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觉悟世间无常

“舍”的智慧

凡事不必死执,只需要学会判断,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放下的,做到该坚持的坚持到底,该放下的不再执着。

舍是放下,放下的是烦恼、是痛苦。想做到放下有两个要点,一是明白为什么要放下,二是知道怎么放下。

无论富贵贫穷,无论职业年龄,每个人都有痛苦烦恼,每个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丝难以断除的牵扯牵绊。人们不想有这些痛苦烦恼和牵绊,人们想自由自在、想随心所欲。所以要学会放下。

放下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要做到,需要参透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要做得彻底,甚至需要修习一生。

太虚法师生长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直有佛教救国的思想并坚持不懈的努力。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太虚法师从广州来到南京,发起创立中国佛教会,该佛教会在第二年并入寄禅大师为会长的佛教总会,名为:中华佛教总会。太虚法师为《佛教月刊》的总编辑。并会不久之后,会长寄禅法师圆寂,太虚法师在寄禅法师的追悼会上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他的三大革命的理念被很多人误解,因此难以推行。但太虚法师没有因此烦恼,他觉得因缘不到,不必坚持,因此辞去《佛教月刊》总编辑的职务,放下一切繁杂烦恼,入普陀山闭关修行。

凡事都有因果,都讲缘分,只有因缘具足,才能顺理成章的做到,如果时机不到,因缘不足,甚至对错自己也难以判断,遇到障碍的时候就不要死执,死执下去不但事情本身做不好,还会徒增烦恼。这个时候,放下才是智慧。

放下这个理念去普陀山闭关,不坚持必须推行,这也是太虚法师智慧过人之处。

两年之后,太虚法师法学精进,深有所得,又重新出关去台湾、日本等地讲学,他宣讲和平人道,反对战争杀戮。

那么我们普通大众,没有像太虚法师一样的智慧,遇到障碍的时候,很少想到要适时地放下,于是烦恼就来了,确实不是我们不想放下,是很难想到要放下。

很多人会想到勇往无前地坚持,以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做到这件事情,烦恼就解除了,但是如果客观条件确实不允许的话,你在执着坚持的过程中会得罪很多人、事情也会出很多偏差,最终不但事情没做成,反而烦恼更多了。之前是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这件事儿怎么做不成呀,自己在心里纠结烦恼,这一通折腾之后就不一样了,事情仍然没做成,由于坚持的过程中得罪了人,或者出了偏差,你的烦恼就从一个变成了很多个了。

死执必受挫,放下是智慧啊!所以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不要逞强,先分析一下,这件事到底是不是能有进展,如果能进展,那好啊,找到方法,认真执行就行了。如果确实不具备完成的条件,那就得放下了。

这么说下去,朋友们还是觉得无从做起,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是不是应该放下,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判断,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放下,我们需要一个标准。只有明了了这个标准,才能判断什么是该放下的。

那这个标准时什么呢?这个标准就是学会看透世事。如何看透世事?看透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觉悟。我们这本书会以太虚法师早年读《八大人觉经》的感悟为启示,以《八大人觉经》的八个境界顺序为导入,细心体会文中故事的意义,参悟文中的道理,你会明了舍什么,怎样舍。

“得”的自在

舍中有得,得从舍来。舍得才能不受烦恼牵绊,才能自在。舍得是觉悟,是智慧,让我们跟随太虚法师的启示,增长觉悟智慧,获得真是永恒的自在。

有舍才有得。假设上文中太虚法师不舍掉大众暂时不接受的理念暂时闭关修行,继续坚持他的理念,他会得到什么?大家会在短时间内认同并执行他的理念吗?当然不会,如果会,他就继续坚持了,他会得到什么呢?得到烦恼啊!

大家不接受他的理念的时候,他一个人连孤军奋战的战场都没有,去跟大家辩论吗?辩赢了又如何?大家就能行动起来帮他推行他的理念吗?当然不能!不但不能,反而会使他的理念、甚至于他自己更难被众人接受。因为一个人想做什么,不是被胁迫的,不是被一场辩论左右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只有人们从心里面愿意去推行,这个理念才得以推行,时机未到,即便靠自己的辩才赢得一百场辩论也是输。

太虚法师是证得大智慧的人,所以他不执着,因缘不到,自己就闭关修行去了。这一舍,他舍掉了无限的烦恼,得到了清净自在,而且在闭关修行中,自己精进了不少,这一舍,把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他得到了智慧。

工作生活当中,我们也有不少烦恼,这些烦恼从哪里来呢?都是从人和事当中来,烦恼从是非生起,这烦恼的源头是是非。

我们也想舍掉这烦恼,但是人们都有贪心,一边想舍掉烦恼,一边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这样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想法决不能实现。既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又不想有烦恼,这是大贪心啊,贪心是引起烦恼的根本,你舍不下根本,只想让所有人和事儿满足自己,这样的事情即便有一次两次、十次八次周围的人和事儿都满足了你,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都这样,何况一次两次的情况也很少。

