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经(6)

【原典】《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条目五】思无邪

【悦读】

“思无邪”这句话在《论语》里,是用来形容《诗经》里的词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任何邪恶的地方。《诗经》三百篇,里面虽然有很多词句讲的都是感情,但它们的作者都是出于自己的真情流露而写这些作品的。所以,诗经里的作品经过孔子很认真地考量过,都是无邪的作品,读完《诗经》后,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陶冶情操,不会再有很复杂的想法,整个感情也就变得单纯而美好起来。孔子因为很认真地考量过《诗经》,所以他选择了用“思无邪”这样美好的词来概括它。经后来的学者们研究,《论语》中所有解释《诗经》的话,都和“思无邪”有关。

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书,写书的人并没有本着一颗纯正的心去写,因此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写出感动人心、流传百世的作品来。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人要本着最纯真的信念去做事情,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正无邪。

【原典】《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条目六】人的一生

【悦读】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确定了,不变了。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但是还偶尔会怀疑,还会摇摆自己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样就算好。就这样来到了四十岁。到了四十岁,有点老了,才不怀疑了,确立自己真的要这么走下去。然后,又过了十年,到了五十岁,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了。到了六十岁,不管别人对他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就让人家去说吧,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就算别人骂他骂得很难听,他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这种平静是对好的人是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其改成好人,这样才叫平静。然后再加十年,爱自己所爱的东西,恨自己所恨的东西,一切发自内心。就好像我们现在出门逛街,发现一家店的衣服特别好看,很欣赏,可以发自内心地夸奖它,这就是从心所欲,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就把它抢来穿在自己的身上,这就叫逾矩,七十岁的时候,要不逾矩。

【原典】《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条目七】温故知新

【悦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品格和修养、努力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呢?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要不断地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当一个人努力去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的时候,他能够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借鉴历史的经验,然后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判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且这个知识可以作为别人人生的指导原则,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在孔子看来,一个能当老师的人并不一定是有很丰富的学识或者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但要有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来获得新的体验。自己要不断地学习,反省,让自己懂得怎样去明辨是非,端正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人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他们想要的东西,指导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原典】《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条目八】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悦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这首词流传了很多年,到了孔子的年代,他反复阅读这首诗,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美。它描述了一种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的那种快乐;它含有一种悲伤,却不至于让人觉得过于悲伤。在孔子的眼里,一首诗歌里所要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不但要有道德上的高尚,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的平和,不能过于放纵,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这首词表达的是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诗歌表达得委婉而美好,讲的正是中和之美,它很欢乐却不放纵,很悲哀而不哀痛,一切情感在这首诗歌里表现得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他觉得人生要有很快乐的事情,但不要快乐得太过分;人生也要有很哀伤的事情,但是不能让哀伤影响了整个人生的前进道路。万事都要有一个度,中庸就是最好的评价标准。

【原典】《论语·八俏》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条目九】君子与小人

【悦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古往今来,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是君子,有的人则为小人。那么君子和小人之间到底是怎么判断的呢?孔子是这么说的:当你与一位君子谈事情的时候,他们往往关心的重点在于,在道德上这件事应不应该去做;但是如果跟一位小人谈事情呢,他所想到的只是有没有利益可图。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不为自己的利益谋划,否则他就没有办法存活下去,那么他们要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呢?就是他可以尽量地想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尽管涉及了自己的利益,但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要对不起天地、对不起人民。而小人,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所以就会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从而破坏社会,这是十分不好的。所以,人要努力地成为君子,努力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样才能喻于义。

【原典】《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千秋大业,仁术为基

【条目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悦读】

人性本善,每个人初到这个世界,都是怀着一颗向善的心。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看见路边的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种惊骇并且同情的心理,在那短短的一瞬间,那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孩子父母的感谢,也不会是因为可以在邻里之间得到好名声,更不会是因为孩子发出的滔天哭声。在这种时候,人所产生的感情就是“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最有影响力的名言之一。在他看来,一个有同情心、羞耻心、懂谦让、讲是非的人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人。有同情心是作为一个仁者的开始;有羞耻心是作为一个义者的开始;懂谦让是一个守礼之人的开始;讲是非是一个智者的开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有不顺心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上考虑事情,怀着不忍人之心,多多帮助和理解他人,就可以避免许多的麻烦。孟子的这句话也说明了治国的道理,既然一个人的善心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一个国家推行仁政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样才能被万民敬仰,从而繁荣昌盛。

【原典】《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条目二】仁者无敌

【悦读】

如果一个君王可以减轻刑罚、减少赋税、推广耕地,让家家户户都吃得饱、穿得暖;让年轻人多学习孝顺、忠诚、尊老爱幼的美德,做到在家侍奉父母,出门尊重长辈,不要像秦国、楚国的年轻人一样,把学习的时间全部用在行军打仗上,和家人、爱人分离。这样推行仁政的话,当真正去讨伐他们的时候,老百姓都是向着您的,又有谁可以抵抗呢?

这个道理不仅可以治国,也可以用于修身。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仁爱”,他是无敌于天下的。这并不是一种刀枪不入,而是内心的无所畏惧。仁者的内心怀有对这个世界的宽容、谅解、慈悲,他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升华,无论看见什么人,只要自己能做到不怀着仇恨之心,就不会把他当成敌人;无论遇到任何事,只要自己能做到对得起自己,都可以宽容以待,内心没有怨恨。这种仁爱让人所向披靡,淡看云卷风舒。

【原典】《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条目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悦读】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风调雨顺,那么当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呢?孟子说,上天要决定是否对一个人委以重任,要先让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胃里饥饿,肌肤消瘦,让他遭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不能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坚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当我们身处逆境,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无法想象的困苦。这种考验也许短短的一瞬间,也许十分漫长,而面对困难时,我们也难免气馁焦虑,不知所措,在这种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因为内心恐惧而止步不前,要尽量使自己保持心态的宁静,在逆境中发愤图强,去接受上天给我们的考验,生于忧患,才能死于安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原典】《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条目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悦读】

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老人和孩子,每个人都曾经是小孩,以后会变成老人,这是人生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所以我们要尊敬老人,爱护孩子,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要先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然后再把这种尊敬推广到别人家的老人;我们要先爱护自己家的孩子,然后再把这种爱护推广到别人家的孩子。

诗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就是要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然后再给自己的兄弟做榜样,最后再把这些推广到国家上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自己做一个贤者,把自己好的行为言传身教地给别人看,别人才会来模仿,并且传给更多的人,这样的话,自己家的老人和孩子也会在外面受到在家一样的对待。古往今来的贤者之所以有很好的名声和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十分受人尊重并且善于推广这些行为。

【原典】《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条目五】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悦读】

出尔反尔,在《孟子》最早的意思是“一报还一报”,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传,到后来就变成了成语“出尔反尔”,意思就变成了言行之间互相有矛盾,在这个时候要这样,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又那样,就是反复无常的意思。

在《孟子》里,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还是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想表达的意思是,在灾荒的年岁里,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被抛弃了,年老体弱的那些死掉了,没有地方埋葬,尸体被扔在山沟里,年轻力壮的那些没有地方居住,只好四处逃难;而君王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货库里装满了钱财,君王的官吏们明明知道所有的情况,却从来不向君王报告。当官不为民做主,又要他们来做什么呢?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反过来说,只要君王的人施行仁政,关心民众的生活,那么,自然就不会出现“出尔反尔”的情况了。

【原典】《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