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下五千年 大全集
- 翟文明
- 1574字
- 2024-11-01 08:32:02
离析与交融
袁绍拥兵自重
汉灵帝在黄巾起义的风潮中,一命呜呼了。他死后,年仅14岁的皇子刘辩继承皇位,这就是汉少帝。由于少帝年幼,何太后便按惯例临朝。这样一来,朝政大权又落入了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手里。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地主家庭,从祖上袁安起,一直到袁绍的父亲袁逢,四代人中出了五个“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由于何太后不同意消灭宦官,袁绍就劝何进密召驻扎河东的董卓带兵进京,用武力胁迫何太后。不料董卓还没有到达洛阳,宦官已得到消息,提前下手把何进杀死了。袁绍得知消息后,就和他的兄弟袁术带兵进宫,将搜捕到的宦官全部杀死了。
这时,董卓已率关西军进入洛阳。为了控制住局面,董卓假造声势,收编了何进的部下,独掌了朝政大权。此后,他便想废掉少帝刘辩,但又害怕众人不服,便找袁绍来商量,希望能借重袁绍的影响来控制朝野内外。谁知袁绍表示坚决反对,两人话不投机,拔刀相向。袁绍呆在京师,总担心董卓对他下手,便匆忙离开了京师。
袁绍走后,董卓立即废掉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袁、董虽然反目成仇,但袁绍世代为官,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董卓顾及袁绍势力太大,为了缓和同袁绍的矛盾,就听从一些官员的劝告,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豪强贵族的庄园世界
东汉是豪强势力极端膨胀的时代。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并且拥有规模很大的田庄,以经营庄园的形式称霸一方。他们经营的庄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自立自足,每处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各地豪强的庄园普遍建立起防御性的军事堡垒,并拥有强大的武装的家兵。这时的庄园不仅是经营生产的单位,也是强大的军事组织。
袁绍号召各地豪强贵族势力反对董卓废立皇帝,董卓因此而杀死袁氏一族在洛阳和长安的50多人。董卓残忍地对待袁氏家族,反而使袁绍更具有号召力。在反对董卓的队伍中,有一支不太引人注目的队伍,带领这支队伍的首领名叫曹操。
枭雄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父亲夏侯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随曹腾改姓了曹。
曹操从小就很聪明机警,善于随机应变。当时汝南名士许劭以善于评论人物著称,曹操特地登门拜访,请他品评自己。许劭起初不肯评说,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你在治世时,会成为能干的大臣;在乱世里,会成为奸雄。”
鹛坞筑成以后,董卓得意地对人说:“如果大事能成,天下就是我的;如果大事不成,我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度晚年,谁也打不进来。”
曹操在20岁的时候,当了一个叫洛阳北部尉的小官。洛阳是一座大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很多,他们经常胡作非为,没人敢管。曹操到任后,命令手下人做了十几根五色棒,高高挂起,表明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触犯法规、禁令,就要挨棒子。大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权势,违法乱纪。一天,他违反禁令,深更半夜提刀乱闯,被巡夜的当场捉住,挨了一顿五色棒的痛打。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违反禁令,洛阳的治安有了好转,曹操的威名一下子传开了。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的大军,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反董”联军,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
董卓听说各地起兵的消息,心惊胆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定迁都长安。汉献帝被迫离开洛阳后,董卓下令放火焚城。一时间,洛阳成了一片火海,致使洛阳的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弃野。
这时,在酸枣附近集结的各路讨董大军都按兵不动,彼此观望。曹操看到这种情形,义愤填膺,带领手下5000人马,向成皋进兵。曹操的人马刚刚到了汴水,便遭到了董卓部将徐荣的攻击。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一交手,曹操便败下阵来。
曹操损兵折将,回到酸枣。他看到起义讨伐董卓的同盟军不能与他一起成就大事,就单独去了扬州(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在那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王允除董卓
董卓到了长安后,就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是“尚父”。
他看到朝廷里的大臣们人心涣散,对他没有什么威胁,也就寻欢作乐起来了。他在离长安200多里的地方,建筑了一个城堡,称作鹛坞。鹛坞的城墙修得又高又厚,他把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贮藏在那里,单说粮食一项,30年也吃不完。
董卓有一个心腹,名叫吕布,勇力过人。董卓把吕布收作干儿子,叫吕布随身保护他。他走到哪里,吕布就跟到哪儿。吕布的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那些想刺杀董卓的人,因为害怕吕布的勇猛,就不敢动手了。
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必须先打吕布的主意。于是,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事情向王允透露一些。
