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一颗平常心,学会取舍,放弃那些贪念,不攀比、不强求,知足常乐,才能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持一颗平常心,尽情享受追求过程中我们痛快淋漓的努力,体验苦辣酸甜咸的生活,看淡结果,一切尽力就好;持一颗平常心,笑对人生的苦难与流言蜚语,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壮。
持平常心才得清净心
人生原本就很平常,正所谓平常心是道,说明平常心即是清净心。所谓的平常心,指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是“不贪婪、无争、无为、知足”等观念的汇合,包容了淡泊和忍辱等概念,是一种人生最聪明的处世哲学。
有一个学僧,来到法堂请示禅师:“师父,我经常念经打坐,每天都早睡早起,心无杂念,自认为在您的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加用功了,为什么我还是不能如师父所说的那样开悟呢?”禅师听了之后没有说什么话,只是拿出了一个葫芦和一把粗盐,把它们交给学僧,说:“你出去将这个葫芦里装满水,然后再将手中的粗盐放进葫芦里面,让盐立刻融化在水中,你就能开悟了。”
学僧按照禅师教授的方法,没过多久,他就跑了回来,对禅师说:“那个葫芦的入口太小,当我把盐块装进去的时候,盐并没有化掉;我把筷子从葫芦口伸进去,又搅不动,所以我还是没有什么办法开悟。”禅师听了学僧的诉说,慈祥地说:“你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点儿的平常心,又怎么会有清净心呢?这样的你如同装满了水的葫芦,摇晃不动,搅拌不得,如何能够融化掉盐,又如何开悟呢?”
禅师所说正是佛家关于平常心的精髓所在,养心如弹琴,当心弦绷得太紧的时候,就会断掉,太松的话又不会出什么声音,只有平常心才是根本,才能获得清净之心。当今社会,不管是物品的价格还是对于某人的评价,人们大都习惯用金钱作为衡量的依据,越贵重的东西就被认为是越有价值,越有钱的人就越被认为价值巨大。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们失去了平常之心,还何谈什么清净之心呢?
正所谓持平常心才得清净心,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事业中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才会拥抱清净,体会到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很多时候,人们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双眼被形形色色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使得自己丧失了平常之心,让内心变得不再清净,以至于生活之中缺少宁静的幸福和美丽。
有个人不明白慧海大师为什么这么有名,于是就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么?”慧海禅师很干脆地答道:“有。”这个人便好奇地问:“是什么呢?”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这个人笑了,慧海禅师说得这些是每个人会做的啊,“禅师,您可真会开玩笑啊。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这是每个人的本能,算什么区别呢?”慧海禅师却一脸镇定认真的样子,答道:“这当然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慧海禅师答道:“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那个人立刻明白了禅师所说的,感悟道:“原来禅师最高明的地方是有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应对无常的人生,这才是真正悟道的地方啊。”不禁向慧海大师鞠躬。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和的心态能消除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修养,古有名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诚先生的“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
拥有平常之心,才能体会到满足是一种快乐,内心才会因此而清净。一个人懂得满足,懂得在人生中适时地休憩,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拥有平常心的人才能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幸福,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反复掂量的一种慎重选择。
持平常心,要求我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笑看人生,包容身边的一切。当然,平常心不是要求我们把什么都看淡。生活需要我们保持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懂得取舍,人生才会有屈伸,我们才能在这喧嚣的社会之中获得宝贵的清净之心。
治心箴言
人平平淡淡而来,也应该平淡而去,生命如同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既有平静的时候,也有波澜壮阔之时,既有峰峦叠嶂的壮美,也有一马平川的柔情。拥有一颗平常之心,我们才能收获清净心,才懂得满足,学会放弃,淡泊生活;才能理解别人,善待自己,享受生活。
笑看云卷云舒
很多寺庙之中,大都会有笑佛的塑像,瞻仰那些开怀大笑的佛祖罗汉,让人内心的诸多愁绪一扫而光。而且还常见这样的对联,借助罗汉的注解,力劝众人能够如此生活: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横批:皆大欢喜。有的人不明其中的禅意,以为是一种所谓的“傻”——人生何其苦,你还在傻笑。其实仔细想想,面对人生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即使我们天天皱眉又能如何呢?倒不如把心态放平,笑看云卷云舒。
当年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的时候,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前来拜谒达摩祖师,希望得到佛法上的开悟,并想拜师入门,常年追随左右。那个时候正赶上漫天的大风雪,神光禅师在祖师门前站立了很久,大雪将他的膝盖都掩埋了。达摩祖师见神光确实虔诚求法,才开门询问他前来的目的:“你在大雪中站了这么久,所求何事啊?”
