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与反封锁

岛屿争夺

1942年新年伊始,双方争夺的焦点就集中在戈格兰水域诸岛。这些岛屿对双方都有重大意义。对德军来说,只要能控制这些岛屿,就可以保障布设在戈格兰岛至小丘捷尔斯岛一线的反潜设施发挥作用;对苏军而言,如果控制了这些岛屿,就可以保证舰艇部队尤其是潜艇在这一水域内自由行动。

1942年1月2日,波罗的海舰队出动海军陆战部队出其不意地袭击并收复了在上年12月初被迫放弃的戈格兰岛与大丘捷尔斯岛。鉴于这两个岛屿是芬兰湾西部的主要支撑点,德芬军迅速组织部队进行反扑。3月27日,芬军再次占领戈格兰岛。4月3日,德芬军1500余人向仅有100人的苏军大丘捷尔斯岛守卫部队发起进攻,4天后,德芬军重新占领大丘捷尔斯岛。4月中旬,舰队几次试图收复两岛,但由于某些战术原因以及气候恶劣,所有尝试均未获成功。舰队只好改变计划,加固在拉万萨阿里岛和谢伊斯卡里岛的工事,并在芬兰湾东部构筑前进基地,以保障潜艇和鱼雷艇在对方远近交通线上的作战。

两岛的失守,使舰队海上破交作战的困难加剧。德芬军立刻在一些岛屿上建立了噪音测向站与无线电测向台,其中戈格兰岛有3处,英诺(沙角)、马基卢奥托、波尔沃和鲁萨勒各设立一处。这些新增的设施使舰队的潜艇活动愈加困难。此外,德芬两军加紧在芬兰湾东部布设水雷,共计布设10726枚(约500枚为非触发水雷),水雷间隔22~150米,使得苏军潜艇通过水雷障碍触雷的概率达到0.25~0.6。

要想打破海上封锁,就必须在敌方封锁线上打开一个缺口。苏军的目光落在了索麦尔斯岛。该岛位于霍赫兰德岛东23海里,拉万萨阿里岛以北10海里,是最靠近列宁格勒的芬兰前进基地之一,同时索麦尔斯岛也是德芬军用于监视苏军舰艇(包括潜艇)在东戈格兰地区活动的前方观察哨,舰队下决心一定要夺取该岛。1942年7月8—10日苏军一支两栖部队展开对索麦尔斯岛的进攻,然而由于出动兵力较少(对芬军守卫部队实力以及增援部队力量估计不足),进攻失败。为防止苏军再次进攻,芬军很快在岛的东面和南面布设了水雷障碍。芬军战史对此记载颇为详细,叙述如下:

……这个小岛全长950米,宽450米,我军于1月10日占领,全部防守部队只有92人,岛上防御兵力分为4个独立支撑点。岛屿西面是西陡坡(Länsijyrkkä)支撑点,装备2门81毫米迫击炮、1门45毫米炮以及1挺机枪;岛屿中部是北(Pohjoispää)和灯塔(Majakka)支撑点,前者位于北面,装备1门45毫米炮、2门20毫米炮及1挺机枪,后者位于南部装备2门75毫米炮、1门45毫米炮、1门20毫米反坦克炮、2挺机枪;岛屿东部是东段(Itäpää)支撑点,装备1门20毫米高炮、1门20毫米反坦克炮、1挺重机枪和1挺4管机枪。俄军为了夺回这个重要基地,组织力量开始了他们的收复行动。他们的计划似乎非常周密,进攻部队分为4个作战群。第一群计划从南面进攻灯塔支撑点,准备使用护卫艇2艘、鱼雷艇2艘,载运兵力77人;第二群准备从西南进攻东段支撑点,投入护卫艇2艘、鱼雷艇2艘,载运部队79人;第三群从北部进攻港口,出动鱼雷艇2艘,运送部队27人;第四群拥有鱼雷艇2艘和29人,准备从东北进攻东段支撑点。同时,敌军还有1个连(76人)和4艘护卫艇做为预备队。