原来,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不顾父子关系,向吕布发火。有一次,吕布无意中冲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朝吕布掷去。幸亏吕布眼疾手快,侧身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刺着。为此,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王允听了吕布的话,心里挺高兴,就把自己想杀董卓的打算也告诉了吕布。吕布答应跟王允一起干。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身体痊愈后,在未央宫接见大臣。董卓得到通报从鹛坞到长安去。为了提防有人刺杀他,他在朝服里面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条夹道护卫。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身后保卫他。他认为经过这样安排,就万无一失了。
孰不知,王允和吕布早已设好计策。吕布安插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等候。董卓的坐车刚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
吕布见此情景,立即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随即,吕布从怀里拿出诏书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别的人一概不追究。”董卓的将士们听了,都高兴地呼喊万岁。
长安的百姓听到奸贼董卓死了,欢声雷动,举杯相庆。可是,过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赶走了吕布,长安又陷入混乱动荡之中。
董卓在历史上被视为罪恶滔天的残暴之徒,人们习惯将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的社会状况记在他的头上。其实,董卓只是一个勇猛而有谋略的边将,如果不是外戚、朝官的无能,他也不会拥帝自立,他的历史作用,只是打开了军阀混战的大门。
迁都许城
东汉王朝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郡割据一方,官僚、豪强趁机争城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曹操的势力渐渐壮大。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将黄巾军的降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扩大了武装。后来,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催和郭汜发生火并,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瓦砾碎石、残垣断壁、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就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搭个简陋的草棚,遮风避雨。这些还不算,最大的难处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
屯田制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曹操推行了屯田制和租调制。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类。民屯是把招募的流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50人为一屯,在屯司马的直接管理之下进行屯田。民屯的屯田区设典农都尉等职,直隶于中央的大司农。民屯的土地由国家拨给,屯田民每年向国家交纳田租。军屯则是以兵士屯田,驻守各地的军队在保持原有军事建制的前提下,以营为生产单位,由将吏直接组织屯田,归中央政府的大司农属下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管辖。屯田的军队实行且田且守,收获物全部上缴国家。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虽然是强制劳动,剥削率也高,但屯田积谷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恢复,结束了东汉以来农民与土地分离的情况。屯田加强了曹操的政治经济力量,为其在三国逐鹿中争取了优势,并为其统一北方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和手下的谋士商量,把汉献帝迎过去。随后,他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怀疑曹操另有图谋,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许城有粮食,但是不便运输到洛阳来,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迁到那里,免得在洛阳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一听许城有粮食,都赞同了迁都的建议。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从那时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改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修建了宫殿,献帝便正式上朝了。曹操自封为大将军,从此以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但是日子一久,由于要支付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许都的粮食也发生困难了。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无法在许都呆下去了。
有个叫枣祗的官员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农具和牲口由官府提供。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官府和农民平分。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下令实行屯田。不久,许都附近的荒地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芜的土地获得了丰收。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又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也就奠定了成就霸业的基础。