神光说:“惟愿和尚慈悲,广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过去以来诸佛妙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怎么能用小德小惠,清新慢心,欲真诚,徒劳勤苦。”神光听后为了表明自己向佛的心迹,立即拿来一把利刃,将自己的左臂砍下。达摩便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如今断臂,求亦何在。”所以为神光更名为慧可,收入门墙。
慧可又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说“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又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老半天,拿不出他的心来,便说:“我找了很久,却找不到。”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于是慧可顿悟,心安即是禅,笑看人生云卷云舒,才是大道。
神光慧可找不到大道,在达摩祖师的点化下,终于开悟大道。生活中的我们,其实也要学习这种心安的精神,只有心安清净,才能笑看人生,以平常之心看待生活的大喜大悲。
在泪水中感伤,不如在微笑中起伏,上帝在给予我们生命的时候也给予了我们坎坷,正是这些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才带给我们五彩的经历和别样的体验。那些心有平常的人,总是习惯用微笑面对人生的坎坷,默默地将痛苦编织成动人的乐章,将憧憬绘制成壮丽的图画。苦和乐是人生中不然要经历的,微笑着面对,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丽。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只要你心境淡然,那么你的灵魂就会愉悦,你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豁然开朗。
大师借用一斤米的价值,向青年传达的正是一种心境淡然的禅意。一个人,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只要内心淡然平静,那么就能正视自己,在此基础上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因别人的褒贬而患得患失。如此宁静的心灵,才会让他笑看元卷云舒,找到生活的乐趣,享受生命。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由此可见,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学都应该做到心境淡然。而要做到心境淡然就要有所求亦无所求,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一来人就拥有了宁静,淡泊,就能从容美好地生活,灵魂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愉悦。
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平常心,如此才能行非常道,坚强而又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一个人,拥有了这份心态,再加上不懈地努力,那么人生也就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如此,意志的力量才会最大地被激发出来,让我们永远微笑地面对生活,拥抱身边的幸福和快乐。
治心箴言
从现在开始,积极调整你的心态,用平常之心来对待一切,哪怕是你不喜欢或是不愿意去做的,也要微笑着去面对。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正在改变,因你的平常之心而变得更加美好。态度一旦改变,心也会随着改变。当你微笑地看着世界的时候,世界就是阳光灿烂的。
知足常乐,拒绝贪婪
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尝试,还有很多可爱的事物等着我们接触。当我们抱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体会这世界上一点一滴的精彩时,我们就会获得无限的快乐。相反,如果我们用贪婪的心,想着如何占有更多的美好,那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
有一个小和尚,在吃早饭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一直被忽略的问题:师父有6个馒头。大师兄也有6个馒头,唯有他却只得到了3个。小和尚越想越气恼,觉得师父偏心眼,师父吃6个馒头他没话说,为什么大师兄也吃6个馒头呢,这不是明显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绝对不行!
于是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小和尚跟师父说也要吃6个馒头。师父抚摸着小和尚的头说:“你能吃得下这么多馒头吗?”小和尚说:“我能!我就要6个馒头。”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一会儿,小和尚就把6个馒头都吃完了,肚子撑得很大很大。他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到了吧,我真的能吃下6个馒头,以后每天我都要吃和大师兄一样多的馒头。”师父微笑着跟小和尚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没过多久,小和尚就觉得自己肚子胀得难受,口渴难忍,于是就去喝了一大碗清水。但是他觉得肚子比先前更加涨了,而且还隐隐地痛,难受极了,整整一天,他既没有扫地也没有念经。这个时候师父对小和尚说:“之前你只能吃3个馒头,今天你却一下子吃下去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3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3个馒头吧!”
小和尚不知足,攀比贪婪的结果是强吃了6个馒头,却给他带来了痛苦——吃得太多,肚胀难忍。正如师父说的那样,不要知足,自然就会快乐;假如内心贪婪,失去了平常心,就会感到痛苦。滚滚红尘中的我们,也要学会这样的生活智慧,不管自己的处境如何,也不要让心中失去平常之心,被贪欲所占据,须知,贪欲带来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苦难。
生活可以是无限的,快乐也可以无限的,但是,如果我们期望获得快乐的心也是无限的,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体会快乐带来的满足感。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是啊,一个人只有在快乐与幸福面前,懂得知足才能时常将笑容挂在脸上。而一个贪婪的人,不但很难体会到满足带来的快乐,还会失去很多抓住幸福的机会。
在很久之前,有一位乡绅为个某个部落做了一件好事,部落的首领特别高兴,于是,决定对这个乡绅表示感谢。一天早上部落首领对乡绅说:“你从这个地方一直向北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可以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里,从这里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方就属于你了。”
这位乡绅听了首领的话十分的开心,心想不要钱的东西,一定要多得到一点。于是,他铆足了劲,走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跨过一条河流又一条河流。每往西一点,他所属的范围就大一点。范围大一点的时候,总想着还可以再大一点点。他想:再走几步吧,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接着,他又往前走,一直走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才想起该回家了,可是太阳已经悄悄藏在了山后。太阳落山后,乡绅还没有回来,部落的首领便派人去找他,结果却发现他在远处的一个山上累死了。
如果有一个获得无限好处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尽可能多的获取。这样做并没有错,只是在我们获得某些的东西的时候,别忘了低下头想一想,在我们获取的时候,是不是丢掉了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不知足面前垮掉!常言道:欲壑难填。要知道人的欲望一旦爆发,那真是不可收拾!
