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趣说政治字:文治武力,尽出其中
“皇”字的由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8_0001.jpg?sign=1734449196-AKPQkhh7W3sOpx7ZAbvPH4sSK5MtYJ49-0-f26d92b45849d18c02f4d4b767a723a9)
金文
皇帝的“皇”字最早见于金文,金文中的“皇”字是个象形字,如图所示,上面的三点,像灯光参差上出之形;中间的部分像灯缸;下面的“土”是灯柱。有的学者认为“皇”是“辉煌”的“煌”的本字,加“火”作“煌”, “皇”字的本义为“灯火辉煌”。
秦始皇称帝后,将金文的“皇”字作为自己的专用字,由“白”和“王”两字构成,会意字。《说文解字·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许慎认为“白”为古“自”字,即古“鼻”字。有学者认为“皇”字中的“白”字实际指大拇指正面的形象,它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白”字和“王”字组成“皇”就指权力。
关于“皇”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 即位,朱棣觊觎皇位已久,蓄谋篡夺侄子的皇位。当时有个跟朱棣关系密切的和尚,法号道衍,看出了朱棣的心思,有意协助朱棣,却又不便直说,为了暗示他的心意,便给朱棣送去一顶白纱帽。朱棣接到白纱帽后,思索良久,恍然大悟。原来,道衍是用实物谜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为朱棣是燕王,在“王”的头上戴一顶“白”帽,不就是个“皇”字吗?果然,朱棣在道衍的辅助下,最终如愿夺取了皇位。
“主”——灯台上的火焰
一国或一家之长,对“臣”、“奴”、“仆”有统治和使唤权力的,便叫做“主”,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如何造字取象的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9_0001.jpg?sign=1734449196-Sq8Gc2z4kPpAclyUIgDFuBhO2uYgN1d8-0-ce65ebcebd92a1e239093df5012b4c68)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9_0002.jpg?sign=1734449196-BaqqXInicWzgJwDnaisG6uqnxO1K1rgk-0-d197d0af477c09512dd1a78339cca6b6)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9_0003.jpg?sign=1734449196-Qcta7cBSFtXsFP4oSt1I3fVkuvupedBb-0-8e024c87685dd8f39ecdc7c8e0e74936)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主”字字形,像一堆点燃的火把,下面是木材。到了金文时期,“主”字仍保留了燃烧的火焰形象。小篆的“主”字,像一盏油灯之形,上面的一点代表灯芯上燃烧的火苗。“主”是“炷”的本字,本义即指灯台上的火焰。“主”字后来为主人、家长以及主持、掌管等义,由此派生出“君主”、“上帝”、“主要”、“主持”、“主张”等引申义来。后来,“主”本是灯台上的火焰这一本义逐渐不用了,人们便另造“炷”代替它的本义。
关于“主”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候,徐霞客为了编修《徐霞客游记》,走遍大江南北,历尽千辛万苦。一天,他翻过一座山后,来到一处岔路口,见眼前有左、中、右三条路,他不知该往哪条路上走。正在为难之际,迎面走来一个书童,徐霞客忙走上前问路,书童看了一他眼,没吱声,随手在地上写了一个“主”字,转身就离开了。徐霞客低头略一思索,恍然大悟。于是,他按照书童的提示,沿着左边那条路走去。
原来,“往”字去掉左边即成“主”字,因此书童写“主”的意思是往左边去。
为何要问“鼎”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取胜,建立了周朝。当时,他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到了周定王时期,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楚国的楚庄王即位后,灭了庸国,打败了宋国,还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当他途经周的都城时,将所有部队摆开,向周定王显示武力,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到城郊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咄咄逼人,劈头就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五代相传,为传世之宝,现在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怎样?大小与轻重如何?”
王孙满回答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以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州产的青铜,铸了九鼎。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没有道德,鼎虽大也是很轻的。现在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
听了王孙满义正词严的一席话,楚庄王打消了非分之想。他也自知没有取代周王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而去。
这就是词语“问鼎”的由来,问鼎之大小轻重,表明了楚王觊觎王位,企图夺取周天子的王位。此后,“问鼎”便成了阴谋夺权的代名词,而建立新的政权或建立新的都城则称“定鼎”。
鼎为何物,竟有如此深刻的政治内涵?