马钧发明翻车
马钧,三国曹魏时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字德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制造专家。他简化了当时织菱机复杂的构造,创造出一种只有十二个踏板的新型织机,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工艺水平。他改革旧的灌溉工具,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不但使用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连续提水,使得引水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我国古代最先进的排灌工具,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
翻车,在当时叫龙骨水车。东汉时期,有个叫毕岚的人做过翻车,但是它的用途只是用做道路洒水,跟后来的翻车不同。马钧制造的翻车,就是专门用于农业排灌的翻车。它的结构很精巧,可连续不断提水,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运转轻快省力,连儿童都可以操作。
由于马钧发明的翻车具有巨大优点,故而一问世就受到普遍欢迎,并迅速推广普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并沿用了1000多年。
通过翻车的发明,我们知道马钧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他是这一时期伟大的机械发明家,他的发明革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称颂他“巧思绝世”。
马钧曾任魏国博士,他非常喜欢研究机械,刻苦钻研,取得了机械制造方面的杰出成就。但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对机械发明非常不重视,所以他一生都受到权势们的歧视,郁郁不得志。推崇马钧的傅玄这样感慨地说道,马钧,“天下之名巧也”,可与公输般、墨子以及张衡相比,但是公输般和墨子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一生未能发挥特长。
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诸多方面都有革新和创造。
马钧改进了古代旧式织绫机,重新设计了新绫机。三国时的织绫机虽经简化,仍然是“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用脚踏动,非常笨拙,生产效率极其低下。马钧设计的新织绫机简化了踏具(蹑),改造了桄运动机件。将“五十蹑”、“六十蹑”都改成十二蹑,这样使新绫机操作简易方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织绫机的诞生是马钧最早的贡献,它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马钧发明了翻车,前面已经提到。
在军事方面,马钧改进了连弩和发石车。当时,诸葛亮改进的连弩一次可发数十箭,威力已很大。马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改进,威力又增加了5倍以上。马钧还在原来发石车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新式的攻城器械——轮转式发石车。它利用一个木轮,把石头挂在上面,通过轮子转动,连续不断地将石头发射出去,威力相当大。
马钧还制成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指南车是一种辨别方向的工具。远古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在雾气中迷失方向,于是制造指南车,辨明方向,打败了蚩尤。东汉时张衡制造过指南车,可惜失传了。马钧想把指南车重造出来,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诘问。马钧苦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造出了指南车,“天下皆服其巧”。
马钧研究传动机械,发明了变化多端的“水转百戏”。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用水力来推动,使上层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木人能做各种动作,十分巧妙。
煮酒论英雄
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都的这一年,徐州牧刘备前来投奔他。那时,刘备驻守的徐州被袁术和吕布联军夺了去。
刘备是河北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是西汉皇室的宗亲。他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败落,跟他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过日子。他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却喜欢结交豪杰。有两个贩马的大商人经过涿郡,很赏识刘备的气度,就出钱帮助他招兵买马。
当时,到涿郡应募的有两个壮士,一个名叫关羽,一个名叫张飞。这两人武艺高强,又跟刘备志同道合,日子一久,3个人的感情真比亲兄弟还密切。
刘备投奔曹操以后,曹操和刘备一起去攻打吕布。吕布兵败被杀。回到许都后,曹操请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并且非常尊重刘备,走到哪儿,都要刘备陪在他身边。
这时候,汉献帝觉得曹操的权力太大了,又很专横,便要外戚董承设法除掉曹操。他写了一道密诏缝在衣带里,又把这条衣带送给董承。
董承接到密诏,就秘密地找来几个亲信,商量如何除掉曹操。他们觉得自己力量不够,认为刘备是皇室的后代,一定会帮助他们,就秘密与刘备联络。刘备果然同意了。
此后过了不久,曹操邀请刘备去喝酒。两个人一面喝酒,一面说笑,谈得很投机。他们谈着谈着,很自然地谈到天下大事上来了。曹操拿起酒杯,说:“您看当今天下,有几个人能算得上英雄呢?”
指南车
指南车通过传动机构或连或断的设计,使车上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当车辆偏离正南方向时,如向左转弯,车辕的前端向左移动,而后端就向右移动,即会将右侧传动齿轮放落,从而使车轮的转动带动木人下大齿轮向石转动,恰好抵消车辆向左转的影响。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
