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下五千年 大全集
- 翟文明
- 1434字
- 2024-11-01 08:31:58
九州一统
天下归一统
嬴政在亲政后,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对六国的斗争也由先前的蚕食变为吞并。他根据李斯的建议,确立了“先取韩,以恐他国”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起,嬴政全面发动了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战国后期,七雄中只有赵国是可以勉强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但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惨败,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实力大损,其他国家更加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嬴政亲政,更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作为统一的重要一步,并于公元前236年和公元前232年先后两次进攻赵国,但由于赵国大将李牧的英明指挥而没有成功,不过也使赵国的实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令内史腾率领大军转而进攻韩国,韩国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被秦军迅速攻下其都城新郑,并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国在此设颍川郡。
第二年,即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率兵从上党进攻赵国,赵国仍然由李牧率兵抵抗,双方相持达一年之久。于是秦国使用反间计,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向赵王诬陷李牧,结果李牧被罢,后被处死。这样,赵国无人可以统兵抗敌。于是,王翦在公元前228年俘虏赵王,并攻入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
灭赵同时,秦已兵临燕境。燕国自知无力抵抗,太子丹于是孤注一掷,重金雇勇士荆轲,公元前227年遣其入秦刺杀秦王,结果刺杀未遂。
秦王政杀了荆轲后,余怒未消,他立即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国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攻打,很快就溃败下来。秦军不肯罢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无奈,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
秦王政打败了燕国,又听从尉缭的计策,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10万进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回应。
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灭魏同时秦已策划伐楚。秦王问诸将灭楚需多少兵力,青年将领李信说需20万,而老将王翦则认为非60万不可。秦王以为王翦年老怯战,否定了他的意见,而派李信、蒙恬领兵20万攻楚。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伐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初时秦军进展顺利,在平舆和寝击败楚军,进抵城父。但楚国毕竟地大兵多,项燕在城父集结数十万楚军发起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秦王方知王翦估兵不虚,屈尊亲自登门向王翦赔礼,命他征楚。
公元前224年,大将王翦带领60万人马,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奋起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后,修起了壁垒,坚守不出。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理睬。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双方的将士都因为无仗可打而心烦。王翦四处巡视,见将士们无所事事,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每天吃饱睡好后,比赛跳远、蹦高和投掷石块。这样一来,将士们不像原来那样无所事事,士气消落,而是生机勃勃、士气高涨,无形中成了全军大练兵。而楚军屡次挑战不成,整日无所事事,军中烦躁、懒散风气日盛。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认为王翦是上这儿来驻防的,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项燕没有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进攻,60万人马一拥而上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如梦方醒,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便各自逃命去了。秦军一鼓作气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就此灭亡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进而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这时候只剩下一个齐国了。齐王建向来不敢得罪秦国,每回遇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会遭到秦国的进攻。等到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吞并掉,他才慌手慌脚。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直扑临淄。没有几天,秦军就攻进了临淄,齐王建也束手就擒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250多年的征战,终于被秦国各个击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千古第一帝
秦朝以前,统治者最高的称号是王。商、周时君主都称为王。后来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诸侯国君也相继称王。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兼并,其他六国的国王都成了阶下囚。秦王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地位。于是,秦王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伐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于是王绾、冯劫、李斯等人与博古通今的博士们商议后,对秦王嬴政说:“以前五帝时,不过统治方圆千里之地,而且周边的少数部落只是时向时离,但是天子也没有办法。现在,陛下兴义兵,平定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功业,三皇五帝也没法与陛下相比,所以请陛下尊称秦皇,自称为朕,命令称为诏。”但嬴政认为应采用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并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决定自称始皇帝,后世继承皇位者以数计,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这样,秦始皇就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皇帝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为了神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定帝号后,还规定了玉玺制度。由秦始皇下诏,李斯书写,后由工匠制成的玉玺,上面勾交五条龙,方四寸,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为皇权的象征。
泰山封禅
封禅泰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山川的崇拜,但是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封禅活动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祭祀天神;“禅”是在泰山下扫去一片净土,祭祀土神。凡是“受命于天”的帝王,均须到最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帝王登封泰山是国家鼎盛和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因此声威卓著,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秦始皇以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
在确定皇帝的称号后,秦始皇为了加强集权,对原来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它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秦丞相多设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别以隗状、王绾为左、右丞相,后来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决定,而且各项政事的处理,也完全取决于皇帝,丞相并无决断之权。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同时还要帮助丞相处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职,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种官职。秦始皇为了牵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事事务,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在战时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是没有权力调兵,军队的调动权只属于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还设有九卿(但是数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国家的不同行政事务,分别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诸义蛮夷的典客、掌亲属的宗正、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秦朝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关。
焚书坑儒
为加强皇权,秦始皇加强了思想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庆祝寿诞,参加宴会的有文武百官及博士70人。
宴会上,博士们都向秦始皇祝寿。仆射周青臣首先祝颂道:“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对于周青臣这番歌功颂德之辞,秦始皇十分高兴。这时博士齐人淳于越则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这样,淳于越就再次提出了分封制的问题。
于是秦始皇命众臣对淳于越的观点进行讨论。此时已担任丞相的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统治方法,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得百姓的思想混乱。因此,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焚书”。第二年,秦始皇又进行了坑儒。
秦始皇坑儒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
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秦始皇祈求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来到齐国故地。齐地的方士徐福投秦始皇所好,告诉秦始皇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宣称只要挑选数千名童男、童女,乘几十艘大船,带足礼物,便可入海求见仙人。秦始皇竟信以为真,随即按徐福所说的去做,结果徐福率船东渡,却一去不回。
后来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卢生去寻找仙人及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卢生仍旧是空手而归。卢生还以谎言蒙骗秦始皇说:“臣等寻仙求药,因为有妨碍的东西,所以常常不能遇到。只要皇帝时常秘密出行,居地无人知晓,真人就会到来,长生之药便可求得。”秦始皇对卢生的话信以为真,并说:“朕十分仰慕真人!”还按照卢生的话去做。但是卢生等人还是没有找到仙药,他们知道不可能永远隐瞒欺骗下去,于是便四处散布流言,说仙药求不得是因为秦始皇独断专权,性格暴躁。然后卢生等带着骗取到的钱财偷偷地逃离咸阳。
秦始皇见卢生等人寻求仙药长久不得,心中生疑,但是因为寻求仙药之事早已天下皆知,而且秦始皇也自称“真人”,所以仍希望会找到仙药。可是,卢生等的出逃使得咸阳百姓议论纷纷,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说:“朕先前收尽天下不用的书,尽毁去;然后召集天下方士儒生,优待他们,以求太平,炼寻仙药,可是徐福等人竟一去不回,卢生等人还在背后诽谤朕,妖言惑众,朕要一一查问卢生在咸阳的同伙。”于是秦始皇下令审讯儒生,这些人互相告发,共查得460人,全部被活埋于咸阳城外的骊山温谷。所以,骊山温谷也叫坑儒谷,据说到现在这个地方的土全部都是红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则是一次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到来。
统一规制
秦国是消灭其他六国而统一起来的,但是由于七雄并立时间长久,各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实行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
汉字产生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急剧变化,各地文字的形体和读音都有所不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当时,同样的字,不同的国家往往写法不同。典型的例子是“马”的诸多字形:在齐国有3种写法,在楚、燕国有另外2种的写法,在韩、赵、魏还有2种不同的写法。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人民间的交流,而且给秦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21年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者全都废掉。为了在其他六国推广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乏颉》、《爰历》、《博学》3篇,作为文字范本。
李斯等人所书的小篆字范,其实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字自然发展的一次总结。尽管上述3篇范本早已失传,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时的纪事石刻中。据记载,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笔,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峄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瑯玡台刻石》尚存86字。这些小篆字形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很明显地纠正了六国文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的缺点。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的隶书。这种字体,以前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但是实际上是人们在抄写公文狱讼时,仓促中用不规则的草书篆体,渐渐创造出来的。这种“草篆”最初主要由狱吏使用于德隶,所以叫隶书。秦始皇对隶书也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后的隶书,笔划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不仅民间使用甚广,而且各级政府的官方文体也多用隶书,只有少数重要诏书除外。
