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让对方心甘情愿帮忙的心理操纵术

外表是打动对方最直观的方式

我们在看到别人的第一眼时,都希望别人能够打动自己;同样的,我们更希望自己也能打动别人,这点对求人办事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打动别人,那么对方很自然地就会帮助我们。反之,如果让别人看我们第一眼就不想看第二眼,那事情很难再有指望了。

俗话说:“相由心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容貌是在爹妈给的基础上自己塑造的,难怪林肯说:“一个男子40岁后就必须为自己的脸负责了。”

人人都希望看到也希望拥有动人的容貌,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人们往往都是很重外表形象的,殊不知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身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更有甚者,当我们做出这些判断时,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外表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趋势可能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令人不安的。

例如,有人曾对197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选举的结果进行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外表有吸引力的候选人得到的选票是外表没有吸引力的候选人的两倍还多。而尽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英俊的政治家有很多优势,一个随后的研究却表明投票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事实上,有73%的加拿大选民都强烈否认他们的投票决定受到了外表的影响,只有14%的人承认也许有这个可能性。但不管投票人怎么不承认外表的吸引力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却有源源不断的证据表明,这种令人担忧的倾向的确是一直存在的。

再比如,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之争中,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肯尼迪浑身散发着领袖的魅力,他看起来坚定、自信、沉着,不仅能够主宰美国的政坛,而且能平衡世界的局面。当他提出“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口号时,就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度里激起了美国人民上下一片的爱国热潮。他不仅满足了美国人梦中理想的领袖形象,而且创立了领袖形象的最高标准。

同样的,1980年与里根竞选总统的杜卡基斯,无论是外表还是声音,无论演讲还是表演,在英俊、高大、富有感召魅力的里根的衬托下,越发显得“不像个领袖”,因而落选。而演员出身的里根用自己的微笑、声音、手势、服装及高超的演技,表现出具有一个迷人魅力的领袖形象,从而掩盖了他在知识和智力上的不足。

几十年过去了,肯尼迪的形象一直让人难以忘怀,使很多政治家黯然失色。30年后,克林顿再度让美国人民旧梦重温。受到肯尼迪的影响,克林顿从小立志从政,他以肯尼迪为榜样,仪态、举止处处满足美国人渴望的总统形象,他终于成为美国总统。在克林顿身上,正反两面,都有肯尼迪的影子。尽管他是位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丑闻最多的总统,但他每次都能安然渡过难关,使人们一次次原谅他的不检点。相比之下,尼克松一次“水门事件”就被迫离开了白宫。

可见,形象就是一种魅力,运用形象的魅力是杰出领袖的智慧之一。形象所产生的巨大领导力和影响力使世界上成功的巨人们无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在求人办事时,形象同样具有重大的作用。有一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1999年,在中国网络腾飞时代,一位华裔英国投资商到了北京的中关村,和一位电脑才子会谈投资。事后,他说:“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头发如干草,说话结巴的人会向我要500万美元的投资,他的形象和个人素养都不能让我信服他是一个懂得如何处理商务的领导人。”当然,谈判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办事前先把自己的仪表、形象修饰好。“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只有掌握了修饰美的“修饰即人”的指导思想及“浓淡相宜”的美学原则,才能使美的修饰映照出一个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办事能力。

“修饰即人”是说修饰美能反映一个人的追求及情趣。《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醉心于“老来俏”,可是“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样的打扮如果说是跟她的年龄、身份不符的话,那么这和她这个人物的那种虚荣、轻浮和愚昧的人格倒是挺相称的。美的修饰要考虑被修饰者的年龄、身份、职业等,教师、医生就不宜打扮得过艳,学生应当讲究整洁。

“浓淡相宜”是说修饰不能片面追求某一局部的奇特变化,而应注意统一协调,否则会失去比例平衡,以致俗不可耐,弄美为丑。一个人如果想受人尊敬,首先必须注意的是衣着的整齐清洁,让人觉得自己为人端庄、生活严谨。况且化妆的本意是为了掩饰缺点以表现优点,所以,如果为了掩饰缺点而化妆过浓时,优点反而被破坏无遗。因此,欲将良好的风度、气质呈现在众人面前,应持淡雅宜人的化妆,不可把脸当做调色盘,不可把身体当做时装架,这也就是所谓有个性的妆饰,它是在表现本身的修养,同时也表现人格,因此必须使看的人感到清爽和产生好感才行。

然后,你再去找人办事时,自然就会留给别人一个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会为你的成功办事增“辉”不少。

让你的眼神温柔起来,给他一种美好感觉

一对恋人在一起,双双一言不发,仅靠含情脉脉的眼神就能表达双方爱慕之意。在办事时,你的眼睛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例如,直觉敏锐的客户初次与推销人员接触时往往仅看一下对方的眼睛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可信”或“要当心这小子会耍花样”,有的人甚至可以透过对方的眼神来判断他的工作能力强否。