刘备谦虚地说:“我说不清楚。”
曹操笑着对刘备说:“我看啊,当今的天下英雄,只有将军和我曹操两个人。”
刘备心里想着跟董承同谋的事,正感觉不安,听到曹操这句话,大吃一惊,身子打了一个寒战,手里的筷子掉在了地上。正巧在这时,天边闪过一道电光,接着就响起一声惊雷。刘备一面俯下身子捡筷子,一面说:“这个响雷真厉害,把人吓成这个样子。”
刘备从曹操府中出来,总觉得曹操这样评价自己,将来会丢了性命,便等待机会离开许都。
事也凑巧,袁绍派他儿子到青州去接应袁术,要路过徐州。曹操认为刘备熟悉那一带的情况,就派他去截击袁术。刘备一接到曹操命令,就赶紧和关羽、张飞带着人马走了。
刘备打败了袁术,夺取了徐州,决定不回许都去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董承和刘备在许都合谋反对曹操的事败露了。曹操把董承和他的3个心腹都杀了,并且亲自发兵征讨刘备。
刘备听说曹操亲自带领大军进攻徐州,慌忙派人向袁绍求救。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劝袁绍乘许都兵力空虚的时候偷袭曹操,袁绍没有听从。
曹操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兵少将寡,很快就抵挡不住,最后只好放弃徐州,投奔冀州的袁绍。
官渡之战
袁绍看到刘备兵败后,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
公元200年,袁绍调集了10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
当时,曹操的部下刘延驻守白马,坚守不出。曹操虽亲率大军驻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但是兵力也很少,只有三四万人,没有办法分兵来救。曹操很是着急。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说:“我军兵少,面临强敌,正面交锋恐怕不易得手,应该分散袁绍的兵力。曹公您领兵向延津(今河南延津北)推进,摆出要渡黄河进攻袁绍后方的阵势,袁绍一定分兵向西,然后我们用轻骑突袭白马,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擒获颜良。”曹操认为荀攸说得很有道理,便按他说的去做,进军延津。
曹魏时期的邺城
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了邺城,自此居于邺城,不再去许都(今河南许昌)。此时邺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政令均出于此。曹魏时期的邺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邺城为东西长的长方形城,布局匀称,结构合理。全城以金明门至建春门的东西大道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北半部主要建筑宫城、衙署、铜雀园等,南半部主要布置一般官署和普通居民居住的里坊。根据文献可知,曹魏邺城一改秦汉以来都城建有多处宫城的形式,集中内外朝于宫城,并减少了宫城在全城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著名的铜雀台与金虎台、冰井台并称三台,是邺城的大型高台建筑。三个高台以空中阁道相连,彩画精美,气势宏伟,犹如空中彩虹。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氏父子、王粲、徐干等人与此三台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名诗佳句即诞生于三台之上。
袁绍知道后,十分惊慌,急忙命令黎阳的袁军星夜赶到延津渡口,截住曹军,不让他们过河。曹操见袁绍中计,便立即率领轻骑直扑白马。当时围攻白马的是袁绍的大将颜良、郭图,他们自恃兵多将广,又有黎阳做后盾,麻痹轻敌。曹军到白马后立即发动袭击,颜良、郭图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决定孤注一掷,全军渡河,追击曹军。沮授一再劝告袁绍,但袁绍向来刚愎自用,不听劝告,率大军渡过黄河朝延津以南而来,并派大将文丑率精兵追击曹军。
曹操见袁绍军追来,下令以后军为前军,绕道西进;令徐晃率600多名精锐骑兵在树丛中埋伏起来。文丑率大军追到,见路上扔满车辆物资,士兵们纷纷跳下马抢东西。这时曹军突然杀出,袁军仓促应战,大败而逃。文丑被徐晃一刀砍死,袁军士兵逃降的不计其数。
袁绍一再战败,一心想跟曹操决一死战。沮授经仔细分析,认为袁军新败不宜决战,曹操虽胜,但兵少粮缺,只要与曹长期对峙,曹操必败。袁绍骄傲成性,无人能劝,亲率大军直逼官渡。官渡离许昌不到200里地,是许昌的屏障,也是南北咽喉要道。一旦官渡失守,许昌危在旦夕。这时曹操只有死守官渡。曹军作战勇猛,又占有地利,袁绍攻了好几次,都无功而返,两军处于相持状态。
粮草缺乏的曹军被困官渡已一个多月,再也坚持不下去,曹操决定退守许都。荀正在许都留守,知道后便给他来信,让他再坚持一下,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在袁绍那里,许攸一眼看破曹操困境,认为曹操兵少,此时又去集中力量与袁军对抗,许都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精锐轻骑去偷袭许都,一定能攻下,也能把献帝控制在手中,再来讨伐曹操,曹操必被擒。即使许都攻不下,也会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曹操必败。但袁绍不听从他的建议。
许攸在袁绍手下郁郁不得志,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投奔了曹操。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正想入睡,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得顾不上穿靴子,光着脚板跑出来迎接许攸。他一见许攸的面便说:“您来了,真是太好了!我的大事有希望了。”