据说,鼎在原始社会是炊具,或是盛食物的器皿,多用陶土制成。后来,商周时代冶金技术发展起来,鼎就用青铜浇铸了。这时的鼎成为贵族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统治阶级常把鼎用作表示尊严无比的庙堂礼器,而这种礼器只有国君才可以拥有。其上常刻字,因此鼎又成为记录和表彰勋绩的礼器、镇国之宝,成了王权的象征。
鼎既为镇国之宝,作为威力无比的象征,由此便引申出“大”、“盛大”、“最”、“显赫”等义。如称力大为“鼎力”;称元老重臣为“鼎臣”或“鼎席”;称才能出众,罕有人能匹敌为“鼎能”;称名门望族为“鼎姓”、“鼎族”等。
为何要逐鹿“鹿”中原
成语“逐鹿中原”的意思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比喻很多人为夺取政权而争战。其中,“鹿”喻指“帝位”、“国家政权”。
“鹿”何以指政权?这要从商王武丁逐鹿说起。
鹿全身是宝,除皮肉可供衣食用外,鹿血、鹿茸、鹿骨等都是极名贵的中药。由于这些原因,商王武丁特别喜欢逐鹿,为了逐鹿,可以一连数日奔走在中原大地上,不理朝政。从商王武丁开始,“逐鹿”活动一直深得历代帝王所爱,又由于在古时候,鹿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只有一定级别的贵族才有逐鹿的资格,帝王失去了猎鹿的资格,也就是失去了“帝位”、“政权”,于是,“逐鹿”之举便成为历代政治家争夺政权的代名词。
鹿有美丽的外形、温驯的性格,被人们看成是瑞兽,自古以来被看做友善的象征。人们常用鹿肉招待客人,诸侯之间常用鹿皮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诗经》中有一篇《鹿鸣》,写的是周文王大宴群臣及宾客的场面,其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呦呦鹿鸣”比兴宾主之间的倾心交谈、相互呼应。后来,古人称招待嘉宾之宴为“鹿鸣宴”。
隋文帝为何弃“随”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的“隋”本为“随”,后来将“随”改为“隋”是杨坚所为。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静帝让位,自立为皇帝,史称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在宇文泰初置府兵时,是十二将军之一,被封为随国公(随国在现在的湖北随州市一带),杨坚继承了这一爵位,所以他当皇帝以后就定国号为“随”。因为他过去亲眼看到魏、周、齐始终动荡不安,害怕自己也会有同样的遭遇,所以他十分忌讳“随”字中的“走”义,觉得它不吉利。他当皇帝后就下令把“随”字改写成“隋”。他认为这样江山就不会随别人“走”,可以使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永不改变。这样,杨坚所建的朝代就叫隋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随,从也。”所谓“从”就是跟从、随从,也就是跟着别人走。“随”的本义是“跟随别人走”,其中有受别人支配之义,因此“随”引申出“顺从”、“听从”、“追随”的意思。
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关于“随”字的谜语,谜面是:“上有一半,下有一半,中空一半,除去一半,还有一半。”这个字就是繁体的“随”字( ), “上有一半”意思是上头是“有”字的一半,即“十”; “下有一半”,意思是下面也是“有”字的一半,即“月”; “中空一半”,意思是当中是“空”字的一半,即“工”; “除去一半”,是“除”字去了一半,即“阝”; “还有一半”是“还”字有一半即“辶”,把这些“一半”拼起来,就是“随”字。
武则天为何以“
”为名
唐朝女皇武则天时期,有个叫宗秦客的,凭借他是武则天亲戚的特殊身份,担任凤阁侍郎(掌管宫廷门户、随从皇帝)的要职。为了讨好武则天,宗秦客挖空心思,特地新造了“天”、“地”等12个字进献。
武则天得悉宗秦客特为自己造字,满心欢喜,立即召见了他。宗秦客迎合了她喜欢标新立异,爱好改字、造字的癖习。她在称帝后,有的臣子经常向她献造的新字,而且还说造了新字可以显示国家大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0_0003.jpg?sign=1734449196-WngVF1vOZa29m7dD44Y1gFVH0YhvYe26-0-b98e73b8b8244d8d1e1d3ccf972aae12)
武则天像
宗秦客向武则天进献新造的12个字中有“ ”一字,武则天非常欣赏“
”字,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名字。从此,“
”字就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专用字被载入史册。“
”字读“zh o”,据《集韵》所释,“
”的意思为“明”。“
”字上部为“明”。“明”由“日”和“月”字组成,表示武则天像日月一样,永远熠熠生辉,光照大地。其下为“空”字,“空”指无边无际的天空。“明”和“空”所含的意思是: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可见武则天所造“
”字,并非只是“明”的意思,其意义较之“照”字更丰富。
强者为“王”
上古时期,斧子在先民的狩猎和采集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工具,在部落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武器。随着部落首领权力的不断扩大,他们所使用的斧钺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权威的兵器,因此,古人造字便以这种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作为“王”字,以下是“王”字的发展演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08.jpg?sign=1734449196-ue3xukyrLFfqKgYXZLzfmlQhfFWd31ox-0-c74eb562f80c734b50c3f1178b787ea0)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09.jpg?sign=1734449196-pEonZ6PZSGD610A4UoXNQJYVMvvSEDZQ-0-0eb5f79cd552f9d2697e1b28a11b7520)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10.jpg?sign=1734449196-l3ussihLn7U33Dnr2rdqFKA7cMhoSpHO-0-7562abf56b5e6d8a4094ce865de0f8ea)
