世代代地川流不息下去。那时候,你的名字就不会有人知道了。”多年以后,河流的话果然应验了,壮丽的河仍旧川流不息,沼泽却干涸了。

奔腾不息的流水才能够永葆生命的新鲜与活力。同样,人也只有在不断进取的状态下才能够永葆生命的活力。

自知之明是底线

有些人,在顺境中,自负自大,不可一世;而一旦遭遇挫折,便会觉得荆棘满地而一蹶不振。这些人其实是缺少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才不会力不从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获得,又谈何容易?只有经历暴风骤雨的洗礼、雪压霜欺的磨砺,在无数次地跌倒中爬起,才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从内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再通过不断修补与完善,向更加完美的人生靠近。

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讨一些武功秘籍。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那么具体挑多少呢?”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大师有言:“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摔跤。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因此,有人说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见、更宝贵的东西,它总是在无边的黑夜中熠熠生光,为行人指引正确的方向。

放弃复杂欲求,恢复简单生活

我们对“成功”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没完没了地去追求普遍认同的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大房子、新汽车、时髦服装、朋友、事业,尽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快乐和满足,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带给我们的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

一个樵夫上山去打柴,看见一个人在树下躺着乘凉,就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打柴呢?”

那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去打柴?”

樵夫说:“打了柴好卖钱呀。”

“那么卖了钱又有什么用呢?”

“有了钱你就可以享受生活了。”樵夫满怀憧憬地说。

乘凉的人笑了:“那么你认为我现在在做什么?”

这个人没有把自己盲目地投入紧张的生活中,他过的是恬静的生活——躺在树下轻松自在地呼吸,并且对生命充满由衷的喜悦与感激。这种简单、干净的生活方式是多么令人向往啊。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简单与悠闲。

现代人都莫名其妙地忙碌着,被包围在混乱的杂事、杂务,尤其是杂念之中,一颗颗跳动的心被挤压成了有气无力的皮球,在坚硬的现实中疲软地滚动着。也许是因为在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丧失了内心的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担心无事可做的恐惧,所以才急着找事做来安慰自己。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离真正的快乐、真正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20世纪末,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可谓达到了顶峰,人们恨不得把地球上能开发的地方都开发出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被工业、电子、传媒、科技、城市等人工风景紧紧地包围着。信息的汹涌和浩大正如大海的汹涌和浩大,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海里沉浮着,在一层层海浪的推举下荡来荡去。我们并没失去什么,却凭空地感到凄惶。现代人已经很难找到宁静和从容,找到内心的真实。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行动,而是大海的力量左右我们行动。但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奋力反抗时势的捉弄,还有可能获得抵达遥远彼岸的希望。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已被蒙敝,看不到自我行动的艰难。

在追逐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尝试着放弃一些复杂的东西,还原生命的本源,让一切都恢复简单的面孔。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只有我们的内心。所以,要想恢复简单的生活,必须从心开始。

内心安宁,要先正视人世的脆弱

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世间一切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缘起缘灭而欲望不熄,美丽总是如一现的昙花。

一位官员官运亨通,可谓平步青云。平日里,他的部下对他毕恭毕敬,周围很多想要借助他的权力谋取私利的人自然对他也是阿谀奉承。一次,他到某地去视察。当他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某个寺庙的时候,见到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禅师,问道:“大师久居寺庙、生活清苦,如何守得住清贫与寂寞?”禅师笑道:“能看到众生百态、品味不同人生,充实而丰富,并不觉得清贫、寂寞。倒是您,可能会常常感到寂寞。”官员非常不解,问道:“我身居要职,每天要接见很多人、处理很多事情。所到之处莫不是前呼后拥,怎会寂寞?”禅师解释道:“你周围的人莫不觊觎你的权力与地位,听到的多是虚假的奉承。试问能有几个人能够与你进行心的交流?因此你很难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宦海沉浮,当人们被功名利禄所驱动的时候,充斥内心的是无穷的欲望,根本无法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

职场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校里,社会中,甚至是一个家庭里,有谁能够摆脱苦的纠缠?常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在的“江湖”这个环境与内在的“己”的不自由共同束缚了人的心性,既带来了身体发肤的疼痛,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佛陀认为,拯救世人的心比拯救世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一切皆由心生,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勾画着自己对菩萨道的追求或者对俗世欲望的渴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苦也从心而生。

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人生如戏,重要的是全情投入

一个澳大利亚商人到东南亚去旅游,他住在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里。他注意到那里有一位渔民,每天在大海中打捞几条鱼便回来了。

商人很奇怪,问:“你为什么不多花些时间多捕一些鱼呢?”

