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读点社会学大全集
- 杨云鹏 阎瑞娟 李小伟
- 1709字
- 2020-06-25 06:04:07
第三篇 一棵树之与整个树林的奥秘——看人与社会的相容互浸
第一章 站在什么舞台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地位和角色
为什么比尔·盖茨成为了世界首富——自致地位
自致地位,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工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先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人们后天获得的自致角色,如职务、职称、学衔等不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获得。这种先赋角色向自致角色的转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当今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也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大学生,但是他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逐渐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并一步步壮大,最终成为人人称道的世界首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尔·盖茨,是全球个人计算机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个人净资产高达580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首富。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他和两个姐妹一起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他们的已故母亲曾任中学教师、华盛顿大学的校务委员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女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个人计算机软件的职业经历,13岁就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
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一年级,在那里他与史蒂夫·鲍尔默住在同一楼层,后者目前是微软公司总裁。在哈佛期间,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BASIC语言是约翰·凯梅尼和托马斯·库尔兹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Dartmouth学院开发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1975年,年仅19岁的盖茨预言:“我们意识到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于是正在读大学的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
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公司致力于长期的发展,从目前每年超过5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就可看出这一点。
盖茨有关个人计算机的远见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软公司和软件业界成功的关键。盖茨积极地参与微软公司的关键管理和战略性决策,并在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会见客户和通过电子邮件与微软公司的全球雇员保持接触。
1995年,盖茨编写了《未来之路》一书,在书中,他认为信息技术将带动社会的进步。该书的作者还包括微软公司首席技术官内森·梅尔沃德以及彼得·雷诺生,它在《纽约时报》的最畅销书排名中连续7周位列第一,并在榜上停留了18周之久。
《未来之路》在20多个国家出版,仅在中国就售出40多万册。1996年,为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商机,盖茨对微软进行了战略调整,同时,他又全面修订了《未来之路》,在新版本中,他认为交互式网络是人类通讯历史上一个主要的里程碑。再版平装本同样荣登最畅销排行榜。盖茨将其稿费收入捐给了一个非盈利基金,用于支持全世界将计算机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师。
除计算机情结之外,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感兴趣。他是ICOS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以及英国Chiroscience集团及其位于华盛顿州的全资子公司的股东。他还创立了Corbis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全球最大的可视化信息资源之一,提供全球公共与私人收藏的艺术和摄影作品的综合性数字文档。盖茨还与蜂窝电话的先驱者克雷格·麦考共同投资了Teledesic公司,该公司雄心勃勃地计划发射数百个近地轨道卫星,为全世界提供双向宽带电信服务。
在微软公司上市的12年时间里,盖茨已向慈善机构捐献了8亿多美元,包括向盖茨图书馆基金会捐赠2亿美元,以帮助北美的各大图书馆更好地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新技术。1994年,盖茨创立了盖茨基金会,该基金会赞助了一系列盖茨本人及其家庭感兴趣的活动。盖茨捐献的4个重点领域是:教育、世界公共卫生和人口问题、非赢利的公众艺术机构以及一个地区性的投资计划——Puget Sound。
比尔·盖茨在2008年6月卸任微软执行董事,正式宣布退休。隐退后的盖茨将专心于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将几百亿的家财捐献给这个慈善基金会,并表示将只留几百万美元给他的3个孩子。
“贫二代”VS“富二代”——先赋地位
“富二代”泛指改革开放以来成功民营企业家的子女,他们拥有过亿的身家。随着“富一代”的老去、“富二代”的成长,财富也顺其自然地由“富一代”交接给“富二代”。“富二代”是一种先赋角色,他们的财产来源于父辈的转让或者直接继承,丰厚的资本与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他们优越于其他人的先赋条件。
与之相反,“贫二代”也是一种先赋角色,他们这群人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丰厚的家产可以继承,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争取立足之地。中国青年报社的记者在北京、浙江、河南等地的7所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500份样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就业应聘中,他们或多或少遭遇过来自家庭状况的压力。高达65%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他们最看重的因素是求职应聘中家庭经济状况所占据的影响值。面对“贫二代”和“富二代”所享有的社会认同度和资源享有权无法对等这种情况,曾有“贫二代”自嘲道:“他们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儿。”要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或许可以在社会学中得到一些启发。