要明白,我们要舍掉的不是烦恼,而是贪心。

上述这种情况中,烦恼源于贪心,要舍烦恼,就把贪心一起舍掉,断了烦恼的根源,烦恼就不会来了,你就从是是非非当中解脱出来了,就自在多了。看着别人被是非折磨的烦恼重重,你该从心里庆幸自己的智慧觉悟了。

得从舍来,舍中有得,得到的总比舍弃的多。但是要事事能判断该不该舍,舍掉什么,还需要智慧,这智慧来自于觉悟。有多高的觉悟就有多高的智慧,那么怎么才能转变成一个有觉悟有智慧,懂得舍得的人呢?接下来的内容,我们会通过太虚法师的启示逐步帮你认识什么是有觉悟,如何做到有觉悟。

生死无常不必苦执

太虚法师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刹那变迁,历成住坏空而总归乌有。”既然世间万物都如此,人的生老病死当然也是如此,这便是无常。我们要舍弃人生天长地久的执迷,觉悟这生死无常的真理。

家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太虚法师说:“人是幻相而无实体的,人生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世间种种都在不断变化,没有实体,也没有永恒。人们往往苦执于某件事不肯放下,苦执于生而惧怕死亡,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

因为死执而生痛苦,因为痛苦而让内心经受磨难,所以要舍。觉悟世间无常的时候,我们要舍下就是这死执,获得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在佛陀的时代,有对夫妇老来得子,而且这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夫妇俩人当然非常高兴。他们对这个孩子百般疼爱、万般呵护。可是命运弄人,由于这个孩子从小就身体不好,有一年伤风之后怎么也治不好,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巨大的打击让夫妇两人都无法接受。因为伤心过度,一年之后老妇人也撒手人寰。从此只剩下老汉一人了。老汉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觉得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

恰好有一天佛陀经过这里,他看到老汉的样子就走过去劝解。老汉一见是佛陀,就急忙请求佛陀让他的家人复生。

佛陀见此情景只好说道,“既然如此,你一定要用最好的香来贡拜,这样我才能想办法让他们复活。如果你找不到这种香,那我也没有任何办法。”

“是什么样的香啊?就算再困难我也一定找到。”老汉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迫不及待地问佛陀。

佛陀说:“这种香不是什么名贵的香,但是这种香必须是从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找来的才可以。我给你三天期限,你必须找到。”

老汉听完佛陀的话,撒腿就往旁边的村庄跑,他一秒也不想耽误,一心想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去找香。

老汉敲开第一户人家的门问:“你们家死过人吗?”

那家人没好气地说:“真是,活了这么大岁数了,眼神不好使了吧,没看见院子里正在办丧事呢?”

老汉探头往里一看,赶紧就走了。

他敲开第二户人家的门问:“你们家死过人吗?”

开门的壮汉对他说:“怎么没死过呀,我爹娘都是我送的葬,我倒是不想让他们死,可是年老的死去,小孩子长大,这一代一代不都是这样吗?”

老汉听了丢下门口的壮汉继续往前走了。

……

他敲响了第十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瘦小的男孩儿,看样子最多也就十几岁。老汉和气地问:“你爹妈不在家吗?”

小男孩儿咬了咬嘴唇回到道:“他们几年前就都病死了,我一个人打柴卖柴过日子,有时候还挨饿……”

老汉看看了看这可怜的孩子,把兜里的钱和吃的东西放在这个孩子手里一些就摇着头走了。

老汉敲开另外一户人家的门,问开门的老婆婆:“你们家死过人吗?”

老婆婆疑惑地说:“这……谁家还没死过人啊,这要是一直活着不就成妖精了吗?”

两天两夜下来,老汉已经跑遍了周围的两个村子,还没有找到没死过人的人家,倒是听到了很多关于别人的不幸,见到了各种比他更可怜的人……老汉不死心地继续跑向第三个村子。

三天三夜过去了,老汉两手空空来找佛陀。

佛陀问:“让你找的香找到了吗?”

“没有。”老汉诚实地说。

“那你想怎么办?”佛陀问他。

“这三天三夜我问了很多人家,但就是没有没死过人的人家。”

老汉说着忽然给佛陀跪下了。

佛陀问:“你为什么拜我?”