渔民说:“这些鱼已经够我吃的了,何必多操那份心呢?”

商人问:“那你每天还有那么多时间都干些什么?”

渔民说:“回来和孩子们玩一会儿,和老婆聊聊天,到黄昏的时候,和老朋友一起喝喝酒。”

商人很不以为然,他告诉渔民:“如果你能按照我说的去做,也许你会生活得更好。”商人又说:“你在大海中多停留一会儿,抓到更多的鱼,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有了钱之后,你可以拥有一艘大船,甚至一支船队。这样你每天有几十吨的鱼,可以自己开办加工厂,进行直销。你就会拥有大量金钱,有了钱之后你可以去洛杉矶,甚至纽约。”

渔夫问:“到那儿做什么呢?”

商人说:“到了那里,你可以做更大的生意,变成一个大富翁,你的钱财一辈子也花不完。”

渔夫问:“那么,再然后呢?”

商人哈哈大笑“:然后你就可以退休啦!到时你可以搬到你家乡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和孩子玩闹,与老婆说说话,到了黄昏再和老朋友喝喝酒,你的一生就算过去了。”

同样的人生结局,因为有了不同的过程,而显得意义不同。如果省略了那些曲折动人的奋斗历程,也就失去了辉煌而精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始点和终点在表面看来并无差别,但有的人在即将告别人世时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而有的人面对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当走到人生尽头,回首人生过往的时候,只要你能够无悔于自己的生命,你就可以欣慰地和自己的生命告别了。

懂得人生意义的人往往不喜欢平庸的生活,而是有胆量去尝试一些困难的、冒险的,但却有内容、有意义的生活。当困难被克服了,险境过去了,才会品尝到一些人生的真味,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人生是旅途,也许终点和始点会重合,但我们如果一开始就站在始点等待人生的完结,那人生就会一片苍白,其中没有美丽的风景和令人难忘的过往。当我们告别人生的时候,也不知道生命的色彩和意义。人生如一出戏,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表演得出色。

把没有意义的负担抛弃掉

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为了分担父母养家糊口的重担,很小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到大城市去闯荡。多年之后,这个年轻人凭借自己的聪明睿智、勤奋踏实,终于创办了一家咨询管理公司。而他也早已摆脱昔日的囊中羞涩,不仅住上了豪宅,也开上了名车,过着富足的中产阶级生活。他把他的父母接来住,老人家却不习惯大都市的生活,还是执意要回老家。年轻人已经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正好趁这次陪同父母返乡的机会,也可以回去向亲戚、朋友炫耀一下。回到家后,亲戚、朋友都来看望他们,大家对于年轻人今日的成绩都感到艳羡不已。而此刻的年轻人,表现出来的是趾高气扬的神情,对仍然贫穷的亲戚更是不屑一顾。言谈举止中,无不充满了对他人的讽刺、嘲笑、挖苦之意。看到亲戚们怅然若失离去的背影,他的父亲对此无比气愤,他责骂年轻人:“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何必要旧事重提呢?他们过去对我们的白眼也好、欺负也好,都已经过去了。你如果始终不能忘记过去产生的怨恨,这些怨恨就会成为你心灵的包袱,它会让你的内心总是处于失衡的状态。”一席话,使得年轻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其实,给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并不困难,生活原本无须如此沉重。将无用之物抛却,让自己的生命航船轻松驶向幸福的港湾。

出生于美国的普拉格曼连高中也没有读完,却成为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授奖典礼上,有位记者问道:“你事业成功最关键的转折点是什么?”人们猜测他可能会回答是童年时母亲的教育,或者少年时某个老师特别的栽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普拉格曼却回答说,是“二战”期间在海军服役的那段生活:“1944年8月一天午夜,我受了伤。舰长下令由一位海军下士驾一艘小船趁着夜色送身负重伤的我上岸治疗。很不幸,小船在那不勒斯海迷失了方向。那位掌舵的下士惊慌失措,想拔枪自杀。我劝告他说:‘你别开枪。虽然我们在危机四伏的黑暗中漂荡了四个多小时,孤立无援,而且我还在淌血……不过,我们还是要有耐心……’说实在的,尽管我在不停地劝告着那位下士,可连我自己都没有一点信心。但还没等我把话说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敌机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闪亮了起来,这时我们才发现,小船离码头不到三海里。”

