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闻讯后,马上进宫请周成王择日立唐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解释道:我和虞弟是在做游戏呢。周公却正色道:天子无戏言!于是唐叔虞成了分封诸侯,他的儿子扩张领土,改国号为“晋”,就是后来那个春秋第一大国。
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周成王令周公比照镐京修建成周雒邑,用“宗周—成周”双核模式同时控制华夏东西部。多年后,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雒邑,延续周王朝的香火,史称东周。
周公最令人称道之事,莫过于制礼作乐和“捉发吐哺”。
周朝倡导仁政德治。礼乐制度就是以德治国思想的载体。礼制包含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细节。乐制则以诗歌乐舞来树立大家的三观。每天按照礼仪标准说话做事,听着宣扬王道德政的乐曲,久而久之,人们就被熏陶成“温其如玉”的君子。后世儒家追求的,就是这种王道政治。
为了巩固江山,周公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工作。他下令举贤用能,自己还常常亲自拜访民间隐士。如有人来求职,周公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去接见,哪怕是正在吃饭洗澡也不例外。这便是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由来。
当准备工作完成就绪后,周成王也长大了。周公便不再摄政,还政于成王,回归臣子的角色。
周公对成王非常重视。当年东征时,周公经常给成王写信,用诗歌教育大侄子不能学坏,要做个优秀的天子。
有一次,成王生病。周公对上天祷告说:“我那侄子还小不懂事,老天如果要降罪的话,就冲我来。”事后,他也像当年为武王祈祷时那样把祷书封存起来。用文艺的说法,四叔的虔诚祈祷驱走了附在侄儿身上的病魔。但封存祷书的行为,却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有人向周成王告黑状,说是周公两次祈祷都是诅咒国君快点死。周公闻讯后很惊恐,逃到了南方的楚国。
周成王下令打开周公严令封存的两个金匮。看完之后,成王泪流满面。原来自己的四叔对江山社稷是如此忠心,自己居然还怀疑他有二心,真是不应该啊!他当即派人到楚国请周公回朝。
周公回朝后,继续投身政治文明建设当中。他发现周朝分封制政体还存在缺陷,于是亲手设计了一套严密的新制度。
《周礼》记载周朝中央官制体系有天、地、春、夏、秋、冬六个系统,六个系统的领事大臣总称六卿,辅佐天子处理国事。
周公把地方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对每个等级的官员编制、军队规模、朝贡等级都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此外,他还创建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这个制度对促进君主世袭秩序的稳定传承起到了极大作用。
天下安宁,四海升平。光阴流逝,周武王时的开国元勋们相继去世(唯有召公奭长寿得惊人),周公也病倒了。他临终前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这个特殊待遇,象征着周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还特许鲁国使用天子礼乐。
一代摄政王周公,被儒家誉为“元圣”。诸子百家争鸣吵得面红耳赤,但都把周公旦尊为历史伟人。后世的权臣们无分忠奸,都声称自己是学习周公好榜样。是真是伪,他们自己心知肚明。
2.留恋权位的商鞅
冷酷的变法大吏
魏国丞相公叔痤抱病在床。他知道自己阳寿将尽,有件事要赶紧办了。不然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他的手下中庶子卫鞅。
(数月前)
卫鞅:“公叔丞相,我有办法让魏国一统天下。基本方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善!小伙子有见地,老夫帮你找魏王说话。”公叔痤当初是这么答应的,但魏惠王总是不想听改革建议,也不愿召见年方二十的卫国士子卫鞅。
公叔痤心里有愧,决定凝聚平生最后一口气搞定此事。否则,他闭不上眼。
魏惠王来探望老丞相,又给了珍贵药材和抚恤金。顺便问以后谁来接他的班?
“卫鞅是个奇才,我王一定要用他做丞相。如果不用就杀掉,否则必是咱大魏霸业的掘墓人。”
这老头也太拗了吧!魏惠王心想,但是仍然碍着面子随口答应下来。
目送魏王远去,公叔痤老泪纵横,马上叫来卫鞅。
“鞅啊,我叫魏王用你,他没答应;叫他杀你,他倒答应了。咱们朋友一场,还是不忍心看到你英年早逝。你快逃命吧!”
