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1)

近年来,“艺考”持续升温,艺术院校成为许多考生的首选。相信大多数艺术生都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艺术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艺术人才的地方,是未来艺术家的摇篮,也是莘莘学子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艺术知识、领略艺术真谛、潜心艺术创造的学术殿堂。在这里,艺术生们将接受系统而完整的艺术教育,向着自己的艺术梦,迈出坚实的步伐。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的综合、复杂工程。国家文明富强离不开艺术大发展,民众生活安康才会去追求更多艺术享受,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旺盛,因此,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先不论培养“德艺双馨”优秀艺术人才的长远目标,就从人才自身安身立命的需要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预期来看,无论什么样的高级专业人才,除了其所掌握的专门知识、技能外,首先必须是一个无害于社会而有益于人类大群的正常人。在“全球化”、“地球村”的今天,自然也应当是懂得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现代社会的公民。看似并不高的要求,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并非个个“专业人才”都能做到。

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人才的首要标志是有益于人类大群,能够为人类美好的生活贡献出一己之长。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素质、涵养、教养、学养、素养、气质、内涵、品质、品德、才华等的高下,表现在日常社会生活言行的细节方面。学校的专业教育,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主要途径。而要真正培养出能奉献社会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人格塑造为核心,以人文教化为己任的学校艺术人文教育工作,自然使命崇高、责任重大。

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如孔子教育弟子,始终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为其宗旨。志于道者,要立志高远,以探索真理大道为终极理想,属于理想信念教育;据于德者,要立德为本,以道德之自我完善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属于道德品质教育;依于仁者,要依从良知,以扩充大爱于人类为日常行为准则,属于广义的生命自然教育;游于艺者,要掌握技能,以浑然忘我之情怀进入创造之境,属于专业与创新教育。教育原则重在理想、道德、人格、心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则是理想的“君子”或“士”。《大学》更是开宗明义,认为彰显天地万物和人性中的光辉品德,使民众弃旧图新,自强不息,日新又新,最后臻于人格充实、道德完善的至善之境,乃是大学之道。以修身为主,通过“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世间万事万物之理,而成为“诚意正心”之人,即惟有思想纯正、意念中正,不自欺,不欺人,为人忠诚、诚挚、诚实、诚信、诚恳,才可呵护培育出自身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胸怀。“修身”是人生永远的大事。只有把自己修炼成人了,才有可能去影响他人,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觉”方能觉人,自度方能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可以了,即可去“齐家”,家齐才可谈得上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教育,终极理想是平天下,但现实要求却是先去修身,先争取做一个道德完善、接近完美的人,而后才可谈论其他功业。这依然是值得我们今天深切反思的人文教育思路。即如西方之古希腊,其教育亦重在“公民”与“全人”教育。

教育从根本上言,无非教人做人、做事、求道、为学。这也就是前贤所说教育之人统、事统、道统、学统。近代西方由教会衍变之大学,其自始注重“博雅”教育亦如是。只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思想、知识、文化、风习大变,教育渐渐偏向“事统”与“学统”,也即主要教人如何做事,学习知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遂变为现代大学之首要任务。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尚存古代太学或书院教育之遗风,又借鉴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制度,强调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重在学生人格、人品之培育,如北大、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校,英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学苏联,文理分科,距“全人”教育愈远矣。自二十世纪末,高等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然高校主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与现实,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最近几年发生于大学生当中的杀人、投毒等恶性事件,更是突显了高校人文、道德教育的缺失,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这些年一些高校越发重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通才教育、人文教育,开设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邀请中外名师为学生授课,加大人文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丰富各种人文讲座内容等,收效肯定有一些,不能轻易抹杀,但真正的教育效果如何,却也不容乐观。从全社会讨论“小悦悦事件”和“跌倒老人扶不扶”等社会新闻的现实语境里,人们不难感到:现在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改善人文道德状况为主的教育,是多么必要和迫切,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全人教育,核心是人格教育,重点是道德教育,其他诸如生命教育、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都应围绕人格教育这个中心展开。通才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如果离开了人格教育,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以人类的文明、文化为空气,让学生自由地呼吸其中,自觉接受古今中外圣贤的熏陶,体悟人格的魅力、文化的价值、文明的理想,最终体现为一个人日常的言行。一个有人格和尊严的文明的人,他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正如伟大的爱因斯坦所说,看一个人有无价值,主要是看他为人类真正奉献了多少,而不是看他的名气、地位、权力、财富。有学者批评中国现在的一些名校,是在培养非常势利的、推崇世俗“成功学”的精致的个人主义者,真是一针见血。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值得当下从事教育工作的所有教师深刻反思。

人文教育的重要,似无需赘言。然而现在许多人亦接受了很多年的人文教育,为什么还接二连三出现让全社会痛心疾首的恶性事件呢?为什么人们依然感觉某些所谓“成功”“专业人才”的为人品质、道德品行、人文情怀、综合素质并不高呢?有才无德,或“有文化没素质”、“有知识没教养”之类的感叹,还经常挂在国人嘴边。当然,造成目前社会上一些人,甚至个别在校大学生人格扭曲、素质低下、道德沦丧、冷漠自私,甚至做损人不利己之事等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若静心从“人文教育”这一角度找原因,还是能发现许多问题之所以产生的症结。比如:当前中国教育急功近利,单纯追求“跨越式发展”和与“国际接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人文教育,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的文化、精神、信仰、理想价值逐渐缺失,基础教育、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人文教育绝非一劳永逸之事,但“吃一堑,长一智”,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总结经验,终究是改善现状、逐步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人文教育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就是立足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问题,根据我们多年来从事艺术人文教育工作的探索实践,试图表达出站在一线人文教育讲坛的教育者对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历史体悟、现实观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粗浅意见和看法,以求其友声,深望同道重视和研讨这一颇具价值的问题,共同将艺术人文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