中国神话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成仙之后,每天都会到民间寻访度化。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子口,看见一对老年夫妇正在摆水果摊。于是,张果老就走向前去,借着买水果的机会和这一对老夫妻聊天。
在聊天的过程中,张果老发现他们的生活十分虽然贫苦,却十分希望能开一个酒店卖酒,改善生活。好心的张果老告诉这对老夫妻,在他们村旁的山顶上有一块形状非常像猴儿的石头,石头旁边有三个泉眼,现在三个泉眼都被灰尘堵上了。你们明天去山上把灰尘都清理出来,泉眼就会自动流出有酒味的水来。又给他们一个葫芦,说就把这个葫芦装满就可以了。
等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老夫妻就爬上山去,找到了张果老说的那块石头,打扫净了泉眼,看见果然有水流出来。舀一点尝尝果然是酒味。老夫妻两个大喜,装了一葫芦就回去卖了,恰好能卖一天。在那之后,他们两个就这样天天上山装酒回来卖。日子过得渐渐好起来。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张果老又来到这个地方。他问老夫妻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啊,老夫妻说:“自从听了你的话找到酒后,日子还颇颇过得。就是没有酒糟,不能喂猪,不然就更好了”张果老听后,摇头叹息,念出一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之后就飘飘然离去了。从此以后,山上的泉眼就枯涸了,再也没有水酒涌出来了。
如果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没有办法填满的无底洞,那我们的生活就只能专注于如何获取更多。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获取的世界中时,快乐、幸福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机会去体验美好的生活,只是有些人过于执着与贪婪,忘了生活原来可以因为知足而与众不同。
治心箴言
生活中,我们不要和别人进行盲目攀比,不然会带来痛苦,让自己受到伤害。聪明的人会专心做自己的事情,知道自己需要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迷失在别人的眼光之中,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更懂得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幸福,用平常之心看待自己的生活。
享受过程,看淡结果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拥有成功的丰碑,树立一面鲜红的旗帜。但是生活中,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很多时候,人们付出了,却没有什么收获,而更多的人则享受到了过程,尽管艰难,却收获了经验。
成长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个过程,学习、工作也是一个过程。人生中,追寻每一个梦想,达到每一个目的,实施每一个计划,实现每一个目标,完成每一个意愿,都需要有个过程。过程是任何结果和结局都是必须经过的桥梁,它搭起了通往成功的阶梯。没有过程的结局就不是完美的。
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极易造成人的浮躁心态,有些人往往变得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想要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蹴而就,一步登天,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过程的重要和过程的美丽,而只是想到了成功后的荣耀鲜花,于是不劳而获,而不通过努力,不需要过程的成功是众人期待的。殊不知,其实终极不尽人意的过程,或者结果未达到预期,其过程也是美丽的,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同样是美好人生的组成部分。所以,享受过程,看淡结果,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有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一名失败者,他自己也懊恼为什么失败永远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他感到上天的不公平,很多人成功的人都没有他努力,而他努力了这么久却还没有得到成功的体验。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佛祖问个清楚。
他翻山越岭,来到河边,见到一位老翁,就走过去问:“老人家,你经历过成功吗?”那位老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能每天都钓到鱼,我基本上每天都是成功的。”他觉得这个人所谓的成功太浅显,根本不是成功。于是他继续旅途。他渡过了河,来到了森林中,遇见一个正在赶路的中年男人,就问他:“成功是什么?你经历过成功吗?”那个中年男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捕获野兽,而我基本上每天都是成功的。”他听后也觉得这个猎人太肤浅,成功的定义太不严密,于是就继续赶路。他又穿过了森林,穿过了沙漠,来到沙漠边缘,找到了佛祖,问:“成功是什么?”佛祖很慈祥地回答:“成功是生活,成功是经验,成功是汗水。”他听了,还是觉得很模糊,就反问道:“成功不是掌声和鲜花吗?”而佛祖却说,“年轻人,不要执着于成功的荣耀,而应该享受步入成功的过程。”这个人听了,顿时明白了,他追求成功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他翻过山野,度过了大沙漠,其实也是一种超越别人的体验,也是一种成功。他心里很开心,就辞别了佛祖,回家去了。
到家之后,他将旅途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出了一本书。后来他凭借着这本书,终于获得了成功。