老汉说:“虽然没找到香,但是我心里舒服多了,也知道他们根本就不能复活了。家家户户都死过人,很多人都比我更不幸,人就是这么一辈一辈走过来的,是老汉我太伤心、太想念亲人才希望他们复活的。不管他们能不能复活,以后我要好好活着,帮助那些可怜的孤儿、没钱看病的病人……”

佛陀点点头说:“世间生死无常,变幻万千,越是苦执越是痛苦,你要看透了这变化、这无常,从痛苦中走出来,做你可以做的事儿。”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经历,是对灵魂的一场历练,不必在这种无常中苦执才能摆脱痛苦,勇敢地生活。

正如太虚法师所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刹那变迁,历成住坏空而总归乌有。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镜里空花,暂现即逝,没有永远不灭的可能性。”生死也是人间常事,世间生死相继,哪有一直长存的道理,生者虽然怀念逝去的亲人,但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化去心中痛苦,既要祭奠逝者,以表怀念之情,也要从死执中把自己解脱出来,舍掉这死执的障碍,才能脱离悲苦,恢复生活的力量。

富贵无常多幻化

财富如水,流动不息,所以财富、人生富贵,是流动的,积财者要懂得舍财,要知道富贵无常,舍财是避祸,也是种下之后的生财之因。

生死都无常,财富哪有长久之理,但是人们总是希望能有一生一世的富贵。世人多追求财富,然而哪知富贵无常,也不过是这场云烟中的一缕浓烟而已。太虚法师讲无常的时候说:“一切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镜里空花,暂现即逝,没有永远不灭的可能性。

既然富贵无常,那么就不能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决定对待一个人的态度,要知道财富如水,流动变化,你恭敬的是人而不是财,如果以一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少而对人生分别心,那就是执迷于财富的长久长存了。

在古代西部的一座大山上,曾住着一位高僧和他的几个徒弟。时常有周围居住的人,去他们那里上香。有一次,小庙里来了位穿着华丽的贵人,看上去这个人有三十岁左右的年纪,他相貌英俊,但是却傲气十足。

上完香之后,这位贵人给这个小庙捐了很多银两,说是让高僧和他的徒弟们修缮庙宇。高僧谢过这位贵人,之后命小和尚们多准备两个人的斋饭,说要留香客吃饭。

贵人听了有点纳闷,他问高僧:“大师,我来上香并没有带随从,您怎么让徒弟们多准备两个人的斋饭呢?”

高僧笑着回答说:“施主有所不知,还有一位同施主一样年轻有才的香客也要在这里用斋饭。”

贵人听了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啊,不知道是哪位名流啊?一会儿倒要好好聊聊呢。”

高僧听了也没说话,只是笑了一下,说了声失陪就回到禅房参禅去了。

终于到了用斋饭的时间,小和尚把贵人引到用斋的房间,然后端了三份饭菜上来,虽然是素菜素饭,但是看得出是招待贵客的礼仪了。贵人很高兴。

这时,高僧领着另外一位施主进来了,贵人见高僧来了,就起身礼貌地迎接高僧。当他看到高僧身后还有一个人的时候,心想:“一定是那位名流也到了吧,他应该也给寺庙捐了很多银两吧,不然怎么会和我一样受到寺庙里这样高规格的接待呢?”

可是当他向高僧身后迎过去想赶紧打招呼的时候,却发现跟在高僧身后的是个接近衣衫褴褛的人,他以为这个人是上香走错了房间,便大声呵斥说:“嘿,穷小子,上香的大殿在前院呢,这里是香客用斋的房间,赶紧出去吧。”

这个年轻人听了礼貌谦和地说:“多谢您指点,香早就上过了,我是来这里用斋饭的。”

这时高僧引荐道:“这就是我刚才跟贵人您提起的那位一起用斋的香客——刘公子。”然后高僧安排二人坐下用饭。

只见这个衣衫不整的年轻人从容地坐了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贵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个穷小子会有资格和他这样一位有钱有地位的人一起吃饭,于是半责难半羞辱地问:“你这个穷小子给这寺庙捐了多少银两啊?你捐的银两够付这斋饭钱的吗?”

刘公子好像并不在意贵人的羞辱,微笑着回答:“不瞒大贵人,我只给这寺庙捐了身上唯一的一枚钱,而且那还是我一天的饭钱,那枚钱只够买两个米糠做的团子,根本买不起这上好的斋饭。”

贵人听了更加得意了,大声说道:“那么跟我一起吃饭是你的幸运了,赶快吃吧,下次就不要用这一枚钱到寺庙里来蹭吃喝了,哪天走到我的门口,我让家人把喂猫狗的剩饭赏你一点,省的烦劳大师和寺里的其他僧人为你忙碌做饭了。”

刘公子听了也不生气,只是点点头说:“那在下就遵命,赶紧吃饭了。”

高僧看着贵人的样子,听着他们的谈话,轻叹了口气也吃起饭来。

饭后,贵人和刘公子分别向高僧道谢,说一些今生有缘能与高僧吃饭深感荣幸之类的话。高僧听了笑笑说:“两位施主先不用谢,十年之后贫僧与两位还有机会共用斋饭,那时候再谢我吧。”高僧说完飘然而去。

