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博弈论 右手心理学大全集
- 张维维
- 1889字
- 2020-06-25 05:51:01
第七章 两难境地中的选择博弈——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适时放弃,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覆水难收,牛奶打翻了,要适时放弃悲伤。周瑜之死,与其说是他不能原谅诸葛亮,不如说是他没能原谅自己。我们在努力拼搏的同时,也要懂得智慧地选择,撞到南墙仍不回头,虽然执著的精神可贵,但违背规律蛮干得到的只能是徒劳,甚至规律的惩罚。选择的智慧博大深邃,有时候,激进的抉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相反,选择后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当然,这也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体现。面临选择,前车之鉴是我们永远的镜子,它能帮我们照亮前面的路,让我们作出最好的选择。当然,我们难免也会选择错误,遭遇失败,不过,不要气馁,要知道后悔是失败之后更大的失败,一味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意味着错过了星星还将错过月亮。
失去的永远都只是失去的
人们往往为失去的东西扼腕叹息,以致浪费了大好年华和机会。失去的永远是失去的,我们要的就是放下对过去的回忆和依恋,面对现实,勇于创新,把握现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斯蒂格利茨不愧是大师,他用通俗的话语道出了生活和投资的智慧。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作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沉没成本”,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骑了几天然后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关于“沉没成本”,有一个很经典的经济学假设:周末你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了不到半小时就觉得片子真是难看,打不起兴趣来,但自己的电影票已经买了,不看完又实在觉得可惜。这时候你会怎样做?在这个问题上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德·温森在面对失去时,表现得更加令人钦佩。一次,温森赢得了一场球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位年轻女士走到他面前,悲痛地向温森表示,她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士,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周后,温森的朋友告诉温森,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子是个骗子,不要说她没有病重的孩子,甚至都没结婚呢!温森听后惊奇地说:“你敢肯定根本没有一个孩子病得快要死了这回事? ”朋友作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着说:“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温森的支票,对于他而言如同泼出去的水,但他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对自己所失去的东西。在经济学中我们引入了“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关于不可收回的概念,可用《汉书·朱买臣传》中“覆水难收”的故事解释。
西汉时期有个读书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贫寒的生活,决定离开他嫁给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人。
几年后,朱买臣出人头地,做了太守。当他衣锦还乡时,很多人挤在街道两旁,他的前妻也在人群中。当她看到朱买臣穿着官服、戴着官帽,威风凛凛地走过来时,她不禁为以前离开他而自责,主动上前要求和朱买臣复婚。朱买臣叫随从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前妻说:“泼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后来,“覆水难收”比喻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能更改。其实,“覆水难收”就是一种“沉没成本”。
假如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止痛药的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一种新止痛药。不考虑已有的投入,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再损失500万,有很小的可能性会盈利2500万。项目已启动了很久,你已经投入了500万,再投50万产品就可以正式上市。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现在放弃?请作出你的选择:
坚持还是放弃?既然已经懂得了“沉没成本”的概念,我想对这道题应该会作出明确的选择。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而错上加错。
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黯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
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摩托罗拉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乐观。可是,公司的决策者一直觉得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那么多,不能半途而废,所以仍旧苦苦支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项目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最后摩托罗拉公司只能忍痛接受了这个事实,彻底结束了铱星项目,并为此损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沉没成本”的确很让人觉得可惜,它意味着前功尽弃,甚至血本无归。不过,一味去追悔过去没多大意义,如果说“沉没成本”是无法改变的失败历史,那么,怎样面对“沉没成本”将决定会有怎样的未来。面对“沉没成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呢?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在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对于上面的例子而言,钱已经用出去了,成为了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因此在决定是否继续看电影时,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已经付了多少钱,如果为了“不损失”所花的钱,而去看不喜欢的电影,那么除了金钱上的损失外,你可能还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在证券投资中也不鲜见。“保本”这一观点一向是很多投资人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0元购入的股票至少要超过10元才会“保本”卖出。其实,如果理性地看,持有还是卖出股票与10元的买入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你用10元的价格买入股票,买入价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决定卖出的理由应该是它未来的走势,而不是你的买入成本。在单边下跌股市中,“保本”卖出的策略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会让投资人被迫忍受长期下跌造成的巨额亏损。
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作出准确判断。
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英特尔公司(Intel)2000年12月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降低成本,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马,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理性地面对生活和投资,果断放弃那些已经发生且不可能收回的“沉没成本”,而不是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是人们应当具备的一种生存智慧!