找他人办事时,能否博得对方好感,眼神可以起主要的作用。还拿推销人员为例吧,言行态度不太成熟的推销员,只要他的眼神好,有生气,即可一优遮百丑;反之,即使能说会道,如果眼睛不发光或眼神不好,也不能博得客户的青睐,反而会落得“光会耍嘴皮子”的下场。不少推销人员在聊天时眼神柔顺,但在商谈时却毛病百出,尤其在客户怀疑商品品质或进行价格交涉时,往往一反常态与之争吵起来。

一本正经的脸色和眼神有时虽也能证明他不是在撒谎,但是,这种情况仅在客户争相购买的时候才会起好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一本正经往往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而导致商谈失败。作为一位推销人员不论如何强烈地反驳对方都必须笑容满面,如果不笑就无法保持温柔的眼神。在推销员的“辞典”里,没有嘲笑的眼神、怜悯的眼神、狰狞的眼神或愤怒的眼神等字眼。下面这些都是遭人反感的不当眼神,你一定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尽量避免掉,以免不必要的麻烦:

1.不正眼看人

不敢正眼看人可分为不正视对方的脸,不断地改变视线以离开对方的视线,低着头说话,眼睛盯着天花板或墙壁等没有人的地方说话,斜着眼睛看一眼对方后立刻转移视线,直愣愣地看着对方,当与对方的视线相交时,立刻慌慌张张地转移视线,等等。

大家都知道,怯懦的人、害羞的人或神经过敏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2.贼溜溜的眼神

当你找人办事时,要是有一双贼溜溜的眼睛可就麻烦了。有的人在找别人办事时常有目的地带着一副柔和的眼神,可是一旦紧张或认真起来则原形毕露,瞪着一副可怕的贼眼,反而吓别人一大跳。

这种人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养成使自己的眼神温和的习惯。此外,对一切宽宏大量,是治疗贼溜溜眼神的最佳办法。

3.冷眼看人

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那么眼睛也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有的人心眼虽然很好可是两眼看起来却冷若冰霜,例如理智胜过感情的人、缺乏表情变化的人、自尊心过强的人或性格刚强的人等往往有上述现象。这种人很容易被人误解,因而被人所嫌弃,这是十分不利于工作和生活的。

这些人完全可以对着镜子,琢磨一下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眼神变得柔和亲切及惹人喜欢,同时也要研究一下心理学。如果对自己的矫正还不太放心,可请教一下朋友。

4.混浊的眼睛

上了年纪的人眼睛混浊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人年纪轻轻却也眼睛混浊充满血丝,这样的人会给别人带来一种不清洁的感觉,甚至被误认为此人的人格也是卑下的。

只要不是眼病,年轻人的眼睛本不会混浊。眼睛混浊的年轻人往往是由于睡眠不足和不注意眼睛卫生所引起的,因此,要注意睡眠和眼睛卫生。

5.直愣愣的眼神

找别人办事时,环顾四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你目不斜视直愣愣地朝着对方的办公桌走去,那就是没有经验的表现。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环顾一下四周,视线能及的人(不要慌慌张张地瞪着大眼睛像找什么东西似的东张西望,而要用柔和亲切的眼神自然地环视四周),近的就走上前去打个招呼,远的就礼貌地行个注目礼。

对待任何人,即使与你的业务并无直接关系,也要诚心诚意地和他们打招呼,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你的声望,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

另外,和很多人说话时行注目礼也是很重要的事,要一边移动视线交互看着全体人员的脸,一边说话。一般来说大家比较注意发言多的人,而往往忽视了不发言的人,这就有点失礼了。对一言不发的人也要注意到,这样一来气氛就大不一样了。

总之,你要尽可能想一切办法克服上述那些不利于办事的眼神。平时你也可以将自己所喜爱的,认为极富魅力的明星照片放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并对他(她)们经常观察。坐到镜子前,看看你眼睛的形状和光亮度,他(她)们适合哪种眼神,做各种媚眼、平视、瞪眼、斜眼等动作,找到令你感觉最好的媚眼、平视、瞪眼等动作的神态并加以训练,等你习惯以后就会不自觉地运用它们。一些忧心忡忡的人们或许会认为对明星神态的模仿只会出现一个令人恶心的复制品,这种看似不乏说服力的担忧实际上是杞人忧天。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同,无法造就两种完全相同的气质。在你完全熟练把握某种神情时,正是出自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玛丽莲·梦露或周润发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的差异,使你神情的发挥和把握显示出某种不同的个性来。

只要你加以练习,就会让自己的眼神看起来更加温柔,给人留下美好的感觉。这样就会有利于我们找别人办事。

满足对方心理是求其办事最好的铺垫

中国有句俗话,叫“篱笆立靠桩,人立要靠帮”。一个人要想一生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求人办事的能力。这个话题,说起来很简单,可真正实施起来,又有多少人能轻松得手呢?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唠叨,“低三下四求人也未必求得动”、“软磨硬泡就算求动了人家也是不情愿,根本不会给你好好办”……