秦始皇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像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是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乱,计量单位不统一。单以长度而论就有数种传世铜尺可以为证,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1尺的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登、种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种”,而魏国则以益、斗、斛为单位。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单位名称差别更大。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赵国则以镒、为单位;东周、西周以孚、为单位。
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体措施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准器,又可以宣传秦始皇的功绩。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开疆拓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先秦时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南伐越族,北击匈奴,并通西南夷,不断开疆拓土,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很早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即越族。越族部属众多,而且部落差异很大,又称作“百越”。依据其分布地区不同,可分为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八部分。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随即进行大规模征服岭南的军事行动。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兵分5路,统率50万大军进攻南方。兵达南岭后,遭到了南越和西瓯的顽强抵抗。越人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逃入林中,与秦军周旋。秦军习惯于在中原开阔地区作战,不习惯于在密林中作战,因而伤亡较大。
万里长城第一台遗址
在秦代修筑长城时,榆林这个地方是当地处势最高、烽火台最大、里面驻军最多,也是两路长城汇合的地方。自秦以后,历代均以此台为镇守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地,号称镇北台。
比这更严重的是秦军的后勤补给。南方河流纵横交错,秦军面对这种情况,不知所措,这给粮草供应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监御史禄负责开凿灵渠。这条灵渠开凿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兴安县,因此也被称作兴安运河。灵渠是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梁和北梁等工程构成的。铧嘴是用巨石叠砌而成,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坝,是灵渠的关键。南北梁长34千米,是灵渠的主体部分。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约在公元前219年,灵渠修建完工,从而解决了秦军的军粮运输问题。秦军攻势猛烈,很快于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将中原50万罪犯流放到岭南地区,与越族杂居。另外,还一再大批迁徙刑徒和内地人民到岭南屯戍垦殖,这对于开发岭南、促进民族融合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勇猛善战。他们主要游牧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战国时期,随着匈奴的逐渐强大,再加上中原地区七雄纷争,所以匈奴贵族常率兵南下侵扰、掠夺财物。至秦朝建立时,匈奴已占领了自阳山至“河南地”的广大地区,并继续南下侵扰。这对秦王朝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完成统一六国的战争后,秦朝初创,国力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命蒙恬、王离加强对北边的屯戍。公元前215年,经过五六年的准备,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蒙恬的第一个目标是收复“河南地”,他采用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法,很快收复了“河南地”和榆中。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大规模进攻匈奴。头曼单于难以抵挡,只好北移,蒙恬乘机率军占领了高阙、阳山、北假等地。秦政府一方面在这些地区设置44个县,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还大量迁徙刑徒,并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
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匈奴贵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河套地区的广大人民在很长时间内有了安定的环境。这对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巩固抗击匈奴取得的胜利成果,秦始皇又命蒙恬负责修建了秦长城。
长城,最初在战国时即已开始修建。当时,赵、魏、燕、齐、秦等国都曾修建过长城,以作为防御工事。对于长城的防御功能,秦始皇深有体会。因此,为防御匈奴再次南侵,他决定继续修建规模更大的长城。
秦朝的长城是在连接了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增筑的。公元前214年,蒙恬在夺回“河南地”及榆中后,就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此后,大规模的修筑完全展开,经过数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历时几年之久,长城终于建成。
秦长城主要由三段构成。西北段,西起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东至九原,即今天的包头市西北。北段,从高阙至代郡,即今河北蔚县。东北段,从代郡到辽东碣石,总长达5000余千米。
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建筑工程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长城的修建在当时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沉重的徭役和负担。因此,民间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的丈夫杞良在当时被秦政府强行拉去修长城,杞良不堪承受沉重的劳役折磨,于是冒死逃跑,结果被抓回,活活打死,尸体被筑在长城城墙中。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听说丈夫已死,于是痛哭10天,结果长城城墙倒塌,露出累累白骨。孟姜女无法辨认,于是刺破手指,将血滴在白骨上,并说:“若是杞良的骨头,血就渗入。”这样,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并带回安葬。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修建长城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
始皇暴政
强大的秦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几十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赋役和刑罚两方面。
秦始皇时期,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可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
另外,秦朝的徭役更是十分繁重。秦朝规定:一般人民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率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
秦始皇不断大兴土木,在咸阳及别的地方修建宫殿,其中以阿房宫的修建为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仍感到已有的宫殿太小,于是决定修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庞大,东西500步,南北50丈,宫中可容纳万人,其宫殿之高,可以将高5丈的旗杆竖于其中。在南山上的山峰之顶还建筑了门阙,这是建在宫殿之前的建筑物。另外,还要修建复道。所以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规模作了较详细的描绘:“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涪,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举行朝会、庆典、议决国家大事的场所,其设计自然要体现其身为皇帝的尊贵。
秦始皇不仅活着要享尽人间富贵,而且死后仍要穷奢极侈,为自己在骊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墓。统一六国后,更役使数十万人继续营造,其陵高为120多米,周长2167米,陵下则“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也”。除陵墓主体外,还有许多作为陪葬的工程。兵马俑和铜赤马的出土即可作为明证。至今已发掘了三个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俑与真人大小差不多,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筑驰道
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后,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并便于政令、军情的传送和商旅车货的往来,下令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筑道工程以秦都咸阳为中心向各地辐射,东至燕齐,南达吴楚,北抵九原,西通陇西,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网络。驰道宽50步,路基均用铁锤夯实,较为坚固;道中央宽3丈,为车马专用道路。驰道两旁辅以小径,为百姓行走之途。驰道的修成,极大地方便了整个国家的陆路交通,促进了全国的联系。
据统计,秦朝人口约有2000万,每年服徭役的就达200多万人,由此可见秦朝徭役之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山东六国的贵族与百姓,特别是原来六国的旧贵族,反秦情绪尤为强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用严厉的镇压手法,实行严峻的刑罚。其名目繁多,可分为死刑、肉刑、徒刑、连坐等12种,并且秦朝法律规定,各种刑罚可以重用、单用、合用。
秦朝的种种刑罚,主要是针对农民和奴隶的,对农民和奴隶往往是轻罪重处。例如,服役的刑徒在生产中若稍稍损坏器具,就会遭到很重的鞭笞。总之,秦始皇称帝后,秦朝的法律更为严苛了。
病亡沙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中于沙丘宫病死。
秦始皇一生曾5次出巡各地。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巡行陇西、北地。第二次出巡则在公元前219年,这次出巡的主要目的是东抚东土、封祀泰山。秦始皇登临泰山封禅时,于半山坡曾遇暴风骤雨,不得不避雨于一颗大松树下。雨过天晴后,秦始皇称赞此松树遮雨有功,于是当即封之为五松大夫,百官则高呼皇帝万岁。现在泰山山腰的五松亭,据说就是秦始皇当年封禅的避雨处。第三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东出函谷关巡行东方,当其车驾行至河南阳武博浪沙时,从道旁的杂草树丛中突然跳出一个人,此人将手中的凶器掷向安车。但是秦始皇坐在安车后面的专车中,因此没有受伤。这个刺客为张良所选派,他以120斤的大铁锥袭击秦始皇,没有成功。秦始皇十分愤怒,下令搜遍天下,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走。第四次出巡则是巡行碣石和北边。
公元前212年,有一陨石落在东郡,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说后,便派人到东郡调查此事,但没有结果,于是便下令把陨石落地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掉。此后,秦始皇一直不高兴。到秋天,朝廷使者在一天夜里路过华阴平舒时,突然有人持着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待查问,那人则放下璧,转身逃走。秦始皇闻听此事,召使者询问,并不解其意,退朝后,方想到祖龙就是指人的祖先。于是命人仔细查看玉璧,这玉璧竟是秦始皇几年前不慎掉入江中的那块。秦始皇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命人占卜,依据占卜的结果,秦始皇迁徙北河榆中3万家,并决定于公元前210年再次出巡。
秦始皇这次出游,本来是打算随行官员只带左丞李斯,但是其子胡亥也要随从,秦始皇也应允了。十月,秦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巡行江南,一路上,秦始皇游云梦,登庐山,过会稽,游兴正浓,因此,并没有感觉到阴冷潮湿的江南天气给他的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然后他们渡江北上,至,沿海滨寻仙求药,在海上捕杀大鱼。秦始皇非但没有求得长生不死之药,而且海风的侵袭,使得秦始皇因长期巡行而下降的体质,已无法抵御病魔。当车驾到达沙丘平台时,秦始皇已经病入膏肓,只好在沙丘宫住下来,不久病死于沙丘宫。
据记载,秦始皇在病危期间,曾留下遗诏赐位于扶苏,但是遗诏落到了赵高、李斯手中。面对秦始皇的突然死亡,赵高、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知道秦始皇死讯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秦始皇身边的几个宦者。为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李斯等人决定将秦始皇尸体放在车中运至咸阳。但是时值七月,天气炎热,不几日,秦始皇的尸体便发出臭味。他们只好命令随后的车载一石鲍鱼,用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所以,沿途臣民并不知秦始皇已死。
另一方面中东府的赵高则利用这一时机,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扶苏。
不久,皇帝车驾回到咸阳,李斯等先宣读改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然后胡亥以太子身份主持秦始皇的葬礼,并继皇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一生50年,但这50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立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可是,另一方面,秦始皇又是一代暴君,后期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陈胜、吴广起义
胡亥夺取皇位的这一年,即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人是陈胜、吴广。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征发闾左(秦时贫弱农户居闾之左,富者居右)900人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陈胜、吴广都被征调,担任屯长。
陈胜又叫陈涉,是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吴广又叫吴叔,是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陈胜对自己的苦难遭遇一直愤愤不平,可更不幸的事情又落在了他的身上。他和吴广以及其他的穷苦农民一共900多人,被秦二世征发去渔阳驻防。
那时候正赶上雨季,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大泽乡靠近淮河的支流浍河,地势低洼,大水淹没了道路,没法走了。他们只好停下来,等天晴了再走。按照秦朝的律法,叫你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方,你就得按时到达,误了日期,就要杀头。陈胜、吴广计算了一下,估计无论如何也不能按期到达渔阳,这样,他们已经犯下死罪了。
陈胜、吴广一起商量办法。陈胜说:“如今要是逃走,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夺天下大不了也是死。这样下去等死,还不如拼出一条生路呢!”
