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应规避的五大误区

作为中、高考语文的重头戏,考生若在作文上有所闪失将直接影响语文成绩,乃至影响考试的总分数。考生和老师历来都非常重视作文这一块,大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也正是为了拿到高分。所以,学生们平时一定要注意正确运用所积累的素材,避免出现下列错误,闯入作文“误区”。

一、剑走偏锋,涉足禁区

“写作连接着健康的生命。”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这句话与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是一个意思。任何文章都有价值取向,只有思想健康、内容积极的文章才能给人以积极的影响,这也是考场作文立意上的基本要求;而低俗、消极的审美情趣,会使文章失去健康的立意与厚重的质感,这样的作文自然难得高分。

所以,我们选择材料时务必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任何反自然、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材料,无论用词多么准确、角度多么新颖、句式多么独特,都不可选用。

虽然我们强调作文应贴近时事,关注焦点,但仍需注意时事类作文要尽量以积极的社会现象为评论对象,避免采用揭露性、批评性的角度,一来这类文章角度选择难度大,二来措辞把握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闯红灯”,涉足禁区。

二、堆砌材料,哗众取宠

中学生作文并非单凭感觉的无意识创作,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表现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展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途径。华丽的外表固然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只注重外表的浮华,内里却经不住推敲,单薄空洞如绣花枕头,也只会弄巧成拙。

例如在一篇以“半与全的智慧”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名考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尼采追求“全”,在“超人”哲学的太阳里暴晒成一个疯子;海明威追求“全”,在荣获诺贝尔奖后倒在自己的枪下;海子追求“全”,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希望扼杀在车轮下。维纳斯是残缺的美人,却象征着一种无法比拟的美。


在这简短的一段文字中,作者用到了四个例子,排比句式与精当的用词都给文章增色不少,且毫无累赘感。这段文字之所以不会给人堆砌感,是因为作者抓住了论据与论点间的关系,即尼采、海明威、海子三人求“全”的后果,又用了一个正面的例子进行了对比论证,既紧扣话题,又摆明了自己的观点:还是求“半”好。

所以,不论是使用好词、好句还是好段,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安排材料而不是如何堆砌材料。

三、表述不清,油水分离

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话题是“三”,即根据自己对带“三”的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有一名考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三是我们的指路灯,三是心灵的丈量尺,三是灵魂的归宿。


虽然这句话既是排比,又有比喻,但恐怕也只会让阅卷人啼笑皆非吧!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他文中的“三”究竟指的是什么,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这样的表述空洞无物,完全是为了比喻而比喻,既没有给“三”赋予准确的涵义,又使文章主旨含糊,表意不明。句子的形式和含意就像同一容器中的油和水,无法溶到一起。

倘若将上述句子修改如下,句子就有了具体的内容,不再是泛泛而谈。


三省吾身是我们的指路灯,三省吾身是心灵的丈量尺,三省吾身是灵魂的归宿。


这句话既能使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符合比喻的要求,又能凸显文章主题,使语句深刻生动。所以,好词好句好段的使用一定要得当、贴切才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否则含糊不清、词不达意的文字只能成为文章的败笔。

四、引用过多,涉嫌抄袭

背诵优秀范文应付考试,在中学中已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为了增添文章的文采与深度,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既成的词句段落,或者模仿其他好文章的论述形式,但不论是引用还是模仿都要掌握一定的“度”,不可通篇“引用”而构成抄袭。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这样一条:“确认抄袭,经核查2/3以上文字与已发表作品雷同,最高不超过5分。”所以,考生务必提高警惕,与其抱着侥幸心理冒“抄袭”的风险,不如认真地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五、语言风格失谐

写作还应注意前后语言风格的统一。中学作文篇幅并不长,如果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前后文风差异过大,就会影响阅卷人的评分。一般来说,我们引用的多是语言优美、富含技巧或意蕴的词句段,如果自己的语言较为平实,读起来就会风格失谐,不伦不类。

例如2007年中考湖南考生的作文《我的求学路》:


也许我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我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我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我只是一只雄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终会翱翔蓝天。

1996年9月的一天,艳阳高照,我哭着鼻子,被妈妈硬是拉到湘江河畔的一所小学校……


这篇作文开头是一段抒情浓郁、散文化的语言,之后却都是平实朴素的记叙性语言,并不是说后者不好,朴素的文字里若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能成为佳作,但问题在于这两者之间的风格反差太大,读来便有失谐之感。其实,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改变这种状况:将排比句作为题记。这样一来就会既无风格失谐之忧,又见语言的诗意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