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急,特地来给您透露个消息。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在乌巢放着。那里的守将是淳于琼,他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三天之内,袁兵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刻布置好官渡大营防守,自己带领5000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对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说,他们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曹军顺利地到了乌巢,放起一把火,把1万车粮食,烧了个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乌巢被烧,袁绍决定偷袭曹操大营,切断他的归路,而不派兵去乌巢。张、高览被袁绍派去攻打曹军大营。张深知,如果粮草被烧,袁军将无法支持,必败无疑,他便去劝袁绍,但没有效果。张只好硬着头,同高览领着几万大军攻打官渡曹军大营。他们刚到达官渡,就遇到曹军的顽强抵抗,背后又受到从乌巢得胜回来的曹操的猛攻。张见袁绍成不了大事,便与高览率军投降了曹操。
水田附船陶器 东汉
东汉末年,曹操占据北方,实行屯田,这样既能舒解军粮短缺的压力,又可操练军队,控制军纪。汉代规定,作战士兵每人以月供应粮物,粮物的进出都有严格的手续,曹操更是规范了这一程序,并且更为严密。此器即是军屯的士兵在水田中劳作的形象反映。
袁绍经此打击,实力大大削弱,袁绍的士兵不攻自乱,曹操率军奋力冲杀,袁军大败。袁军7万多人被杀死,袁绍慌忙带着儿子袁谭和800骑兵,向北逃窜。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继续向袁绍的地区进兵。公元202年,袁绍病死。公元205年,曹操对袁谭发动进攻,袁谭兵败被杀,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逃往乌桓。公元206年,曹操攻下了冀、青、幽、并四州,统一了北方。
孙策入主江东
正当曹操经营北方的统一大业时,南方有一支割据势力渐渐壮大起来,这支队伍的首领就是入主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的孙策、孙权两兄弟。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出生于当地一个名家大族。他的父亲孙坚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朝廷封他为长沙太守。
孙坚后来又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他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时遇上袁术,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在袁术和刘表争夺荆州的战斗中,孙坚打先锋,击败了刘表的大将黄祖。孙坚乘胜追击,不料,在追击途中被黄祖手下一名躲藏在树丛中的士兵用暗箭射死。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接替他的职务,统领部队,继续在袁术手下供职。孙策打起仗来勇猛异常,总是一马当先,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孙郎”。
孙策想继承父志,干一番大事业,但总感到在袁术手下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脱离袁术,另寻出路。正巧孙策的舅舅、江东太守吴景这时被扬州刺史刘繇赶出丹阳,孙策便向袁术请求,去平定江东,替舅舅报仇。
孙策带领袁术拨给他的1000人马到江东去,以此来开辟自己的地盘。他一路上招募兵士,从寿春到达历阳(今安徽和县)时,已招募了五六千人。这时,孙策少年时的好朋友周瑜正在丹阳探亲,听说孙策出兵,就带领一队人马前来接应,帮助他补充了粮食和其他物资。这样,孙策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增加了一个得力助手。
孙策带领军队,渡过长江,先后几次打败刘繇的军队,最后把刘繇从丹阳赶走,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同时控制了江东大部分地区。
孙策到江东后,军纪严明,不许士兵抢掠百姓财物、侵害百姓利益,深得江东百姓的欢迎。
孙策平时爱好打猎。有一天,他追赶一头鹿,一直追到江边,他的马快,跟从他的人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原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正好守在江边。孙策在攻下吴郡时,杀了太守许贡,因此,许贡的门客一直在寻找机会替许贡报仇。他们见机会来了,便一齐向孙策突发冷箭。孙策的面颊中了一箭。
孙策的病情很快恶化,他自知好不了了,便把张昭等谋士请来,对他们说:“我们现在依靠吴、越地区的人力资源,长江的险固,可以干一番事业,请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他又把孙权叫到面前,把自己的官印和系印丝带交给他,说:“带领江东的人马,在战场上一决胜负,和天下人争英雄,你不如我;推举和任用贤能的人,使他们尽心竭力,保住现在的江东,我不如你。”当晚,这位纵横江东的“孙郎”便死去了。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接替他的职务,掌管大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年仅19岁的孙权继承父兄业绩,担负起巩固发展江东的重任。
三顾茅庐
当曹操扫除北方残余势力的时候,在荆州依附刘表门下的刘备,也正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四处招请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在投奔他的人当中,有个名士叫徐庶,刘备非常赏识他的才智,便拜他为军师。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道:“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有一位奇士,您为什么不去请他来辅助呢?这位奇士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人称‘卧龙’。”
骁勇善战的铁骑
秦汉时代,骑兵装备轻巧,一般穿着轻型铠甲。这样的轻装骑兵机动灵活,适合运动战,但防护能力有限。这时未发明马镫,骑士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战斗力受到影响。汉末至魏晋,“铁骑”成为骑兵中的精锐部队,其特点是骑手和战马都佩上重型铠甲,防护严密,故又称“重装甲兵”。这种重装骑兵防护力与冲击力兼备,在魏晋南北朝的战场上叱咤一时。另外,这时的骑兵已经使用马镫,骑士两脚有了着力点,有利于马上格斗,战斗力得到了加强。但由于装备笨重,机动性不强,在隋唐逐渐消失。
刘备听到有这样的贤才,非常高兴,便决定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启程前往隆中。