8日00时35分,俄军出动飞机15架首先进行了空袭,投弹100枚,但基本未给我军造成损伤。随后,敌军炮兵开始射击,掩护登陆部队展开上陆作战;不过组织得极其混乱,且缺乏效率,而最令人奇怪的是,海上掩护编队中竟然没有出现巡洋舰和驱逐舰,要知道它们的基地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离此是如此之近!首批敌军80人在鱼雷艇掩护下开始登陆,但遇到我们的迎头痛击,俄军不得不指望让尽可能多的人员登陆,以便通过数量优势尽早占领岛屿。但在我军炮火的打击下,返航的鱼雷艇被击沉3艘(TKA-83、113、123),未能及时将第二批部队遣送上岸。02时00分,我军2艘炮艇和5艘巡逻艇(VMV-8、9、10、12、17)赶到,与敌军鱼雷艇编队(据称有20余艘鱼雷艇)展开激战。06时30分,盟军德国的1艘扫雷舰M-18前来增援,而在11时30分,援军1个步兵连109人乘坐8艘快艇赶到,这样我防御部队得到了及时的增援和物资保障。13时00分,我军在海上炮火的支援下,对俄军展开反击。此时,俄军2艘鱼雷艇又送来了最后一批部队。傍晚时分,德军3艘舰艇(布雷舰1艘、火炮驳船2艘)前来增援,并牢牢封锁了登岛俄军部队的后退道路。晚上,已有一些俄军开始投降。9日早晨,我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岛上形势,中午时分,53名俄军投降。不过直到此时,俄军舰艇依然准备遣送部队登陆,但一切都是徒劳。整个战斗,我军毙敌128人,俘敌149人,击沉敌军鱼雷艇和炮艇15艘。在敌人的空袭中,我军有2艘炮艇和1艘德国扫雷舰受伤。整个战斗,我军阵亡21人,负伤63人。

在以往的苏军战史中,对未能收复这一要点的作战往往避而不谈,毕竟战斗规模只是连一级。50多年后,俄罗斯的《舰队主人》(Флотомастер)杂志在1997年1月的文章中回顾了这次埋藏很久的作战,全文摘译如下:

……6月,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计划收复该岛屿,作战任务由喀琅施塔得基地司令负责制定。不幸的是,我方对岛上芬军实力估计显得明显不足。当时估计芬军只有60~70人,装备火炮与机枪2~3门(挺),然而实际芬军兵力是92人,装备火炮12门(2门75毫米,3门45毫米,其余是20毫米)、81毫米迫击炮2门、机枪12挺;此外,对岛上敌军支撑点火火力配系与进攻艰巨性也未曾考虑到。

索麦尔斯岛作战示意图

8日00时40分,12架ДБ-3轰炸机在2300~4000米高度对岛上敌军防御阵地发动两波攻击,投下了120枚100公斤炸弹,但命中率太低,至少37枚扔到海中,随后5架ИЛ-2又对芬军高炮阵地进行攻击。在空袭中,有2架飞机被击伤。10时20分,登陆部队开始登陆,由于芬军猛烈的炮火,第一群在离海岸10~12米时开始涉水上岸,鱼雷艇TKA-152和猎潜艇MO-110被炮火击伤;第二群面临相同的处境,在敌猛烈炮火下,很难上岸,TKA-62与MO-402也被击伤;第三群境况相同,艰难准备上岸;而第四群遭遇敌军火力最为强烈,根本不能接近海岸,3艘鱼雷艇被重创。经过艰苦的战斗,164人终于登上小岛,但在登陆过程中已经损失92人(含艇上人员)。芬军对我军的反应相当迅速有效,不久就调集了2艘炮艇和5艘巡逻艇。在与其交战中,鱼雷艇TKA-173被击沉。此时,双方的航空兵都积极展开活动,我方1艘鱼雷艇被炸伤,敌方被炸伤2艘小艇。8日早晨,德军舰艇也赶来增援;11时30分,芬军援军109人赶到,我方形势更趋恶化。下午14时30分,我军派出57名冲锋枪手乘坐3艘鱼雷艇进行增援,在16时00分到达岛屿东面,在激战中损失鱼雷艇TKA-31。当晚,我军准备出动护卫艇1艘、武装渔船1艘以及2艘扫雷舰进行增援,但已经太迟了,此时德军3艘舰艇已赶到岛屿周围,最近的离小岛只剩下500米。我军最后一次尝试失败。9日,岛上战斗逐渐停止,我军行动失败。我军艇船被岸炮击沉8艘、被敌军舰艇击沉7艘,被芬军飞机炸沉3艘。德芬军承认损伤扫雷舰M-18和2艘炮艇及一些小艇,岛上部队亡15人伤45人,艇员亡6人伤18人,估计苏军在岛上阵亡128人,被俘149人,另有大约200人死于沉没艇船……

苏军此次行动失败原因在于计划与组织的不周详,波罗的海舰队大型水面舰只的不作为以及无法有效对付岸防火力。正如瑞士历史学家马耶斯特(J.Majster)所述:

俄国的登陆部队无法胜任太多任务,尽管他们的鱼雷艇艇员英勇作战,但丝毫不能改变由于不正确的组织与指挥所造成的不利形势。

大家会觉得奇怪,舰队的大中型水面舰只到哪儿去了?事实上,由于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此刻舰队的大中型水面舰只除了已经沉没的外,剩余的都在抓紧时间进行修理,只有个别驱逐舰偶尔向涅瓦河前线的陆军部队提供一些火力支援,所以难怪苏军攻岛主力只有这些炮艇和鱼雷艇了!