秦代军队的平时编制
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五百人,一千人。前五级分设一人为长,第六级设“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骑兵的编制,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车兵的编制,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为一组,四组为一队;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本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
吴广认为陈胜说得有道理,便决定跟着陈胜干一场。当时的人们很迷信,想要号召众人起来造反,除了假借扶苏等人的名义外,还得采用装神弄鬼一类的办法,取得众人的信任。他们为此想出了办法。
第二天,火夫上街买鱼回来,剖开一条鲤鱼的时候,在鱼肚子里发现一块绸子,绸子上用朱砂写着“陈胜王”三个字。这件事一下子就传开了,众人都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旨意,原来陈胜是个真命天子呀!
过了几天,陈胜和吴广带领着一大帮人,趁押送他们的军官喝醉了酒,故意去要求释放他们回家。军官一听,又急又气,先抽打了吴广几鞭子,接着又拔出剑来要杀吴广。这时大伙儿一拥而上,陈胜乘机杀死了军官。
陈胜、吴广杀死了军官,大伙儿都感到出了一口恶气。看到大伙儿都很齐心,陈胜、吴广就决定立即起义。他们派人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为武器。然后,用泥土垒个平台,作为起义誓师的地方。还做了一面大旗,旗上绣上了一个大大的“楚”字。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进而攻占蕲县及各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穷苦的老百姓扛着锄头、铁耙、扁担,纷纷赶来加入起义军,起义军一下子壮大了起来,并且很快地占领了陈县。陈胜在陈县称了王,国号“张楚”。陈县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
为推翻秦朝统治,陈胜于八月封吴广为“假王”,令其率主力西击荥阳(在今河南中部),进而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夺占秦朝腹地;宋留率部入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迂回咸阳;武臣、陈余率部攻取六国故地。吴广久攻荥阳不下,陈胜又以周文为将军,领兵绕过荥阳,进攻关中。周文攻破函谷关,屯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时起义军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
秦二世见起义军打到了都城附近,即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骊山陵墓的数十万刑徒和奴产子编成军队迎击农民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回王离的30万军队以保卫都城。周文率领的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但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又孤军深入,在秦军的突然袭击下,接连受挫,被迫退出函谷关,在曹阳驻守待援。
这时,武臣的东路农民军在河北旗开得胜,对秦朝官吏恩威兼施,连下30余城,在攻占旧赵都城邯郸后,武臣在张耳、陈余的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为了顾全大局,勉强予以承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支援周文。武臣置若罔闻,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公然割据自立。六国旧贵族纷纷割据称王,韩广称燕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陈胜所遣各部义军互不接应,六国旧贵族又变身割据者,严重削弱了反秦力量,起义军陷入孤立无援又腹背受敌的境地。曹阳的农民军与兵力庞大的秦军苦战两月,损失惨重,又无援助,终告失败,周文自杀。章邯乘胜猛扑,占领渑池。
随着反秦斗争的进行,起义军自身的矛盾和弱点也逐步暴露。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内部发生内讧,将领田臧因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自立为将军,致使军心涣散。章邯乘机率秦军直扑荥阳,田臧率军迎战章邯,兵败身死,余部溃散。陈胜依旧坐守陈县,章邯率军直扑陈县,在城西与张贺所率农民军展开激战,陈胜亲自督战。由于众寡悬殊,而秦军又挟战胜周文、田臧之余威,士气高昂,农民军终败,张贺战死,陈县失陷。12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的陈胜为车夫庄贾杀害,余部投奔其他反秦武装。宋留闻讯,在南阳降秦。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在秦王朝的残酷镇压下历经半年失败了。
刘邦和项羽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农民起义像一阵风暴,很快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在南方会稽郡有一支强大的起义队伍,领导这支队伍的首领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秦国大将王翦攻灭楚国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一直想重建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跟项梁学了不少本领。
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仇,躲避到会稽郡吴中来。他能文能武,吴中的年轻人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教这些年轻人学兵法,练本领。这时,他们听说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就拉起了一支8000人组成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攻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向北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
第二年,刘邦带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来投靠项梁。
刘邦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做过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做苦工,在去往骊山的山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跑掉,刘邦想管也管不了。这样下去,到了骊山,刘邦也交不了差。
有一天,他把民夫们叫到一起,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累不死也得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返回家乡。我现在放你们走,大家各自去找活路吧!”
民夫们非常感激刘邦,当时就有几十个民夫愿意跟着他走。刘邦就带着这些人逃到芒砀山躲了起来。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都愿意与他交好,他们之间来往不断。
等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并让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了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不久,张良也投到了刘邦麾下。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从此,刘邦成了项梁的部下。
这时各地起义军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互相攻打。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把起义军各个击破。
面对这种形势,项梁在薛城开始整顿起义队伍。为了增强号召力,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愤愤不平,所以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为楚怀王。
巨鹿大战
项梁整顿了起义军后,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项羽、刘邦带领另一支队伍,杀了秦将李由。不久,章邯重新补充了兵力,趁项梁不备,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项梁死在了乱军之中,项羽、刘邦也只好退守彭城去了。
章邯打败项梁,认为楚军已经元气大伤,就暂时放弃攻击楚军,带领秦军北上进攻赵国(这个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很快就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坚守不出。
章邯派秦将王离包围巨鹿,自己率大军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为了给王离军运送粮草,他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
赵王歇一面守城,一面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当时,楚怀王正在筹划进攻咸阳。见赵国来求援,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大军救援赵国。同时派刘邦西击关中,直捣秦朝都城咸阳。当时,秦军还很强盛,诸位将领都不愿先入关,唯独项羽,因为急于替叔父项梁复仇,主动请缨,要和刘邦一起进军关中。可是项羽初次领兵作战攻克襄城时,因为怨恨襄城军民誓死抵抗,曾经下令屠城,蒙上了“悍祸贼”的恶名,所以怀王和一些老将拒绝了他的要求,派素有仁厚之名的刘邦进军关中。怀王与诸位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的人就封为关中王。这一约定,为日后刘、项的争端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领楚军开到安阳。当时,巨鹿的赵军已经危在旦夕,可是宋义却畏惧秦军的声势,在安阳一直停留了46天,迟迟不肯进军。这下可急坏了项羽。
项羽对宋义说:“现在军营里粮食不多了,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自己喝酒作乐,这样对得起国家和兵士吗?”宋义不但不听,还下了道命令:军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立即斩首。
当时,连日淫雨,天气寒冷,楚军又是远路而来,军粮不足,士兵们衣服单薄,饥寒交迫。这时的战争形势十分危急,秦军一旦攻破赵国,就会更加骄横,到那时,楚军势单力孤,更难以对抗秦军。国家安危,系于巨鹿一战,而宋义却停兵不前,终日歌酒宴会,丝毫不知体恤士卒,更不忧心国事,还送儿子出使齐国,和齐相田荣勾结。
项羽看到这种情况,又是气愤,又是焦虑。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按捺不住的项羽终于趁参见宋义的时候,拔剑杀掉了宋义,然后公告全军,说宋义意图谋反,自己已经按楚王的密令将他处死。众将领推举他代理上将,楚怀王知道以后,也只得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当时,前来救援赵军的各路人马,都已经在巨鹿城下安营扎寨,但是因为畏惧秦军,都逡巡不前,不敢与秦军交战。只有项羽一马当先,在公元前207年十二月,以非凡的气概指挥楚军北上,向巨鹿进发。
他先派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2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通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分割开来;然后自己率领数万楚军渡过滔滔漳水,向北岸的秦军营地进发。
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砸掉,把渡河的船凿沉(文言叫做“破釜沉舟”);然后,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没有回头路可走,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兵。”
这时的楚军,前面是几十万秦军主力,后面是波涛汹涌的漳水。一旦战败,就只能被秦军残杀,或者葬身漳水,几乎已经陷入绝境。楚军将士都明白得很,只有全力以赴,击败秦军,才能绝地求生。于是,楚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秦军阵地。一时间,巨鹿城下杀声震天,经过一连9次激烈的战斗,楚军终于击破了秦军,脱离了险境。
项羽率军进攻秦军的时候,前来援赵的各路将领都慑于秦军淫威,远远地作壁上观。项羽击溃秦军之后,立即召见他们。这些人个个胆战心惊,进入项羽的大营之后,都膝行而前,头都不敢抬。这一战,项羽显示出坚决果敢的战斗精神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各路诸侯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项羽成了楚军和各路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威震四方。这一年,项羽刚刚25岁。