贵人看了看身边的刘公子说:“要不是给大师面子,我这辈子都不会跟你这样的穷小子一起吃饭,你这叫花子真是扫了我的幸了。”说完恨恨地瞪了刘公子一眼就大步离开了。

贵人本指望上完香之后,从此会一顺百顺,财运也会更加旺盛,但是没想到总是遇到一些不随心的事儿,虽然是小事儿,但是几乎每天都有,而且这些事儿对他的影响程度竟是日益加深。使他的社会地位和财运一损再损。一晃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贵人如今落魄到无家可归的程度了。他衣衫褴褛地到处行乞。如今早就没人叫他大贵人了,喊他的小名王帽儿的算是有礼貌的,大多数人甚至直接喊他叫花子或者要饭的。但是由于他以前富有的时候虽说不是什么大善人,但也从未做过为害乡里的坏事儿,所以总能受人同情,讨到吃的东西。

有一天他沿途讨饭迷了路,来到一座寺庙门前,这时候天忽然起了狂风,眼看就要下大雨了,他无处藏身,之后跑到庙里的大殿躲雨。

躲雨的时候,他看到大殿正中的佛像,心想:“既然都看见佛了,就好好拜拜吧,希望佛祖保佑我今天不挨饿。”可是他忽然拍拍身上,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找到哪怕半根拜佛的香。外面下着大雨,他想出去找两根草杆作香似乎也很难实现。

这时,有一个小和尚递给他一炷香,对他说:“施主是要拜佛吧,这里有一炷香,送给施主吧。”

他谢过小和尚后焚香拜了起来。等他起来之后才发现刚才送他香的那个和尚还站在他身边看着他,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于是他问:“在下惭愧,没有钱捐给寺庙,让小师傅见笑了。小师傅有什么话就说吧。”

小和尚也不理他说的话,只是对他说:“我师父说了,雨停之后,请施主到后院用斋饭。”

他一时惊讶地说不出话来,追问小和尚他师父是谁、怎么会知道认识他并知道他此时就在大殿等等。但小和尚端坐殿前双眼微闭,一言不发地开始参禅。他也不好再问,只好等在一边。

将近晌午的时候雨停了,参禅的小和尚起身带他到了后院的一个房间,然后上了三份饭菜,请他坐下。他狐疑地问:“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即便师父好心施舍斋饭,一份就够了呀,怎么是三份呢?”

小和尚回答:“稍后我师父和另外一位上香的香客也一起来用斋饭。”说完就退出去了。

这时,从门口走进来两个人,前面的人是一位慈悲的老僧人,后面还跟着一位衣着华丽的人,一看就是一位有钱有地位的贵人。

等高僧到了近前,他站起来本想跟僧人道谢,却忽然愣在那里,他觉得眼前这位僧人似曾相识,但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见过了。往后面一看,后面那位贵人似乎也很面熟,但是印象就更浅了。

老僧人看了他的表情说道:“施主一定是觉得贫僧和后面这位施主眼熟吧,难道施主没觉得这房间和这桌斋饭也很眼熟吗?十年前咱们三个可是在这里吃过同样的一桌斋饭啊。”

其实他本该记得这寺庙和眼前这位高僧的,但是这几年的遭遇致使他颠沛流离只顾一日三餐,所以刚才一时没想起来,在高僧的提醒下,他终于想起了当年那顿斋饭。

“难道后面的人就是……”他话没说完,脸先红了,自知羞愧地低下了头。

情景是多么的相似,但是十年之后,他和刘公子的财富占有量与社会地位却互换了,又想起当年对刘公子的奚落,此时他才觉得无地自容。

刘公子真诚地跟他打招呼,又像当年一样主动坐在下手的位置,大方、谦虚、从容、宽和,眼神和举止没有一点傲气。

高僧看着他说道:“施主之所以流落到这一步,不是你时运不佳,而是你不愿为主,反而喜欢做奴隶。”

他疑惑不解地说:“我很惭愧,让两位看到我如今落魄的境地,但是我从来没想过要做奴隶呀,还请大师指教。”

高僧说:“施主虽然没有害过人,也没有做过其它大恶之事,但却甘心为金钱的奴隶,恃财而傲,目中无人,当年奚落刘公子,是因为你以某个人现阶段占有财富的多少去判断一个人,也因为你甘心做钱财的奴隶,我佛才会让你在这十年的流浪中自省。”

他听了喃喃自语:“真的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富贵无常,一切都像烟花一样幻化。刘公子才是我的榜样,他穷时不自卑,能从容坦率不觉低人一等,富有时不骄傲,能谦虚大方真诚待人。”

高僧点点头说:“世间一切事物幻化无定性,富贵的地位也是如此,施主要觉悟这世间的财富来去无常啊。”

这天之后,这位十年前的贵人——如今的流浪者在刘公子的帮助下重新经商,变得和十年前一样有钱有社会地位,但他却以深刻懂得了富贵无常的道理,再也不做钱财的奴隶了。

财富本无常,舍掉做财奴的心态,恭敬谦虚地对待每一个人,才能够在顺境或逆境中做的了自己的主人。

世间人喜欢荣华富贵,盼着钱财滚滚而来,钱如流水,有来必有去,总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富贵多财是幻化无常的泡影,倘若执迷钱财,便做了钱财的奴隶,甘心为奴者下场可悲可怜,所以无论富贵与否,都要懂得富贵的幻化无常,保持一颗觉醒的心。