成功,看似简单的字眼,只要按照达到成功的方法来做,成功总是那么的简单。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能成功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贴近生活,正如故事里的主人,他拼命地找寻成功的答案,却在路途中收集了许多人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他通过和别人的交谈,得到的是一些没有直接付出汗水的智慧。他总结这些智慧获得了成功,可即使他总结智慧出书失败,他本人也会因这趟追寻成功之旅吸取经验,也会乐观地享受今后人生路上的失败与挫折,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在享受每天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成功荣耀。虽然我们都渴望着成功,但也不应该执着于成功,而应该学会享受成功的过程,从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生活比成功重要,追寻成功的过程,比成功更美丽。
明代有位大夫张介宾,悬壶济世,名声传遍天下。张介宾晚年的时候,因为精通《易经》,达到了预知未来的境界。他八十三岁那年,对家人说:“我快要不行了,你们赶快准备丧葬的事情吧。”不巧,说完之后连续几天阴雨绵绵,不利出殡。张介宾长叹一声,说:“道路泥泞,亲友们都要踩着泥水送葬,实在不忍心呢,再推迟十天也罢。”
十日之后的夜晚,圆月当空,家人围坐在他的身旁。张介宾起身看着窗外,笑道:“我现在可以去了。”话毕,坐在榻上,一笑而逝。
张介宾之所以能够看淡生死,和他享受过程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在他的眼中,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他获得了真正的体悟,至于最终的死亡也就变得风轻云淡了。
假如人都能这样坦然面对生死,内心无惧无挂地离开这个世界,实在是一种幸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受一些痛苦,这个时候虽然不能如张介宾那样坦然面对生死,真正了解人生历程的真谛,享受每一瞬间的生命,但是停下来,细心感悟过程的美好,换一种思维,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过程是时光的赐予和积蓄,也是人生岁月中最珍贵的体验。过程的解释很简单,就像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字要一个个写,事要一件件做一样。在这些简单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途中的美景,可以品尝到食品的美味,可以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是过程的美丽,也是过程的享受。
我们高歌生活的美好,是因为通往生活美好的过程中经过了苦难岁月的荡涤;我们赞美人生的美丽,是因为人生的美丽需要历经岁月的磨砺沉积。当时间按照固定的规则流逝,留下的是自己真实的体验,亲身的经历和坚实清晰的脚印;是自己从幼稚到成熟,从无知到睿智的阅历;是自己辛勤耕耘的累累硕果,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这些会永远铭刻在了记忆中并令人回味无穷、享用终生。
治心箴言
过程的意义在于追求,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和创造,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过程闪烁着人们用心感悟和领略的光芒。也许,对于世界,我们是渺小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关注过程之重要,发现过程之美丽,享受过程之快乐,生活会更加美好。过程蕴含人生最美丽的景致,所以,享受过程,看淡结果,人生才有诗情画意。
聚散随缘,平常心态
人生之中,聚散原本就属平常,但在有些人眼中,也是值得叹息的事情。有些人觉得再聚无日,一别会成永诀,或者少年时相别,再见时已是白头。彼此的眼眸就如同一面镜子,瞬间就把岁月的轨迹折射了出来,时间在这一刻显得是那么的无情。
其实,聚散随缘,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之心,又何必如此伤感呢?人生本就是一次旅行,人和人之间的离合,就如同天上的白云和水中的浮萍,时而聚集在一起,时而各奔东西。相遇和分别,原本是那么自然的事情,只因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有了感情,才会高兴和伤感。当人生中的聚散我们无法操纵的时候,用平常的心态来面对,让自己豁达起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有一个小和尚,下山去买油。小和尚将油盛在钵中,不管他怎么小心,还是有油会洒出来,等回到寺里的时候,油只剩下一半了。几天之后,师父又让小和尚下山去买油。小和尚这次更加小心,在回寺庙的路上想尽了办法,但是油还是撒了出来。
这个时候,山路上的一个老人对小和尚说:“不想让油洒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你平时走路的样子,平时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走路,捧油的时候你就用什么样的方式走路,不必为了手中的油而过于紧张什么,如此一来,油就不会撒出来了。”小和尚按照老人的话,放平了心态,果然脚步平稳多了,把一钵油捧回了寺中。当师父问这次为什么没洒出来的时候,小和尚向师父说起老人交给的方法。师父听完之后,语重心长地对小和尚说道:“这就是为师平常交给你的平常心啊,这就是你所要掌握的道。”
小和尚越是担心钵中的油洒出来,走路越小心,油反而倾洒得越多。很多时候,我们也如小和尚一样,越是在聚散上执着,就越会感到痛苦。当我们修得平常心的时候,面对聚散,也就平静很多,豁达很多。