巨鹿之战后,项羽立即引兵南下,进驻漳水南面,进攻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两军对峙了数月之久。秦二世在奸臣赵高的挑拨之下,不断派人责备章邯战斗不力,章邯日夜担心自己会被权奸暗算,赵将陈余又劝他倒戈反秦。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渡过三户津,一举战败秦军,项羽自己也在汗水大破秦军。经过两次打击之后,章邯终于决定投降,秦军主力部队被瓦解了。
战斗结束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众将进入辕门时,个个跪行,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威震诸侯,成为诸侯上将军,统领诸侯之兵。
约法三章
秦将章邯在棘原眼看王离全军覆没,但干着急支援不上。他上了一份奏章,把前线的消息告知朝廷,请求救兵。二世和赵高不但不发救兵,还要治章邯的罪。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20万人马,向项羽投降了。
公元前208年八月,赵高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并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被迫认罪,被腰斩于咸阳,并灭其三族。李斯死后,赵高升迁宰相,他利用职权大量诛除异己。他想要检验大臣们是否俯首听命于他,便在朝会时献上一只鹿,并指着鹿说是马。二世笑言:“丞相错了,指鹿为马!”赵高说是马,便叫群臣证明,大臣们有的回答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将那些回答是鹿的大臣杀害。从此,朝中人人自危,没有人敢说赵高有错。
赵高又劝二世深居禁宫,不必亲自坐朝听政,臣下有事来奏,只需由赵高自己和其他与二世亲近之人密商后上奏。秦二世对此一一采纳,从此常居深宫。这时,刘邦军队已攻克武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关东大部分地区落入义军之手。赵高害怕二世责难,暗中密谋杀掉二世胡亥。赵高让其弟郎中令赵成做内应,诈称搜查贼人,派人率兵进入二世所住的望夷宫。秦二世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赵高杀了二世,对大臣们说:“现在六国都已复国了,秦国再挂个皇帝的空名也没有什么意思,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我看可以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这些大臣不敢反对,只好同意。于是,赵高立二世之侄子婴,贬号为秦王。
子婴知道赵高害死了二世,想自立为王,只是怕大臣们反对,才假意立他为王。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好对付赵高的计策。到即位那天,子婴推说有病不去,赵高只好亲自去催子婴,子婴命手下人把赵高杀了。
子婴杀了赵高,派了5万兵马固守武关。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兵在武关附近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迷惑敌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到武关东南,从侧面打进去,杀死了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开进武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一看大势已去,便带着秦朝的大臣投降了。
刘邦进了咸阳,召集了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治罪;第三,偷盗的治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不得了,都争先恐后地来慰劳刘邦的将士。
从那时起,刘邦的军队给关中的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人们都希望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鸿门宴
项羽在巨鹿大战中打败了王离,收降了章邯,而后率领40万大军开到函谷关,看见关口有兵把守着,不准项羽的军队进关。项羽得知是刘邦的将士守着关口,肺都要气炸了,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关口很快被打开,项羽军队长驱直入,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才驻扎下来。这里离刘邦军队驻扎地灞上只有40里路,项羽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朋友,他怕打起仗来张良会送命,就连夜赶到刘邦军营告知张良,叫张良赶快逃命。
刘邦、张良乘机以礼相待,并当即结成儿女亲家。刘邦对项伯说:“我进入关中后,登记户籍,封闭府库,未敢擅取丝毫财物,一心等待项将军的到来。至于派兵守卫函谷关,也是为了防止意外。我日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岂敢背叛?希望您能替我说个明白。”项伯欣然应允,并与刘邦约定,让他次日亲自去拜谢项羽。
项伯连夜赶回楚营,转达了刘邦的心意。他还对项羽说:刘邦具有丰功伟绩而去攻打他,是没有道理的,不如以礼相待。其时,项羽重兵在握,并不在意刘邦,况且攻打刘邦师出无名,于是便听从项伯的建议,撤销了次日清晨进攻灞上的计划。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领张良、樊哙和100多人赶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装作十分热情地说:“我和将军一起攻打秦朝,您在黄河的北面作战,我在黄河的南面作战。没想到我能先打进关中,攻破咸阳,今天有机会和将军见面,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听说有些小人在您面前挑拨我和您的关系,请将军千万别听信这些话。”项羽是个直性人,见刘邦这样可怜兮兮,怒气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项羽叫人摆上酒席,举杯劝刘邦喝个痛快,态度越来越和气。
鸿门遗址
位于今陕西临潼东。鸿门宴上,项羽的妇人之仁,放掉了刘邦这个夺取天下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后自己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酒席上,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并多次举起胸前佩挂的玉瑗作暗示,要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默不作声,好像没看见一样。范增急了,找个借口走出营门。他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来,交代他说:“项王心肠太软,你到席上敬酒,然后舞剑助兴,趁机杀了刘邦。”项伯见项庄在宴席前不怀好意地舞起剑来,害怕刚结的亲家刘邦吃亏,也拔出宝剑说:“一个人舞剑没有两个人来劲。”就用身子护着刘邦,与项庄对舞起来,项庄没机会对刘邦下手。
张良见形势危急,找个机会溜了出去,对樊哙说:“宴会上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对沛公下毒手。”樊哙听了急得大喊:“我去同他们拼了!”他带上宝剑和盾牌赶到帐前,把几个阻拦的卫兵撞倒,怒目圆睁地冲了进去。
项羽看到冲进一个怒容满面的人,急忙按住剑把,喝问道:“你是什么人?”张良急忙上前解释说:“他是沛公的车夫樊哙,一定是肚子饿了。”项羽用赞叹的口气说:“好一个壮士!快赏给他一斗酒,一只猪腿。”项羽看了樊哙一会儿,越发觉得这人豪壮,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粗声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当初,楚怀王跟大家有约:谁先打败秦军攻破咸阳,谁就做王。如今沛公先打进咸阳,他没拿一点东西,只是封了库房把军队驻在灞上,等到大王您的到来。如此劳苦功高的人,大王不但没给他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挑拨,想去杀害他,这不是跟秦王没区别了吗?大王这种做法未免太不近情理了!”项羽一时答不上话来,招呼樊哙坐下。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了。刘邦镇定了一会儿,假装要上厕所,樊哙和张良也跟着出去了。刘邦想趁早溜回军营,又怕没有告辞失了礼数。樊哙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泥于小礼节。如今我们好比任人宰割的鱼肉,性命都难保了还讲什么礼数!”
刘邦走后,张良在外面等了好一会儿,估计刘邦已经到达军营了,才进去对项羽道歉说:“沛公酒量小,今天喝多了,不能当面来向大王辞别。他嘱咐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杯两只送给亚父。”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席位上,范增气得把玉杯扔在地上,又用宝剑劈碎,叹着气说:“唉,真是没用的人,不值得让我操心!将来争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等着瞧吧,将来咱们这些人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楚汉之争
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执掌兵权,准备攻打汉中。萧何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进攻汉中。
战争开始后,由于关中的老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军本来就有好感,所以,汉军每到一处,士兵、百姓都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刘邦就消灭了秦国降将章邯的兵力,牢牢地控制了关中地区。项羽得知刘邦攻占了整个汉中,准备率兵来打。但是西面齐国的田荣也起来反抗项羽,把项羽所封的齐王赶下台,自立为王,项羽只好扔了刘邦这一头带兵去镇压田荣。
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率军东进,攻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项羽赶紧往回撤兵。双方在睢水展开了一场大战。战斗一开始,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只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到最后,汉军战败,刘邦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氏也被楚军俘虏了。
刘邦领着残兵败将,退到荥阳成皋一带,严密布防。另一方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收服了魏国、燕国和赵国的地盘,又派陈平用重金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本来疑心很重,听信了谣言,真的怀疑起范增来。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又气又伤心的他死在路上。范增一死,项羽身边少了一位得力的谋士,汉军的压力也减轻了。刘邦又叫彭越在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楚军。楚汉双方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决定自己带兵去攻打彭越。临走时,他再三叮嘱成皋守将曹咎,无论如何也要坚守城池不许出战。刘邦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曹咎说什么也不战。后来刘邦叫士兵整天隔着汜水辱骂楚军。曹咎受不了刘邦士兵的辱骂,渡江作战被刘邦打得大败。曹咎觉得没脸见项羽,就抹脖子自杀了。
项羽听说成皋被汉军占领,曹咎自杀,急忙赶回来,楚汉两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又对峙起来。
正当刘邦想和项羽决一死战的时候,项羽派使者给刘邦传话说“:现在天下不安定,都是由于你我两人相持不下造成的,你敢不敢与我比试高低,别让老百姓受连累了。”刘邦也叫使者回话说:“我愿意比文斗智。”刘邦和项羽各自出阵来,刘邦为了叫项羽在楚、汉军面前威风扫地,便历数项羽有“十大罪状”。
项羽听刘邦述说自己的“十大罪状”,忍无可忍,也不回答,回头作了个暗示。钟离昧带领弓箭手一阵乱箭齐发,刘邦刚要回头,胸口已经中了一箭。他忍住疼痛,故意弯下身,大叫道:“不好,贼兵射到我的脚趾了。”众将士急忙把他扶到营里,叫医官医治。张良怕军心动摇,便劝刘邦勉强起来,坐在车上巡视军营。
项羽见刘邦没死,还能巡视军营,而楚军粮草已供应不上,感到进退两难。
刘邦重伤在身,见双方相持不下,也非常着急。这时,洛阳人侯公从中调和了一下,双方定下协议,楚汉双方以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属楚,鸿沟以西属汉,双方各守疆土,互不侵犯,罢兵息战。协议达成后,项羽把太公和吕氏也放了回来。
四面楚歌
楚汉议和还不到两个月,刘邦便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会合一处,在韩信统率下,追击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韩信在垓下的周围布置了十面埋伏。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光了。他想带领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里三层外三层,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项羽没法突围出去,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里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愁。
项羽要虞姬离开垓下,回彭城或是回她的故乡,虞姬温柔地加以拒绝。要死就死在一块儿,她的念头非常单纯。项王战死,她也不独活。
