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鉴赏 大全集
- 《唐诗鉴赏 大全集》编委会
- 510字
- 2020-06-24 12:59:06
杜甫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哺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是诗人现存诗作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飘游于齐鲁大地,此诗即是作于这一时期。诗中描写了泰山的雄伟、秀丽、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青年时期积极向上的进取情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以问句开头,出语即抒发惊叹仰慕之情,独出机杼,引人入胜。句意为: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横亘在齐鲁大地,美不胜收。岱是泰山的别名,又因泰山是五岳之首,故曰岱宗,说岱宗而不说泰山,体现了泰山在五岳之中的独尊地位。“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的外形特征,给人以鲜明的整体印象,同时又是紧扣诗题中的一个“望”字,突出了诗人远望泰山所获得的直观视觉感受。诗人写泰山之势,避繁就简,以囊括千里的磅礴气势,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开阔苍茫的“泰山远景图”。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句意为:泰山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南山北分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世界。此联进一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汇集。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送给了泰山。阴阳,指山北山南,山北为阴,山南为阳。由于山高,以至山的南北两侧昏晓有别,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割”字,写出了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正是泰山自己,是它以自己的高峻主宰了南北两侧的昏晓状况。诗人如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以及帝王将相在它面前拜倒。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意为:泰山云气缭绕,浩茫无边,放眼望去,令人胸怀激荡;张目极视,但见天边归来的鸟儿一只只没入了山中。此联写云雾笼罩下的泰山所呈现的神奇景观,那云雾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像是蓬莱仙界的仙气,让人心旷神怡。天边的鸟儿归来更给这神奇的景观增添了活力,鸟儿一只只没入山中正是泰山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的体现。“决眦”二字甚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儿地睁大眼睛张望。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站在绝顶上,将四周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尽收眼底。此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不仅气魄宏大,而且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虽然科场失利,但诗人并不气馁,并在漫游中开阔了眼界,充实了阅历见闻,增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决心。“众山小”化用了《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意,既生动地展示了泰山巍峨高峻的五岳至尊气势,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藐视一切的自信。
此诗格调高昂,句奇语重,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全诗由远望至近观,由南到北,由朝至暮,层层递进,气象万千,表现了泰山的雄浑与博大,使人读来无不惊叹于泰山神奇秀美的丰富内涵。篇末“一览众山小”更是语出惊人,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多么的精妙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