说起这两类人,就涉及到了社会中的一个概念——先赋地位。先赋地位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年龄等赋予的角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流动很少,人们的许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因而是先赋的,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就属于先赋角色。自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先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的角色,从而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是一个相对概念,这两者是矛盾的双方,没有先赋角色就没有自致角色。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致角色可以转换成先赋角色,在现有的先赋角色下通过努力追求,我们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自致角色。每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成长中总是伴随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根据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理解这种现象。个人的自主选择性影响着他们的自致角色。成功型的“富二代”,良好的教育锻炼了他们健全的人格,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他们珍惜父母的家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最终选择了一条或异于父母选择但仍然有发展前景的道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向了成功之路,有些有志向的“贫二代”不甘于贫穷,努力追求上进,尽管刚踏入社会时并不具备太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但是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拼搏,最终也能获得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最终成功地突破自己的先赋地位而获取了更有声誉的自致地位。而另外有一些“富二代”,挥金如土、不求上进,沉迷于优越的物质条件,自小吃不了苦,心理素质低下,最终不仅一事无成,反而对已有的资本肆无忌惮地挥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走下坡路并最终丧失原本的先赋地位,而获得更为贫穷的自致地位。
听老婆的还是听老妈的——角色冲突
结婚一年半,宝宝10个月大,宝宝出生前我和老婆在市里过,一切挺好,10个月后宝宝出生,老妈来给我们带孩子,老爸星期六星期天来,一切都自然、平静、和谐。可是没想到这只是表面现象,由于老婆和老爸都是中学老师,所以七月放暑假一家5口就我一个人上班,其他人都在一个房子里,问题也就来了。老婆说老爸老妈把她当外人看,平时都是老爸老妈在一起聊天,不理睬她,并且在宝宝的一些问题上有冲突,她没有权利决定宝宝的事情,都要听老爸老妈的。老爸老妈觉得老婆不干家务,还要嫌这嫌那,平时老是板着个脸,很难亲近,喜欢挑刺。上个月老婆和老爸老妈吵了一架后抱着宝宝回娘家了,后来老爸老妈很不情愿地去老婆娘家把老婆接回来了,后来老婆告诉我,老爸跟丈母娘说希望老婆不要和我吵,不然后果会很不开心。不知道老婆是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上星期老婆和我吵架了,老爸老妈都在,我们吵架时,老爸老妈一声没有吭,吵完后老爸回镇上去了。老婆说没有哪家父母见儿子儿媳吵架不劝的,觉得更进一步证明老爸老妈没有把她当儿媳看,认为她可有可无;老爸老妈肯定又会说老婆喜欢挑刺。现在又要到周末了,老爸按照惯例是要来了,不知道这回他还会来吗?来了感觉很尴尬,老妈现在还在带孩子,不过我也看得出没有那么开心了。很烦恼,总感觉老婆和老爸老妈之间水火不容,有没有一个两全齐美的解决办法?
这是一个男人的苦恼,同时也说出了许多男人的心声。一个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一个是将要和自己共度一生的妻子,做这两个人之间的“夹心饼干”,实在不是一件易事。难就难在是要做一个好丈夫还是要做一个好儿子的角色的冲突上。
角色冲突是社会学上的概念。在社会中,人每天都扮演着某种特定的角色,而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时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现象被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它的突出表现是,当一个人内心产生冲突时,思想上激烈斗争,这时,两种对立性质的规范、要求要通过行为者内心的冲突较量,决定遵从哪一种行为模式,扮演哪一种角色。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婚前的角色:在外是心爱女友的“恋人”,在家是妈妈身边的“孝子”。婚后两个角色马上会变化,他必须是个爱太太而且有男人气概的“老公”,同时也应该是如同往昔般既听话又孝顺的“儿子”,这的确很难同时面面俱到。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的,比如:一个人在父母面前是儿子,作为儿子的角色要求就是对父母要顺从、孝敬;在妻子面前是丈夫,作为丈夫就要勇于担当,保护自己的妻子;在儿子面前是父亲,父亲的角色要求是要给儿子正确的人生引导并且身体力行,给儿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要起到保护儿子的作用;在下属面前是领导,领导就要安排员工的工作并监督员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在朋友面前就是朋友,作为朋友就要平等相处、以礼相待。正因为一个人不会单一地担任一种社会角色,而往往是诸多社会角色,而这诸多的社会角色难免出现相互冲突不能兼容的局面。出现角色冲突时,一个人往往会觉得焦虑、不安或犹豫不决难以取舍,所以人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局面,只有这样才会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奥巴马总统是父亲也是丈夫——角色集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加就职典礼,发表就职演说,并参加了游行。
在全世界人们的眼里,奥巴马是美国总统,但对于他自己的家庭来说,奥巴马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父亲和丈夫。作为丈夫的奥巴马,他的工作充分得到了其妻子米歇尔的支持。米歇尔说,她拥有的最好东西,就是她的丈夫。当奥巴马带领一家迁入白宫居住后,她首先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两个女儿的“妈咪总司令”。她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为美国人民服务,尤其为那些远赴海外作战的美国士兵的妻子提供支持。
奥巴马不仅是受人欢迎的总统,也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作为奥巴马妻子的米歇尔说:“奥巴马和我是伙伴、朋友,又是爱人。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互相补足。我最爱的,就是奥巴马在我的臂弯中,相反亦然,不管是他站着对我微笑,抑或看到他迷倒一大批群众,还是在老人中心内探望老人家。”
除了是丈夫,奥巴马还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作为父亲的奥巴马说,她们的幸福是他最大的忧虑。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职位给女儿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奥巴马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设闹钟,自己起床穿衣服、干家务等,锻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坚忍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奥巴马认为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奥巴马自步入政坛就不断地想在事业和孩子之间达到平衡,他经常会为错过了一场家庭晚餐而懊悔。在朋友眼里,奥巴马是个“舐犊情深”的父亲,尽管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整个家庭却非常融洽。在担任参议员期间,他白天在国会上班,晚上在一间免费的一居室的公寓里写书,周末才回到芝加哥的家与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在外出期间,他的助手说,奥巴马每晚都给女儿们打电话,从没有落过一次家长会。奥巴马谨慎地让媒体看到自己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如和孩子们玩纸牌游戏、猜字游戏、骑自行车和朗读。