到了午夜,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来,风声里还夹着歌声。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从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曲,楚军士兵那本已冰冷的心,顿时有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万物苏生;他们好像回到了故乡的村庄,看见了那熟悉的山水、田野、牛羊,家乡父老的一张张笑颜、企盼的目光……楚军士卒不觉坐起身来,不顾严寒,走出营帐,向汉军营寨远眺,因为正是那篝火兴旺的地方传来了楚地的民歌乐曲……于是一群又一群的楚兵情不自禁地向那令他们向往的一堆堆温暖的篝火走去,项羽听四面到处是楚歌声,失神地说:“完了!恐怕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汉营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楚人呀。”
项羽愁绪满怀,忍不住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虞姬和侍从也都伤心地哭了起来。
当天夜里,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800个子弟兵冲出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天亮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出去,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后来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只剩下100多人了。
但后面的追兵又围上来了。项羽对跟随他的士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有8年了,经历过70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要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项羽说罢又几次冲出重围,一直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几个人了。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1000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当年在会稽郡起兵时,带了8000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便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也没脸见他们呀。”
项羽说完跳下马来,对亭长说道:“我知道您是位长者,我骑这匹战马已有5年,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不忍心杀掉它,就送给您吧。”项羽把战马送给乌江亭长后,令骑士全部下马步行,跟追上来的汉兵展开肉搏战。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向汉军投降,唯鲁地不降。刘邦率大军想要屠城,兵至曲阜城下,还可听到城中的弦歌诵读之声,认为鲁人坚守礼义,为君主死节,便拿出项羽的人头令鲁人观看。鲁地父老见项羽已死,这才投降汉军。当初,楚怀王曾始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鲁地最后投降,因而按照鲁公封号应享有的礼义,将项羽安葬在谷城。
项羽的悲剧
项羽的悲剧可以说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他太过自负,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不听谋臣范增的劝告,坐失鸿门宴杀掉刘邦的大好时机,以致酿成乌江悲剧。其次是他目光短浅,头脑简单,生性多疑,是非不明。他杀死秦王子婴后,有人建议他建都关中,但他却说:“富贵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谁会知道呢?”再次,他在战争中烧杀抢掠,荼毒百姓,不得民心,最终兵败身死,成了楚汉战争中的输家。
刘邦为项羽发丧,洒泪而去。项羽的各支宗族,刘邦都不加以诛害。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项襄为桃侯,项佗为平皋侯,但都赐姓为刘。
大风歌
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一个比秦朝更强大的汉王朝。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高祖。汉高祖定都洛阳,后来迁都到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功臣,异姓王有7人,史称“异姓诸王”。这些王侯据有关东广大区域,势力强大,朝廷奈何不得。异姓王的存在为汉朝的长久稳定留下无穷隐患。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距离刘邦称帝不到半年,燕王臧荼首先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两个月以后,臧荼成为阶下囚,刘邦又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九月,颍川的原项羽部将利几谋反,没多久即被刘邦平定。一时举国上下,谈兵色变,有人告发楚王韩信意图谋反,刘邦决定采纳陈平的建议,采取智取的办法。他假装巡游云梦(古大泽,在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命令各路诸侯于十二月在陈县会集。韩信见到诏令后,虽然有点儿疑惧,但自认为没有什么过失,便前往会见刘邦。武士当即将韩信逮捕押往洛阳,刘邦废其王号,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因此非常忧郁。他经常称病不上朝,还常常发牢骚:“果真像别人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安定,我固当亡。”
高帝十年,有人说韩信与陈谋反。陈是刘邦子代王如意的部下,如意年幼,长期留居长安,代王相陈独自掌握王国大权。据说,陈与韩信商定反汉,以韩信为内应,陈带将守边,内外呼应。高帝十年的秋天,刘邦借“太上祖驾崩”的名义召见陈,陈称身体不适,不应召见,并与王黄、曼丘臣一同造反,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赴邯郸坐镇,派周勃等率军北征。当时陈部将侯敞、王黄、张春四处招兵买马,号召反叛,叛乱几乎波及华北全境。而刘邦则处于劣势,他多次以羽檄征集彭越、英布等人,但无人应召。最后刘邦采用重金收买陈手下部将的计谋,方得以将陈打败。到了高帝十二年,周勃斩陈于当城(今河北蔚县)。
刘邦亲自征讨陈时,要求韩信随军出征,韩信以身体有病为借口,没有一同前往。后来有人检举韩信想利用刘邦出征的机会,策划在长安动手,与陈里应外合。高帝皇后吕后与丞相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入宫中处死,并诛灭了其亲人家属。至此,在反楚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不复存在了。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三月,梁王彭越的部下告发他谋反,刘邦不动声色地遣使前往梁王王都定陶,乘其不备,一举将彭越逮捕,押往洛阳。刘邦念其战功,没有将其处死,只是将其贬职为民,发放蜀地。恰巧在去流放地的途中,彭越偶遇从长安去洛阳的吕后。彭越自以为遇见了大救星,恳求吕后向刘邦求情,殊不知吕后为人刚毅,心肠狠毒。她假装答应了彭越的要求,将彭越带回了洛阳。她不但没有践约为彭越求情,反而对刘邦说让彭越这种有才能、有威望的人去蜀地是自留祸患,不如斩草除根。刘邦认为其妻言之有理,改判彭越死刑,并灭其全族。
韩信与彭越的死对英布震动很大,同病相怜的处境使得他不得不首先防范。他暗中部署兵力,小心刺探周围各郡的动静。后来有人将英布的活动报告给刘邦,刘邦派遣使者到淮南国查明情况。英布得知此事,如惊弓之鸟,只好于高帝十二年七月宣布反叛。叛乱之初,英布气焰很高,他认为刘邦已61岁高龄,又身患疾病,无法也不会再带兵出征了,他信心十足地东进击杀了荆王刘贾,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刘邦深知年老体衰,意图让太子刘盈率兵出征。但太子宾客认为英布是善于用兵的猛将,诸将曾经与高祖一同打江山,平起平坐,威望较高,恐怕未必肯听太子的调遣,因此太子的出征,前景令人担忧。于是他们策划让吕后去请求皇帝亲自出征。刘邦思前想后,觉得别无选择,只好不顾年老体衰,于十月亲率大军东征,连连打败英布的队伍。高帝十二年十月,刘邦与英布在蕲西短兵相接,英布不敌,逃往江南鄱阳(今江西波阳东),被当地人杀死于乡民田舍。英布所发动的叛乱是刘邦在位期间最大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的平定,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后,在凯旋的路上,回故乡沛县住了几天。他邀集了故乡的父老子弟和以前的熟人,举行了一次宴会。他在与父老乡亲团聚畅饮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战胜项羽的经历,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可真不容易。想到这里,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白登被围
秦王朝时期,蒙恬率1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的土地,并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秦末农民大起义以来,中原地区战乱连年,原秦朝流放到边地的戍守人员相继离开边境,于是匈奴的势力逐渐南下,渡过黄河,来到南岸与秦王朝以前的中国边塞为界。当汉军与楚军于荥阳相持不下的时候,匈奴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北方草原大地,设官分职,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能够弯弓射箭的战士30多万人。
汉高祖做了皇帝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了40万人马向汉朝攻来,并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便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知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就投降匈奴。
汉初休养生息
秦末的连年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汉初君臣所面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局面十分艰难:农民大量脱离户籍流亡,人口锐减,市场混乱,物价奇高,国家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同时国内异姓王对中央政权形成很大威胁,北方匈奴也时时威胁着边境的安宁。针对这种种矛盾,刘邦在铲除了异姓诸王、稳定边疆之后,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一、兵士罢归家乡,免除一段时间的徭役。二、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和田宅。三、由于饥荒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还为庶人。四、抑制商人,限制他们对农民土地的兼并。五、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这些政策的实行,使封建经济逐步得以恢复,汉初政权逐步地稳固下来了。
青铜羊饰 匈奴
匈奴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其制军政合一,整个民族都是一支组织严密的军队。单于是匈奴的最高军事统帅,下设有左贤王、右贤王。匈奴最盛时,军队由20个部族组成,总计有30万骑兵。讲究腰带饰是北方民族的共同特征,匈奴饰品多以草原的动物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此饰以羊为主题,生动可爱。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汉高祖亲自带兵赶到晋阳,和匈奴对峙。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寒风刺骨。中原的士兵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得受不了,战斗力明显减弱。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交战,匈奴兵就败走。一连打了几回,匈奴兵都败下阵去。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进晋阳后,派出兵士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瘦得皮包骨头,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赢。汉高祖担心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看看虚实。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把精兵埋伏起来了,陛下千万不能上他们的当。”
汉高祖听罢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是想阻拦我进军吗?”说完,命令士兵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就被四下里涌出的匈奴兵包围起来。这些匈奴兵个个身强体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在部下的掩护下,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北面的白登山。
冒顿单于的40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无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困了7天,脱不了身。