在我们的人生中,其实存在着很多的小圈圈和小团体组成的,就如同从车站出发的各次列车,我们买了票,上了车,希望它将我们带到一个城市,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我们认识了一些人,聚在一起,但是终究还是要分开的。人生的聚散离合,原本就是缘分注定的事情,以为有缘,所以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相识相知,又因为彼此之间的缘分太浅薄,我们走到中途彼此分离。有缘分相聚在一起,却不一定始终相伴,这是人生常态,需要我们用平常之心来看待。
佛家经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书生,未婚妻中途变心,嫁给了别人。书生为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家里亲人想尽了各种办法却没有什么效果,眼见着一天不如一天,出来的气多,进去的气少。这个时候,一个游方僧人听到了书生的情况,决定上门点化一下他,让他看清人生聚散。
僧人走到书生的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来,让书生看。书生从镜子中看到了茫茫大海,有一名已经被害的女子躺在海滩上,一个路过的人看了之后,摇着头将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覆盖在尸体上走开了。后来又一个路人走了过去,挖了一个坑,将那个被害的女子小心翼翼地掩埋了。书生正看得疑惑,镜中的画面切换,他看到了自己的未婚妻,最后画面越来越模糊,书生看得不明所以,不知道镜中的画面暗示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僧人解释说:“那个遇害的女子其实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的前世则是那第一个路人,她今生和你相恋,只是为了还你前世的赠衣之情。但是你的未婚妻最终要报答一世的人则是第二个路人,把她掩埋,让她的灵魂得以安息,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书生听了之后大彻大悟,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心中的疾病一下子痊愈了。
人生相聚是一种缘分,离别又何尝不是呢?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常之心看到,那么聚散也就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了。这就好像一部电影一部戏,有开始的时候,必定也有结束的时候,朋友不管多少,今天聚集在一起,明天说不定就要分离,尽管音容笑貌还在眼前耳边回荡,但是仔细想一想,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分开了,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聚首。
拥有平常心的人,懂得聚是缘分,散也是一种缘分。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相知相遇,善缘孽缘,到最后终归如云海之上的雾气,飞散而去。所以,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地珍惜,当彼此缘分已尽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苦苦强求。聚散无常,就如月之阴晴圆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平静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聚散离合,不让自己大喜,也不会大悲。只有平常之心,才如高山流水,永远不变。
治心箴言
人生聚散,一切随缘。生活中我们要用平常心来看待聚散,不要执迷,聚散离合皆是缘分是使然,又何必去强求呢?让自己保持内心清净淡然,珍惜在一起的时光,理解分别的含义,如此,我们才能豁达面对。
贪求多了,便生烦恼
贪婪似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贪,其实这是说自己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欲望就像一条大河,它汹涌澎湃、奔腾不息,不断地驱使着人们去忙碌,追寻。有的人去追求金钱,有的人去追求名利,有的人去追求事业,有的人去追求爱情,有的人去追求长寿。欲望的内容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阶段、不同处境而异。但总是能满足的欲望太少了,即使满足了现在的欲望,内心马上又会长出新的欲望。
控制好欲望的“度”,不要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我们自小可能就被灌输一种理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这些话作为励志教育非常好,但作为人生目标则明显太“过”,王侯将相、元帅,世上能有几人?大千世界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好高骛远,一旦实现不了,烦恼自然就来了。因而,欲望给人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两个小和尚在河边晒衣服,其中有一个小和尚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亮晶晶的物体在游动,就指着远方说:“喂,师弟,你看,那是什么,闪烁着银灿灿的光芒真好看!”“会不会是好吃的?咱们靠过去瞅瞅。”另一个小和尚建议道。
于是两个小和尚靠上去,“这个看起来像是一条银鱼。”“那不是很有名的鱼么?”谁知猝不及防,这条鱼竟然跳起来了。小和尚赶紧退后,却发现是一个老翁下了鱼饵试图想要钓走这条大鱼。就在这时,银鱼后面有一张大嘴扑了过来,而老翁并没有及时收线,而是等到银鱼后面一条更大的银鱼来“解救”银鱼时,使劲拉线。眼看着两条银鱼都要被拉出水面。这时,老翁满脸涨红,一场拉锯战开始了。
两个小和尚看得目瞪口呆,这时,老翁的鱼线断了,银鱼迅速游走,而老翁却摔在石头上,碰出了鲜血。“救命啊,这是什么银鱼,哼,竟然这么猛烈,害得老夫受伤。”老翁大叫着,小和尚赶紧跑到老翁跟前。而老翁却是不顾伤口流血,看着钓鱼竿流眼泪嗫嚅道:“这上乘鱼竿是借来的,就为逮这银鱼卖个好价钱呢。现在,这鱼竿钱我怎么赔啊?”