海上破交

4月4日到4月27日,为了最大限度消灭波罗的海舰队停泊在列宁格勒的舰艇,德军第1航空军实施了5次密集突击(出动飞机595架次),即“冰上突击”战役。空袭中,苏军几艘舰艇受伤(德军称击伤苏军“十月革命”号战列舰与3艘巡洋舰),击落德机53架。德军对此记载是:

4月4日晚62架Ju-87、33架Ju-88、37架He-111在59架Me 109的掩护下开始空袭港口;5日晚上,31架He-111再次对俄军舰船进行攻击。战列舰“十月革命”号命中4枚炸弹,巡洋舰“马克希姆·高尔基”中弹7枚,同时还有巡洋舰2艘与驱逐舰1艘遭到重创,驱逐舰、水雷巡洋舰、教练船各1艘轻伤。随后在4月24、25、27日,我军又进行了持续攻击。本月我军出动596架次空袭列宁格勒,损失飞机29架。

由于在4月的冰上突击中,德军未能将苏军舰艇消灭在基地,因此决定将苏军舰艇(尤其是潜艇)封锁在芬兰湾东部。5月初,德军在纳尔根岛与波卡拉半岛之间开始设置水雷阵地;在东面,又设置了苏尔萨里岛水雷阵地,同时建立了由水面舰艇、飞机和潜艇组成的搜索突击群。根据统计,德军在1942年的春、夏、秋期间一共布雷10726枚(约500枚为非触发水雷)和2580个护雷具,此外还在喀琅施塔得湾空投了140枚水雷。

此时,苏军舰队有潜艇50余艘,主要部署在列宁格勒。为了在芬兰湾西部、波的尼亚湾和波罗的海开展海上破交战,舰队决定将潜艇组成3个梯队先后展开,依次进入作战区域,寻机歼敌。

不过潜艇要进入作战海区也不是容易的事,为此舰队制定了计划,把进入波罗的海的航线分为三段:列宁格勒到喀琅施塔得段,由于该段处在德军观察与活动区域内,主要威胁是水雷,因此采用水面航行通过;喀琅施塔得到莫什内岛段,潜艇在护航舰艇的护送下,边扫雷边在水面航行通过;通过莫什内岛后,将进入对方各种反潜兵力积极活动的区域,在雷情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各艇独自通过。

1942年4月被炸伤的“基洛夫”号巡洋舰

6-7月舰队出动第一梯队的9艘潜艇进行破交战,舰队扫雷艇大队清扫了潜艇将要通过的航道(至东苏尔萨里岛深水航段)上的水雷,梯队共进行了50次攻击,消耗鱼雷47条(占实际携带量的30%),击沉运输船11艘,击伤运输船1艘。由于苏军多为单艇活动,故而战果并不显著。但这次破交战,又促使德芬军加强了戈格兰岛东南部、东北部的水雷障碍,使得水雷总数达到5779枚,护雷具达到1450具,并开始在谢伊斯卡里水域苏军舰艇航路上布雷,某些障碍中水雷间隔仅25米。此次作战,苏军损失较轻,损失潜艇3艘。

德军记录则是:

1942年6月15日,俄国潜艇Щ-304报告称击沉1艘吨位1万吨的运输船,但它实际击沉的是扫雷舰MR-12号(7500吨)。Щ-320声称击沉3艘运输船,总吨位2.2万吨,实际情况是在芬兰湾入口处击沉布雷舰“凯泽”(Kaiser)号,然后又在东普鲁士海湾击沉676吨的轮船“安娜·卡特琳娜·弗里泽”(Anna Katrin Fritzen)号以及轮船“古德”(Gudrun)号。潜艇C-4击沉轮船“弗里茨·肖普”(Fritz Schoop)号。Щ-303潜艇7月12日在芬兰波卡拉(赫尔辛基西南约25海里)击沉1艘7000吨运输船,不过未确认;7月20日该艇又在芬兰湾击中7891吨的商船“阿德巴兰”(Aldebaran)号,但该船依然抵达港口,苏军报告却是击沉1艘1万吨的运输船。而声称战果为击沉5艘船只,总吨位达46000吨的潜艇Щ-317实际仅击沉4艘船只,总吨位8283吨。