难道我们就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地帮忙吗?当然不是了。有求于人,你必须明确,要对方帮你,唯一有效的、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人心甘情愿地“为我所用”呢?这就需要心理技巧了。

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癖好与偏爱。你首先应当将自己的计划去满足别人的心理,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例如,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你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使对方产生优越感。

关于这一点,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年轻人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一位大矿主求职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原来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年轻人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大矿主很不礼貌地对年轻人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年轻人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大矿主表示同意,于是年轻人对大矿主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大矿主听了却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年轻人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或许你觉得那个大矿主心理有问题,观念比较偏激、夸张,甚至有些滑稽,可年轻的工程师若不让矿主的“问题心理”得到满足,又怎么能让他聘请自己呢?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那年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怀疑他那么年轻是否能胜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的多。”就这短短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袖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在办事过程中,你要努力做到这点——先在心理上满足对方,这样事情就会变得简单、顺利多了。

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老板,他会觉得为你办事踏实

办事时,如果你要想让别人重视自己,你就要有一些让人信任的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大老板总是比平民百姓容易让人信任。不管大老板出现在哪里,人们总是对他们特别信任。所以,你为了使自己办起事来更为顺利不妨做个修饰,使你自己像个大老板,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做法:

1.你要显得充满信心

为了使你显得出类拔萃,你可以常用肯定的表情,常微笑而不常皱眉,常开怀大笑而不常阴险冷笑。说话时不要吞吞吐吐,因为这让人觉得你不够坦率,欠缺潇洒。要常提对方的姓名,给人亲切感。让别人多谈自己,这是人们最喜欢的话题,对方也会因此而喜欢你。要学会尊重别人,要同情别人的困境,使别人不要难堪。要学会不嫉妒别人,显示你有宽阔的胸怀。会调侃自己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平常要多运动,使你精神饱满,头脑灵活。你还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这样不会甘心一辈子只当个小角色。要注意服饰,例如配上鲜艳的领带,配点小装饰,都让人觉得你很醒目。要让自己身上散发似有似无的某种清香,例如刮完胡子后,擦点润肤水。人的嗅觉是很灵敏的,而且对人的感觉影响比较大,所以你身上若散发出某种清香,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走路时要抬头挺胸,显得很自信。讲问题时可以卖卖关子,别一下捅破,让别人来问你。有条件的话学一门专长,如精通某一段历史、会演奏某种乐器等都是出众的本钱。最起码你要说话清楚,别让人觉得你老是喃喃自语,也别常带口头语。

2.要诚恳地对待别人

你要知道,实话也会伤人。所以说实话也要讲究技巧。要信守诺言,尽量不言而无信。前提是许诺要慎重,不轻易放弃原则。要有自己的见解,若人云亦云,别人不会认为你很真诚。要平等待人,无论是谁都要给予尊重,如果你对上司摇头摆尾,对下属却摆出一副冷面孔,人家会怎么看你?不要装模作样,这很容易被人看穿。要以本色示人,不要怕承认缺点,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最易赢得别人的信赖。

3.不要让人觉得你正处在紧张的状态中

要克服紧张,首先要弄清自己在什么场合容易紧张,例如走进正在开会的房间,在上司面前等。你可以故意多到这种场合去,习以为常则见怪不怪了。或者练一套放松体操,坚持每天上床前练习,必有收效。也可以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圈,感到自己又要紧张了,悄悄拉几下。

如果要克服紧张时的习惯动作,先要知道自己的习惯动作是什么。习惯动作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中做出来的,所以必须留意才能察觉。还要弄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动作。然后再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习惯性动作。同时克服自己的习惯性动作要有毅力,别指望长期养成的习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掉。

4.注意细节修饰

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向老板迈进一步,你还必须注意服装配饰等的细节问题。如果一套笔挺的西装,里边却有一个肮脏的衣领,对方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袜子也是一样,你坐着与人谈话时,脚会不自觉地伸出去或翘上来,袜子也就会暴露在人前,如果不干净、不整洁就会让人反感。

头发、牙齿、胡子也是应该经常修饰的部分。头发一定不要过长,否则就容易乱,容易脏,要按时理发,使自己的头发保持一个精神的式样。胡子要经常刮,牙齿要经常刷,口中不要有异味,尤其在出去谈判时一定不要吃有异味的食物。这么认真苛刻地对待自己的外表,也是你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如果你与对方谈判或请对方为你办某件事情的时候,衣衫不整、头发蓬乱,对方会感到不舒服,瞧不起你。对于自己的细节要时时注意,因为这些细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像公文包、钢笔、笔记本、名片夹、手表、打火机等最好都要讲究些。

总之,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措施,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位很有作为的老板,然后你再同别人办事时,就有了很大的把握和胜算。