“施主莫伤哀。”一个小和尚晃着残破的钓鱼竿说,“人皆有贪求,贪求致恶果,这鱼竿钱就当是买个教训吧。”
正如那个受伤的老翁一样,生活中的我们原本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就来敲我们的心门了。当我们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来缠身了。其实,人需要的不是放弃欲望,而是克制欲望的贪婪和执着,使自我的欲,也就是需求,维持在必要的正常的程度上。这与我们的自身素质修养、社会生活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没有欲望,我们便没有付出,没有进步,索取不了该有的回报,但贪婪过于厉害,容易中了别人的圈套与暗箭;没有好奇,我们的生活便一片孤寂,但好奇太深,便难以自拔,苦海无边。贪婪与好奇,都要适可而止,要知道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道理。
从前,有个富翁,他每天都不开心,整天愁眉苦脸的,难得有个笑脸。他经常说,让他劳神费心的事情跟他拥有的财富一样多。而富翁的隔壁,住着一对磨豆腐的小两口。曾有谚语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但磨豆腐的这小两口却乐在其中,一天到晚歌声、笑声、逗乐声不断地传到百万富翁的家里。他们似乎没有一点忧愁。
富翁曾经好奇地偷窥过这小两口的生活,想知道他们幸福快乐的秘密是什么。结果发现他们每天除了卖豆腐,就没有别的活动了。富翁的妻子于是问自己的丈夫:“我们有这么多钱,怎么还不如隔壁家磨豆腐的小两口快乐呢?”富翁说:“这有什么,我让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
到了第二天晚上,这位富翁隔着墙扔了一锭金元宝到小两口家。第二天,如他们所愿,磨豆腐的小两口果然鸦雀无声,再也没有笑声飘出来了。原来这小两口正在商量他们捡到的“天下掉下来的”金元宝怎么用,并觉得是自己命中注定要发财了,磨豆腐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儿以后是不能再做了。
可是这小两口合计了很久才发现,如果用这笔钱做生意吧,赔了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可是如果不做生意吧,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丈夫心里还想着,生意要是做大了呢,是该讨房小的呢,还是该休了现在这个黄脸婆呢。妻子则在琢磨,早知道能发财,当初就不该嫁给这臭磨豆腐的。之前快乐得很的小两口现在谁也没有心思说笑了,烦恼已经开始占据他们的心。更令小两口痛苦的是,为什么天上不能多掉几个金元宝呢,这样就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啊。
的确,人性的丑陋源于人性的贪婪;老天给了人类最聪慧的心智,却同时赋予了人类最邪恶的贪婪。当然也铸就了人类高级的智慧,却也成了地球村上最累最烦恼的居民。是的,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可是我们也很无可奈何的成为地球上最劳累的物种。当我们拥有某些我们认为很美好的东西的同时却幻想着其他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也许那些对在我们一旦拥有却并不美好的东西。
过于执着任何意念、任何行为、任何愿望,都会让贪念在心底不断扩大。而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欲望这种心思的停止,或者断绝,而是指欲求在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佛祖说,财富、地位、名利,这些让很多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其实只是生活的装饰、生活的虚相而已,并不是生活本身。可惜,很多人把生活的重点放错了,忘记了此生的目的,把心思都放在了追求错误的东西上,痛苦自然难免。
治心箴言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希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者常乐。
人生短暂,何必处处计较
做人虽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太较真了,就会对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对世界上的事物处处较真,恐怕真的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刷、无可救药的了。较真不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快活,有人活得抑郁烦闷的原因所在。
人生短短几十年,快乐的养生之道在于人的胸襟广阔,气度雍容,而不是处处较真,处处入眼来仔细分析。如果一定要端起个姿态,或悲天悯人,或愤世嫉俗;或者一定要写一部宏伟巨著,呕心沥血,或者死而后已,豪举是感人,结局未必好。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有一颗平凡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才能行效君子的美德。
一名禅师带众弟子东游。途中,走得累了,又有些饿,想要坐下来休息下,正好看到一家饭馆。师父就吩咐一弟子去向老板要点吃的。这个弟子走过去对饭馆的老板说:“我是名禅师的徒弟,我们和师父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说:“既然你是名禅师的弟子,一定很明事理,那么我写个字吧,如果你认识的话,店里的东西随便吃。”徒弟觉得很有意思,就答应了。
饭馆老板于是写了个“真”字,禅师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这是个真字。”老板遂大笑:“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师父,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名禅师的学生!”于是吩咐伙计将之赶出酒家,小徒弟很是不解,很气愤地回去找禅师了。