8月9日,波罗的海舰队派出第二批潜艇(10艘)执行破交任务,至月底击沉敌运输船14艘(总吨位10万吨),消耗鱼雷46条。在作战期间舰队航空兵对对方在戈格兰岛和纳尔瓦地域的反潜巡逻舰艇实施了几次突击,并为潜艇进入东戈格兰地区提供了护航,不过这些措施至多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同时,第二梯队出航期间,舰队出动护卫舰“风暴”号、几艘扫雷舰以及10余艘鱼雷艇和护卫艇,准备在戈格兰岛和大丘捷尔斯岛海域压制对方反潜兵力。不料却在芬兰湾触雷,沉没护卫舰1艘和扫雷舰艇2艘,舰队不得不放弃了此种尝试。同以前一样,双方数据出入甚大,德军认为苏军这次行动除了出动潜艇外,还有飞机与快艇配合,战斗中德军摩托扫雷艇R-106号被飞机炸沉,猎潜艇UJ-1216被苏军扫雷艇击沉;仅有7艘商船(总吨位1.4万吨)遭到苏联潜艇的鱼雷攻击,其中沉没5艘(共计1万吨)。苏军有3艘潜艇触雷,导致Щ-405号(此与苏军资料不符,苏军战报该艇已在6月13日离开谢斯卡尔岛途中沉没)与M-97号沉没(苏方记载9月2日在戈格兰岛沉没),Щ-323被重创。

9月15日,波罗的海舰队第三梯队潜艇(16艘)出航破交,其中第一艇群(5艘)起航时间为9月15-23日,第二艇群(4艘)在10月1-10日出发,第三艇群(7艘)则在10月17日-11月4日起航。由于芬兰湾临近冰封期,12月初所有潜艇停止了活动返回基地。该梯队遇到的困难最大,首先是德军又布设1667枚水雷(非触发水雷250枚)加强了水雷障碍,又在戈格兰岛以北等地布设了防潜网且加强了反潜突击搜索群。苏军潜艇梯队共进行了68次攻击,只有35次发射了鱼雷,击沉运输船15~17艘和几艘小型战斗舰艇(总吨位15万吨)。在强渡芬兰湾反潜地区时,苏军潜艇部队付出了沉重代价(德芬军于9月下半月在此又布设了1667枚水雷加强了水雷障碍;在戈格兰岛北面以及卡利博达浅滩地域布设了防潜网并加强了防潜突击搜索群与航空兵群),损失潜艇高达9艘。德军数据一如既往,只确认损伤10艘(3.4万吨),其中被击沉6艘(1.2万吨);此外,还有总吨位达1.2万吨的大小船只触雷沉没。同时认为苏军由于触雷损失潜艇4艘(Щ-302、304、311、320),3艘潜艇(Щ -305、306和C-7)被芬兰潜艇击沉,2艘潜艇触雷受伤。

在破交战中,苏军潜艇有了一些进步。9月14日,“列姆比特”号潜艇在波罗的海首先使用新的战术,同时对两个目标实施鱼雷攻击;而C-12潜艇一次出海58个昼夜,成为战争中苏军潜艇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航行。

1942年德芬军反潜雷区示意图

彼2轰炸机

德军第3扫雷舰支队

总计,6-11月,波罗的海舰队潜艇击沉敌船60艘(15万吨)。在潜艇部队积极作战的同时,舰队也积极组织力量抢修受伤的舰艇,在6月前,舰队修复主要作战舰艇120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6艘、潜艇35艘等)、各类艇船300艘。

相比潜艇部队,舰队航空兵在海上破交战战果仍然非常有限。1942年2月26日舰队司令部给舰队航空兵司令萨莫欣少将的命令如下:

1.水鱼雷航空兵首先用于突击海上目标并主要使用水雷和鱼雷;

2.在冬季月夜期间,对冰封航道布雷,首先对赫尔辛基、塔林海区布雷,其次对汉科、乌台岛以及图尔库海区布雷。

在春秋两季波罗的海航道繁忙期间,舰队航空兵出动飞机428架次突击了敌方基地,出动337架次突击敌方海上舰船。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突击任务都是由小机群完成,有时是单架飞机的游猎飞行。对舰队航空兵来说,要想取得较大战果,那么就需要在近海交通线(在西戈格兰水区和纳尔瓦湾内)部署足够数量的强击机和鱼雷机,而且飞机要飞到波罗的海中部才行,在到达作战海区之前必须在德国航空兵占有明显优势的地区飞行540公里以上,1942年的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仅有的飞机还要拿来执行众多的陆上任务。虽然条件恶劣,舰队航空兵还是做了一些尝试。

苏军强击机、鱼雷机战术

强击机攻击战术是:

主要从一个方向(通常是从太阳方向)进入目标,高度为900~1200米,然后向目标下滑,连续投弹,每次4枚100公斤航空爆破炸弹。飞机向目标下滑时,对目标发射火箭和进行航炮、机枪射击。

而鱼雷机攻击战术如下:

图示为苏军鱼雷机三种典型攻击舰船战术:

1. 跳弹攻击;

2. 直接攻击;