卫鞅冷静如冰:“不慌不慌,魏王根本没拿我当一回事,回头就把我忘了,我安全得很。”
公叔痤恍然大悟,闭眼走了。卫鞅这才离开魏国,踩着老聃的足迹西游秦国。因为他看到了史上第一份招聘广告——秦孝公发的《求贤令》。
秦国当时属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东方列国都不跟秦国玩。秦献公跟魏国打了半辈子仗,赢的多但没能改变两国实力对比。秦孝公刚刚二十出头,谁也不知他本事如何。
观此君文风,实在、大气、开阔、诚恳,有反省能力,说不定是个好领导。卫鞅抱着一线希望到了秦国。
他运气挺好的,秦国人力资源部经理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三次向秦孝公推荐卫鞅,秦孝公也再三面试卫鞅。秦国是真缺人,否则他们没那么多耐心去反复面试一个外国人。
卫鞅一贯冷静到酷,先后用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公,试探秦孝公对彻底改革的接受水平如何。经过几番双选,两人对彼此都很满意,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
秦孝公虽然年轻,但颇有大政治家的头脑。卫鞅入秦第一年没有直接当官,精力都花在搞国情调研,琢磨变法纲目上。到了次年,秦孝公召集群臣讨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最终结果,主张改革的卫鞅大出风头,被任命为左庶长(执政大臣),保守派默认现实。
卫鞅新官上任风风火火。他为了重建政府信用,祭出一招徙木立信,奖赏按约定扛木头到北门的人五十金。整整五十金呐!太下血本了。秦国人民一看,官府明码标价不玩潜规则,对改革有了热情。
但很快,大家的热情又凉下来了。
左庶长搞了一套空前细密的框框条条,让散漫惯了的官吏和群众都不大适应。
平民也能通过军功谋取富贵了,这是好法。种田种得好,也能得到官爵,这也是好法。秦孝公的亲戚们没有军功就剥夺宗室贵族的资格。嘿嘿,没法养尊处优了吧!这对咱草根来说,也是好法。
但有一条让人最不爽——什伍连坐制!用官府的话说,这叫什么“互相担保”。
里正(村长)和伍老(管五户人家的小组长)对父老乡亲们说:“大伙都瞪大眼睛了啊!新法律规定:看到违法犯罪的必须举报,不举报按投降敌国处理,整个什伍都要连带受罚;举报的有赏,比照杀敌立功处理。包庇罪犯没出路,还祸害街坊邻居。有纠纷的都要打官司,不得私了……”
新法太不方便了。邻居犯法,我跟着受罚,这不科学。走走走,咱们到国都请愿去。
于是数以千计的秦人到国都搞示威游行。有平头百姓,也有保守派的世族元老。这时突然传来消息——“太子犯法了”。
新任左庶长说要保证司法公平,国君以下的人都适用同一部法律。但秦国朝野没几个人当真。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太子犯案,官府怕是又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大家都等着看卫鞅如何打自己的脸,却等来一个吓人的公告。
“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上面带头乱法。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考虑到他是储君,而且未成年(秦惠文王继位第三年才加冠,举行成人礼,此时应该只是个小屁孩。),就不施加肉刑了。但是太子老师管教不严,按律当处以黥刑。”
太子老师脸上真的被刺字了!看来这回司法改革是动真格的。
请愿队伍觉得再抗议下去,说不定被抓典型树威,于是都散了……
三年后,秦国官民发现,这些规矩好像还不错嘛。社会治安好了,见义勇为的人多了。粮食丰收了,收入增加了。国家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家都排队赞美新政府去。
三年前的请愿队伍又在国都集结。这回是要高唱颂歌,感谢改革总执行官左庶长大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上一次,卫鞅冷眼看着街上的抗议游行,没有任何表示。这一回,他有动作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这些唧唧歪歪的都是乱法之民,全部滚到边疆地区搞建设去。”冷酷的卫鞅丝毫不通人情。不准批评,也不准表扬,只准按其制定的新游戏规则好好工作。
从此,秦国只有举报犯罪,再无抨击时政。
尽管说话不怎么自由了,法制社会还是不错的。虽然罚得严,但也赏得多。最重要的是玩明规则,啥事能做,啥事不能做,清清楚楚,赏罚分明不含糊。不影响就业,也不会被官二代、富二代骑在头上,努力耕战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秦人不喜欢卫鞅,但对他的法还是服气的。毕竟军功爵让很多草根得到了富贵。