刘备一行三人来到隆中卧龙岗,找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几间茅草房。刘备下马亲自去叩柴门,一位小童出来开门,刘备自报姓名,说明了来意。小童告诉他们:“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门了。”
几天以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忙让备马,再次前往。时值隆冬,寒风刺骨。他们三人顶风冒雪,非常艰难地走到卧龙岗。当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才知道诸葛亮又和朋友们出门了。刘备只好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刘备回到新野之后,一心想着诸葛亮的事,时常派人去隆中打听消息,准备再去拜谒孔明。三个人第三次去隆中时,为了表示尊敬,刘备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地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时,碰巧诸葛亮在草堂中酣睡未醒。刘备不愿打扰他,就让关张两人在柴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入内,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研究时势政治的心得体会,向刘备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方针。他说:“现在曹操打败了袁绍,拥有百万兵马,又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很难用武力与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那里地势险要,民心顺服,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劳,也不可以与他争胜负,但可以与他结成联盟。”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地区)的形势,认为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机会成熟,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功业可成,汉室可兴。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讲述,茅塞顿开。他赶忙站起来,拱手谢道:“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如拨开云雾而后见青天。”刘备从诸葛亮的分析中看到了自己广阔的政治前景,于是再三拜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这样真诚地恳求,也就高高兴兴地跟刘备到新野去了。
从那时起,年仅27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帮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建立大业。从此,刘备才真正拉开了称霸一方的序幕。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秋天率兵30万,号称80万,南下攻打荆州。当曹操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时,刘表就病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向来就不和睦,在刘表临终前几个月,刘琦出任江夏太守;刘琮被部下拥戴,继任荆州牧。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听说曹操来攻荆州,暗地派人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襄阳,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在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今湖北襄樊)操练兵马,他还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大军逼近时,单凭自己的力量抵抗曹操已不可能,便与诸葛亮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
刘备在荆州很有影响,当他撤退时,有10多万百姓纷纷随他南下,辎重数千辆,男女老幼互相搀扶,所以每天走得很慢。曹操看出刘备想退守江陵的意图,亲自率5000骑兵,昼夜急行300多里,直奔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大败刘备。曹操顺利占据江陵,而刘备却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此时刘备的军队除关羽的1万水军和刘琦的1万多步兵外,其余损失殆尽。
曹操席卷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的文武官员都异常震动,有些人主张投降,孙权犹豫不决。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就曾派鲁肃到荆州去探听虚实,鲁肃在当阳劝刘备把军队移驻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以便和东吴互通声气。刘备乘机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去见孙权,商议联合抗曹的策略。
这时候,孙权接到曹操的恐吓信,声称孙权若不投降,他将率80万大军直捣江东。曹操的威势使一些人吓破了胆,长史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只有投降才是上策。针对这种观点,周瑜批驳说:“曹操挥师南下,后边有关西马超、韩遂的威胁,后方一定不稳定。再说曹军习于陆战,不习水战,他们与我们较量是舍长就短。另外,现在是寒冬十月,曹操军马粮草不足,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曹操致命的弱点。曹操号称80万大军,据我观察,曹操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已疲惫不堪;从刘表那里所得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且人心不稳。这二十二三万军队人数虽多,但不堪一击。将军只要给我5万精兵,就足以打败曹操,请将军放心。”一番话说得孙权非常激动,他拔出宝剑,砍掉奏案的一角,厉声说道:“诸将吏谁再敢说投降二字,就和这奏案一样!”