你死抱不放的真的是最好的吗
执著的信念固然可贵,但智慧的取舍同样重要。执著容易偏离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而成为偏执,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因为坚持的努力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导致目标不能实现。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适当地选择放弃是可取的,它并不意味着消极和退缩,而是蕴藏着新的进取和更好的获得。
我们往往都会以为做大事就是要具备十足的勇气,给人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形象。可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到达目标时,就措手不及了。有人仍会“蛮干”下去,可是,此时毫不犹豫地撤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主张放弃是消极,是悲观的人生观。也曾和好友讨论关于放弃的认识,好友认为不宜提倡放弃的观点,人生应该努力追求,不能放弃。从理论上是应该如此,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适度的放弃更有利于健康,有了健康才能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才有本钱争取下一轮的拼搏。
死抱着不放似乎有点偏执,在这个社会多元化的时期,为什么非要愚顽不化呢?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更何况,你一直死抱不放的东西真的是最好的吗?你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的是最好的是最适合你的吗?所以人生不仅要适度地懂得放弃,还要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最好的不一定适合你,但是适合的一定是最好的。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懂得适度地宽容与放弃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再因失望失意失落而憔悴。其实,生活并不需要那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弃,学会宽容,生活会更加美好。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 抱着宠之不喜,辱之不惧的心态,适度宽容,适度放弃,才能体会内心的平静和适意,才能感觉生命馈赠的宁静与安详,才能欣赏社会人生中的形形色色,并从中找到乐趣。当你本来抱有希望而现实中已无望时就要选择放弃,这样生活则会多一份安静,多一份轻松,多一份绚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关键是舍得放弃,因为放弃是一种选择。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取舍有度,这样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个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筋疲力尽,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要减轻欲望,就要懂得适度的放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选择,而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放弃。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那些什么都不肯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收获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放弃。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选择,也会面临很多的舍弃,把握好一个“度”字,方为智者之为。否则得失失衡,遗憾事小,假如误事业、误前程、误人生就太不合算了,到头来就悔之晚矣!
有这么一位女士,虽称不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却也是端庄窈窕、风情娇媚,而且是勤勉好学、争强上进。只可惜她在生活中不懂得取舍。
在工作单位,她逢先进必争,遇优秀必抢,长工资、评职称更是争先恐后,奋不顾身,有时甚至为一点荣誉或一点蝇头小利,不惜哭天抢地不到手而不罢休。如今,荣誉证、职称证确实是满满的两大抽屉,可谓金玉贴面,红袍加身,但同事间却是敬而远之,如同陌路。
在花季岁月,她瞪着一双如炬凤眼,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其淘汰的男儿不计其数。她嫌王生不够伟岸,嫌张生缺乏幽默,嫌李郎书呆子气,嫌周郎大男子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她千挑万选20多年,也没有一位如意郎君合意入选。而如今,年届五十的这位女人得到了很多,荣誉、职称、金钱等,但丢掉了亲情,远离了友情,形单影只,孤零零。
综观这位女士的大半生轨迹,最致命的失败就是取舍失度。她在工作中没有学会放弃,不知道放弃不仅是一种平衡,更是一种境界,荣誉、职称、金钱等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唯一。爱情上求全责备,执著追求全能性男士,却不知“人非圣贤”这个浅显的道理。况且,一个人的某些所谓的优点缺点,还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有十全十美的人吗?
人生如棋局,取舍须有度。愿大家在取舍间“度”出美满、“度”出幸福、“度”出和谐!