生活中有许多事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不可逆转的、不可实现的。其实大多数时候,这只是我们的错觉,正是这些“生命中的负担”才把我们的生命“围”住了,成了我们前行的障碍。一个人应该永远对生活抱有信心,永不失望。即使在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候,也要相信光明就在前头……

不悲观,不厌世

一只狡猾的狐狸悄悄溜进了它窥视已久的农舍。这家农舍的主人恰好出去聚会,狐狸是瞄准了机会才在此刻现身的。狐狸翻过了篱笆,穿过一片草地,然后来到一堵墙下,它知道,在这堵墙的后面就是它梦寐以求的猎物——一群还不知道死期将至的兔子。狐狸舔了舔舌头,准备从墙上翻过去,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小狗,冲着这只狐狸狂吠不止。狐狸哆嗦了一下,害怕地将脑袋埋在自己的皮毛之下。那两只小狗虽然叫声很凶狠,但却迟迟不见行动,对狐狸并没有构成直接的威胁。狐狸壮着胆看了看那两只小狗,体格虽然比自己整整大了两圈,但是眼神中一点也没有杀气,除了无休止的狂叫,没有别的举动。

看来没什么危险了,狐狸深深出了口气,它大模大样地走向那两只小狗,冲它们做了个鬼脸,没想到那两只小狗竟然转身跑了。狐狸很得意,它摇了摇尾巴,再次来到墙根下,准备翻过去。这时,它感到似乎有什么东西站在身后,它扭头一看,原来是一条白狗,这只狗的身后跟着那两只小狗,小狗还是一个劲地狂吠,狐狸并没有把那两只狗放在眼里,但是眼前的这只白狗却让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只狗虽然没有狂吠,而且也没有将它一口咬死的杀气,但是给狐狸的感觉却如一座大山压在了身上,透不过气来。白狗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复杂的神情,这种神情却着实让狐狸胆战心惊,它有种不祥的预感。它匍匐着来到白狗面前,请求对方的原谅,白狗轻轻地扬了扬自己的前爪,示意让狐狸赶快离开。这个稳重而优雅的动作让狐狸看到了一丝生机,它从地上起来,快速地蹿了出去,以后再也没有打过农舍的主意。

两只小狗狂吠不止无法赶走狐狸,而白狗温和的眼神和稳重的动作却让贪婪的狐狸知难而退。很显然,这只白狗的身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狐狸感到害怕,那是一种稳如泰山般的自信,这种自信并不需要通过狂吠不止来表现,而是由内而外的震撼。自信是翻滚波澜后的淡定,是花谢花开的从容,亦是山高水长的厚重。正因如此,更多时候,它亦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积极反应。

自信之人,不悲观,不厌世,懂得收放,恬静中见波涛汹涌,凝神中显稳重干练,因自我信任,所以不以外在的强硬来突显自己,而那些自卑脆弱之人,往往习惯将外在的动静儿弄得极大,仿佛如猩猩捶胸,让别人以为力大无比,实际上恰好暴露了内心的无所依靠。道家讲动静之间唯见真章,说的是攻守之间的处世智慧,儒家言青山崩于前而不动,说的是自身力量的强大。自信是一种内在的饱满,他不依靠别人的赞美来填充自己的生活,也无须过多的自满来掩饰自己的瑕疵,因为自信从来是一种直面的姿态,持久地贯穿于人的一生,不惧风雨,不畏险途,不见颓唐,步履轻盈,却是力量十足。

