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鉴赏 大全集
- 《唐诗鉴赏 大全集》编委会
- 1262字
- 2020-06-24 12:58:23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在形式上已经是完整的七律作品,甚至被视为初唐七律的压卷之作。诗中刻画了一位闺中贵妇对远戍丈夫的刻骨相思。女主人公虽居华堂广厦,锦衣玉食,但在只身孤影的情形下,亦是食不甘味,心境哀苦。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本诗中的“卢家少妇”即是化用此典故而得。郁金,异香名,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天开花,其香在花,出大秦国;郁金堂,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躯体轻小,胸紫色,产于南方滨海地区,故名;玳瑁,水产动物,甲光滑,有文彩,可制装饰品;玳瑁梁,以玳瑁为饰的屋梁。句意为:卢家的年轻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女主人公养尊处优,却是孤身一人,见到那成双的燕子,心情悲凉。结合李白写的《子夜吴歌》等唐代此类题材的诗章,可见这种因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生闺怨的情形,不论贫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本诗的记叙是有广泛的社会现实依据的。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砧,捣衣用具。辽阳,今辽宁省一带。句意为: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一、二句的景物中有“海燕”出现,应当是在春天,此中已是“九月”,进入了秋季,时间的移转意在表现少妇无日不处于忧愁之中。“十年”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看到征战时间之长,可见战争对社会影响之大,少妇哀思之苦。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又名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流经锦州入海。丹凤城,指长安,汉武帝于长安造凤阙,凤为赤色,故称。城南,唐时长安城的建筑,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故云。句意为: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音讯隔绝更令少妇牵肠挂肚,夜里难以入眠,长夜亦因此而更显漫长。这是在进一步具体描述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之情。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句意为:我到底是在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帷帐之上。意即哀怨之情无处倾诉,那入帘而来的月光,更增惆怅。《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与这两句意境相似,可以看到诗人向古代诗歌的优秀之处借鉴的痕迹。
全诗多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痕迹,所用的词语亦往往有所出处,使得全诗风格更显华美艳丽、辞藻典雅,所表达的哀怨之情如哭如诉、动人肺腑。正如沈德潜所评:“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载:“至宋之问、沈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本诗以古乐府之名,实作律诗之体,堪称律诗发展道路上的一块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