小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11.jpg?sign=1734449196-NiffiwZkzehWZ3Gr2J5r6AT2yOGHfguN-0-105f49d83726f67ad8e794525dc1c5a8)
隶书
甲骨文“王”字是个斧头的形状,上端表示斧柄,下端表示斧头的刃。金文“王”字的形体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只是下端表示斧刃笔画更粗,更像实物。到了小篆阶段,表示斧柄的两横还在斧头顶,但斧身和斧口却已经变形,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到隶书的“王”字,已经看不出半点斧头的形状。
对于“王”字的解释,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三画而连其中所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有的说,“王”的甲骨文像人立地上,这人是个有地位的人。不管怎么说,“王”都是权力的象征。
止戈为“武”
人类自古就有尚武的精神,历史上,无论是古希腊、波斯、古罗马,还是我国古代的大秦、大汉和大唐,尚武精神无不为民族的强盛提供了巨大的推力。那么,“武”字是怎么来的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12.jpg?sign=1734449196-s0S6bxuRQsfKsSvfHEUfpUx0GJLCRW5P-0-c69bfe38e2ffcaa6f86c9ef246fa8103)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13.jpg?sign=1734449196-KyBUn7ZVfeXS9PkM1zsczNynkxSk600O-0-ce866c70051cd425b953d340c9fd9385)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14.jpg?sign=1734449196-0KUX9YZ0C9IobDDdZHmY4xkU4LpTbeyd-0-4843c0da97c5090fd4a13705266f4b51)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武”字上面是“戈”, “戈”是古代作战时用的兵器,在这里代指交战用的武器;下面是“止”,为脚,在这里表示“行走”、“行动”。可见,“武”字是由“戈”和“止”组成的会意字。于省吾先生在《释武》中说:“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现在,“武”的主要义项是“军事”、“勇力”。“武”字在很多意义上与“文”构成意义相反的一对词语,如文臣武将,煎熬中药的时候也有文火与武火之分。
《说文解字》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却可以反映古人对“武”的观念。在古代,作为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的“武”,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中有武力的一面,但武力是用来制止武力的。就军事领域来说,“武德”也并不就是单指打仗取胜,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
“武”字一直是勇武、威武的代名词,也可泛指武功、武力与军事。古代“谥法”中,凡是“刚强理直”、“威强睿德”、“克祸定乱”均可谥“武”。历代帝王中,凡以战功著称的,都带有武字,殷商时候有武丁、武乙,周有武王,西汉有汉武帝刘彻,东汉有光武帝刘秀等。
“武”还用作姓,其始祖为周平王的幼子姬武。据《姓纂》一书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其意思是:东周迁国都于洛阳的周平王的小儿子姬武刚出世时,人们发现他的手掌中有一种特殊的纹理,看上去就像一个“武”字,因此,就给他取名“武”。不仅如此,他后来的子孙也因此以“武”为姓。也有人认为以“武”为氏,其先祖一定是尚武者,此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以车自围是为“军”
古代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西周以前是“师”,春秋以后才有“军”,因此,甲骨文中没有“军”字,“军”字应当是春秋以后才出现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2_0001.jpg?sign=1734449196-lCkCWniMMAH1ra2OEAWQGafKrPBP1823-0-245ee850c96f04072ec2c6e178b87f72)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2_0002.jpg?sign=1734449196-iPsJkBoB330gbTPpzpGwoZeWBUeEjWgq-0-4d50b9e9ab6a228f3392f861812b1d33)
小篆
“军”字为会意兼形声字,如图所示,金文“军”字从车,从匀(环臂有所包),会以车环绕意。匀也兼表声。篆文变为从勺。隶变后楷书写作军。如今简化作军。《说文解字》云:“军,环围也。四千人为军。从事,从包省。军,兵车也。”上古时候,车不仅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还是重要的战具。古代车战时,休整的时候要把车围起来扎营,防止敌人侵袭。“军”的本义为以车自围扎营,即驻军。引申为“包围”之义,用作名词,指“营垒”、“士兵”、“军队”等。“军”,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军取义的字皆与军事活动等义有关。