每个人的价值都无可替代

长庆十九年(1614),德川家康发动了向丰臣秀赖所在的大阪的进攻。为了获得救援,丰臣秀赖以丰臣秀吉继承人的名义,给大名们纷纷发出信函,要求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尽管当年这些大名曾经受到丰臣秀吉的恩惠,在丰臣秀吉逝世之前,他们还曾写下誓书,表示自己一定会效忠秀赖,但是当江户和大阪正式为敌之后,秀赖才看清形势,如今的天下,早就不是当年秀吉的天下了。在看到德川家康的价值后,很多大名纷纷将自己的亲眷送往江户作为人质,表示自己并无二心,愿意效忠家康。所以收到大阪方的求助信后,大名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家康的对手大阪方的请求。还有一些人说出这样露骨的话:丰臣氏对我们的恩典,已经在关原之战中偿还了,今后我们要报答的是德川家的恩典。德川家康没有说任何话,就争取到了几乎所有的盟友——这就是自身魅力的价值。

每个人的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使命。很多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潜能,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是抱怨生活就是抱怨自己,这样的人谈不上自信,更谈不上以后的成功。

从前有个名叫石的工匠,某次从一棵巨大的栎树旁经过。这株树大到只要一根树枝便可做成一艘船。同行的徒弟围驻在树旁,凝神屏气看着大树,但石不屑一顾独自先行离开。

徒弟们追上他,便问:“师父,弟子自入您门下,从未见过如此优秀的木材,可是师傅却看也不看就走了,为什么?”

石回答说:“别只说大话!那树并非真的那么好。如果用它来做船,船会沉;如用它来做棺,不久就会腐烂;如用它来做柱子,不久就会被虫蛀完,它实在是株一无用处的大树。它之所以能生长成这么大,就是因为没有用的缘故。”

后来,那棵巨大的栎树在石的梦里问他:“你究竟是拿什么东西来比较而说我无用?你和我都只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物罢了,如硬要在物上加上价值,你也是一个无用的人。只有无用的人才看得出我是无用的树呀!”

实际上,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认清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重要。在智者的眼中,一个人生命再卑微,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尊贵的,也有自身的价值。

每个人也应该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要你认真去发掘,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一些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的人,往往会把优秀的标准定得太高,而对自身的优点却视而不见。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天赋,如果我们能正视自己的优点,重视自己,不自轻自贱,你就会发现自己和所有杰出的人士一样,同样具备成功的资格和条件。

给自己的人生一个鲜明定义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个鲜明的意义。有的人追求爱情,为爱情百折不回、无怨无悔;有的人追求金钱,为金钱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的人追求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有的人追求名誉,为名誉立身持正、两袖清风……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本身便是自己给自己设立的人生意义。倘若没有追求、没有渴望,人生就没有意义。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南怀瑾先生解释这句话时说,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晓得他该怎么办了。不懂得提出疑问,只是糊里糊涂地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生连圣人都不知该怎么办了。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她当众把条上内容念了出来,念完纸条内容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她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

她接着又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例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讲演结束之后,所有听演讲的同学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人生没有意义,要你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人生需要我们为之确立一个意义。生活若缺少了意义,就缺少了乐趣,一个人就会变得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和麻木。

给人生一个鲜明的意义。这个意义,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不会为之感到后悔;这个意义,能赶走生命的颓废和空虚,带来愉快和欣喜;这个意义,能永远璀璨、不会变质,值得为之舍弃很多其他东西。

心情顺心如意,性情快乐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而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阳光的人不是没有黑暗和悲伤的时候,只是他们追寻阳光的状态不会被黑暗和悲伤遮盖罢了。

德国思想家席勒说:“只有当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由于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人们对快乐的理解不同:有人以为吃鲍鱼、燕窝、鱼翅是莫大的幸福,有人却为每天吃鲍鱼、燕窝、鱼翅而痛苦。有人以为骑自行车上下班是一种卑微,有人却因为压力而不可能享受这种轻松自然。

因此,快乐可以分为两类:自然快乐和强迫快乐。如果事情的发展尽如人意,那么自然要享受快乐,不用刻意研究快乐的路径。如果事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而自己又不想承受挫折产生的心灵痛苦,就要想出一些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这种快乐就称为强迫性快乐。如果自己能够在顺心如意的情况下快乐,又能够在背时厄运的情况下保持平和,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那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又如何拥有阳光心态,做最快乐的自己呢?