以礼相待,多用敬语好求人

求人办事过程中,无论双方的地位高低,年纪大小,长辈晚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切不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谈话时,要把对方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在心理上、用词上、语调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尽量使用礼貌语,谈到自己时要谦虚,谈到对方时要尊重。恰当地运用敬语和自谦语,不仅可以显示你的个人修养、风度和礼貌,而且有助于你把事情办成。

例如,在外出办事时,如果双方约定见面又有其他人在场,主人为你介绍时,你应当如何表示才算合乎礼节呢?一般说来,介绍时彼此微微点头,互道一声:某某先生(或小姐)您好!或称呼之后再加一句“久仰”便可以了。介绍时你还应该注意,如果你是坐着的,那你就应该站起来,互相握手。但如果相隔太远不方便握手,互相点头示意即可。随身带有名片的此时也可交换,交换时应双手奉上,并顺便说一声“请多多指教”之类的客套话。接名片时也应用双手,并礼貌地说一声“不敢当”等,自己若带着也应随后立刻递给对方。如果你是介绍人,介绍时就务必要做到清楚明确,不要含糊其辞。比如,介绍李先生时最好能补上一句“木子李”或介绍张先生时补一句“弓长张”,等等,这样使对方听起来更明确,不容易发生误会。如果被介绍的一方或双方有一定的职务时,最好能连同单位、职务一起简单介绍。像“这位是某某公司的业务经理某某同志”,这样可使对方加深印象,也可以使被介绍者感到满意。

还有,如果你外出、旅游或者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可能会有地址不清或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了解,这就需要询问别人。要想使询问得到满意的答复,就要做到这样两点:

一是要找对知情人,主要是指找当地熟悉情况的人。比如,问路可以找民警、司机、邮递员、老年人等。

二是要注意询问的礼节,要针对不同的被询问者和所问问题区别对待。比如,询问老年人的年龄时可适当地说得年轻一些,而询问孩子的年龄时则应当大一些;询问文化程度时最好用“你是哪里毕业的”、“你是什么时候毕业的”等较模糊的问句等。注意询问时不要用命令性的语气,当对方不愿回答时就不要追根问底,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此外,请求别人的帮助时,应当语气恳切。向别人提出请求,虽无须低声下气,但也绝不能居高临下,态度傲慢。无论请求别人干什么,都应当“请”字当头,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当你需要家人为你做什么事时,也应当多用“请”字。向别人提出较重大的请求时,还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比如,对方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或操作实验,对方正遇到麻烦或心情比较沉重时,最好不要去打扰他。如果,你的请求一旦遭到别人的拒绝,也应当表示理解,而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给人脸色看,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无礼。

不吝惜恭维的话,让对方不忍不帮忙

有人说:“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是最禁不住恭维的动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你求他帮助办事,恭维他是理所当然的。你恭维了他,他也反过来重视你,另外,得到恭维的人是不忍心放着对方的难题不管的。

因此,在这个社会上,会说恭维话的人,肯定比较吃香,办事儿顺利也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对自己所说的恭维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

相信你也到私人商摊处买过衣服,在你试衣时,卖主肯定就来话了:“啊!真漂亮!穿起来非常合身,朴素、大方、有风度。你比以前年轻了几岁。”

本来你是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第二天,你神气起来,可是穿了不到两小时,某条缝线断了,裂开了一个大洞。此时,你才骂他是个“骗子”。然而,又有何作用呢?

要想在办事儿时求人顺利,首先要摒弃一些主观意识,学会恭维别人,当你自觉地去恭维别人时,你的办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

恭维别人主要体现在求领导办事方面。要想求领导办事,就必须掌握会说恭维话这一条。说话同办事是相辅相成的。话说得好听,说得到位,领导便易于接受你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否则即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容易办砸,所以要学会说恭维的话,就必须学会顺情说好话。顺情说好话一般叫做赞美或者恭维,世俗的说法即是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之类。其实,这种世俗的说教是最不利于办事儿的。要想把事情办成功,总得选对方爱听的话说,才有利于解决事情。所以,要学会说恭维的话。

几乎所有人都爱好虚荣,其特点往往是在他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极乐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获得别人的称赞。当你对他们这些没把握的事情中任何一点加以恭维时,就会发生你所期望的功效。

恭维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加以恭维。领导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别人恭维他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并对恭维者产生好感。于是,这位恭维者找这位领导办起事来就会特别顺利。

适当转移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

适当转移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也是求人办事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有些事通过直言争取对方的应允已告失败,或在自己未争取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对方不肯允诺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取委屈隐晦、转移话题的办法了。“委屈”就是不直接出面或不直取目的,绕开对方不应允的事情,通过另外一个临时拟定的虚假目的做幌子,让对方接受下来,当对方进入自己设定的圈套之后,自己的真实目的也就达到了。所谓“隐晦”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以虚掩实,让对方无从察觉。表面上好像自己没有什么企图,或者让对方感到某种企图并非始于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这样,对方可能就不再有戒备和有所顾虑,要办的事情处在这种无戒备和无顾虑的状态中显然要好办得多了。