情无常随缘来去

痴情能让人迷失,迷失在情感、情欲当中难以自拔,于是生出种种烦恼纠结。对于情,缘来了就该珍惜,缘尽了就要舍下,舍下对情的过分执着,才能得一份宽慰安然。

世间人最难舍的就是钱和情,如果把钱和情都看透了,知道这些也是随缘而来,缘尽而去,人们就会少很多烦恼,得很多坦然了。上文中我们说了钱财无常,对于钱财有的人倒是能够放下,但对于爱情,很少有人能够明了这无常的道理的。

爱情能让人身心愉悦,也能让人痛彻心扉,然而爱情也没有人们所希望的天长地久,有缘的时候它来了,缘尽的时候它去了,看不透的人沉沦于对往昔的追忆和失去的遗憾,终日苦闷不堪。不是因为谁背叛了你,也不是因为命运不公平,只因为世间没有永恒,情也无常。生活和经历只不过想教会你这个道理罢了。

太虚法师说:“由诸行无常求合理的进步。”的确如此,我们不能期待自己的微薄之力能扭转乾坤,找回令我们沉醉的美好,但我们可以在诸行无常的人群和万事万物中求得合理的进步,增长智慧,让人生更从容简单。

有一个年轻男子受人诱惑,常常跟着一帮人去偷抢东西,他以此为生,并以此为乐。

有一次这个人和他的同伙们听说十天后有一个有钱人要从这里经过,于是他们计划在半夜里趁这个有钱人从远离城镇的那座大山经过的时候,抢走那个人的钱。于是他们计算好时间,真的在某天夜里去抢那个有钱人的钱,刚刚得手,就听到后面有狗叫的声音,于是抢钱的人们都带着自己抢来的东西赶紧跑,可是这个年轻男子迷路了。

由于太慌张他走不顾一切地朝山里跑去,夜晚看不清路,山上的草地树林又很相似,他转啊、转啊,走了一夜也没走出这座大山。又累又饿的他不管不顾地躺在草丛里睡着了。

当男人醒了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座山林,身边的花草树木都茂盛地生长着,整座山林美得让人陶醉。

他站起来朝地处走去,想找到回同伙那里的路,刚走了几步,忽然听到一个老人的哭声和呼救声。他循着声音找过去,看到一位头发胡子全白了的老大爷坐在地上悲伤地大哭着。他走过去问:“老大爷,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大爷说:“别提了,昨天晚上经过这座山的山脚时,遇到一伙土匪,把我的钱和东西都给抢了,那些东西可是我要送到临近县城的救命钱财呀。”

“土匪?抢了你的钱?……”年轻男人带着疑问重复老人的话,然后忽然惊讶地自言自语,“原来、原来我是土匪?这些年我竟然是土匪?同伙的人们告诉我抢的都是坏人的钱呀,所以每次抢完钱我都以为是给那些被坏人欺负的人报了仇,可是……我、我怎么是土匪呢?”

年轻男人转过脸问老大爷:“老大爷,为什么抢钱的人一定是土匪呢?要是他们抢的是坏人的钱也算是土匪吗?”

老大爷说:“抢东西就不是正路子,再说了,听说临县的百姓们遇到水灾,很多人的房子都被冲垮了,吃的东西也没有了,都要饿死了,我车上的钱就是送给临县这些灾民的。怎么就被抢走了呢你说?”说完老大爷又伤心起来。

年轻男人听完问:“你为什么要送钱给他们?”

老大爷说:“当年我十几岁的时候被坏人欺骗,跟着那些坏人为非作歹,有一次和那些人一起被人抓住了,我的同伙们都被那里的知县判了死刑,但是被害的主人家看我年纪还小,又面有善意,就说我是他们家亲戚,是被误抓的,求知县绕我一命,可是当时我已经招供了,知县怎么可能相信呢,知县大人后来提出需要至少有十个那家人的邻居证明我是他们的亲戚才肯饶我没罪。后来居然有很多人来为我证明,于是我没有死。出了县衙我就跪在那家人前面不起来,不住地磕头感谢,并说一定报答他们。那家人把我带到他们家跟我说了很多话教育我要好好做人,后来我就彻底悔悟,当学徒、做生意……今天终于能报答那家人和那些善良的百姓们了,可是钱又被抢走了,呜呜……”

年轻男人听完后普通一下跪在老大爷面前说:“我也是一个走错了路的人……”他把所有的话以及抢钱的事儿全都告诉了老大爷。老大爷没有过多责怪他,而是带着他和他抢来的那些财务一起到了临县,除了把财务分给大家之外,他们还帮他们盖房子等等。后来这个男人就定居在他帮忙救灾的这个县里,把家里贫苦的母亲也接过来,上山打柴、给人做伙计等等。