后来,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就是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汉朝使者给她送来这么多贵重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便向冒顿进言说:“两个国家的君主,不应当相互围困逼迫。如今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归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王也有神灵庇佑,望单于明察定夺。”冒顿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约定会合日期,然而王、赵的军队未能按期到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军有什么密谋,便听信了阏氏的话,将包围圈解开一角。于是,汉高祖命令士兵全部拉满弓,搭上箭,面朝外,从解围的一角冲了出去,与外面的汉朝大军会合。冒顿率领40万精锐骑兵离去,汉高祖也率领大军撤回。汉王朝建国后同匈奴大军的第一次全面的交锋,便以汉高祖的白登被围和用计脱险而告终。
经过这一次险情,汉高祖知道汉朝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以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使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了刘敬的建议,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当即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少女,假称做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把她立为阏氏。
从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用“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武帝以前的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期间,在同匈奴的关系上,一直是奉行刘敬为汉高祖所制定的“和亲”政策,以妥协的方式来减缓匈奴在北部边境上所造成的危害。
白马之盟
汉高祖晚年时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生了个孩子,名叫如意,被封为赵王。汉高祖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担心他成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合自己的心意。因此,想废掉太子刘盈,立如意为太子。
他为这件事召集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不同意。大臣们还把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商山四皓”(就是白发老人的意思)请了来,帮助辅佐太子刘盈。这样一来汉高祖就没法废掉太子了。
汉高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便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吩咐侍从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大臣们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发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可以封王,不是功臣不可以封侯。谁违背这个盟约,大家就共同讨伐他。”汉高祖病情越来越重了,便叫吕后进去,嘱咐后事。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了。吕后封锁了消息,秘密地跟他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说“: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这些人很难控制。如今先帝去世,他们就更靠不住了,不如把他们都杀了。”
审食其觉得这事不好办,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帮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偷偷地把这个秘密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郦寄又把这件事告诉他父亲郦商。
郦商听到这消息,马上去找审食其,对他说:“听说皇上去世4天了。皇后不发丧,反倒打算杀害大臣。这样做,一定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不仅天下会大乱,只怕您的性命也难保。”
审食其害怕了,忙去找吕后。吕后也觉得杀大臣这件事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下了发丧的命令。
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太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吕后做上了太后。
汉惠帝仁弱孝顺,高祖死后,国家大权落入吕后手中。吕后怨恨戚姬和赵王如意,高祖一死,吕太后命永巷令将戚姬囚禁在宫内幽禁犯罪嫔妃的永巷之中,同时派使者召赵王如意入京。赵王的相国周昌认为这次召见是凶多吉少,使让赵王声称有病而不前往。为敦促赵王来京,使者往返再三,周昌仍是坚持不让赵王入京,并对派来的使者说:“高祖把赵王嘱托给我,赵王又年少,私下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要征召赵王入京,一起杀害,我因此不敢放赵王前往。况且赵王也真是有病在身,不能奉诏前往。”
使者返京后,把周昌说过的话如实向太后汇报,太后大怒,认为只要有周昌在赵王身边,就难以把赵王召到京来。她决定首先征召周昌,周昌不得不奉诏入京。到达长安后,周昌拜见吕太后,太后骂周昌:“你不知道我最怨恨戚氏吗?你不放赵王来京,是何道理?”周昌沉默不言,从此便推托有病而不肯入朝,3年后悲愤而死。
周昌到达长安后,吕太后又再次派使者召赵王来京,赵王动身离开赵都邯郸。
汉惠帝知道太后要加害弟弟如意,便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他俩吃饭睡觉都在一起,使吕太后没法下手。
有一天早晨,汉惠帝起床出外练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一看如意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便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宫,看到如意已经死在床上了。惠帝知道弟弟是被毒死的,抱着尸首大哭了一场。
吕太后杀了如意,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都砍去,挖出她的两眼,给她吃了哑药,把她扔在厕所里。
后来,汉惠帝看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成这个样子,不禁放声大哭,然后生了一场大病。他派人对太后说:“这种事不是人能干得出来的。我是太后生的,但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从那以后,汉惠帝很少过问朝廷的事务。
萧规曹随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相国萧何年纪大了,身患重病。汉惠帝亲自去慰问他,就将来谁来接替相位的人选一事,向萧何请教。
萧何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只说:“陛下是最了解臣下的。”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这个人怎么样?”
萧何说:“陛下的主意太好了。有曹参接替,我可以放心地走了。”
曹参文武全才,先做了将军,后做了丞相。在灭秦、击楚以及平定叛军的诸多战役中,他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计攻占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县,俘二诸侯王、三个诸侯相、六个将军,另大莫敖、郡守、司马、军侯、御史各一人。刘邦论功行赏,他功居第二。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出任齐国相国。
萧何死后,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继任相国。萧何在世时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九章律》,这是以秦朝《六律》为蓝本,增加《户律》、《擅律》、《厩律》,合为九章;田赋、口赋、献费三种构成赋役;徭役制度,有正卒、戍卒、更卒三种。还有许多其他制度。曹参对这些规章制度不做任何变动,而是全盘执行。在他出任相国的3年内,没提出任何建议和措施。
一些大臣见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人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有些人想借机向他说起朝廷政务,他总是岔开话头,让人开不了口。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种做法,认为他瞧不起自己,心里挺不舒服。于是,他把在皇宫里侍候他的曹参之子曹叫来,对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年轻没有经验,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处理。可他天天喝酒,不管政事,这么下去,能治理好天下吗?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回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对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马上火了,他骂道:“你这个毛孩子懂得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唆。”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打了曹一顿。
曹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就一五一十地向汉惠帝说了。汉惠帝听了很不高兴。
第二天,在朝堂上,惠帝就对曹参说:“曹跟你说的话,是我让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谢过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我比不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力强?”
汉惠帝禁不住微微一笑,说:“好像萧相国强一些。”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陛下比不上高皇帝,我又比不上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照着他们的规定办,不要失职就行了。”
汉惠帝这才明白了过来。
曹参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做了3年相国。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战国时期,到处是万户大邑,汉初万户大邑存留不过二三千户。汉惠帝两次筑长安城,征发京畿附近600里内男女夫役,每次都只有十来万人。偏远地区更是一片荒凉景象。从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来看,中国的确需要休养生息的政策来修补战争创伤。曹参那套办法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国家也得以休养生息。
周勃夺军
汉惠帝一直没有儿子,吕太后作主从外面找来一个婴儿,对外说是惠帝生的,立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这个婴儿接替了皇位。小皇帝不能处理朝政,吕太后便名正言顺地临朝执政。
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家人为王,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右丞相王陵提起汉高祖临终前与大臣们立下白马盟约的事,不赞成吕太后的想法。吕太后大为不满。
陈平、周勃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刘家的子弟为王,这当然是对的;现在太后临朝,封自己的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散朝以后,王陵批评陈平和周勃违背了誓言。
陈平、周勃说:“您别着急。当面在朝廷上和太后争论,我们比不上您;将来保全刘家天下,可就要靠我们了。”
从这以后,吕太后就陆续把她的娘家人,像吕台、吕产、吕禄等一个个都封了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朝廷大权几乎控制在吕家的手里了。
吕太后临朝的第8个年头,患了重病。临死前封吕产为相国掌管南军;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并且叮嘱他们说:“现在吕氏掌权,朝廷里有很多大臣不服。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带领军队保卫宫廷,不要出去送殡,提防被人暗算。”
吕太后死后,兵权都在吕产、吕禄手里,他们便策划发动叛乱。
朱虚侯刘章得知了吕家的阴谋,就派人去通知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出兵攻打长安。
齐王刘襄起兵,吕产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派将军灌英带领兵马去征讨。灌英一到荥阳,就跟部将们商量说“:吕氏想夺取刘家天下。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这不等于帮助吕氏叛乱吗?”