第一,要树立多元化成功思维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一元化成功的陷阱和圈套中。他们在追逐世俗成功标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所谓“成功人士”的要求,过度地追求名利、地位、虚荣和奢华,有时甚至不择手段,结果走进了“成功”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越“成功”越烦恼,越“成功”越不快乐;坦途变成了坎坷,天堂变成了地狱。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成功,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同样是成功者。做最阳光的自己就要求我们抛弃一元化成功思维模式,树立多元化成功思维模式,完整、均衡、全面地理解和阐释成功的定义,在活出真实的自我中享受到阳光般的幸福和快乐。

第二,要能够做到操之在我,褒贬由人。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但是,如果这种需求过分强烈,就会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灵的扭曲。“除非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否则我们就是默默无闻的,就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工作并不重要,得到别人的承认才重要”,这种观念越牢固,精神就越痛苦,越努力就越找不到快乐和幸福。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真的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别人邀请你参加晚会或发言,有时只是出于礼貌,甚至希望你最好能知趣地谢绝,或者简单地应付一下即可。西方有句谚语:20岁时,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在意我们。因此,不必处处要求别人的认可,如果认可降临,你就坦然地接受它;如果它未能如期而至,你也不要过多地去想它。你的满足应该来自于你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你的快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第三,时刻审视“职业竞争不相信眼泪”的道理。

在崇尚效率和结果的今天,职业竞争是不相信眼泪的,一个人的成功速度取决于他对不良情绪的调整速度。在日新月异的竞争时代,我们没有时间为刚才发生的事情懊恼不已或追悔莫及,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如瞬间飘逝的烟云,用阳光迅速驱除消极的阴霾,让自己去享受工作的挑战、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过程。

善良是造福他人的基础

监狱里,一个中年死囚将被行刑,他最后的要求是看看今天的报纸。他和报纸有着不解之缘:一天,找工作的他走累了,坐在马路边上,随手拾起一张破报纸,发现了一条致富消息,他就去干了,赚了一笔又大干起来,渐渐地走上了错路。死囚随意地翻着报纸,然后,他的目光盯住了一则消息:本市某大学一名优秀的女孩患了肝功能衰竭,生命垂危。而她依旧乐观,每天都在医院里坚持学习。如果换肝,她就能得救。可她家境困苦,也没有人给她提供肝脏……看完这则消息,死囚平静地喊来看管,要了纸和笔,写了一份遗书:我的心黑了,灵魂扭曲了,可我的肝脏还很健康,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请把我的肝脏移植给那位女大学生,她的路还很长。让我一个有罪之人,为她的年轻生命做最后的一件事吧。我有一笔存款,是我用血汗挣来的,是干干净净的钱。我要求把这笔钱送给那位女大学生,作为她换肝的医疗费。如果允许的话,让我见一下她……几个星期后,报纸上又登出一则消息:本市患肝功能衰竭的女大学生移植肝脏成功,已重返校园……

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爱心没有早晚。拥有它的人,既赠与他人幸福,又让自己的生命从容而无悔。

一个灯塔守护人在一座孤岛上生活了将近40年。当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就随着父亲来到了这个孤岛。白天,父子两人出海捕鱼;晚上,就燃起篝火,为过往的轮船引航。20年后,父亲死了,他就一个人在孤岛上守护着这座灯塔。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一艘客轮在灯塔的指引下,安全地停泊在孤岛避风处的港湾。船长上岸后,万分感激地对守塔人说:“如果没有这座灯塔的指引,我这艘客船,还有满船的乘客,早就葬身海底了。作为感谢,我要带你离开这个地方,并且每月至少给你2500美元的薪水。”守塔人笑着摇摇头。船长大惑不解:“难道你不想过安逸的生活吗?”守塔人平静地说:“想!但是这里就是我的岗位。10年前遭遇风暴的船长和你一样,答应给我3000美元的薪水。可是假如我当时真的答应他离开了这里,后来的那些船只,包括你的这艘,今天还能获救吗?”船长如梦初醒,激动而又惭愧地抱住了守塔人。

人的一生,做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造福于更多的人。一个人让自己幸福很容易,让身边的人都幸福才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坎坷或幸福,皆需自己驾驭