有一天他上山打柴的时候,遇到一位受伤的姑娘,男人把这位姑娘背回家,挣钱给她治伤、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几天之后这个姑娘的伤逐渐好起来,人也能说话了。男人问她怎么一个人跑到大山里去了,她说:“我是个孤儿,有一位好心的爷爷一直照顾我把我养大,很多年前爷爷为了找一种罕见的药材去了这座大山深处,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猎人说是被狼吃了,只看到了衣服。我是来祭拜爷爷的,可是不小心摔伤了。”

姑娘好了之后就一直住在男人家里,帮他照顾母亲、收拾家务,怎么也赶不走。说是要报恩,想嫁给他。男人听了之后说:“我是个坏人,我以前当过土匪,抢过这个县城里人的救命钱,你嫁给我是选错了人。”

姑娘一听说是不是你曾经在我摔伤的那座山脚下抢过钱,然后遇到一位老大爷……男人听了惊讶地说:“你怎么都知道啊?”

姑娘难过地说:“我就是来祭拜那个爷爷的,爷爷对我提前过这件事,还说你本来是一个好人,只是那时候不分是非被人诱惑了。”然后姑娘脸一红接着说:“爷爷本来是想采完药带我一起来的,他说他请一位庙里的法师算过,你和我有夫妻缘分,他本想带我来定亲的。”

“有夫妻缘分?法师真这么说的?”男人惊讶不已,“我母亲说小时候有一位法师说我今生没有男女之缘,这些我跟老大爷说过呀,可是这位庙里的法师却说我和你有夫妻缘分?”

“爷爷说他也问了那位法师,那位法师说是因为你不再偷盗,改恶向善,所以才有这缘分,我和你的缘分是上天给的……”

后来男人和这位姑娘结了婚,他们恩爱有加,一起照顾母亲,一起为乡邻们做好事,而且每年都去山上祭拜老大爷。

三年之后,姑娘生了一个男孩儿。男孩十五岁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安详放心地老去了。这么多年来,这对夫妻的感情一直非常好,男人常常觉得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缘分,格外珍惜。

一年以后,老大爷忌日的时候,他们又一起上山去祭拜老大爷,回来的路上,那姑娘忽然被一丛灌木绊倒,滚下山崖摔死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一下子就把男人击垮了,他像疯了一样咒骂、哭泣、奔跑……可是任他怎么折腾也没有用了。男人把妻子埋在了山崖下她死去的地方,然后整天坐在妻子的坟前不肯离开。

“法师不是说过吗,不是上天给的缘分吗?怎么会忽然就离开我了呢?我一定去庙里问个究竟,一定要让你回到我身边。”男人说完毫不理智地站起来想去妻子提到过的那座庙里,一回头,却发现一位法师就站在身后。

他愤怒而悲伤地吼道:“法师,请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我的妻子怎么忽然就摔死了呢?这不是上天给我们的缘分吗?怎么回事儿呀,快点告诉我?”

法师慈悲地说:“本来你是个暴徒,所以今生没有男女之缘,但是你在这里遇到老大爷,在老大爷的感化下,凭着心中的善根改恶向善,你的命运才开始发生变化。你的妻子为你照顾母亲、养育儿子,你们虽然恩爱有加,但是你们缘分已尽,缘来缘去都随它吧。”

男人不甘心地流着泪看着法师,法师又说:“世间情本无常,你只想享受这情的欢愉,却不敢承受情的悲伤,看不透这无常的是你呀。”

爱情是人生的一堂课,它因颇多因缘来到我们面前,当因缘了结时,任你如何不舍也留不住,它只是教你看透无常,学会放手,随缘来去。舍掉这情执,看破这无常,才能在波涛起伏的命运之海里面得到宽慰,得到更高的智慧。

珍视无常中的每个瞬间

世间变化无常,我们要懂得舍弃恩怨,珍惜善缘,舍弃恩怨心量就渐渐变大,珍惜善缘就能得欢喜心,把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都用欢喜填满,我们就拥有一个愉快幸福的人生。

前面第三、四、五个小节我们说过生死无常、富贵无常、情爱无常。生命、钱、情这三个方面是人生中最易执迷其中的,所以我们重点提出来说。既然我们懂得生命无常、富贵情爱无常,那么推而广之,就可以理解太虚法师说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无常了,朋友有相遇就有离别,一个行业有兴盛就有衰微,人生有顺境就有逆境……那么我们在这个无常的世间工作、生活,在这里吃,在这里住,面对这些无常变化,我们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面对人生无常,我们应该懂珍惜、懂宽容、懂得不留怨恨、给自己留一个通途。从这个小节开始,我们就来依次说说为什么要珍惜,什么是宽容,以及怎样给自己和他人留一个通途。