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按兵不动,暗地里通知齐王,要他联络诸侯,等时机成熟,一起起兵讨伐吕氏。齐王接到通知,马上就地安营扎寨,停止前进。
周勃、陈平知道吕氏要发动叛乱,便想先发制人,但是兵权掌握在吕氏手里,必须想办法夺回兵权。他们想出个主意,派人鼓动郦寄去劝说吕禄道:“太后死了,皇帝年纪又小,您身为赵王,却留在长安带兵,大臣诸侯都怀疑您。如果您能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的封地,齐国的兵就会撤退,叛乱也就会平息。”吕禄相信了郦寄的话,把北军交给太尉周勃掌管。
汉代铁兵器
西汉末期之前,兵器以青铜为主。由于冶铁技术和锻钢工艺的进步,钢铁兵器逐步增多,到西汉末基本取代青铜兵器。格斗兵器主要有长柄的戟、铍、矛和短柄的刀、剑。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占据了军事舞台,骑兵以弓剑为主,使用臂张弩。步兵使用蹶张弩,缚以弓剑。步骑兵的格斗兵器以矛、戟、刀、剑为主,常与盾配合使用。
周勃拿到了将军的大印,马上赶到北军军营中去,向将士下了一道命令:“现在吕氏想夺刘家的天下,你们看怎么办?支持吕家的把右臂袒露出来,帮助刘家的把左臂袒露出来。”
北军中的将士本来都是向着刘家的。命令一传下去,军中士卒纷纷袒露左肩,呼声震天。周勃很顺利地将北军控制,成为反吕的一支主要部队。接着,周勃命令朱虚侯刘章率兵千人以进宫护卫皇帝为名,伺机捕杀了统率南军的相国吕产,后又捕杀吕禄,并分派人手去捕杀诸吕,不论老少全部处死。至此,吕氏集团被剿灭,统治大权又回到刘氏集团手中。
诸吕之乱平定后,周勃、陈平等大臣密商选立皇帝。大臣们一致认为,代王刘恒适合即帝位。因为现即帝位的少帝和各位王子都不是惠帝亲生,代王却是汉高祖的儿子,而且为人宽厚,待人仁慈,其母薄氏也很善良,不会出现拥尊自立的现象。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代王年龄最大,全国上下无可争议。于是,周勃、陈平等人亲迎代王入长安而即帝位。闰九月,代王刘恒一行由代到长安,在群臣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即位后,大赦天下,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了汉朝盛世。
将门虎子
汉文帝即位之后,匈奴单于中断了与汉朝的交往。
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带领6万士兵,侵犯上郡(治所在今山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烧杀抢掠,一时间战火又起。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兵分三路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三位将军带兵守卫在长安近郊,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儿子。几年前,周亚夫的哥哥犯了罪,废除侯位。汉文帝要选拔周勃儿子中最贤能的人,大家都推举周亚夫。于是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继承绛侯周勃的爵位。
周亚夫带兵驻守细柳后,有一天,汉文帝亲自到长安附近三个军营去慰劳,顺便也去视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的部下将士接到皇帝来视察的消息,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马驶进军营,如入无人之境。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列队欢送。接着,他们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同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看见远远有一队人马过来,立刻向周亚夫报告。将士们披盔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做好了战斗准备。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先遣的官员吆喝道:“皇上马上驾到,打开营门!”营门的守将镇定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命令,不能开营门放你们进去。”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军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不让进。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皇帝来军营劳军。”周亚夫下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马进来。
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允许车马奔驰。”汉文帝马上吩咐侍从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军大营,只见周亚夫披盔戴甲,拿着武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手施礼道:“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中的礼节朝见。”汉文帝听了,很受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身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了他的慰问。
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心怀不满,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但是,汉文帝却赞叹地说:“周亚夫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防备松懈,如果敌人来偷袭,一定会失败。如果将军们都能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就不敢侵犯了。”
通过这次视察,汉文帝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第二年,汉文帝一病不起。临死之前,他对太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率军队去平乱,准错不了。”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晁错削藩
汉景帝即位后,也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国家。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挺有才能,大家都称他“智囊”。后来,汉景帝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汉高祖打下天下后,分封了22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到了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变得强大起来,土地又多,像齐国就有70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简直成了独立王国。
晁错见各诸侯国的发展态势很有可能造成国家分裂的危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取盐,招兵买马,动机不纯,不如趁早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汉景帝有点犹豫,说:“削地只怕会引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想造反的话,削地会反,不削地将来也会反。现在造反,祸患小;将来他们势力大了,再反起来,祸患就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便下定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过了不久,朝廷找了些理由,削减了诸侯的封地。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正当晁错与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时,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旗号,煽动其他诸侯一同起兵造反。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7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惊恐之余,想起汉文帝临终时的嘱咐:国家有变乱,就让周亚夫带兵出征。于是,他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中有人妒忌晁错,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的过错,如果杀了他,七国就会退兵。接着,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杀头。汉景帝看了这个奏章,竟昧着良心,批准了。
这样,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莫名其妙地被杀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几座城池。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拜受别人的诏书?”
这时,汉军营里有个叫邓公的官员,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情。汉景帝问他:“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答应退兵了吗?”
邓公说:“吴王一直有造反的野心。这次借削地的借口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杀了,恐怕以后没人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错杀了晁错,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的很多,只得败退。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今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历经3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所引起的矛盾,巩固了汉王朝中央的统治,并为日后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仍旧封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从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取消了他们干预地方行政的资格,大大削弱了他们的权力,汉朝的中央集权才得以巩固。
武帝初登
公元前156年的一天深夜,汉景帝忽得一梦:一头红色的猪从天而降,只见这头猪身裹祥云,从太虚幻境来到宫中。紧接着,高祖刘邦也飘然而至,对景帝说:“王夫人生子,应取名为彘。”汉景帝猛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梦。
这王夫人本名,母亲臧儿,本是项羽所封燕王臧荼的孙女,因家道衰落,嫁给同乡的王仲为妻,生下王。王聪明伶俐,容貌俊美清雅。据传,有一相面术士见到王后,大惊失色地称赞道:“此女贵不可言,当匹配天子,生天子,母仪天下!”这时王娡嫁人,并生有一女。后来赶上官中选秀,其母想方设法将她混成秀女送入宫中。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景帝见她貌美,遂纳入自己宫中。汉景帝即位后封王为“美人”,宫中都称她为“王夫人”。
察举制
汉武帝初年,儒生董仲舒提出了让列侯郡守2000石各自选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贤者,每年选择两名向朝廷推荐。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向全国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一开始,各郡国对中央要求举孝廉并不重视,有的郡根本不举荐一人。汉武帝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2000石如果不举孝,就是不奉行诏令,应当以不敬论罪;不举廉,就是不胜任,应当免官。从此,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的主要仕进途径,被推举的孝廉多数在郎署供职,然后由郎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任县令长丞尉,再迁为刺史、太守。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不定期地举荐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以从中选拔一些人才。
说来也奇怪,第二天临近午夜,王夫人果然产下一男婴,婴儿的啼哭声从王夫人住处传出,消息立刻传到汉景帝那里。汉景帝听说后兴奋异常,急忙乘驾赶到王夫人住处。新生儿被裹在襁褓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声。景帝满脸喜色地走上前去,端详着自己的第九个儿子。儿子在父亲充满慈爱的注视下,竟然停止了哭声。王夫人欠身榻上,温柔地对景帝说:“请皇上给皇儿赐名吧!”汉景帝这时又想起了昨夜梦中的情景,于是给他起名彘。刘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刘彘自幼聪明,三岁能背典籍,无遗漏,汉景帝大为惊异,于是大为宠爱。一天,景帝把刘彘抱在膝头上,问道:“我儿愿意当皇帝吗?”刘彘用稚嫩的声音答道:“做皇帝不由儿臣,我愿天天在父皇膝前嬉戏,不失为子之道。”景帝暗暗惊叹:“三岁小儿竟如此口齿伶俐,真是天资聪颖啊!”于是就有了立刘彘为太子的打算。
汉武帝的童年和少年的宫廷生活,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并给他54年的皇帝生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汉武帝虽然也是汉景帝的儿子,但是按照当时的继承顺序,皇帝的位子根本轮不到他。汉景帝在公元前153年就立皇子刘荣为太子,与此同时封刘彘为“胶东王”。但是刘荣的母亲栗姬和刘彘的母亲王美人都不是皇后,和栗姬相比,王美人并不怎么得宠。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薄皇后,眼看皇后之位就要落到栗姬手中。但是,栗姬自从亲生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就目空一切,专横跋扈,脾气越来越乖戾。汉景帝终于忍无可忍,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他不顾朝臣反对,下诏废皇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栗姬打入冷宫。
皇太子之位暂时空缺,诸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斗争。刘彘被立为太子,他的姑母长公主刘嫖起了关键的作用。刘嫖是窦太后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她不仅受到窦太后的宠爱,与汉景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长公主生有一个女儿,名阿娇。长公主一心想让阿娇当皇后,她本来想把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可遭到栗姬的回绝,长公主由此和栗姬结仇。王美人抓住这一机会,极力讨好长公主。碰巧一天年仅五六岁的刘彘到长公主家玩耍,长公主见他聪明可爱,于是抱在膝上问道:“我儿想要娶个媳妇吗?”刘彘答道:“想。”长公主指着左右侍女问刘彘:“她们之中你喜欢哪一个呀?”刘彘摇摇头,表示一个也不喜欢,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问他:“阿娇好不好?”刘彘这才高兴地说:“好!我要是能娶阿娇做媳妇,一定要给她盖一座金屋,让她住在里面。”长公主听了非常高兴,后来在征得汉景帝同意后,便把阿娇许配给了刘彘。这样,长公主和刘彘的关系更近了一层,看到刘荣的太子之位被废,长公主和王美人乘机活动,终于说服汉景帝。景帝七年四月,汉景帝立王美人为皇后,接着立7岁的胶东王刘彘为皇太子,改名彻。
长信宫灯 西汉
刘彻从公元前150年被立为太子,到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继承皇位,其间做了9年太子。在这9年中,聪颖过人的皇太子深得汉景帝的宠爱。他一方面协助汉景帝处理政务;另一方面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歌辞赋,这为他以后五十余年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为已年满16岁的皇太子举行了隆重的冠礼。不料冠礼大典之后,汉景帝突然患病,医治无效,正月二十七日驾崩于未央宫。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子当日在汉景帝灵前继承皇帝大位,君临天下,一代名君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转变。他统治下的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处于鼎盛之中的大帝国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在政治上,武帝颁行推恩令,制订左官律、附益法,实施“酎金夺爵”,基本上改变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有效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同时,汉武帝削弱了丞相权力,任用酷吏,严格刑法,设立太学、建立察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在经济上,将冶铁、铸钱、煮盐收归官营;设立均输、平准官,运输和贸易由国家垄断,将物价平衡;实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大力兴修水利,广开灌溉;实行代田法,改进农具,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君主集权,使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在民族关系上,多次派兵攻打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前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实现和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又遣使至夜郎、邛、笮等地宣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还统一了南越地区,设立南海、苍梧等9郡。