做出选择前要考虑的问题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简短的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选择的意义。的确,决定要做一件事,首先要考虑这件事的价值,看它值不值得做。其次,要看这件事的可行性,也就是能不能做成。如果这两点任何一点不成立,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
人的一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很多的选择,甚至有人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选择中度过的。正是因为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才会有千差万别的结局,才会有千姿百态的人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应该在努力之前。选择,是一种在比较之后的确定,何去何从由此而明朗。
然而,选择恰恰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以往,人们只重视努力,对选择却不屑一顾,结果努力地埋头苦干到累折了腰,仍然没得到成功的眷顾。相反,做出正确选择,便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快乐。因此,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近乎真理的说法,叫做“选择不对,努力白费”。细细品味,这话还真的有道理。
有个中外流传很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有三个不同国籍的人犯了罪,马上就要被关进监狱三年。临入狱前,监狱长告诉他们每个人可以各提一个要求并会得到满足。
美国犯人爱抽雪茄,提出要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提出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却说,他想要一部能与外界联系的电话。
监狱长分别满足了他们各自的要求。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入狱时只想到了要烟而忘了要火了。
第二个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谢谢了,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很经典,道出了选择的重要性: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往往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其实选择跟努力同样重要,就如同方法和过程同样重要一样。选对努力的方向,我们的人生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最大化,我们才能更加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但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好的选择甚至可以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那么我们该如何作出选择呢?不同的人,遇到的处境不同,自然选择也不尽相同,但选择都是靠我们自己决定的。不同的选择,自然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在这里有一个《管道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山村,因水资源缺乏,村长雇用两位年轻的小伙子到山顶打水供村里人用。两位小伙子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份差事,每天早出晚归提水桶给村里供水。村长按照水桶提来水的数量给予两位小伙子相应的报酬。两位小伙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份差事,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只得加大水桶,年龄一天天增长,身体渐渐弯曲,提水越来越吃力。但有一天,其中一位小伙子想了想,这样提着水桶供水不是办法,于是想了个办法就和另一伙伴商量。我们花时间建一个管道从山顶水池将水引进村庄,供村民饮用,那样我们既轻松,又有钱赚。还可用提水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去旅游去度假,享受生活,那该多好!但那小伙子听说要花费时间建管道,还要等到建好管道后才有钱进腰包,于是拒绝了伙伴的建议,仍然重复着提着水桶供水的生活。生活过得也算充裕,每天还拿着悠闲的小钱去酒吧喝酒。而另一伙伴不再提水,而是拿着工具开始了搭建管道。一年时间过去了,管道终于建成了,只要一开阀门,山顶水池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村庄。可想而知,他的收入也大增,并且还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供自己支配,去旅游,去度假,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还无时无刻不有着可观的收入。而另一个伙伴这时却失业了,后悔当初没加入伙伴的行列搭建管道。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不难想到,选择真的非常重要。
做人做事同样要有选择。选择真诚的人,他必然厚道;选择奸诈的人,他必然欺骗。工作也是这样,选择务实、创新,就能发展;选择守旧、应付,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自酿苦果,自作自受。
现实就是如此。什么事情都需要努力,努力很重要。但是,同时,选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头老黄牛从生下来就在主人家勤勤恳恳地为主人耕地拉车,一直到几年过去了,老黄牛老了,耕地也耕不动了,就被主人卖掉了。老黄牛那么努力,那么勤恳,可是它得到了什么呢?一块地也没有得到。当然老黄牛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一味地付出!然而,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
作为人类,我们有选择的权力,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好的方向去努力,成就我们的未来,成就我们的人生!