太虚法师说:“因为凡夫有漏身躯,充满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矛盾性。在这矛盾律中,生起了贪嗔疑慢的根本烦恼,造了许多罪恶。所以我们不净的幻质,无非是恶的贮藏所,那里有美的区域。何不回过头来细细想一想:从前种种杀他物以养己身,损他财以利己家等等的行为,推其根源,不过欲维持一己的生命而已,虽用尽伎俩,费尽心血去保护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阴,亦不过仅仅数十寒暑,终归于消落湮沉。”

世间如此变化无常,我们要学会在这无常的每个瞬间修行心智,在生活的每个件小事中得到智慧,以使我们的生活气息变得温和宁静,这就要学会珍惜,珍惜每个在生命中流过的瞬间,珍惜每个可以提高心智、开启悟性的机会。

让我们来看一位高僧启发弟子的故事:

一天饭后,高僧把自己的弟子都叫到身旁,问他们说:“你们每天都去化缘,可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

弟子们都恭敬的回答说:“师父,我们是为了给自己的色身营养,以便求得清净解脱。”高僧看了一遍自己的弟子,又缓缓地说道:“那么,我来问问你们,你们可知道这色身究竟能够维持多长吗?”

一位弟子走上前来回答说:“有情众生的平均年龄大概有几十年光景。”

高僧摇了摇头说:“看来你还没有悟透生命的真谛。”

这时另一位弟子又恭敬的走上前来回答说:“生命其实就好似这花草,春天发芽,秋天开花,冬天枯黄,最后死去。”

高僧虽面带微笑,但是仍旧摇头说道:“你虽已经体悟到生命的短暂,但是还是没有悟透佛法的精要,不够深切。”

于是第三个徒弟说道:“我们的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朝生晚逝,只是一昼夜而已!

高僧依旧摇头,说:“入佛法甚微,还是没有悟到究竟。”

高僧否定了一个个的答案,并逐渐给予的启发,弟子们的境界不断地提高,终于有一个弟子说:“生命就和晨露一样,看似晶莹剔透,可是只要阳光一现,转眼就会消逝掉!”

高僧这次是笑而不语,此时又有一名弟子走了出来,坚定地说道:“弟子以为生命只在我们的一呼一吸间。”

弟子们听了这个回答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高僧见时机已经成熟,说道:“说的不错!其实我们生命的长度不过在呼吸之间。你们都要牢牢的记住,千万不可对自己有所懈怠放逸,要时时刻刻好好修行。”

正如上述故事中的师徒们得出的结论,世间一切都无常,人的生命也只在呼吸之间,但是人们还是很难懂得珍惜每个瞬间的道理,看看这个扫叶子的小和尚吧: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和尚每天都要早起打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这差事每到秋天更是显得劳累,特别是遇到刮大风的时候,寺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随风落下的叶子,厚厚实实的一层。这要花费一个早上的时间去清扫,而且扫过之后过不了半天就又会落下一层。于是他在早晨打扫之前,首先花费很大的力气摇动大树,把将要落下的树叶都摇下来,然后再打扫干净。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明天的树叶都一起打扫了。这样小和尚一整天都非常的高兴。可是第二天到院子里一看,他吃惊极了,整个寺庙的院子还是和每天一样,落满了叶子。

小和尚忽然明白:“我们不可能把明天的日子也提前过了,师父总说世事无常要努力修行,原来是要我们在无常的变化中、在每一个瞬间里感悟生命,以至于我们不做傻事,能在无常中从容应对。”

的确,能正确认识无常,才不至于在幼稚的想法中蹉跎,才能够珍惜生命,善待无常。人们总是忽略了做某件事的瞬间,而过多地对过去和未来寄托太多东西。过犹不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错过瞬间的珍惜,在等待中蹉跎也同样可怕。

一个书生的妻子突然去世了,这让书生一时无法接受。下葬的那天人们发现整个灵堂都布满了鲜花,一时弄不清什么状况。后来才知道原来书生的妻子很喜欢鲜花,可书生总认为那是浪费,于是总是推脱说以后吧,一直没有买过一朵鲜花。但直到妻子去世也没来得及买,在妻子死后,他用鲜花布满了她的灵堂……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正因为它短暂无常,我们才应该珍视每个瞬间,尚未落下的叶子无法提前扫去,我们就扫去此时地面上的叶子,体验此时的打扫。爱妻喜欢鲜花,就不要等到来不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要珍惜这无常世间的每一个瞬间,在这人间佛教中努力参悟,达到圆满。

以宽容的心待无常的事

生活和工作总是会有些起伏的,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儿,我们要懂得宽容,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生活中这些无常的事儿,我们就舍掉了恶因,种下了善因,必然会收获善果。

珍惜是个理念,只在思想里懂得要珍惜还不够,还得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珍惜,怎么能做到珍惜。世间没有永恒,非要说永恒的话,无常才是永恒,为了珍惜每一瞬生命时光,为了不让自己在这无常的世事变化中感到疲惫和煎熬,我们首先要懂得宽容他人。