禅师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便问了他事情的原委。可禅师并没有生气,而是亲自去了饭馆,对老板说:“我是禅师,走累了,想要在贵处化缘,请问施主可否行个方便。”老板见其彬彬有礼,就说,“刚刚你的徒弟来过,说你是名禅师。那么我写个字,如果您认识,在下自当好生招待,还想亲自向禅师讨教点禅学呢。”于是老板很爽快地又写了个“真”字,禅师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禅师,恕在下刚刚失礼,久闻禅师名号,今日有幸,可以亲自跟禅师讨教。”
于是,好一顿斋饭伺候,众弟子不服,问禅师:“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禅师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怎会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好好学。”
禅师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较真。比如,在现代社会工作中,不是你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就是认真,有时候事情没做好,在领导的眼里也是认真,因为你认真地揣摩了领导的需要而且尽可能地配合了领导的需要。
有时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了你,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只是正巧让你赶上了而已。与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方的触犯是发泄和转嫁他心中的痛苦,虽说我们没有义务分摊他的痛苦,但确实可以用你的宽容去帮助他,使你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如果这样一想,也就会容忍他了,还有什么无缘无故的气愤与烦恼呢?
住在山下的村民们生活得安定幸福,但世世代代却有一个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将挡在前方的大山移走,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走出大山了,也不用一直为一座大山挡住去路而发愁。于是他们召开了大会,各家各户都东拼西凑地凑了些钱,请来一位得道高深的法师,请他帮忙把山搬走。
法师前来围着山走了一圈后镇定地对他们说,这世上本无移山之法。村子里的人原本都是满怀着希望地等待大师,却得来这样一句话,很是伤心。于是紧接着问法师能有什么办法么?法师则说,这个世界上能移动的只有人,而不是山。山不会走而人会走。
居民们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法师的意思,于是他们拖家带口地把家搬到了山的外边。从此就不再受山的阻挡了。有人说,虽然辛苦了一代人,却幸福了后辈的人。
与其与山较真,并想尽办法去把山移走,可能子子孙孙都要为之努力。而主动搬家的话,可能只会辛苦一段时间。法师的话点破了村民当初的执迷不悟,而若不点明的话村民可能祖祖辈辈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现在可能已经迷失在“移山”中,甚至在移山的过程中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觉得人生太悲哀了,总是一片空白。
生活中人人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能对于一个久未实现的愿望较真下去,钻牛角尖,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看待人生。不要在每个细微之处都钻牛角尖,那样势必会时时处于烦恼与苦闷之中,那还怎么能有精力突破关键环节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有选择地较真,才不会被无足轻重、琐事耗费能量,才能把足够的精力放在最需要用劲的地方。
人生路上,学会选择性较真,就不会被无足轻重的琐事耗费力量,这样才能把足够的精力放在需要用劲的地方,就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绪,才能更好地做到与人为善,种种不公便动摇不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生活的小船才会安全地行驶于正确的航道,切断那些干扰心情的往事,方能没有负担地踏步前行。生活在纷繁的尘世间,烦扰与喧嚣不断,学会选择性地生活,我们便能心平气顺,幸福满途。
治心箴言
人活于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世上没有绝对不较真的人。较真不是什么坏事,而事事较真,未免太过,很多事太过就容易走极端,那样会活得辛苦;凡是不以为然,消极处世,则不能让事情圆满。于是,该不该较真就是一个度的把握,而无休止地较真,势必会陷入烦恼无法自拔,在纠结苦闷中耗费很多宝贵的光阴。
学会取舍,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岁月的流逝,人的一生似乎总在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目标中、选择之中度过的。尽管人们总是提醒自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可是人生来之欲望和贪婪是没有满足的,不管现在拥有多少,总还是迷恋或贪欲那物欲横流的东西,不断地往自己的行囊中增加无穷无尽的身外之物。很少有人能真正地放下欲望的贪婪,舍去不现实的一切。殊不知,欲望太多,会成为一生的累赘。其实,我们的人生是否幸福,关键是看一个人是否知道取舍。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必要有所取舍,有所得失。过分的索取、自私的贪婪会让我们不得不发出疲惫的呻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白驹过隙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而现实中美好的东西实在多得数不过来,相对于我们能握在手里的,实在太少了。而人越是往自己的背囊放东西,于人生之路的负担就会越重,最终你索取的东西会使你累倒在地。智者往往选择于人生重要之物上路,而愚者就会执着追求目标,往往到头来一无所得,甚至明白所追求的其实是个骗局。