秦孝公一看国家富强了,召集群臣,要论功行赏。
变法的事你办得很出色,打仗的事也麻烦你一肩挑起。卫鞅你就当大良造吧!权兼将相,方便做事。魏国现在后方空虚,你去帮我把安邑(魏国首都)包围起来。
大良造卫鞅不孚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回来后,马上向秦孝公提交了第二轮改革方案。
其一,改革土地制度,开阡陌,废井田;
其二,改革政治体制,把小乡合并成县,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其三,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方便民众日常交易,工商部门定期检查市场有无缺斤短两现象。
秦孝公大印一盖,统统批准。不过,加上一条,把首都迁到咸阳,新城市建设也交给卫鞅。
没问题,卫鞅工作起来从不喊累,活越多反而越精神。
卫鞅制定的规章制度很严格,当日政务当日解决,各单位分工合作不得越权,不得超出法律外办事。所以秦国官员对他又畏又敬。私底下说他恐怕非人类,是个伪装成人类的办公机器人。
秦国朝廷雷厉风行,很快完成了第二轮改革。很多庶人通过立功,获得了国家爵位,成为新兴的功勋地主。秦国的贵族没有了世袭特权,保守派势力渐渐淡出政局。
秦国在西陲强势崛起,天下为之侧目。周天子反应最快,以“天下共主”的名义,赐秦国“伯”的称号。所谓“伯”就是一方霸主的意思。比照齐桓公的旧例,这是周老大授权给你做打手,代替他教训不听教的诸侯。
列国诸侯也紧跟着跑来祝贺。接壤的国家希望跟秦国保持“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不接壤的国家希望拉拢秦国对付自己的死敌。
秦孝公当初最痛心的是山东诸侯看不起秦国。如今时来运转,他也摆摆谱,让公子少官带着部队参加诸侯会盟,并朝见周天子。
秦孝公的梦想实现了,卫鞅的梦想却还差一步。
贪恋权位,激流不退
秦国官制比较老旧,大良造是军政一把抓的最高实职,相当于六国的丞相加上将军。从官本位的角度看,已经封顶了。但秦国变法后,大家更看重爵位。
官位再高,一离职了,就是个白丁(非贵族的话)。爵位高的话,无论在职与否,都能享受国家提供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待遇。
卫鞅推行全面政治改革,划分了二十级军功爵。官员编制就那么一些,未必轮得到你。爵位虽然越往后越难升,但人人可以争取,只要达标就可以得到。
在秦国最高成就的标志是获得第二十级爵位——彻侯。而大良造在卫鞅设计的军功爵中排第十六级。目前秦国最高的功臣非卫鞅莫属,但他还没登顶。
这是他跟秦孝公商量好的。论功行赏,依法升迁,给全国军民做个榜样。
他还要再立功,成为含金量十足的功勋侯。
秦国有个长期战略目标是夺回被魏国攻占的河西之地。当年,兵家亚圣吴起以五万步兵、三百乘战车、三千骑兵击破秦军五十万之众,把河西之地纳入了魏国版图。
河西对秦魏的意义,好比荆州之于三国,谁占据了河西,谁就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反之,谁就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函谷关险不险峻?当然险峻!可魏国占领河西之后,函谷关就成了“马奇诺防线”,不再是秦国的安全门。
秦孝公想收复失地,秦国的将军大臣们想找魏国报仇,秦国的百姓想打仗积攒战功。但魏国还是天下霸主,秦国没法独力击垮魏国。之前倒是有过几次胜利,可那是抓住魏国与中原列国混战的空当。假如魏国回过头来全力对付秦国,夺回河西的计划极难实现。
怎么办?秦国朝野都在积极思考。恰在此时,大良造卫鞅又向朝廷提交了一份策划书。秦孝公瞄了一眼,立刻召卫鞅来开会。
卫鞅主动请缨出使魏国。他制定新法,限制外来策士入秦游说,但是到朝廷求职的统统欢迎。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境外势力扰乱我方决策,不过,反过来,我方应该积极派人去打乱敌方的决策。这次,他要亲自出马,给魏惠王挖个坑。
经讨论,秦孝公同意了卫鞅的方案。
卫鞅高车驷马,大摇大摆地到了安邑。魏惠王亲自接待,欢迎秦国特使卫鞅重游故地。
“好久不见了。一别数年,大王的身体越发硬朗了……”打住打住,冷酷的卫鞅不会搞那么多小清新的问候。他从来都是一针见血、直达主题的。
卫鞅对魏惠王说:“大王您的霸业够牛了,就是找的盟友有点弱。虽说天下有十二个诸侯做您的小弟,但不是二流的宋、卫,就是三流鲁、陈、蔡,这些小国根本不配跟您共治天下。何不找更强的盟友呢?北联燕国攻打东方的齐国,西联秦国讨伐南方的楚国,这样赵国和韩国也会跟着俯首称臣。您要是有征服齐楚两大国的决心,又顺从了天下人的意愿,称王四海不是梦。快去准备天子的服装,然后开始征服齐楚吧!”
魏惠王做了半辈子霸主,有点腻了。卫鞅关于取代周天子称王的建议,非常对他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