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鉴赏 大全集
- 《唐诗鉴赏 大全集》编委会
- 7字
- 2020-06-24 12:58:41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边地戍卒怀乡思念亲人的情景,虽是怀乡思亲之作,却哀而不伤,从中仍可感觉到盛唐气象的影响。
“烽火城西百尺楼”,烽火,古代边防上用来报警的一种信号,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生成浓烟以警示有敌人入侵。百尺楼,指城上的戍楼,百尺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戍楼极高。句意为: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这一句描写边地景物,将烽火高台与戍楼直接推入读者视野,读来顿生苍凉、荒寂之感。
“黄昏独坐海风秋”,海风,指湖上吹来的风。句意为:黄昏时分,一个人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黄昏”、“独坐”、“海风”,此时即使不用“秋”字,“愁”境也早已暗生。这位征人在愁什么呢?
“更吹羌笛关山月”,更,再。羌笛,古时羌族的乐器,音调低沉悲凉。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引《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句意为: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笛声里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凄婉哀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即无奈的意思。金闺,指边地戍卒的妻子。句意为:无奈这幽怨的笛声更增添了这位戍边战士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其实万里之外的妻子此时对自己的牵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首诗境深情深,幽婉苍茫。结尾一句蓄势骤发,引出辽远的万里之外的两地思念,余韵悠长,把普通戍卒的感情写得十分真切,不失为边塞诗中的优秀之作。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二首。主要是描写军中听乐观舞而引起的边愁。全诗借乐舞抒情,写得情景交融,境深情深。
“琵琶起舞换新声”,换新声,改换花样。句意为: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句意为: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是会激起边关将士们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这里一“新”一“旧”,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别情之甚,跃然纸上。
“撩乱边愁听不尽”,撩乱,形容乐舞的纷杂,这里也指将士们思乡的心绪。句意为: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句将边愁进一步延展,点明将士们久别恋家,已生活在愁绪的极度煎熬之中。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句一出,前面的纷杂场景戛然而止,画面被定格在“月照边关”这一颇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上,寓情于景,韵味悠长。人们看见月亮,往往就要怀乡思亲,此时月亮高高地照着亲人,同时也照着长城,也许家里的亲友也和自己一样正在对月怀念自己,此心与彼心如此一致,却相隔万里不能相见。这离愁何时才是尽头。
通览全篇,可以看出诗人的艺术手法十分高妙。诗的前三句乐舞纷杂,是为“动”到了极致,是写近景。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则是为“静”到了极致,是写远景,表现出边愁的深远不尽之意。“月照边关”常常被用来表现戍边情境,加入一个“秋”字,更使得这一苍茫景象上笼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愁绪,读来让人备感凄清,愈觉离别之苦。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组诗中的第三首。主要是写边关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格调悲壮沉雄,含意深长,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关城榆叶早疏黄”,句意为: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此句点明了地点和时令。一个“早”字让人顿生荒凉之感,“疏黄”一词更形象地描绘出此时边地的荒凉景象,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日暮云沙古战场”,日暮,即傍晚。云沙,指战场暮云低合的样子。句意为: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此句暗示已有不少将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古”字的运用,着实精妙,为此诗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表请回军掩尘骨”,表,古代奏章文体中的一种,用于呈奏比较重大的事件。表请回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掩,埋。尘骨,指战死他乡的士兵。句意为: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莫教兵士哭龙荒”,龙荒,指北方荒漠地区。龙,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荒,指荒服,古代五服最远的地方,距京都二千里至二千五百里。《晋书·张轨传》载:姑臧城,本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汉书·叙传》载:“龙荒幕朔,莫不来朝。”句意为:不要让士兵们为在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让人感觉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哪有不卖命的道理,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量是多么值得倚重。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组诗中的第四首,也是《从军行》组诗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诗中表现的是战士们的爱国豪情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写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
“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这里指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雪山,即祁连山。句意为: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此句是写战士们戍边所在地的凄凉,“长云”同时又是战争气氛的写照,暗示了外族侵略势力的强大。
“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故址在今天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句意为: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在“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背景中的一座孤城,战士们长期驻守在这里,其艰苦、孤寂可想而知。正因为“孤”,强大的外族侵略势力才经常在这里挑起事端,引发战事。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黄沙百战”。
前两句概写整个西北边塞的景象,意境阔大而晦暗,孤寂而苍凉。