3. 攻击舰船吃水线。

前两种方法用于攻击装甲厚度25毫米以下的舰船。

在通常攻击中,鱼雷机飞行员首先到达目标上空1000~1500米处展开编队,一般离开目标4~6公里,在逐渐接近目标后,攻击高度下降到400~500米。当距离目标600~1000米时,飞行高度下降到20~40米;在4~5秒的飞行后,距离缩短到250~300米。此时,飞行员依靠飞机的高速机动性对敌舰船实施攻击。示意图如右:

攻击战术示意图

攻击过程示意图

5月25日,波罗的海舰队强击航空兵进行了首次近海破交尝试。苏军空中侦察发现德军一支护航运输队(护卫舰与护卫艇16艘,运输船14艘),由于种种原因,3小时后舰队航空兵才起飞了5架伊尔-2强击机和8架歼击机实施突击。当飞机接近戈格兰岛地域时,敌编队已经避入礁区,同时岛上德军高炮连开始射击,机群无功而返。

通过这次战斗,苏军得到教训:

对于在芬兰湾这样面积有限的作战地域而言,从发现对方护航运输队到突击机群进入发现地点,间隔时间越短越好;对护航运输队必须进行不间断的监视,在进攻机群攻击前必须组织补充侦察,保证攻击机群随时掌握目标动向。

破交战果最小的是水面舰艇。自从舰队1941年8月开始撤离里加以及随后整个舰队转移到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后,水面舰艇在敌方海上交通线行动的规模很小。实际上,只有鱼雷艇或护卫艇才在东戈格兰水区和纳尔瓦水域活动。1942年初期,舰队鱼雷艇支队共有40余艘鱼雷艇,但是其在破坏敌方濒海海上交通线作战中最大的困难是重要支撑点(戈格兰岛、大丘捷尔斯岛和索麦尔斯岛等)都在对方手中。尽管为了搜索和消灭敌军舰船,鱼雷艇部队全年出动了141艇次,但收效甚微。

生命之路

在德军1941年9月初的空袭中,投掷的燃烧弹烧毁了苏军的巴达耶夫仓库,那里储藏有供应300多万城市居民用的物资。好几个昼夜,在着火的地方浓烟直冲云霄,每到夜里就闪烁着红色的火苗。不久,城市物资呈现匮乏趋势,面粉储备仅有半个月,航空汽油只够用10天,汽车燃油只够用7~8天。为此,苏军首先动用了直属最高统帅部的莫斯科特种航空大队的运输机在9月紧急飞行258架次,运送了紧急物资502吨。而从1941年9月12日起,为了有效支援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作战以及物资调运,苏军开始组织拉多加湖水上运输。

拉多加湖面积约18000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相距213公里(约115海里),湖面最宽处139公里,湖面最深225米;湖区拥有1000多个大小岛屿,主要岛屿集中在湖北部。苏军面临的困难是:湖上能在复杂条件下进行航行的船舶数量很少,而且大部分被封锁在涅瓦河;码头几乎没有;没有运转基地;临近道路通过能力极低,从列宁格勒到拉多加湖西畔的伊林诺夫铁路支线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为此,苏军在短期内突击修筑了湖西岸的奥西诺维茨港并在沃尔霍夫安排了制造大型驳船的任务,但因船只有限,到11月15日停航时共运送粮食、弹药、油料6万吨,主要是粮食(4.5万吨),利用空船只撤出伤病员33500人。虽然水面运输解决了被围城市一部分的给养问题,但补充数量还不到每日消耗的1/3。

1941年11月16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给养储备仅余10天的面粉和7天的米,情况十分严重!11月20日,城内实行了市民口粮最低标准,工人和技术人员为每天250克,职员、无工作的成年人与儿童每天125克;而作战部队的标准是一线部队每人每天500克面包和125克肉,后勤部队每人每天300克面包和50克肉。苏军再次使用莫斯科特种航空大队的30个有经验的机组紧急运送了4300吨高热量食品。但是,靠空运来解决被围城市的供应问题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为了挽救城市,必须迅速建立冰上交通线。

拉多加湖地理位置图

建立冰上道路的准备工作开始于1941年10月,工作统一由方面军后勤部汽车道路处负 责。11月15-19日,12个勘察组前往什利谢利堡南部进行考察,17-19日开始铺筑冰上道路。1941年11月22日,冰上道路正式通车,首批驶向冰上道路的汽车共有60辆。这时,冰还没有冻结实,冰层很薄,ГAЗ“嘎斯”汽车也不能满载,为了分散重量,汽车后面挂了拖车式雪橇。次日,车队抵达目的地,此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被围城市。整个冰上道路全长30公里,共6根车道,1昼夜行驶密度最高达到1万辆汽车。同时,苏军还要面对德军的炮击与空袭。1942年4月24日,道路停止使用。在此期间,共运送了物资36.1万吨(粮食27.1万吨、武器弹药3.2万吨、油料3.5万吨、煤2.3万吨),从城市撤出工业设备3700节车厢和人员55.5万人。由于这些物资的到来,使得城市储存了2个月的紧急备用粮和6~8天的转移储备粮,而作战部队自1942年2月中旬后三餐已能经常保持热食供应。如今,在拉多加湖畔的瓦加诺沃临湖斜坡上,矗立着一座未合拢的半拱形结构组成的纪念碑,它象征着封锁圈和一条给人以希望的“生命之路”。