委屈隐晦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或露而不显,在具体运用时有些小窍门需要认真领悟。

在运用这种技巧时,说话者首先要了解听者的心理和情感,这是说者必须掌握的说话技巧的基础。我们也只有在了解听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某个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题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坎,能使听众产生共鸣。

人的情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东西,一般是捉摸不定,较难把握的。但是,在有些场合,人的内心的东西又常通过各种方式而外露。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我们是基本上可以掌握听者的心理和情感的。

某中学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一本近20万字的有关诗歌的书籍。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得到情况后就到这位老师家采访。让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只见那位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一书的。”此刻,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两人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值得注意的是,换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头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给谈正题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浓,双方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

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某玻璃厂就玻璃生产的有关事项同国外某玻璃公司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全套设备同时引进还是部分引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使谈判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我方玻璃厂的首席代表为了使谈判达到预定的目标,决定主动打破这个僵局。可是怎么才能使谈判出现转机呢?谈判代表思索了一会儿,带着微笑,换上一种轻松的语气,避开争执的问题,向对方说:“你们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都是一流的。用一流的技术、设备与我们合作,我们能够成为全国第一。这不单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也有利。”

对方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级工程师,一听到称赞自己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高兴,谈判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活跃起来了。我方代表看到对方表示出兴趣,则趁势将话题又一转,说道:“但是,我们厂的外汇的确有限,不能将贵公司的设备全部引进。现在,我们知道,法国、比利时和日本都在跟我们北方的厂家搞合作,如果你们不尽快跟我们达成协议,不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那么你们就可能失去中国的市场,人家也会笑你们公司无能。”

由于我方代表成功地奏出投其所好、开诚布公、国际竞争扭转局面的三部曲,使双方的僵持局面完全被打破,在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讨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对我方有利的协议。

因此,当你与别人办事进入某种僵局时,你最好采取适当转移话题的办法,从另一个角度同对方谈话,以此调动对方的谈兴。在不知不觉中,你再把话题拉回来,顺利办成你想办之事。

反复催问,不给对方拖延之机

求人办事者,总是想尽快解决问题,可实际上,事情往往难以如愿。显然,被动等待是不行的,还须一次又一次地向对方催问。

因此,要求你说话办事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遇硬不怕,逢险不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不形于色才行。

有一位朋友,去找别人办事,拿出烟来递给对方,对方拒绝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他办事的信心。这样是不行的,这样的心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俗话说,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见硬就退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想当乞丐又不想张口,有谁会愿意主动地把好处让给你?要是真有那样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动机了。所以我们说,要想求人应该有张厚脸皮。如上例所说,对方不要你的烟,可能是因为怕你找他去办事,所以才拒绝的。但话说回来,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对方不要你的烟,并不等于你不找他去办事,尽管他用这种办法给你求他的念头降了温,但俗话说,让到是礼,你同他一直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讲话。如果你决定求人,对方一时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那么就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宋朝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韧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上朝又向太祖提起这件事情,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赵普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了,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令人吃惊的是,赵普又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平常说话办事就是不管对方答应不答应,采取不软不硬的方法,反复催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不怕对方不高兴,在保证对方不发怒的前提下,让对方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你的要求。但使用这种方法要适度,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不是让你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使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某工地急需一批钢筋,采购员小王接到命令后到物资部门去领,但负责此事的马处长推说工作忙,要等一个月才能提货,小王非常着急,那边工程马上就要开工了,他怎么能等一个月呢?后来他从仓库保管员那里了解到有现货,马处长之所以没有让他提货,是因为他没有“进贡”。得知这个消息,他简直气愤至极,真恨不得马上找到那个厚脸皮的马处长理论一番。

但他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手头一无钱二无物,为那位马处长“进贡”是不可能了。可是工期拖延不得,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他决心和那位处长大人软缠硬磨。

从第二天起他天天到处长办公室来,耐心地向处长恳求诉说。处长感到烦,根本就不理睬他。他就坐在一边等,一有机会就张口,面带微笑,心平气和,不吵不闹。处长急不得、火不得,劝不走也赶不跑。小王一副“坚决要把牢底坐穿”的样子,就这样一直耗着。等到“泡”到第五天,处长就坐不住了,他长吁一声:“唉,我算是服你了。就照顾你这一次,提前批给你吧?”小王终于如愿以偿,高高兴兴地回去交差了。

上面的例子中,采购员小王通过反复催问马处长,直问得那位处长心烦意乱,招架不住,不得不让他提货。表面看来,小王是耗费了四五天的时间,但与一个月的等待时间相比,他还是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试想,对于马处长这样的人,如果小王与他坐下来理论一番,甚至一脸怒气地去质问他,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更糟。小王知道工期不能耽搁,也知道马处长“做贼心虚”,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催问也许是最有效的办法。