一位优秀的母亲,曾给她的孩子写了这封直抵心灵的信:我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我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我能教你与亲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不能强迫你这样做。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我能对你进行性教育,但不能保证你不乱交异性朋友。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我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险的,但不能代替你对它说“不”。我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它。我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我能教给你做人的优良品质,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我能责备你的过失,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孩子,我能为你做很多,因为我爱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也还是要由你自己做出那些重要决定。为此,我只求灿烂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每一位读懂此信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哲理:人生之路,无论坎坷还是幸福,只能由自己全程驾驭。别人能够告诉你的很多很多,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替你做决定。无论人生之旅平坦或坎坷,幸福的人生秘诀只在于自己的把握。

第一天,神创造了一头牛。神对牛说:“你要整天在田里替农夫耕田,供应牛奶给人类饮用。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我给你五十年的寿命。”牛不满:“我这么辛苦,还只能吃草,我只要二十年寿命,余下的还给你。”神答应了。第二天,神创造了猴子。神跟猴子说:“你要娱乐人类,令他们欢笑。你要表演翻筋斗,而你只能吃香蕉。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猴子不满:“要引人发笑,表演杂技,还要翻筋斗,这么辛苦,我活十年好了。”神同意了它的请求。第三天,神创造了狗。神对狗说:“你要站在门口叫,吃主人吃剩的东西。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狗不满:“整天坐在门口叫,我要十年好了,剩下的还给你。”神答应了。第四天,神创造了人。神对人说:“你只需要睡觉,吃东西和玩耍,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尽情享受生命。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人抗议:“这么好的生活只有二十年?”神没说话。人对神说:“这样吧。牛还了三十年给你,猴子还了十年,狗也还了十年,这些都给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七十岁。”神答应了。所以,我们的头二十年,只需吃饭、睡觉和玩耍。之后的三十年,我们整天工作养家。接着的十年,我们退休了,得表演杂耍来娱乐自己的孙儿。最后的十年,整天留在家里,坐在门口旁边“吠”客人……

对于你,生命将是怎样的呢?有人活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有的人却感觉时间不够用;有人活着,稀里糊涂,有的人却认认真真;有人活着,只为自己;有人却是为了所有人……生命的形状、色彩只在于我们的选取,多一分幸福,少一分痛悔,才是智者的生活哲学。

适时地认识自己

一个圆滚滚的鸟蛋,不知为什么,忽然从灌木丛上的鸟窝里骨碌碌地滚了出来,跌在灌木丛下厚厚的落叶上。奇怪的是它居然没有跌破,一切完好如初。

鸟蛋得意了,对着鸟窝大声笑着说:“哈哈,我是一只跌不破的鸟蛋!你们谁有我这样的本事,就跳下来比试比试看!”

窝里的鸟蛋们听了,一个个探出头来看了一眼,吓得忙缩进头说:“我们害怕,不敢跳呀。我们谁也没有对你刚才的行为不服气,还要比试什么呢?”

“哼!我早就料到你们没有这个胆量!”地上的鸟蛋神气地向窝里的鸟蛋们大声嘲笑起来。

这只鸟蛋在地上滚来滚去,一会儿滚到一棵小草边,向小草碰了碰,小草连忙仰起身子往后让;一会儿鸟蛋又滚到一株树苗边,向树苗撞一撞,树苗也仰着身子,给它让路。

鸟蛋更得意了。它认为自己力大无比、天下无敌,更加勇气十足地在山坡上滚过来,滚过去。

窝里的鸟蛋们劝告说:“小哥,刚才你只是碰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没有跌破的,不要就此认为自己是个铁蛋蛋了。你仍然是一只容易破碎的鸟蛋呀!这点自知之明,你总该有吧?”

“铁蛋蛋有什么了不起?”鸟蛋仍然挺着肚皮,神气地说,“你们刚才没看到小草和树苗吗?它们对我都要让几分,不敢跟我碰撞,难道这山坡上还有什么我不能去碰撞的吗?哈哈!”

鸟蛋一阵大笑,蹦跳翻滚,想到山坡下的路边去显显威风,谁知被山坡上一块小石头挡住了去路。

鸟蛋气愤地望了小石头一眼,厉声喝道:“你是什么东西?居然敢挡我鸟蛋蛋的去路?想找死么?”

小石头昂着头说:“嘿,今天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么?一个鸟蛋对我也如此神气起来?告诉你吧,我是一块阻挡山坡上泥沙往下滑的小石头,这里是我的岗位,我站在这里是绝不会后退一步的,你看看怎么办吧?”