战争让时间变的特别快,转眼1942年的春天来了。对于列宁格勒这座城市,春天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刚刚打退了德国人的“冰上突击”,城市的保卫者们就接到一个坏消息:由于温度升高,列宁格勒的冰上道路已经不能使用,4月24日,冰上道路正式停止使用。列宁格勒再次失去了与辽阔后方的联系。

面对严峻的局势,苏军克服重重困难,迅速组织水上航运,效果远胜于冰上运输。为了增加运输能力,列宁格勒组建了有2000人的造船营,许多湖上驳船在城内制造,先后制造各类驳船和摩托运输艇163艘,加上原来的和从内地调来的船只共计329艘各型船只投入水上航运。同时在列宁格勒组织人力修建大量的码头,在航运后期,湖东岸科博纳港有13个码头,湖西岸奥辛诺维茨港有14个码头,这样可以容纳与装卸大量船只。为了提高航运效率,沿湖各港口也想方设法增加设施并进行了疏浚工程,1942年共完成疏浚50万方。繁忙的水上航运自然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德国方面集中空军加强了对列宁格勒水上航线和航运设施的空袭。为了保卫港口,苏军在各港口增加了防空火力。根据苏军部署各港口的对空防御由拉多加湖师属防空区担任,防空区拥有中口径高炮150门、小口径高炮40门、高射机枪70余挺。5月28日,防空区部署完毕,投入战斗值班,当天德军就出动飞机100余架对港口进行轰炸,次日又出动200多架。在战斗中苏军航空兵和高炮部队击落敌机76架。整个夏季,德军对列宁格勒水上航线和港口空袭135次,炸沉船只21艘,苏军称防空作战中击落敌机160架。据统计,1942年苏方利用水上航线,将各种物资79万多吨、人员31万多运进列宁格勒,同时将30.95万吨物资、54万多的人员从列宁格勒疏散出来。

利用水上运输,列宁格勒的缺粮问题得到了缓解,不过由于拉多加湖上船只数量不足,且大部分用来运送粮食,造成油料十分短缺。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1942年4月2日,国防委员会委员米高扬召开会议,决定在拉多加湖铺设一条通过湖底的输油管道,要求工程在50天内完成。同年5月5日,工程正式开始施工,43天后,6月6日管道胜利竣工。这样,向城市供应油料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管道全长30公里,每天能输送油料300吨,当年共向列宁格勒输送油料32600吨。

对空射击

饿死的列城居民

拉多加湖水上航道对包围圈内的列宁格勒至关重要,为了保护这条水上生命线,波罗的海舰队想方设法加强拉多加湖区舰队的实力,131艘舰艇被从列宁格勒运到拉多加湖西岸的戈尔斯曼湾,这批舰艇包括潜艇2艘、装甲艇6艘、猎潜艇9艘、鱼雷艇6艘、交通艇35艘、摩托艇18艘、驳船11艘、坦德型登陆艇42艘、拖船2艘。为了掐断这条水上生命线,轴心国方面也加强了在这一地区的水上力量。6月,意大利第12鱼雷艇特遣队赶到拉多加湖,特遣队装备MAS艇4艘,编号526~529(1939年建造,排水量20吨,发动机功率2000马力,2具鱼雷发射管,自卫武器为一门20mm机关炮,同时艇上还装备深水炸弹6枚以及烟幕发射器)。此外德军还调来了6艘布雷舰,从7月开始,又陆续调来30艘登陆驳船。

在双方围绕着拉多加湖水上航线进行激烈战斗的同时,德国人也没有忘记驻泊在喀琅施塔得的波罗的海舰队主力,5月底至6月中,德军对喀琅施塔得进行了12次编队空袭,同时在舰队航道上空投水雷约300枚。

除了空袭,德国还集中了众多的火炮炮击港口中的苏联舰队。据资料显示,1942年,德国方面集中数目众多的火炮(口径155~240毫米)向喀琅施塔得发射炮弹4万发。为了压制德国炮兵,波罗的海舰队集中舰队火炮执行反炮击任务,当时舰队舰艇拥有各种火炮1500门,其中100~406毫米大口径火炮有416门。据苏方资料,苏军在反炮击作战中发射炮弹60440发,压制敌炮兵3153次。其中仅1-4月,海军炮兵就发射100~406毫米炮弹21414发,消灭对方火炮近百门。