因此,求人办事也要掌握反复催问的方法,不给别人拖延之机,让你的事情早日办成。

“理直气壮”的理由对方更容易接受

求人办事也要名正言顺,要有个理由,有个说法,给个交代,或找个借口,做个解释。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求人办事寻找个好借口。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不论什么事情,希望能给别人个说法。即使是个无赖之人,也不愿让人说自己无理取闹,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杀臣下、除异己,也得给文武大臣有个解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求人办事中,我们也总要为自己找个借口。借口随处都需要,只是编造技术有好有赖。

借口,其实就是“没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时要绷起脸来,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方能得逞。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因偷窃被当场捉到。不料,小偷一点儿也没有畏缩,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我拿了东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现在只是拿到东西而已,大不了把东西还给你罢了。”说完就大摇大摆地溜走了。

对错且不论,小偷确实是寻找借口的高手,在我们看来,这个小偷本应该是理屈词穷,不会想到他还有什么可以诡辩的了。但他却还能理直气壮,并说出一定的逻辑,这确实不简单。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采取拒绝承认错误的态度或学习颠倒黑白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有些人面对初次见面的人,就以理亏的口吻说话,这种无谓的谦卑,反而会使自己站不住脚,并无益处。

尽管找人办事总是要找一定理由的,但具体应该怎样找理由就应该多下一番工夫了。

以广告人为例,他们可以说个个都是找借口的高手,当速溶咖啡在美国首度推出时,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公司方面本来预测这种咖啡的“简单”、“方便”会大受家庭主妇的欢迎。没想到事与愿违,其销售并无惊人之处。姑且不论味道问题,大概是因为“偷工减料”的印象太强的关系。因为在美国,到那时为止,咖啡一直都是必须在家里从磨豆子开始做起的饮料,只要注入热水就能冲出一大杯咖啡来,怎么看都太过便宜了。

所以,厂商便从“简单”、“方便”的正面直接宣传,改为强调“可以有效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的广告战略——“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这种改变形象的做法,去除了身为使用者的主妇们所谓“对省事的东西趋之若鹜”的内疚。因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点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是因为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家人身上”。此后,销售量年年急速上升,自是不在话下。

人都是这样,办事情讲究名正言顺,你给他一个名,他是很乐于做些自我欺骗、掩耳盗铃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实际上,嗜酒者从不主动要求喝酒,却以“只有你想喝,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这类借口来达到心愿,表面上既不积极,也不干脆。

如果你想在交际中如鱼得水,就一定要擅长这方面,即在办某件事时总要找个理由作为依托,这样才算圆满。而且在这种理由的掩盖下,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也会一味推卸。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先替对方准备好借口,对方就不会再推辞。比如,送礼给人时,先要说:“你对我太照顾了,不知如何感激,这是我一点小意思,请您接受。”由于有了借口,所以对方减少了内疚意识,定会欣然接受礼物。

总之,在求人办事时,先在理由上做足文章,为办事找个台阶。

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求人,可借他人之口

有事情想求别人帮忙,但由于很多原因,你又不好直接开口说,这种情况下,你不妨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事实证明,这是求人办事的一个重要的技巧。难堪的事经由“我听人说”一打扮,就变得不再尴尬;有风险的话,通过别人传过去,便有了进退的余地;不想或不便直接面对的人,也可经第三者从中周旋,穿针引线,解决问题。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推销百叶窗帘的推销员偶然得到一条消息:某公司要安装百叶窗帘,而且其经理和某局长又是老相识,这位推销员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一个接近对方的好办法。于是他便打听到这位经理的所住之处,然后提着一袋水果前去拜访。在彼此都介绍之后,推销员这样说道:“这次能找到您的门,实在是多亏了刘局长的介绍,他还请我替他向您问好呢……”

“说实话,第一次与您见面就十分高兴……听刘局长说,你们公司现在还没有装百叶窗帘……”

第二天,百叶窗帘一事自然就成交了。这位推销员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有意地撇开自己,借“刘局长介绍”,来说出自己的目的,这种很巧妙地借他人之力的方法,让对方很快就接受了他的请求。

社会本来就纷繁复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谁又能去时刻提高警惕辨别真假呢?因此这就为那些懂得留心的人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某天下午,李刚来到他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家中,并且还带来了朋友的一封介绍信。他们彼此一番寒暄客套之后,李刚接着说:“此次真是幸会啊,因为我们赵科长极为敬佩您的才华,叮嘱我若拜访你时,务必请您在这本书上签下名……”边说边从公文包里取出这位朋友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于是这位朋友不由自主地便信任起李刚来。