鸟蛋更气愤了,仰着头对小石头说:“你知道我的脾气吗?我是一个勇气十足的鸟蛋,在这山坡上是颇有名气的。小草和树苗都已经领教过我的厉害,别人怕你小石头,我可不怕。到时候,你别说我不客气啊!”

小石头也生起气来,大声说:“你想对我干什么?还想打架么?别不知天高地厚了,快滚回去吧!”

鸟蛋为了显示它的勇气,不听小石头的警告,鼓足劲,猛地一滚,向小石头冲去。只听“啪”的一声,鸟蛋碰得粉碎,流出一摊蛋汁。

邻居山雀大婶从这里飞过,看到这情景,伤心地说:“唉,这孩子也太任性了,竟然硬要与石头过不去。要知道,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越是无所畏惧,那后果就越不妙啊!”

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对自己充满自信是可取的,但过分的自信则成为自负,这是非常不利的。小鸟蛋在一次又一次“畅通无阻”之后,过分沉浸于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不能自拔,于是盲目自大,更加猖狂。它从来都没有看清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以至于敢与强大自己百倍的石头碰撞,所以它的结局就只能是自取灭亡。

这种结局当然是咎由自取,希望它的下场能够给每一个人敲响警钟——适时地认清自己。

真正的平等,需要理解与尊重

世间的人与物虽然个体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分子,都是平等的。因此,生命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其实,生命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们能够通过纷繁的世相,认清生命的本质——平等。这种平等又给予了众生最大的自尊。

在日本古代,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后来,无三禅师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有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差异,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面对他人的刁难,一句“泥中莲花”方显真人本色。众生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有所不同,但论及全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这就好比三兽渡河,足有深浅,但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但空无远近。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美平等的事情。”诚然,事实上的平等很难达成,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唯有破除成见,彼此尊重,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要想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必须要视人如己,要爱人如己。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人我平等的相处。

生命中的不平等是那么的平常,而真正的平等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不是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平等,而是太多时候我们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刻意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固执地去寻找别人的缺点给自己以安慰。

人与物是同一个本体,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平等,任何一个多么渺小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有活在世界上的权利与生命的尊严,它应该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中固有的一部分。

每天给自己的一个希望

某学者毕业于名牌大学,他非常执著于自己的科研工作,进了一所高校工作。众所周知,搞科研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并且,成功只属于少数人,大多数人经历了失败之后,仍然是没有突破的。所以,学者就要耐得住寂寞、清贫。后来,这位学者结婚了,工资虽然非常少,但是妻子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两人的生活虽然很清苦,倒也充满了温馨、幸福。结婚一年后,妻子怀孕了,两个人欣喜若狂。没想到,这时厄运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为了寻找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学者必须要到遥远的西部矿区取回材料。为了尽快进行实验,年轻的学者告别了妻子赶往外地。谁知,他走后,持续多日的暴雨,发生了洪涝灾害。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妻子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冲走了。当学者回到家的时候,昔日温馨的小家已经不存在了,知书达理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也变成了一抔黄土。学者痛心疾首,懊悔不已。如果不去找材料,待在家里好好照顾妻子,可能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在经历了丧妻之后不久,他又继续进行他的研究。旁人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还要做下去呢?同行的人很多都放弃了,能够出成果的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学者非常平静地说:“即使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抓住。只有研制出新成果,才能告慰夫人的在天之灵。”

这位学者始终在高校工作,继续锲而不舍地进行他的实验。尽管他的研究经过了很多次的失败、很多次新的尝试,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很多人劝他改做其他的项目,他总是摇摇头,表示自己无法舍弃这个没有做出成果的实验。在之后的岁月中,学者由于进行的实验吃尽了苦头,但他始终心怀希望,不放弃每一个成功的机会。终于,他坚持了毕生的实验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人们纷纷向老学者讨教为什么他能够穷尽毕生的精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此项研究时,老人缓缓地回答道:“只要你每天都给自己一个希望,你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获得最后的成功。”

给自己一个希望,并不难。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最初都是热情高涨,之后会因为种种原因,感到目标如此地渺茫,中途放弃。很少有人能够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希望能够让自己化解各种艰难险,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阻力,也要坚持下去。正因为如此,成功才属于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