Д型装甲艇

虽然出港战斗困难,但波罗的海舰队也没有坐以待毙。舰队积极组织力量参与陆上作战行动。海军炮兵部队表现尤其出色,比如在7月25日-8月9日,在配合第42集团军解放乌斯特—托斯诺的作战中,海军炮兵投入火炮45门,发射弹药4392发;6月27日-9月7日支援沃尔霍夫方面军第2、8集团军合围德军施利色堡和姆金宾集团,参战火炮39门,发射炮弹2980发;9-12月,协助第8集团军突破德军在哥罗多克的防御,使用火炮43门,炮弹消耗4700发。

1942年在列宁格勒地区苏军的重头戏是7、8月间的托斯诺与锡尼亚维诺战役,波罗的海舰队在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托斯诺方向,水面舰艇部队拨出了1个装甲艇中队(6艘)用于登陆时的火力支援,同时拨出艇船38艘用于运送登陆部队;海军炮兵与铁道炮兵则用于支援第55集团军的进攻;海军航空兵也接到了任务——掩护横渡涅瓦河的渡口区,保障地面部队在对岸实施进攻,轰炸敌军战斗队形和防御枢纽部。

1942年8月19日,在岸炮和装甲艇的支援和烟幕的掩护下,登陆部队在托斯诺河口登陆,为尔后第55集团军展开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接着,舰队的艇船将冒着敌方炮火将第952团送上已经夺占的登陆场。双方在伊万诺夫斯基登陆场打得是难解难分,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8日,但最终苏军仍未能完全控制托斯诺河口地域。在8月19日到9月8日的战斗中,海军炮兵为支援陆军,发射炮弹5089发,航空兵也在此期间出动了283架次。

几乎同时,作为战役关键的锡尼亚维诺战役也打响了,这已是苏军在这一地区组织的第三次进攻战役了。舰队为了支援进攻的沃尔霍夫方面军,抽调了80门100~180毫米口径舰炮与岸炮,派出了44架飞机。为了协调指挥,舰队还向方面军部队派出了20余名海军军官。

8月27日,沃尔霍夫方面军部队展开进攻,到9月8日,部队向前推进10公里。为了扩大突破地域纵深,苏军决定在涅瓦河口左岸实施登陆。9月25日深夜,经过炮火准备后,数百只各种浮动工具将方面军部队与海军陆战队送过河口。15~20分钟后,苏军在左岸占领了两块小登陆场,一天之内,苏军将2个师和1个旅的部队(装备为坦克12辆、火炮28门、迫击炮281门以及必要数量的弹药)送上登陆场。拉多加湖区舰队的舰艇和101海军铁道炮兵旅海军红谢洛铁道炮兵旅,1942年1月在列宁格勒组建,番号为海军铁道炮兵第101旅,拥有100~356毫米炮63门,辖独立炮兵营7个、独立炮兵连1个及第30号装甲列车,战争期间共发射炮弹25万发,歼灭/压制敌炮兵连100多,击毁敌坦克80多辆、车辆300多辆、艇船34艘、运输舰10艘、驱逐舰2艘、飞机18架。的炮火积极支援了作战,发射炮弹3000余发。强渡河口后,苏军的进攻并不顺利,在德军的压力下,苏军在左岸坚持防守到10月6日,苏军主力最终仍不得不撤退,仅留下第70步兵师的1个连在登陆场坚守,他们一直坚守到次年1月。尽管陆海军实现了密切协同,但苏军并未在锡尼亚维诺战役中达到解除德军封锁的目的,苏军唯一聊以自慰的是粉碎了德军准备进行的强攻。

苏霍岛作战示意图

苏军试图打破封锁,德军则希望将包围圈最后一个缺口堵上,德国人把目光投向了拉多加湖上的苏霍岛。

1942年10月22日,德军23艘小艇在15架飞机的掩护下试图在拉多加湖东段的苏霍岛(小岛长90米,宽60米,离湖泊最近的海滨仅15公里)登陆,当时苏军在岛上有岸炮连(3门100毫米岸炮),附近巡逻的有扫雷舰(TЩ-100)与猎潜艇(MO-171)各一艘,2小时激战后,舰队航空兵赶来支援,击退德军,德军损失登陆艇17艘和飞机14架。自此以后,德军再未在拉多加湖上采取过积极行动!