你的决定不必这样做
决定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甚至会受情绪的控制。以博大的胸怀来超越情绪,以不同的方式来作出决定,其实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在作决定的时候,常常被我们的情绪所控制。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按照自己的情绪作决定甚至已经成了习惯。其实,你的决定不必一定遵循大多数人的观念,有时候,改变一下决定方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有一位陆军部长斯坦顿找到他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某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恶劣的信回敬那个家伙。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恶劣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林肯看完信后高声叫到:“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你真是写绝了。”
但是当斯坦顿正准备把信装进信封的时候,突然被林肯叫住:“你在干什么,要寄出去?不要这么做,你这种行为是胡闹。快把它扔到火炉里,我生气时所写的信都是这么做的,现在你心情好多了吧。”
上面的这个故事说明:当被不愉快的事情激怒时,不要意气用事,应该让自己的情绪平息下来,然后作出更加理智的决定。
永远不要去看碗背面
酱油装满了碗,却还紧盯着碗底,要把碗底也装满,结果是因小失大。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面对真实的现实,我们需要学会权衡。
一位母亲让孩子拿着一个大碗去买酱油。孩子来到商店,付给卖酱油的人两角钱。酱油装满了碗,可是提子里还剩了一些。卖酱油的人问这个孩子:“孩子,剩下的这一点酱油往哪儿倒?”“请您往碗底倒吧!”说着,他把装满酱油的碗倒过来,用碗底装剩下的酱油。碗里的酱油全洒在了地上,可他全然不知,捧着碗底的那一点酱油回家了。孩子的本意是希望母亲赞扬他聪明,善用碗的全部。而妈妈却说:“孩子,你真傻。” 实际上,很多人都在扮演着那个故事中的孩子,自作聪明地企图把碗的全部空间都用上,期望可以把酱油全部拿回家,最后却因小失大,捧回家的却是一个倒扣着的碗,而洒光了碗里面的酱油。也许不是酱油这类可见的东西,我们不知自己曾经泼洒了什么,但必定是弥足珍贵的。
上面那个孩子打酱油的故事还有第二部分。
他端着一碗底的酱油回到家里,母亲问道:“孩子,两角钱就买这么点酱油吗?”他很得意地说:“碗里装不下,我把剩下的装碗底了。你着什么急呀,这面还有呢!”说着,孩子把碗翻过来,碗底的那一点酱油也洒光了。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即使圣贤如孔子,也还是犯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错误。可是做错了以后应该如何面对,却直接关系到为错误付出的代价。
一旦做错了一件事,这件事也就算结束了。我们在检讨过之后,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做下一件事。人生就像跨栏赛,我们不应该碰倒栏杆,但是少碰倒一个栏杆也不会有额外的加分,我们只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跳过去就是了。如果一味地为碰倒的栏杆而惋惜和后悔,最终的成绩必然会大受影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发人沉思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去闯荡。他动身前,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征途,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1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回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他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既然已经错了,就不要一味地懊悔,在错误中不停地纠缠,而必须要有“不悔”的勇气与智慧,放弃那些已经无可挽回的东西。要帮助自己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在没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是一个很有效的“药方”。
你以每股8元买进一支股票,但现在价格是每股6元,你应该抛售吗?作这个决策时,你要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以每股4元或者每股2元买的这支股票,我会如何决策呢?如果打算卖掉的话,就证明你对这支股景的前景并不看好,应该最好还是抛了它。如果你看好这支股票的前景,那你现在就不应把它出手。在一些大的项目上面,实际上也应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当你知道已经作了一个错误的决策时,就不要再对已经投入的成本斤斤计较,而要看对前景的预期如何。对前景的观望,使张果喜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暂时放弃。
当你知道有些酱油已经洒掉了,无法挽回了的时候,最明智的就是抑制住把碗再翻过来的冲动。因为这种冲动,有可能把你剩在碗底的那一点酱油也搭进去。
为了平衡,我们既不要被太多的选择所困扰,也不要为那些做过和没有做过的事情而难过。从我们当下所做的事,当下所在的地方寻找成功,关键就在于端住自己的碗,不要试图去看另一面。
有勇气咬断后腿
咬断自己残废的后腿,意味着直面既成事实的损失,专心去争取眼前利益。事实上,无谓地追悔过去,不但不能补救已经铸成的失败,反而耽误了在前面等待的成功。
丹尼斯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为了搜集狼的资料,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他在非洲草原曾目睹了一只狼和鬣狗交战的场面,久久不能忘怀。