一个爱幻想的年轻人听说名利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谁能找到她谁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于是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她。
大千世界,他问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问过宗教,它们都说没有见过名利。于是他转向树、高山、海洋,还有小鸟、鱼、走兽和昆虫:“你们知道名利吗?她在这里吗?”但是依旧没有人知道,年轻人有点失望了,却没有放弃寻找。
许多年过去了,年轻人慢慢老去,他终于来到世界的尽头,那儿有一个黑暗幽深的山洞。老人进了山洞,他发现山洞里有一个又老又丑的妇人。一个声音告诉他,眼前的这个妇人就是名利。虽然非常失望,但年轻人还是凑到她的跟前问她:“我一直在到处找你,开始时我是个年轻人,现在我已经完全老了。看在我寻找你一辈子的份上,请你走出这个山洞,和我一起回到世界上去吧。”可眼前这个叫名利的老妇却像哑了一样,始终不搭理他。
这位老年人很不理解,便去问佛祖,为什么自己苦苦追求的却得不到回应,而且所追求的也不是最美好的东西。佛祖缓缓地只是说了一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老人不讲话,傻傻地看着佛祖。佛祖又说:“之所以名利出名,被众人捧得高高的,就是因为她让每个人都得不到,而每个人都希望证明自己见过名利,只能说名利是漂亮的姑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本事。”老年人恍然大悟,不禁为徒劳的一辈子而默默流眼泪。
我们在拼命追求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会觉得很振奋、很起劲。正如年轻人用了一生的经历满心振奋地寻找这个美丽的姑娘。当然,年轻人于那时也可能隐约地感觉到,其实在追求一物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另外一物,就像他失去了青春事业一样。但是,他还是像着了魔一样,说什么也不情愿考虑那个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的东西价值几何,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所要失去之物。好像那些曾令人不遗余力追寻的东西,一旦到手以后的所得能够令人感觉心满意足,这种满足感带来的牵挂,彻底占据了原本的悠闲时光。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个有容量的空间,若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必不会舒坦。要想赢得空间,我们就不得不放弃对某些物品的占有。得与失,实则是一种心态。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贪得无厌;失去,也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得与失,不要看得太重,否则就如同这位富商一样,白天黑夜都难以安定。这其中的度一定要掌握好,这样就能享受到得到的快乐与失去的坦然,人生也就平静,心灵也就充盈美好了。
有一位僧人去远游,站在船尾观赏两岸景色时,他被三峡红枫的景象深深吸引,并为之陶醉了。身临其境的伟大情感,让他不由自主地拥抱起船行的涌风,而他忘记此刻自己的手里还抱着包裹呢。于是包裹就被这位僧人不小心掉落在江中了,水势湍急,眼看着包裹就要被淹没在水中了。僧人立刻想到那包中有一本佛经,随即不假思索地跃身入水捞包。虽然僧人很是机灵敏捷,趁包裹还没覆没的时候一把将它抓到手中了。可由于水势太大,僧人很快就被急流冲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有上来。
假如这位僧人学会失去,大概就不至于连生命也赔进去。正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谏猎书》有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放弃是一种智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放弃的智慧。当你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或者遇见关于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只要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你完全可以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风,这样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两败俱伤。或者干脆就自己吃一点亏,丢一点钱,毕竟钱财是身外之物嘛。
这个世界上美丽的东西有很多,取舍之道要有度。学会用度来选择取舍,这个度就是要在保证生命生存的条件子下,该取的时候要取,毫不迟疑;该舍的时候要舍,不能留恋。因为可供我们选择的机会或许只有一次,而这一次之后,将开启了另外的一段人生,就像是这位僧人,若是选择舍弃,那么他除了有点遗憾失望之外,获得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命的美好;而他却选择了追逐,不想因此丢了性命。大概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只能是沧海一粟吧。“舍得舍得”,要知道有舍才能有得。
为了放弃,必须先拥有。首先确立自我,才能放弃自我。心智成熟的人才懂得何时需要坚持,何时需要放弃。他们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明智的决定。
治心箴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世间万物,皆不能永存。得失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学会取舍,把握好分寸。因为取舍关系到一个人命运前途的改变。要懂得取舍,必须将得与失放在相同位置看待。其实,得到的越多,责任就越大,负担也就越重,欲望太多,很容易成了累赘。选择淡泊,掌握分寸,学会舍取,然后继续走自己轻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