太虚法师在讲《正法念处经·观天品》的时候提到:“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嗔。懂得慈悲和宽容。”

宽容是一种气量,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的胸怀会越来越开阔,一颗开阔的心,总是能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觉很舒适,也能给被宽容的人以启示。

有一个很出名的画家,他是个居士,有一天他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说一句话。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画家问道。

“他每次都这样。”朋友说。

“那么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画家问他。

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画家的朋友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用怨恨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我不管别人的态度如何,我只管我自己,宽恕了别人的恶语,就能让自己生活的坦然一些。

清晨,一位居士抱着一束鲜花,提着一篮子供果赶到大佛寺去供佛。他右脚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来,正好与他撞个满怀,将他抱着的鲜花、提着的水果都撞翻在地。

居士看到满地的水果和破碎的鲜花忍不住嚷道:“你看!你怎么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和鲜花都给撞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向我交待?”

那个撞他的人有些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了,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完了,你干嘛那么凶?”

居士一听更生气了:“你这是什么态度,本来自己错了,还责问别人!”

接着,双方就彼此谩骂、互相指责起来。

这时,寺中住持广圆禅师正好经过,他将两人带到一边,问清原委后对他们说:“莽撞行走不应该,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不对,这都是愚蠢的行为。能坦诚承认自己的过失以及礼貌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两个人听后都低下了头。

广圆禅师接着又说道:“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族、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此这般,才不会虚度人生。想想看,你们今天为了一点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好心境,还浪费了这么长时间,值得吗?相互宽容一些,不就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吗?”两人听后,都涨红了脸。

不能宽容别人,也就束缚了自己。宽容是一种生活艺术,是看透了人生无常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也是大家风范的一个标志。

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仇,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宽容大度能使伤害你的人感到无地自容,激起他灵魂的震撼,同时又中止了相互责难的恶性循环。更为难得的是,宽容大度还会带给你心理上的平静,能为你赢得宝贵的时间,把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

自古有成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学佛就要学习佛的慈悲,学习佛的宽容,在这无常的世界中用宽容净化人们的灵魂。

世事无常中,留一个通途给彼此

看破世间无常,舍掉贪心,心就得自在了,遇到事情也没必要非要较真到底,忍一时不快,给对方留一个通途,也是给自己留了一个通途。

珍惜和宽容是把烦恼生活转化成真善美的生活的做法,生活中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随机应变的处理,上文的珍惜和宽容已经给我们种下了凡事趋向于通途的善因,我们只要能把握一个原则,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善因结出善果,这个原则就是:不管处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把人逼到死角,给彼此留个通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太虚法师说:“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理,使人们互相仁爱、谦让、扶助,这就是学佛的初步。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太虚法师教大众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仁爱、谦让是让人们在世事无常中给自己的人生留了一个通途。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永不停息,变化无常,承载是非的主体也不断变化,所以,正如太虚法师所说,我们要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合理,彼此相互谦让、仁爱,无论是谁是谁非,留一个通途给彼此,这样才能与这个无常的世界好好相处,让无常的世界多一点温暖和美好。

无着禅师是一位非常有修行的禅者。他的修行功夫,并不是从禅通高明中得见,也不是从谈玄说妙中得见,而是从他为人的慈悲和蔼,处世的圆融智慧中得见。

早年,无着禅师收了许多孤儿作为他的沙弥弟子。这些沙弥因年纪小,玩心很重,经常在做完晚课后,偷偷地翻墙出去游玩,直到半夜三更才回来。

有一天夜里,无着禅师在房中等候,直到沙弥们翻墙出去玩后,他便悄悄地走到后院,把沙弥们放在墙角藉以攀爬的高脚凳拿走,自己站在那儿静待沙弥们回来。

初更过后,沙弥们纷纷从外头回来了。当他们从墙头爬下来的时候,以为和以前一样,踩的是高脚凳,结果:“不对啊!怎么软绵绵的!”再往下一看:“不得了,是师父的肩膀啊。”

当沙弥们双脚踏到地板上后,一个个惊魂未定,傻了眼地望着无着禅师,可禅师竟完全不对他们表示责备,只是拍拍孩子们的臂膀,说道:“孩子们!夜凉了,赶快回去加件衣裳吧!”

从此以后,寺院里再没有人出去夜游,无着禅师,也从来没有再与差沙弥们提起这件事。

无着禅师给徒弟们留了一个通途,让他们自己感受和思考,结果徒弟们把跳墙夜游的毛病彻底改了。在这无常的世间,恒久的是爱心,他能让人感受温暖,启迪人的智慧。

有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悦:“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人的一生很短暂,少年把握好了机会,用他的一生去体验智者所说的话。

世事多变迁,生活多磨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把人逼上绝路,给他人留一个通途,也是给自己的心和未来铺了一条温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