“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磨穿。金甲,铠甲的美称。句意为: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破,击破。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天新疆若羌及其东北罗布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边疆少数民族。句意为: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王昌龄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诗的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有横空出世,雷霆万钧之势。次句写孤城玉门关可遥遥相望,境界苍凉,雄浑而孤寂。最后两句写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虽然边境孤寂、荒凉,将士们胸中却自有豪情万丈,充满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无比坚定的自信,这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五首,主要描写的是唐朝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迅速取得胜利的情形,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及大唐帝国强盛的国威。诗中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创作技巧,写得不落俗套,自成风格。
“大漠风尘日色昏”,句意为: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这句写沙漠中风狂尘暗的自然景象,既烘托出唐军出征的艰难,也暗示了军情的紧急,这将是一场恶战。
“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指军营的大门。句意为:前线军情十分紧急,唐军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半卷”紧扣首句“大漠风尘日色昏”,形象地说明了军情十万火急,大军接到前方警报火速出发。这是兵贵神速、训练有素的写照。
“前军夜战洮河北”,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句意为:唐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于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的名称,是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句意为:刚刚才听说先头部队昨晚同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此句烘云托月,烘托出唐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及战士们特别能战斗的勇武精神,部队能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气候条件下取得胜利,也愈发烘托出大唐帝国的赫赫声威和唐军的训练有素。
此诗笔力雄健,朴拙苍劲。写景状物恰到好处。叙事上视角独特,局部与整体,侧面与正面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诗人没有去正面描写战场上如何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场面,而只是简略地交代了唐军的先头部队与敌人交战的情况,并迅告大捷。谈笑间,唐军先头部队作战的迅捷和强大的战斗力显露无遗。可想而知,如果再加上主力部队,那一定更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了。这就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让人不得不叹服诗人的匠心独运及创作手法的高妙。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六首。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立功杀敌的急切心情。
“胡瓶落膊紫薄汗”,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太平御览》卷引《西域记》:“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新唐书·李大亮传》:“太宗报书曰:‘……今赐胡瓶一,虽亡千镒,乃朕所自御。’”落膊,缠缚于肩臂上的意思,落通络。《庄子·秋水》:“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薄汗,又名,是蕃中大马,也作薄寒。句意为: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提刀跃马,英姿飒爽,有万夫不当之勇。这句是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
“碎叶城西秋月团”,碎叶,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马克附近,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是唐王朝西北边塞上的军事要塞。团,即圆的意思。句意为: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诗人转笔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
“明敕星驰封宝剑”,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封是赐予的意思。句意为: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
“辞君一夜取楼兰”,辞,此处是指受诏领命而去的意思。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在今天的新疆若羌及东北罗布泊一带。句意为:将军拜诏领军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通观全诗,诗的前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战时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是多么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这样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攻城拔寨的火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本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与自豪心理。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此诗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最后一首。诗中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玉门山嶂几千重”,玉门,即玉门关,故址在今天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后汉书·班超传》:“超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几千重,这里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其多。句意为: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这些峰峦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山北山南总是烽”,烽,是指烽火台。句意为: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此句写出了边境报警设施的完善状况,突出了边防军防范措施得当。
“人依远戍须看火”,句意为: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而今有这么多的烽火台,可见一旦有紧急情况,消息会很快地传遍各地。
“马踏深山不见踪”,句意为: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此句含蓄地表现了边防健儿矫健的身手。
通览全诗,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戍边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了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驰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觉到边防健儿身手是多么敏捷。此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诗人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咀嚼、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