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季节,在非洲草原上许多动物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去了。生活在这里的鬣狗和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狼群外出捕猎统一由狼王指挥,而鬣狗却是一窝蜂地往前冲。鬣狗仗着狗多势众,经常从猎豹和狮子的嘴里抢夺食物。狼和鬣狗都属犬科动物,能够相处在同一片区域,甚至共同捕猎。可是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里,双方也会发生冲突。
有一次,为了争夺被狮子吃剩的一头野牛的残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发生了冲突。尽管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数量比狼多得多,也咬死了很多狼。最后,只剩下一只狼王与5只鬣狗对峙。显然,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何况狼王还在混战中被咬伤了一条后腿。那条拖拉在地上的后腿成为狼王无法摆脱的负担。
面对步步紧逼的鬣狗,狼王突然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4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吓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终于,4只鬣狗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怒目而视的狼王。
当危险来临时,狼王能毅然决然咬断后腿,让自己毫无牵累地应付强敌,这很值得人类学习。实际上在我国的历史典籍《战国策》中,也有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虎怒决蹯”的故事。
在山间小路上,有一只老虎误踏进了猎人设置的索套之中,挣扎了很长时间,都没能使自己的脚掌从索套中解脱出来。眼见着猎人一步一步逼近,老虎奋力咬断了那条被套住的腿,忍痛离开了这危机四伏的地带。
面对危险境地,这只老虎懂得牺牲一条腿来保全生命,这是一个十分无奈但是也十分聪明的选择。可是很多比老虎更为聪明的人,却往往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往往陷入“鳄鱼法则”的陷阱。
所谓“鳄鱼法则”,是指假若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而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被咬住的就越多。实际上,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一旦鳄鱼咬住了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鳄鱼法则告诉我们,当你发现自己的行动背离了既定的方向,必须立即停止,以减少损失,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有任何侥幸。
老虎断了一只脚自然是很痛苦的,但是因此而保全了性命。美国通用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经把许多业绩不在业界前两名的事业部门关闭,这些都是痛苦的决定,但是为了整体的利益,他都当机立断,拿出勇气和魄力来进行壮士断腕式的放弃。可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会下意识地“把手伸进鳄鱼嘴里”,他们无法放弃或停止已经失去价值的事情。
要摆脱“沉没成本”的羁绊,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决策方面的知识之外,还有一样东西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勇气。在一些事情的“沉没成本”变得不可接受之前,有勇气及时放弃它们。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说:“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鳄鱼法则的经典概括。
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通往渑池的路很窄,有一辆载满瓦瓮的车陷进了泥坑,堵塞了道路。正值天寒,冰封路滑,进退不得。拖延到黄昏,后面积聚了数千车辆人众。这时,一位叫刘颇的商人从队伍的后面扬鞭而至,看到瓮车的主人仍然在做着近乎无谓的努力,企图拉出在泥坑里越陷越深的车。刘颇上前询问车的主人:“你车上载的瓮一共值多少钱?”主人回答说:“七八千。”刘颇马上吩咐仆从取来自己车上载的粗帛,按这个价钱付给车的主人,然后命人登车解绳,把车上的瓮全部推落到路边的崖下。
车辆空载以后马上出了泥坑向前通行,道路也就立刻畅通了。
当机立断,以七八千钱,解数千车辆人众困厄,此事显示出古人刘颇出众的眼界和气魄。后来诗人元稹在《刘颇诗》赞叹说:“一言感激士,三世义忠臣。破瓮嫌妨路,烧庄耻属人。迥分辽海气,闲踏洛阳尘。傥使权由我,还君白马津。”其中“破瓮嫌妨路”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放弃愚蠢的坚持
坚持的精神可贵,但坚持错误的方向而不肯变通是愚蠢的固执。
有一人在农村老家旧屋子的麦缸里,发现了一只死老鼠。经过一番勘察,他明白了“悲剧”的前因后果。这只老鼠因为偷吃麦子,掉进了缸里爬不出来。但这是一只坚强而有主见的老鼠,它开始在缸底咬起来,终于咬了一个洞。但它没有想到的是,它咬透的洞正好被一根粗大的圆木顶住。于是它又开始咬这根粗木。可是方向却是顺着圆木的中心。它咬了二尺多深,终于又饿又渴,精疲力竭地退回到缸里,力竭而死。