在现代社会,“军”是现代陆军的编制,由若干个师或者旅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军作为一个战略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役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或者担负战略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军的指挥官称为军长,军衔一般是中将或者少将。一般兵力在3至5万人左右。各国有所不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如果编制兵力在10万~30万人左右,就组成了军的另一种编制——集团军,在战时也有叫方面军的,如红军第四方面军。它的最高统帅也是军长(有时为司令)。
“我”为兵器
我国古代,第一人称最初多用“吾”、“予”、“余”表示,“我”字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直到后来用法才渐多。那么,“我”字最初指什么?清代甲骨文出土后,“我”便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联系古金文中的许多“我”一考察,学者们终于发现,“我”原来是一种兵器的形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2_0003.jpg?sign=1734449196-2cUv1R8cQykvuJ4Ivk3K5i7VPyBpdBdh-0-71686b44f29bab885a12b7c6398d1d2b)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2_0004.jpg?sign=1734449196-PTUmq7WfBfhdtKkrK1bi0CDtKvwF3WPz-0-57514e1aff74eef6765dcdb3f527ed1f)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2_0005.jpg?sign=1734449196-M1O21Ljl4UbQiDPtLjSYbpWohqYHAZnr-0-ebc2ed9fe8d786764a3481dd02aa87de)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我”字像一种长柄而带齿形刃口的兵器,这种兵器是用来行刑杀人或肢解牲口的。这种兵器后世罕见,所以“我”字本义也不常用,后来就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己的。
说“我”是一种兵器,还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佐证。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种类似三戈戟的兵器。有的学者叫它多戈戟。学者们较一致地认为这种三戈戟就是“我”。因此,学术界初步认定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的本义,其实是古代的一种三戈戟的象形字,而且认为这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武器。
有的学者认为,“我”用于第一人称代词是一种假借现象。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从“我”字来看,“我”是一种兵器,说明作为表人的“我”与指兵器的“我”是有联系的。私有制出现后,人与人、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争夺便开始了,为了保卫“我”的权利与尊严,是要靠武力的。由于古人要用兵器来捍卫个人的利益与尊严,于是“我”便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
举旗前进是为“游”
古代重大的户外活动或军事行动,都要大张旗鼓以壮声威。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古代战场上两军对垒时,双方擂鼓助威、摇旗呐喊,放眼望去,战场上旌旗飞扬。中国从原始社会后期起即以旗帜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当时的旗帜样式简单,只是系在竿头上的象征性物件或图形。而“游”字的来历,也与古代的旗帜有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01.jpg?sign=1734449196-D01ZkZziNNWIpX4ww2pyeXWtX4tglYGQ-0-97c4b3c220c6d26714d2b3c327b747c9)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02.jpg?sign=1734449196-BhQLvrdGsV6Tr9WQWUv04ulYhn3ycNWm-0-d9d021469937d6bd714339f3bddfd924)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03.jpg?sign=1734449196-BWpD90PcRkNlCBDqkzx5OamNtz9vp0xe-0-17d89ca32b4b1d4a19da48d457fa5051)
小篆
“游”的本字为“ ”,如图所示,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
”字,像一人手持大旗在行走,大旗上方旗幅飘扬的样子。它的本义为执旗行进,又特指旗幅上的飘带饰物。后来,金文出现了加“止”形的“
”“,表示行动之义。至于小篆中从水
声的“游”字,则是表示在水中浮行的意思。 但今天不论是“游”义还是“
”义,都只用“游”字了。
另外,古代帝王所戴的皇冠前后下垂的玉串,也叫“ ”,亦称“旒”。这种旗上飘带的数量和颜色,按《周礼》的规定,地位越高,旗
越多:天子十二