奥巴马说:“如果4年后,她们还是她们自己——她们还是这样快乐——4年的生活没有给她们带来一大堆问题,那么我觉得我会感到非常愉快。”
作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不仅是美国的政治首脑,他还是一个父亲和丈夫。其实在社会中任何人的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学认为,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个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也就是说,人的角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由你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编织而成的。
例如:一位女医生,在家里,对丈夫来说她是妻子,对儿子来说她是母亲,对母亲来说她是女儿;在医院里她可能还同时承担着内科医生、科主任、工会会员、先进工作者、党员等多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商店里她是顾客,在汽车上她是乘客,对老同学来说她是朋友,对来访的客人来说她是主人,对同一楼居住的人她是邻居,对报社她是订户或投稿的作者;此外,在国家生活里,她还是公民、市民、选民等。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聚合了许多不同身份为一体的社会角色集。
英才们过劳死的潜在原因——角色超载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也日益渗透其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超载,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下岗失业,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给他们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特别是工作超时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工作现象。这群人曾笑称:“上班这一天其实可短暂了,电脑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电脑再一关一开又一天就过去了!上班这一天最最痛苦的事是啥知道吗?就是下班了,活还没干完!活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唯有加班。”
一项针对中国人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研究表明:中国员工把工作看得比其他国家员工更重,每周工作时间更长,有高达93%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有62%的被调查者甚至每周工作在50小时以上,这显然是惊人的。一个时常加班的人说:“我们现在的项目也是天天加班,最多一次也是5个通宵加班,导致手蜕皮、脚肿、吃不下饭,现在能略微好点了,想想当时的日子,简直是噩梦。”
过度地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是会付出代价的。长时间加班、无休息日地工作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极易导致病理性疲劳,然后必然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诱发或加重各类疾病的发生。2006年5月,深圳华为公司一位年仅25岁的员工,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一个月,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突然死亡;2005年,清华大学两位年轻教师因积劳成疾,相继突然死亡;2009年,深圳丝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连续加班5个通宵突然猝死。
现代社会的特殊病“过劳死”,其突出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加大,导致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令人担忧的是,“过劳死”正在日益逼近我国更多、更年轻的知识分子。“体检、化验查不出明显的病状,但自我感觉很累,工作时无精神,生活中缺少乐趣,而且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这是很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感觉。专家指出,这种状态会进一步发展为过劳,直至引起疾病或导致死亡。人才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有超过七成的知识分子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人们不重视这一问题,不久的将来,这部分人中将有一半以上要患上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疾病,而这些患病人中有一半将面临“过劳死”,只有1/10的人有望安享天年。国内外的多项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京的1866名知识分子接受了体检,结果显示,患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白内障、高血压病、癌症等疾病者的比率竟高达84.6%,尤其是40~59岁组的患病率高达90.4%。不仅面临“过劳死”问题的人群日益扩大,而且年龄也日益降低。国内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的平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
一连串英年早逝悲剧的发生和社会上人士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调查数据还表明,42.35%的员工有较高水平的角色超载,51.7%的员工有中等水平的角色超载,只有5.8%的员工角色超载水平偏低。由于人们角色超载而使工作占据了太多精力和时间,致使家庭和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可以说导致一些精英们过劳死的潜在的因素是自我角色的超载。
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影响,对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一个人活着,不光有自己的事业,更要有自己的生活,其实说到底一个人做事业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事业是为生活服务的。舍弃生活追求事业无疑就变成了舍本逐末。因此,要想摆脱过劳死的威胁,拥有和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人就要从根本上转换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的观念,加强保健意识,并有意识地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使工作和生活能够达到平衡;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工作量,不要超过正常承受能力,改掉作息时间不规律的习惯,按生物钟作息;强化三餐营养;学会主动休息;定期进行体检;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坚持合理运动;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