在这里,赵科长的仰慕和签名的要求只不过是一个借口,李刚的目的是想对这位朋友进行恭维,使他高兴。

而李刚使用这种巧妙的方法有意撇开自己,用“我的上司是您的忠实读者”这种借他人之口,传自己之意的方法,就比“我崇拜您”来得更巧妙、更有效,同时,又不显露出自己的故意谄媚,因此,更容易使人接受。尤为高超的是,他已将这位朋友的书提前准备好了。

像这种求人的高明手段,确实是让人难以招架,更不失为一个求人办事的好方法。

对于两个素不相识,陌路相逢的人来说,你求他办事的原因是你与他是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显然这是十分牵强的。但是,一般人是不会不给朋友面子,也不至于让你吃闭门羹的。而这个方法是你求人的一条捷径。

在求人的时候通过第三者的话,用来传达自己的心情与愿望,这在求人过程中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发挥这一技巧。比如说:“我听同学王林说,你是个特别热心的人,求你办事准错不了……”但是要当心,这种话不能说得太离谱了,不然就有可能会闹出笑话。有必要的时候最好是事先做一些调查和研究。

比如,为了事先了解对方,可向他人打听有关对方的情况。第三者提供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与被求者的初次会面有重大意义时,更应该尽可能多地收集对方的资料。但是,对于第三者提供的情况,也不能全套照搬,还要根据需要有所取舍,配合自己的临场观察、切身体验灵活引用。同时,还必须切实弄清这个第三者与被求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说不定效果适得其反。

激起对方同情心,打动他易成事

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不例外。同情能够加强别人对你的理解,因此求人办事不妨利用一下别人的同情心。

在很多时候,用感情打动别人,激起别人的同情心,比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会更有效果。

一位遭人欺凌的受害者在向某领导告状时十分冲动,口出狂言、污语,使得这位领导很是反感,因而,问题迟迟不予解决。后来,此人绝望了,痛苦不堪,几欲轻生,反倒引起了这位领导的同情与重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告状者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而是说,告状者在请求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都是会动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当事人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使处理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一天,一位老妇人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只能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可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却等于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法院开庭后。由于出纳员原来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仍旧十分沉着和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最后,他说:“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激起了听众及被告的同情心,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收到了征服人心的效果。

没话的时候要找话说,制造融洽氛围

在办事儿过程中,与人谈话时要善于寻找话题,也就是要学会没话找话说的本领。

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但值得注意的是,那种不分场合地说三道四或不分形势地东拉西扯、没话找话是十分让人反感的,势必令人不愉快。但事无绝对,求人办事时,如果掌握住一定的原则,没话找话说一样能够融洽气氛。这两条原则如下:

1.兴趣原则

你找别人办事有时需要从一个话题入手,这种时候自己感兴趣而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应该少谈或不谈。比如对方对足球既不爱好,又不感兴趣,你却滔滔不绝说得津津有味,他不仅插不进话,相反让他感到厌恶;对方感兴趣而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应该适时暗示,可以利用对方谈话中的基本内容,把话题顺势转移开去,也可以借用对方谈话中的某个细节,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内容上去。对于双方都有兴趣的话题,则不应轻易偏离,要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2.注意相似因素

人们都喜欢同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说话。比如,你在外地碰到同一地域的人,你操家乡口音,对方会感到亲切,因为文化背景相同。在年龄上,老年人爱与老年人做伴,青年人爱与青年人交往,这是由于年龄相似,彼此的兴趣爱好和节奏都容易协调。如果你与所要交谈的对象年龄上差距过大,作为主动者,你应力求找出与对方年龄结构相符合的话题。与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交谈,千万不能闭口摆架子,张口摆阔气,否则,势必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人类学家沙勃说过:“社会是人际关系的联络网,主要靠沟通活动来维持。”人不可能时时处处都置身于熟人圈中,应该认识到,一个人在熟人圈里需要交际,在陌生的环境中也需要沟通。像上述场合之中,“没话找话”既能避免冷场,使气氛和谐,更能使生人变熟人、路人变朋友。

当然这种初次交往中的没话找话,又必须找得准确,说得得体,说得有情感。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与人交谈,要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唯有炽热的感情。倘若你自身对所谈的内容缺乏热情,语气显得冷漠,无动于衷,你又怎能感染对方,激起对方心灵的共振呢?

此外,和陌生人成为朋友,是锻炼没话找话说的好途径,是扩大横向联系的机会,是求知学习的好渠道,这不失为提高办事能力的好办法。

求人办事,最好找对方心情好的时候

办任何事情都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发生后,必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目标相悖离,或是财产损失加大,或是身家性命有危。但是有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发生之时,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浇油,使事态发展愈严重,而冷却几日,使当事人恢复理智以后再处理,就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办事过程中,处理事情,就要掌握好火候,这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

像我们都熟知的“将相和”的历史故事,如果蔺相如在廉颇正气势汹汹之时,去找他解释,与他理论,即使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廉颇也可能一句也听不进去。这样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反而极有可能引起新的冲突,使事态严重,对彼此双方更为不利。

为掌握解决冲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种“10%法”,即事情发生后,再等10%的时间,这10%的时间。你的朋友或对方,会因说出的话,办过的事向你道歉;这10%的时间,也使你的头脑更清醒,而不至于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受到别人的伤害,我们很可能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想应当怎样对待,要知道大多数人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的。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伤害,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为你办事的人。

需要我们立马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来不得任何拖延。做完了一件事后又可依此方法对下面的事进行分类。那么我们依据什么来分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呢?