,公爵九
,侯、伯七
,子、男五
。殷商时代,商王所圈定的狩猎地区,也叫作“
”。
“取”记录了割耳记功的历史
据《左传·宣公二年》记载,郑国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攻打宋国,结果宋军大败,郑军囚禁宋国的华元,俘虏了250人,割下了被打死的敌人的100只耳朵。
为什么要割下耳朵?其实,这是古代统计战功的方法。先秦时,双方交战,获胜的一方常常割下敌人的左耳,以左耳的数量来衡量功绩。“取”字就记录了这一种统计战功的做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16.jpg?sign=1734449196-lZR6YwUXth9X5U1JX2wiYHkPE84TkJXu-0-e8429de899e1718861b9e78d8174c866)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17.jpg?sign=1734449196-oKldNQIvuYHhNOSWUo7twoyosI6WSJBa-0-9b71376201db80d63247493f7b507fd5)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18.jpg?sign=1734449196-2AJwbiaPUx0doXwLCvlMpdCWmwcaCm17-0-855ccce44a5969dd6da484a5c8c5d19f)
小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19.jpg?sign=1734449196-dd3oVIEsUxViRSDSDVNFPEpUSJVvQ0Da-0-b877c8a728bb9d9b2bfd0a2bd616f9b9)
隶书
如图所示,“取”字甲骨文的写法描绘的是一个人用手割取另一个人的耳朵。金文和小篆的“取”字均与甲骨文“取”字的结构相同,只不过耳朵的形状已大大走样了。“取”字形体到隶书时已基本固定。
因为“取”的本义是捕获战俘,杀死敌人后割耳朵,是“获”意,所以后来便从这本义引申出捕捉、擒拿、获得、接受、收取(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选取、择定(如取景、取道)、拿、拿出、战胜、收复等义。
含义丰富的“师”字
《诗经》中有“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意思是:无论是步行或驾车,我的部队是成师又成旅。这里的“师”字是军队编制的单位,这与我们平时“师”字最常用的“老师”之义不太一样,那么,“师”字的原意是什么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1.jpg?sign=1734449196-cWnbdTpESvLfz4In3QGNeFvajxFylbAF-0-da825813d259f658822c4dd2f035e834)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2.jpg?sign=1734449196-nH5ZNlP6GP8w2GX0tSxwvgvV3NyN6bAT-0-fdab7bb9393f1fd0545ed3b1810d36d4)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3.jpg?sign=1734449196-KaWJyOOO06iPdP31vfq4tEL3BDoo8TIM-0-2213305513cbb146d5b0cee96fefa215)
小篆
如图所示,“师”字从 ,从
。
(duī)是小土山,(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师”字为会意字,本义为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说文解字》中说“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是周朝军队的编制。
也有的学者对“师”字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师”为形声字,左面部分表音,原读“堆”,又读“诗”;右面部分原是一幅丝帛形,也是古代系在腰间前“围裙”样的“佩巾”的形象。后来,这种腰前佩巾成了有地位的高贵的人穿的“命服”(即古代官员按其等级所穿的礼服)的一部分。古代老师很有地位,所以也要穿“命服”。
“师”字最常用的意思是“老师”、“教师”等,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这个字,就是人们对那些“教人们懂得道理的人”的称呼。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用来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比如,我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也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
古代还有一种官职叫“太师”。“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保家卫“国”
在“国”字的甲骨文写法中,中间表示国土,四周短竖表示国界,右戈示以戈卫国。金文的发展延续了甲骨文的风格。从甲骨文、金文的“国”家看出,“或”是“国”的最初文字,“或”字里的“口”表示城池,意思是以兵戈守卫城池。经过发展,“或”字外边加了一个方框,强调自己的边界用武装力量守卫。“国”字的本义是邦,邦就是国家的意思。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8.jpg?sign=1734449196-OQD1ySIbKQLFRPOq96zTOOGcFt4hw07Q-0-271d0381ced9ed4134fdd2fe4867dd1e)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9.jpg?sign=1734449196-CJDGFuigmfaXrA8Q9ney5RR1RSy2K98P-0-1bfee21670aa621db7fcfa7bcd94884a)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10.jpg?sign=1734449196-k1XDrS0rVjdyd7Y33kcTcz0DCsX7gcWa-0-f726c10a7980657a956c2a9cd725a83f)