于是,孙权以周瑜为左督(总指挥),程普为右督(副总指挥),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率精兵3万,与刘备大军一齐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与江北曹操的军队隔江对峙。
曹操的士兵因来自北方,初到南方个个水土不服,很不习惯南方潮湿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没多久就病倒了许多人。曹操见士兵们身体虚弱,只好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这时,有人献上连环计:将水军的大小战船分别用铁环锁住,十几条船一排,每排船上再铺上宽阔的木板,不仅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就是马也可以在上面跑起来。曹操听了非常高兴,立即下令: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大小战船。这样做后,效果果然不错,人在船上走,如履平地,一点也不觉得摇晃。
驻防在长江南岸的孙刘联军,看见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便想用火攻。正在发愁无法将火种靠近敌船时,周瑜手下的大将黄盖主动要求自己假装投降,以便靠近敌船。
周瑜很赞成黄盖的主意,两人经过商量,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的人看清了形势,害怕兵败身亡,便没怀疑黄盖的假投降。
周瑜在江东将各路人马布置停当,只等东南风起,火攻曹营。
公元208年冬至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黄盖又给曹操去了一封信,约定当晚带着几十只粮船到北营投降。
当天晚上,黄盖率领20只战船,船上装满干草、芦苇,浇了膏油,上面蒙上油布,严严实实地把船遮盖住。每只船后又拴着3只划动灵活的小船,小船里都埋伏着弓箭手。降船扯满风帆,直向北岸驶去。曹军水寨的官员听说东吴的大将前来投降,都跑到船舷来观看。
黄盖的大船离北岸约2里左右时,只见黄盖大刀一挥,20只大船一齐着起火来,火焰腾空而起,20只战船像狂舞的火龙,一起撞入曹操的水军中。火趁风势,风助火威,一眨眼的工夫,曹军的水寨成了一片火海。水寨外围都是用铁钉和木板连起来的首尾相接的连环船,一时间拆也无法拆,逃也逃不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大火烧尽战船。黄盖他们则早已跳上小船,不慌不忙地接近北营,向岸上发射火箭。这样一来,不但水寨里的战船被烧,连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一时间,江面上火逐风飞,一片通红,漫天彻地。
刘备、周瑜一看北岸火起,马上率水陆两军同时进兵,杀得曹军死伤了一大半,曹操败走华容道。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在战斗中损兵折将。恰在这时,又传来孙权围攻合肥的消息,必须派兵驰援。曹操只得留下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队伍踏上北归的路途。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大败而告结束。这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军事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化成了泡影。孙权稳定江东,并且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荆州,向益州发展。
刘备入川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把曹操的人马从荆州赶了出去。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发生了分歧。刘备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他和刘表是本家,刘表不在了,荆州理应由他接管;孙权则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后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给了刘备。刘备认为分给他的土地太少了,很不满意。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认为把荆州借给刘备,可以让他抵挡北方的曹操,东吴便可以借机整顿兵马,图谋大业。为此,他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借人家地方总不是长远之计,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打算向益州发展。正好在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请刘备入川。
原来,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法正,另一个叫张松。两人私交很深,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他们认为刘璋是无能之辈,在他手下做事没有出息,想谋个出路。
法正来到荆州后,刘备殷勤地接待了他,同他一起谈论天下形势,谈得十分融洽。
法正回到益州后,就和张松秘密商议,想把刘备接到益州,让他做益州的主人。
过了不久,曹操打算夺取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东)。这样一来,益州就受到了威胁。张松趁机劝刘璋请刘备来守汉中。刘璋便派法正带了4000人马到荆州去迎接刘备。
刘备见到法正后,对于是否入川还有点犹豫。那时候,庞统已经当了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刘备听从了法正、庞统的劝说,让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亲率人马到益州去。
后来,张松做内应的事泄露了。刘璋杀了张松,布置人马准备抵抗刘备。
刘备带领人马攻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北)时,受到雒城守军的顽强抵抗,足足打了一年才攻下来,庞统也在战斗中中箭而亡。随后,刘备向成都进攻,诸葛亮也带兵从荆州赶来会师。刘璋坚持不住,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刘备进入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认为法正对这次攻进益州立了大功,便把他封为蜀郡太守,致使整个成都都归法正管辖。
