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礼仪是社交礼仪中重要的一环,人们的一站一坐、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在交往礼仪的范畴之内。一个合乎礼仪的称呼、一次合乎礼仪的握手、一个充满尊重的电话、一次和谐完美的介绍,都蕴含着很多礼仪规则,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交往中的礼仪,做到以礼待人,以礼服人。
称呼他人要合“礼”
称呼是人和人交往时对对方的称谓语言,是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社交活动中,合适的称呼不但能体现自身的教养和对他人的尊重,还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所以称呼他人时要注意合乎常规和入乡随俗这两点。一般来说,称呼他人时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地位以及和自身的关系决定称呼的方式。比如遇到德高望重的老人时,可以称呼其“您”“某老”,而不要称呼“你”或直呼其名;遇到领导、客人时,要采用尊称,而不要直呼其名;采用职务称呼有多项职务的他人时,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在多人交谈的场合,要按照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称呼他人。
在生活中称呼自己的家人时,应当亲切得体,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父亲的父亲应当称呼祖父,父亲的祖父应当称呼曾祖父,姑舅的子女应当称呼表兄弟、表姐妹,叔伯的子女应当称呼堂兄弟、堂姐妹,夫妻双方可以称呼对方父母为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也可以亲切地统称为爸爸妈妈,以示亲切。在生活中称呼朋友和熟人时,可以使用“你”“您”等称呼;如果为了表示亲切和熟悉,可以在称呼前加上“老”字或“大”字,像“老刘”“大李”。对于那些刚刚认识,并不熟悉的点头之交,可以称呼其为“先生”“女士”,或者直接称呼其职务、职称以及其他对方容易接受的称呼。
工作中称呼他人时,要遵循得体、端正、规范的称呼原则,一般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职务性称呼,即以对方的职务相称呼,以表示自身的敬意,这也是职场上较为普遍的称呼方式。一般来说,职务性称呼还可以分为三种,即仅称呼职务,比如“主任”“经理”“市长”;在职务前加上姓氏,比如“张总裁”“王董事长”“赵书记”;在职务前加上姓名,比如“布什总统”“布莱尔首相”“拉宾总理”。第二类是职称类称呼,以增加对方的学术权威性。这类称呼也可以分为三种,即仅称呼职衔,比如“教授”“会计师”“鉴定师”;在职衔前加上姓氏,比如“张律师”“王总编辑”“李工程师”;在职衔前加上姓名,比如“张载道教授”“罗文明工程师”。第三类是学术职衔类称呼,这类称呼也可以分为三种,即仅称呼学术职衔,比如“博士”;在学术职衔前加上姓氏,比如“张博士”;在学术职衔前加上姓名,比如“郝大鹏博士”。第四类是行业性称呼,比如“段护士”“孙警官”。第五类是姓名性称呼,比如“李光”“赵大海”“老钱”“小孙”等,这种称呼一般只适用于熟人之间。
介绍自己要准确
在社交活动中,介绍自己按照方式、对象和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个人介绍和集体介绍等几种。
自我介绍是介绍中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场合,为了结交一些朋友或者主动接触他人时,都需要采用这种介绍方式。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自我介绍的内容由四个要素构成:本人单位、本人部门、本人职务和本人姓名。在自我介绍时,语态、措辞要适度,既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身份或部门,也不要过于自我贬低,应该尽量用自然、诚恳、坦率、大方、友好的态度进行介绍,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自我介绍时的基本程序是先向对方点头示意,得到对方回应后,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职务、部门和单位,同时还可以递上表明自己身份的名片,眼睛要保持注视对方,整个介绍时间应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以内。
他人介绍是经过第三人对彼此不认识的双方进行引见,也是介绍的一种方式。在他人介绍中,介绍人应该注意手势、站姿、内容、介绍顺序等方面的情况。介绍人的站姿应该标准,右臂肘关节微曲向前伸出,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手臂指向被介绍的一方,眼睛注视被介绍的一方。在介绍另一方时,应将自己的视线转移过来,态度应该热情友好。他人介绍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将职务低的人先介绍给职务高的人、将年轻的人先介绍给年长的人、将男士先介绍给女士、将熟悉的人先介绍给初次见面的人、将同事先介绍给客户、将未婚者先介绍给已婚者。
集体介绍是为一人以上所做的介绍,被介绍者一般不止一个人。集体介绍一般出现在大型的公务活动、涉外活动、较大规模的社交聚会、大型宴会、酒会、生日晚会和演讲、报告、比赛、会议等活动中。进行集体介绍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少数服从多数,在被介绍双方身份、地位相等时,应当让人数少的一方礼让人数多的一方,也就是先介绍人数少的一方,后介绍人数多的一方。第二,强调地位和身份,当被介绍的双方在身份和地位上存在巨大差距时,应当先介绍身份、地位较低的一方,后介绍身份、地位较高的一方。第三,单向介绍,在演讲、报告、会议等活动中,有时只需将主角介绍给其他人,并不需要将其他人全部介绍给主角。进行集体介绍时,要保持庄重、严肃的态度,不要使用带有歧义的简称,比如“北大”“政协”,而应该称呼其准确的全称,比如“北京大学”“政治协商会议”。