小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11.jpg?sign=1734449196-VE9VlzfH4gti2WaidbdScy4TSiiPeVSO-0-c51010eecf50a6d9cfff635f0ab88c24)
隶书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整理组广泛收集异体字的资料,发现“国”字竟有40多种写法。历史上的“国”字发展也经过了很多反复。
“国”字曾被武则天改为“”、“
”。当时有位幽州学子,为讨武皇所好,向她上书说,国家的“国”(
)字方框中的“或”字像“武”字而实际上又不是“武”字,有“乱天象”之嫌,将方框中的“或”字改为“武”字上承天意,下合民愿。武则天一听,高兴极了,随即诏令天下,将“
”字改成“”字。可是没过多久,又有人上奏说:“把‘武’字嵌进‘口’中,与把‘人’放在口中为‘囚’的意思似乎相同,此为不祥之甚,请即罢改。”并建议用八方的“分”字取代,即成“”。于是武则天又下令停用“
”字,改用“
”字。
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后,也在“国”字上用了一番心思。在他看来,他所建立的“国家”的“ ”字中,不应与一个表示大概或可能等“疑惑”之义的“或”字谐音,于是在1853年,他诏令将“国”字中的“或”字改为“王”字,这样才与他自称的“天王”二字相符,同时也与他一心要代替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相吻合。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将“”简化为“国”。这是一个从“玉”的“国”字。参加汉字改革的专家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人们像爱护珍宝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为创造一个如玉一样的美好国家而奋斗。
“民”——被刺瞎左眼的奴隶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时代,“民”的意思是百姓,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那么,在“民”字最早被创造的时代,“民”为何意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5_0005.jpg?sign=1734449196-Erm3ZNnpfdImwDsuSZGCbe7dbe00PzqG-0-3ba2ec25182c15f32af154b26fbe1a15)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5_0006.jpg?sign=1734449196-BcrN1aBntNiGRHsncV0gMu5AAzzRlgM2-0-d2c8b5039c0475aaed513e8c2a9cb15e)
小篆
如图所示,金文的“民”字,上面是一只左眼,下面是一个像锥子一样的利器刺向眼睛。这代表什么意思呢?原来,上古时代,奴隶主为了管理、奴役奴隶,防止他们造反,往往采取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对比较驯服的奴隶,奴隶主会刺瞎他们的左眼,强迫他们为自己劳动。“民”字本义就是奴隶。后来引申指被统治者,其中包括奴隶和平民。现代指有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
唐朝唐太宗的名字为李世民,由于古代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因此对李世民名字中的“民”字也实行避讳。例如从隋朝其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一个是民部,唐太宗时期,因为民部的民字与李世民的民字相犯,为避讳将民部改为户部,而且有唐一代凡涉及“民”字时,均用“人”字或者其他字代替。唐亡后,“民”字不用避讳,开始继续使用,而户部一称已约定俗成,所以此后历代沿用不改。
“牢”——养牲畜的围栏
监牢,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意思是关闭囚犯的场所。监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监牢”中的“牢”为何意?与“牛”有何关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5_0007.jpg?sign=1734449196-ZK0xEStHsf2OhQDy8UvHP8ZB11OWVpQi-0-a967b7aa3e541dfdb0a555aa40d0013e)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5_0008.jpg?sign=1734449196-lnTC9zA7EvlZEMgAsyZjDePSK12QDc7L-0-1704c6ed79875b75bdb1fc298bd20a18)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5_0009.jpg?sign=1734449196-1k2VE93Q7YG8IoNSqtsVLYwhyXompho0-0-35b1b50d517ea90cebf50092e1098b64)
小篆
《说文解字》云:“牢,闲。养牛马圈也。”如图所示,甲骨文和金文的“牢”字,外部为牲畜圈周围的护栏的形状,中间的“牛”为牲畜的代表,是牛或其它牲畜关在圈里的形状。小篆的“牢”字则在圈栏出口加一横表示圈门。因此“牢”的本义是养牲畜的栏圈。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如监牢、牢狱等。此外,“牢”字还可用作形容词,有坚固之义,如牢靠、牢不可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