在为这只坚忍不拔的老鼠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有时放弃比坚忍不拔更重要。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举步维艰时,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坚持到底,一条路跑到黑;而是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一问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管理学家菲尔茨曾经说:“如果一开始没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天生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再看它一眼,你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合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之一。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试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下来,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因而问题一直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现象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种动机因未得到圆满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内驱力过强,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比如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还有一个重要会议,读到凌晨4点也手不释卷。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调整这种过强的完成驱动力,否则它就可能成为时间管理的障碍。
一个经常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保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过紧张和狭窄。对于后者来说,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改变不做完不罢休的态度,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而且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过度紧张,等等。
我们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着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明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生活。有人会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结果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但却觉得非穿它不可。对于有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告诉我们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吗?是否有无法克服的阻力?比如我们希望在一个公司里步步高升,但是公司里高层全部是家族成员。可能的回报是多少?我们值得为10万元进行一年的努力,但却不值得在一个只能创造几元钱利润的客户身上浪费三个小时。未完成计划或维持现状需要付出多少?是否有足够的本钱等待回报?很多人在巨大回报出现之前的那一刹那倒下,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坚持等待。我们是否在维持一种必然没有回报的现状?如果一个同事答应帮助我们但却食言了,那么就要调查一下他是否经常食言。如果是,就应该断绝这种过高代价的关系;如果不是,那么就宽容一次。是否在参加结局早已决定的竞争?在有些比赛和选拔中,早就有了内定人选,无论我们有多努力也没有任何机会,那么就别在这种不诚实的竞争中“陪太子读书”。
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我们可以先从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哪种选择更重要
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爱默生曾经在文集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怎样思想,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人作何种选择,他就是何种的人。”一个人选择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会受到个性与惯性的行为模式左右,因此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关键的机会往往只出现一次,一旦错过了,或许我们就再也等不到了。因此,别老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琐碎的小事上。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事情,我们才能抓住每一次重要机会,那么成功也将随之而来。
这是一则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佛教寓言故事:
据说,梵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时,菩萨是他的政法顾问。有一次,边境发生了一场动乱,当地驻军连忙派人向国王报信,恳求增派部队前往支援。然而,国王这时却自顾自地来到御花园休憩,并准备在花园里扎营。在等候营帐安扎的时间里,国王看见侍者正将蒸熟的豌豆倒入木槽里喂马。与此同时,御花园里的猴子开始骚动起来。忽然,有一只猴子飞快地从树上跳下来,从木槽里捞了一把豌豆,接着立即把豌豆全塞进嘴里,随即它又抓了一把,这才满意地回到树上,愉快地吃着手中的豌豆。但是,因为吃得太急了,有一颗豌豆从它的手中掉了下来,只见这只猴子居然不假思索地扔掉手上所有的豌豆,跳下树,着急地寻找刚刚落下的那颗豌豆。结果,不仅那颗豌豆没有找到,连手上原本的豌豆也找不回来了。国王看到这只猴子可笑的举动,禁不住问菩萨:“您对这只猴子的举动有什么看法?”菩萨回答说:“国王啊!只有无知的蠢才才会因小失大啊!”国王听见菩萨意有所指地这么说,这才想起刚刚使者来自边境的紧急报告,连忙返回波罗奈城去。在边境骚乱的强盗们,听说国王亲征,决心把强盗赶尽杀绝,连忙逃跑了!