握手也有大讲究
握手是商务活动中见面、接待、迎送时常见的礼节,这种礼节在双方见面时可以传递出友善、感谢、祝贺、安慰等信息,已经成了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礼仪形式。正确的握手方式应该是握手双方站在1米左右的距离上,上身微微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掌心向下,用力要适度。此外,双方要面带微笑,并向对方问好。握手过程中力度应该适中,遵循女士优先、长者尊者优先的原则,握手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秒,切忌久久握住异性的手不放,这是相当失礼的行为。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握手的顺序也就是握手时谁先伸出手是非常有讲究的,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可以参考的。具体而言,在男女之间握手,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意,以点头或鞠躬致意的方式表达敬意即可。主客见面时,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主客分别时,客人应当主动向主人伸手,以表示感谢。在长幼之间,年幼的一方要等年长的一方先伸手。在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时握手时切忌交叉进行,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使用电话要守礼
现代社会中,电话已经成为社交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大大缩短人们彼此的距离,节约交流的时间,对架构友谊和成功的桥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因为电话在社交活动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拨打和接听电话时更需要遵守礼仪。
一般来说,使用电话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拨打电话的时间。按照惯例,打电话应尽量避开上午7点前、晚上22点以后及午休、吃饭等时间。给国外通话事先要了解时差,不要不明对方昼夜,造成骚扰。拨打公务电话时,尽量不要在节假日或对方的私人时间。如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他人节假日、用餐、睡觉时打电话影响了他人,应该说明原因,并说一声:“对不起。”第二,拨打电话的时间长度。拨打电话的时间应该有所控制,秉承以短为宜,宁短勿长。按照惯例,正常电话的通话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分钟为最佳。这主要是考虑到其他电话的进出,不可过久地占线。尤其不可将公用电话作为聊天工具。如果因为公务通话时间较长,应该在通话后事先征求一下对方意见,并在结束通话时表示歉意。第三,拨打电话的过程中做到互敬互谅。无论是拨打方,或是接听方,都要尽量为对方考虑,遵守电话使用礼仪。
拨打电话时,我们要注意语言、举止和态度三个方面。通话时,尽量使用普通话或适宜对方接听的语言,做到不说脏话粗话,文明用语。电话接通后,要主动问候,恭敬地以“您好”开头,然后再言及其他,切忌一上来就“喂”对方,或者开口就聊自己的事情。问候完毕后,接下来必须自报家门和证实一下对方的身份。如果找的人不在,可以请求接电话者帮助转告。如说:“对不起,麻烦您转告……”如果对方允诺,转告后勿忘向对方道谢,并问清对方的姓名。终止通话前,预备放下话筒前,应说“再见”或“谢谢”,以示对对方的尊重。除此之外,拨打电话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通话完毕听筒置放要轻。一般讲,应该是打电话者先搁话筒,接电话者后搁话筒。但假如是与上级、长辈、客户等通话,无论你是发话人还是受话人,最好是让对方先挂断;如果拨错了电话号码,应向接听者表示歉意,不要一言不发,挂断了事;打电话时还需注意举止文明,不要将电话筒夹在脖子下,或抱着电话随意走动,或趴或仰、边吃边打。
接听电话时,同样要注意速度、语言和态度问题。首先,接电话首先应做到迅速接听,电话礼仪中有一个“不过三声”的原则,就是指电话铃响三次前后就应拿起话筒,这是避免打电话者产生不良印象的一种礼貌,如果铃响三遍后才做出反应,会使对方不安和不愉快。如果因工作繁忙等特殊原因,致使铃响了很久才接电话,须向发话人表示歉意。接电话时,也应该先自报家门,如单位名称、自己的姓名,然后确认对方的身份。例如,“您好!这里是微软公司客服部。”一般来说,自报家门是一个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且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好方式。其次,接听电话时要做到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并准确、及时作答,给对方积极的反馈,比如“是”“对”“好的”等。如果遇到对方有重要事务,要边听边记录下要点。如果是代人接听电话,应弄清楚对方是谁,要找什么人,以便与接话人联系。如果要找的人就在附近,应告知对方“稍等片刻”,然后迅速找人。如果代接的电话需要转到别的部门,应客气地告诉对方。比如,“您好,这件事是由销售部处理,我帮您转过去好吗?”
在使用手机进行通话时,同样要注意礼仪规范。比如不要当众炫耀自己的手机,哪怕它确实很昂贵;早上起床后到晚上休息之前,尽量保持开机状态,以方便通话;更换手机号码时应该及时告知亲朋好友和工作伙伴;在公共场合,比如地铁、公交车辆、餐馆、马路上尽量不要高声通话;在医院、学校、音乐厅、会议等需要保持安静、肃穆的环境中应主动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在病房、加油站、起飞的飞机上应当关闭手机,不要拨打电话,以保证公共和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