守 岛 部队指挥官古谢夫上尉在其回忆录中回忆了这次战斗的过程:

随着拉多加湖物资运输量的增加,10月开始(指1942年),湖上出现了法西斯德军的舰艇,上级命令我指挥的守岛部队务必加强警惕,随时准备歼灭进攻岛屿的敌军。22日拂晓,岸炮连观察哨所发现在岛屿西北方向10余公里处出现10余艘敌军舰艇,我当即意识到敌军准备攻占岛屿。我立刻命令岸炮连做好战斗准备,同时向舰队指挥部报告情况请求支援。早晨6时15分左右,我军100毫米岸炮率先开火,头几次齐射就击中了敌军先导舰——估计是1艘大型驳船;随后我们准确的炮火又击中了敌军几艘登陆驳船……

作为失败者的德军记载显得更为详细:

鉴于苏霍岛位置重要性,我军制定了“巴西”(Brasil)行动,准备占领该岛。21日夜晚,攻击部队陆续出动,共有大型火炮驳船7 艘(11、13、15、17、21、23、25号)、小型火炮驳船4艘(12、14、22、26号)、运输驳船3艘(T-2、4、6)——载运部队70人、指挥船1艘、医院船1艘、登陆艇7艘及意军鱼雷艇MAS526。22日早晨06时15分,距离岛屿7500米时,大型火炮驳船首先开火。2分钟后,岛上俄军100毫米岸炮开始回击。06时19分,在岛南部已发现敌军舰艇,不久敌军的4艘炮艇与2艘巡逻艇开始向我军开火。06时55分,我军开始登陆,摧毁了在岛西面和北面的岸炮,但东面的岸炮阵地未能夺取。此时,我军舰艇不断将后续部队送上岛,不幸的是,大型火炮驳船13号在岛西面触礁搁浅。07时04分,小型火炮驳船22号被俄军岸炮击中驾驶舱,为了援救13号船,14与26号船也相继触礁;这使我军进攻节奏大大降低。09时20分,3艘俄军MO艇在西北开火;09时54分,俄军一支由炮艇、鱼雷艇等组成的舰艇编队在南面出现,战斗持续到下午。21号火炮驳船悄悄绕到了俄军剩下的岸炮阵地构面,将其击毁,不过在交战中,船自身也被击中多处,造成锅炉停止运转,船内进水,最终只得弃船。面对俄军不断赶到的援军,我军不得不命令撤退,23日00时15分,舰艇陆续返回基地,结束了这场35小时的争夺战。此次作战,我军阵亡18人,受伤57人,失踪4人,损失火炮驳船12、13、21、26号以及登陆艇1艘。

拉格-3战斗机

作为在拉多加湖上的唯一一次岛屿作战,苏军的胜利使德军放弃了今后在湖上夺取支撑点的计划,从而为苏军打破封锁获得了保障。

1942年冬天来临的时候,战局依然胶着,列宁格勒仍在危机之中。湖面结冰后,苏方再次建立了冰上航线。由于有了第一个冬季的经验,道路运输效率大大提高。1942年12月23日,冰上道路顺利通车。为了运输的顺利进行,道路部队设置了12000个路标和指示牌、150盏信号灯,架设便桥540座,打捞陷入冰窟的汽车327辆。至次年3月30日道路关闭,苏联方面通过冰上通道共运送物资20.6万吨和人员13.3万人。

1942年就这样过去。细数波罗的海舰队当年战果,西方资料显示航空兵炸沉敌汽艇1艘;苏军战报称舰队航空兵本年出动飞机29260架次,击沉作战舰艇2艘、运输船3艘(1艘未确认),击伤作战舰艇11艘、运输船6艘,称其潜艇部队击沉运输船48艘(131658吨),击伤10艘左右;但德军只承认被击沉的运输船为23艘(总吨位5.2万吨),另有8艘(总吨位3.2万吨)被重创。苏军为此付出的代价是12艘潜艇战沉,另有至少7艘受创。在配合行动支援潜艇通过水雷阵地的战斗中,舰队损失18艘水面舰艇。

苏军内部统计,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打击下,1942年德军运输船队在波罗的海损伤85艘(200994吨),含其他原因沉没10艘(14427吨),受伤13艘(31340吨)。其中航空兵击沉2艘(4165吨),击伤6艘(15600吨);潜艇击沉29艘(78962吨),击伤2艘(5200吨);水面舰艇击沉1艘(2600吨);水雷击沉20艘(35900吨),击伤2艘(12800吨)。

西方资料与苏方资料大相径庭,西方资料称:

1942年轴心国在波罗的海海上运输队中的1738艘船只(总运输吨位达到560万吨)中仅有26艘被击沉。德军声称在此期间击毁了10艘苏联潜艇。英国皇家空军,特别是它的轰炸机部队的空袭,对德国在但泽湾的运输船只和潜艇训练的破坏超过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所造成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