先别嘲笑猴子愚蠢,也别嘲笑国王搞不清楚状况。仔细想想,我们是否也曾经像小猴子一样舍本逐末,忽略手中所掌握的机会,去追逐早已错过的机会?是否也像国王一样不知轻重,只顾着享乐而漠视眼前的灾厄?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充满那么多困顿和挫折,往往是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作了错误的选择。生活中我们有许多选择,而且每次在作决定前,我们都要先评估其中的轻重缓急,知道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又是小事一桩。只有一一谨慎估量,才不致于因小失大,甚至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
失败之后的选择
在失败之后,人往往内心低沉、徘徊、多虑,心情非常不好,做事也很不用心。如此糟糕的状态,会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会降低工作的质量。但我们要在失败中学会坚强,不要让后悔带来更多的失败。
人们常常用“悔不当初”、“悔之不及”、“悔恨不已”、“悔之晚矣”、“追悔莫及”来表达对过去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走过的路的反省和悔悟。不管这样的反省多么深刻、痛心,悔悟多么强烈、彻底,但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都无济于事。一位哲人曾言道:“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人的一生,面临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选择和决策,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不同,所以不可能每一次的选择和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在选择和决策时,都要慎重再慎重,思考再思考,尽最大的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误。特别是那些关系到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选择,更应该深思熟虑,千万不要草草选择,随意决策。“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后悔药。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失误呢?“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外做生意,年关将近,急急忙忙回家,突然想起要给太太买些礼物。他在街上走着看着,见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卖“偈语”,于是,他花了十两黄金买了四句偈语:“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想一想,熄下怒火最吉祥。”他回到家正好是深夜,门也没有上锁,想要叫太太,太太已经睡着了,但是,床底下怎么会有两双鞋子呢?一双女人的,一双男人的。他一气之下,跑到厨房拿了把菜刀,想要杀死这一对奸夫淫妇。正要举刀砍下去时,突然想起和尚卖给他的偈语,于是他就开始念起了那首偈语。他的声音惊醒了太太。丈夫怒吼道:“你床上还有什么人?”太太说:“没有啊。”“这双鞋子是谁的?”“过年你还不回来,我想你,为了图个团圆吉祥,只好把你的鞋摆在床前了。”丈夫一听,连声说:“有价值,太有价值了。”“三思”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后行”挽回了终生的悔恨。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失败之后,感觉一切都没有了原先的色彩,天空顿时塌陷。其实,周围的一切如故,山依旧是山,水不会变为蒸气。失败之后,试着去做自己认为最有激情的事,可以完全脱胎换骨,换个全新的面孔。不要认为别人会取笑你,你要深信如果换做他人,说不定还不如你表现的棒呢!
有时候,生活是需要放弃一部分的。比如说,“你放弃了太阳,还会有月亮陪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是有时候,生活也会和人开玩笑。也许,人生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有失必有得,让我们在失败中学会坚强。在你奋斗的过程中你就会有所感悟。我们也渐渐明白,生活不是给与,更不是施舍,而是需要努力坚强。
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再大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失败击倒;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二是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永远保持对生活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保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当赤子孤独时,会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赤子之心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我们应该向树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草儿虽铺满大地,却矮小无比,任人踩踏;看到花儿灿烂而又美丽,却娇弱无比,任人采摘;而只有树才能昂首挺立在天地之间,自强自立,让人由衷敬佩。
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怕风吹雨打,顽强地寻找它们的生命之源,也练就了坚强的意志。这些树才是百年之材,才是一群坚强者!
我们做人也要做一棵任由风吹雨打的坚强的“树”,立足于社会就要有一身硬本领,坚强的意志,做一个不怕挫折、风暴的人!
有一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做过之后是不能后悔的,后悔往往不仅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还有可能影响到身边的亲人,这是很划不来的。虽然放松心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通过锻炼,通过学习,我想一定会达到释怀的目的。
人有时会在一瞬间,脑子里出现一阵空白,会做出一些事后连自己都难以解释的错事、傻事,之后想起来会感觉到很奇怪、很荒诞、很令人费解。当这种情况发生之后,不能长时间地把这些消极情绪留在心里,更不能任其发酵、腐烂、变质,要学会变换心情,强制自己先放下眼前的这点小事儿不去想,拉开视线想些别的事情,这样就能够暂时解放自己。
试想:“事已如此”,老横在心里过不去,有何用?又有什么意义?再者,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有利就有弊,弊端业已产生,是无法挽回的,再瞎琢磨也无济于事!那么利是什么呢?想到了利的方面,心情就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