善于办事的高手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呢?下面是三个判断标准:

1.我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2.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所谓“最高回报”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标要求”或自己会比别人干得更高效的事情。

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社会只承认有效劳动。

因此,勤奋=效率=成绩/时间

勤奋已经不是时间长的代名词,勤奋是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目标。

3.什么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有和谐满足。因此,无论你地位如何,总需要分配时间于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唯有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的热情。

通过以上“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很清楚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注意,人们总有不按重要性顺序办事的倾向),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练习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逐步学习安排整块与零散时间,不要避重就轻。事情肯定会有轻重缓急,先集中时间,把最重要的先完成,不重要的拖拉了自己也不后怕。利用好零散的时间做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繁琐的杂务,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办难办的事。

总之,只有在办事时把握住处理的火候,才能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对症下药,礼送对了好办事

医生往往根据患者的病情开药方,即为“对症下药”。在求人送礼时也要讲究对症下药。熟谙世道的人,都知有“礼”好办事,无“礼”办事寸步难行。可也有个别人,特别挑剔,对礼物不屑一顾,有时还让来人将礼物带回去,让来人很尴尬。弄不好,对方一生气,事都办不成。所以,送礼也要讲究对症下药,力争做到“礼到事成”。

孟明原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公司职员,但跳槽后没几年,反倒把事业做得风风火火,他通过拉关系批工程项目,生意越做越大,据说仅在某地炒了一把地皮,他一个擦边球,就赚了几百万。

后来孟明又想承包下自己原来工作过的厂子,想把厂子振兴起来。

几年前当孟明还在那家厂子时,厂里就张罗着对外承包,很多人都跃跃欲试,但主管部门还把那厂子当成香饽饽,硬是拖着不肯撒手。等到工人开不出工资时,却突然没人管了。厂子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来回很多次踢传,最后归到市企管办。

市企管办的主要领导是原来的副市长,从亲属关系上来说,孟明还得管副市长叫表舅。孟明知道,当过兵的领导都有点倔脾气。听别的亲属说过,谁要给他送礼,算找错了庙门,十有八九被轰出门外,而且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家什么都不缺!”

孟明去过表舅家,表舅寒酸得让他想笑。不过,这次求表舅办事,也总得表示一下,送什么却又拿不定主意。后来,孟明突然想起自己曾在表舅家吃过一顿饭,那顿饭四菜一汤都是辣的,他印象很深。看来这位表舅是喜食辣椒。

于是孟明就在辣椒上做起了文章,他亲自到农贸市场,买了五斤鲜红的干辣椒,用棍挑着,去拜访表舅。舅妈看到后高兴地说:“刚要去买,你小子就给送来了。”表舅闻声从书房出来,先看见辣椒,后看见人,厉声对孟明说:“你又来有啥事?”

孟明心不在焉地说:“没事儿,乡下一位亲属送来一堆辣椒,我们全家都怕辣,就送您这儿来了。”

表舅刚转身,忽地想起什么,问:“明子,昨天有份报告,是不是你小子递交的?”

孟明马上说:“您说承包那份报告?是我交上去的,不过没戏!我都快忘了。”

表舅接着说:“下周我们开会研究一下。”

孟明听到差点蹦起来,他发现辣椒起效果了,于是很高兴地回家了。

不久,孟明如愿承包了厂子。

由此可见,求人办事还真该对症下药地去送礼,否则可就会有诸多麻烦了。

事后不要过河拆桥,为下次办事铺好路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有事时就想起朋友来了,办完事后就过河拆桥,把朋友抛在了脑后,这无疑是断了自己的后路。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

王璐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那朋友是她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十分要好。她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王璐,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王璐就疏远她了。但她有时也会突然向王璐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王璐总是尽自己所能。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王璐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王璐,其他朋友劝王璐放弃这份友情,因为这种人不值得交。当王璐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了泪——她除了王璐竟没有一个朋友。

像例子中王璐的那位朋友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交际,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这种人很少会得到朋友,更不用说朋友的无私帮助了,他们更加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办完事后不要过河拆桥,而应保持那份人情。在这方面,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就堪称“楷模”。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很有人情味,这是有目共睹的。

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迫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壮烈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峡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生格言,他用一生来实践这一格言。因此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遗体的群众的泪水把地毯都洒湿了。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

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下你都应该将人情做好,尤其是办完事情后千万不要过河拆桥,而应该时时铭记着别人的好处,经常保持必要的联系。唯有这样,你的关系网才会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