汉武帝在位54年,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帝时期,西汉成为亚洲最富强繁荣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的盛世之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尊崇儒术,将百家学说排斥于官学之外的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巩固了汉朝政权,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凝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年,汉高祖继续实行秦代的挟书律,禁止私人收藏《诗经》、《尚书》等,儒家学术活动几乎灭绝,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被统治者大力提倡。这些政策短期内适应了长期战争后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造就了文景时期的社会安定、政治开明、文化复兴的繁荣局面。
三纲五常
董仲舒在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说和韩非提出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对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董仲舒以天道的阴阳对此作了论证。他把阳比为德,阴比为刑,天贵德而贱刑。根据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在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的统治以及后者对于前者的忠诚和服从,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为了维系“三纲”的伦常关系,董仲舒还论证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五常”也是永恒合理的。“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贯穿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黄老学说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汉武帝时期,王国势力强大并凌驾于朝廷之上,商人豪强大力兼并土地,匈奴不断骚扰边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了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神化皇权的观念以及仁义学说,恰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年轻力壮的汉武帝要大有作为,建立千秋帝业,也需要这种新的思想武器。
汉武帝即位后,首先举行的一件大事是召集天下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大儒董仲舒提出,诸子学说使国家不能保持一贯的政策,法令制度常常改变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建议政府只用讲儒学的人为官。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各地举荐来的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罢斥,同时任用考试优秀的儒家学者。这样一来,只有学习儒家学术才有做官的机会。武帝又改组领导班子,起用了一大批好儒学的人,如用好儒术的田做丞相等,以此来褒扬儒学,贬斥道家等诸子学说。
汉武帝的改革激怒了黄老学说的首要代表窦太后。窦太后大力打击儒家,并找借口把鼓吹儒学的人投入监狱。窦太后去世后,武帝重用儒生,把官府里非儒家的博士一律免职,排斥黄老刑名等百家学术于官学之外,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提倡的儒学,是在原来孔子仁义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神化皇权、鼓吹王权神授的思想,又接受法家君王独尊、增设刑法、任用酷吏的学说,成为一种儒家王道与法家霸道杂合的思想。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统治,只是他们采用的手段不一样。秦始皇烧掉诸子百家书籍,企图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结果失败了。汉武帝则采用引导的办法,提倡儒家学说,确立儒学为官学,从而开创了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独盛的局面,儒家由此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汉武帝从投降过来的匈奴人那里,得知了有关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被匈奴打败的月氏国,向西迁移到西域一带。
汉武帝想,月氏在匈奴西边,如果汉朝能跟月氏联合起来,断绝匈奴跟西域各国的交往,这不是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吗?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到月氏去联络的人。
有个年轻的郎中(官名)张骞,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便自告奋勇去应征。随后又有100多名勇士应征,其中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族人,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应征的100多个人出发了。但是要到月氏,中途必须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给发现了,全都做了俘虏。
他们被匈奴扣押了10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了。张骞偷偷找到堂邑父,两人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走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历尽千辛万苦,逃出了匈奴地界,进入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能听懂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便用匈奴话与大宛人交谈起来。大宛人给他们引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听说汉朝的使者到了,非常高兴,后来,又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在那里建立了大月氏国。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来意,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想再跟匈奴结仇。但是张骞毕竟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
丝绸之路
西汉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西域的乌孙、月氏、匈奴所占据,汉与西方的交通受到了阻隔。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在从敦煌至盐泽的通道上修筑了很多的烽火亭障,以防止匈奴南侵。从此,汉朝的使节和商人源源不断地向西行进,大量的丝绸锦绣输入了西方;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向东输入中国。这条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过河西走廊,到了敦煌后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向西南出阳关至楼兰,然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西行,经鄯善、且末、于阗、莎车,越葱岭过大月氏、身毒、安息、条支,最后抵达大秦帝国(东罗马帝国);北道向西北出玉门关,经楼兰沿孔雀河经渠犁、乌垒、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过大宛、康居至安息(今伊朗),再西至大秦。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加强东西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返回长安。在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扣留了一年。这样,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回到长安,见到汉武帝。
张骞在外面整整过了13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为太中大夫。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去结交西域诸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300个勇士,还有1万多头牛羊和黄金、绸缎、布帛等礼物去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亲自出来迎接。张骞送给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抵御匈奴。
过了几天,张骞又派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乌孙王派了几个翻译作他们的助手。
这些副手去了好久还没回来。张骞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乌孙王便派了几十个人护送张骞回国,顺便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皇帝。
汉武帝见乌孙人来了,很是高兴,又瞧见乌孙王送的大马,就格外优待乌孙使者。一年后,张骞生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来一算,总共到过36个国家。
从那以后,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的关系。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做“丝绸之路”。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位将军带兵抵抗。在这四名将军中,李广的年纪最大,立下了无数战功。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他的先祖叫李信,在秦始皇时当过将军。李广能骑善射,武艺高强。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今甘肃东南)时,李广应征入伍,参加抗击匈奴。
到了汉景帝做皇帝时,李广担任陇西都尉,不久,又调任骑郎将。李广每到一地,都以和匈奴奋力拼杀出名,他的战略战术更让匈奴谈虎色变。
西域概况
中国古代自西汉始,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即今天新疆乃至更远的地区,被统称之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个国家,大多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其南缘有且末、于阗、莎车等国,统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尉犁、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国,统称北道诸国;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国;盆地的西南还有蒲犁、依耐等国。此外,在准噶尔盆地有车师国,在伊犁河流域先后有月氏、乌孙。这些国家大多在城郭定居,农牧兼营,只有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依赖邻国供给粮食。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各国的人口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不等。他们语言不通,互不相属。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骑兵入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雁门(今山西原平北),掠夺汉皇室狩猎场的马匹。汉吏卒与之交战,死亡2000余人。当时李广任上郡太守,率领百余骑兵外出巡视,归途中遇匈奴数千骑兵。李广随从都害怕,想逃走,他忙阻止。李广认为大军离此数十里,如果以百骑逃走,匈奴骑兵勒马追赶,马上就会被斩杀;如果原地不动,匈奴兵会认为是大军的诱饵,必定不敢攻击。于是,李广命令部下前进至距匈奴阵2里左右,下马解鞍,表示并不忙着离去。
匈奴军中有一位骑着白马的监军到阵前观望,李广率十余骑将他射杀,后回到军中便解鞍纵马,卧地休息。时近黄昏,匈奴骑兵对李广的举止迷惑不解,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不敢轻易攻击。入夜,匈奴军担心遭受汉大军袭击,向北撤退。天亮后,李广率军平安返回大营。
武帝即位后,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夸奖李广是员猛将,武帝便把李广从上郡太守的任上调往京师,担任未央宫的警卫。
这一次李广和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四路人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军臣单于早已得到了消息。匈奴人最害怕的就是李广,军臣单于便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并设了埋伏,要活捉李广。匈奴人事先挖下陷阱,再和李广对阵,假装被打败了,引诱李广去追赶他们。李广看到前面是平展的草地,没有想到匈奴人挖好了陷阱,就等他中计了。李广追着追着,只听“呼啦”一声,李广连人带马都掉进了陷阱,被匈奴人活捉了。
匈奴人捉住了李广,生怕他跑了,就把李广装在用绳子结成的网兜里,用两匹马吊着。
李广躺在网兜里,一动不动,像死了一样。走着走着,他微睁眼睛,偷偷地瞧见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便使出全身力气,一跃跳上马,夺了那个匈奴的弓箭,将那个匈奴兵打翻在地,拼命地往回跑。几百个匈奴骑兵在后面追,李广一连射死了前面的几个追兵,终于逃了回来。
李广虽然跑了回来,但是打了败仗,按军法应当斩首。后来李广花钱赎罪,回家做了平民。过了不久,匈奴又来进犯汉朝边境,李广被重新起用,到右北平做了太守。
李广有多年的防守经验,他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敌军总是摸不清他的打法,所以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在他驻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不敢来犯。
李广常常闲暇无事时,便带上一些将士外出打猎。当时右北平山里有不少老虎,李广一连射死了好几只。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突然瞧见迎面的乱草丛中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正准备向他扑过来。李广急忙拈弓搭箭,用足全身力气,一箭射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射个正着。将士们赶快提着剑跑过去捉老虎,可是跑近一看,都愣住了,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只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李广的那支箭,竟然射进了石头里!
飞将军李广一箭射进石头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匈奴人听了,更加害怕李广,急急忙忙地往西迁移,再也不敢来侵扰右北平一带的边境地区了。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跟随卫青征战漠北,因奉命绕道东线,不幸迷失方向,贻误战机。卫青命长史追究治罪于李广。当时,李广已是60多岁的高龄,不愿受辱,慨然自杀。李广平日爱恤士卒,深受部下敬重。李广死后,士卒失声痛哭,悲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