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严明,不讲私情,当地有些豪门大族都在背地里吐露怨气。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许多刑罚,百姓都拥护他。您现在刚来到这里,似乎也应该宽容些,这样才合大家心意。”
诸葛亮说:“您知道的并不全面。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声载道,高祖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与那时完全不同。刘璋平时软弱平庸,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是很难安定下来的啊。”
法正听了这番话,对诸葛亮十分佩服。
水淹七军
刘备巩固了在益州的地位后,自立为汉中王。他封关羽为前将军,派益州前部司马犍手下人费诗到荆州,把前将军的印绶送给关羽。关羽把他趁着曹操在汉中失败和士气低落之机准备进攻襄阳和樊城的打算告诉了费诗,请他回去向刘备报告。关羽在南郡后方布置好防务后,就准备发兵去攻打襄樊。
关羽叫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嘱咐他们随时供应粮草,必要的时候补充兵源,自己带着关平、周仓等率领一支人马去打樊城。樊城的守将曹仁听说关羽发兵,就向曹操报告求援。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带领7队人马赶到樊城去帮助曹仁。
曹仁叫于禁、庞德屯兵樊北,互相支援。关羽的军队很快地渡过襄江,围住樊城,每天在城下叫战。虽然樊城内的兵马只有几千,可是驻扎在城北的却有7队兵马,声势浩大。曹仁就跟于禁商议好,一起夹攻关羽。于禁派两个部将董超和董衡带领两队人马先去试探一下,没有一顿饭的工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了1/3,吓得曹仁不敢出来了。
曹兵坚守不战,汉军也没法攻破城池。关羽便在白天带着十几个军士,登上高处观察地形。他看见樊城上曹军的旗号杂乱,士兵慌乱;又看到禁营寨建在山谷里,四处一望,不禁喜上眉梢。
关羽回到营寨,马上吩咐将士们赶紧准备大小船只和木筏子。关平不解地问“:我们在陆地打仗,为什么准备水具?”关羽说“:现时是八月雨季,过不了几天就会有暴雨降临。我预料这场大雨,足以使江水泛涨,我们事先堵住各处水口,等到大水发来,就放水淹于禁营寨和樊城,战船可就有用了。”关平听了,连连表示赞同。
果然,开始下大雨了,过了很多天都没停下来。
一天夜里,庞德坐在帐中,只听帐外水声怒吼,战鼓震地。他急忙出了营帐观看,只见四面八方,全是白茫茫的大水,士兵们随波逐流,漂走的不计其数。于禁、庞德急忙攀上小山避水。好不容易等到天亮,狂风暴雨好像发了疯一般,樊北地势低,平地积水高达3丈,把七军都淹没了,就是樊城,大水也涨到城墙的半腰,曹仁、满庞他们早已爬到城门楼上去了。
关羽、关平、周仓等人坐着大船,别的将士们划着小船,摇旗呐喊着,冲了过来。于禁见无路可逃,便举手投降了。关羽命人脱下于禁的衣甲,把他押在大船里,又去捉拿庞德。
这时,庞德夺了蜀兵的一只小船,正往樊城划去。关羽身边的周仓见了,跳入水中,掀翻小船,活捉了庞德。
关羽杀了不肯归降的庞德,率军兵乘水势未退,上战船直奔樊城。
关羽水淹曹仁大军,震动了整个中原。曹操得到消息,有些惊慌,打算暂时放弃许都,避开关羽的锋芒。这时,谋士司马懿献计说,关羽虽然智勇过人,但他与孙权不合。不如派人去游说孙权,约他从背后攻击关羽,这样,樊城之围会解除,中原也自然没有危险了。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计策。
七步成诗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病死在洛阳。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袭他的魏王和丞相位,掌握朝廷大权。这时,有人告发他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扣押了他派去的使者。曹丕便立即派人到临淄把曹植押回邺城审问。
建安文学
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历史上称作“建安文学”,尤以诗歌为盛。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阮、陈琳、徐干、应、刘桢)。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之苦,本身又具有较高的才华,因此在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如曹操的《蒿里行》、《龟虽寿》,曹植的《白马篇》、《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等,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对于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至为深刻的影响。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后生的。曹植是曹操的四子,从小聪明过人,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不少书,写的文章很出色。
曹操在征战之余,很喜欢文学,也赏识文士。他见曹植文章出众,开始怀疑是别人代写的,试了曹植几次,果然觉得他才华出众,品格质朴,因此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但很多大臣坚决反对,才未决定下来。
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稳,也想方设法讨曹操喜欢。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丕、曹植一同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当场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得到大家的赞赏。有人悄悄对曹丕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果然在与曹操告别时抹起了眼泪。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泪来。
曹操在世时,曹丕曾利用弟弟好酒贪杯的弱点,几次设计让弟弟出丑,损害父亲对弟弟的信任。曹丕做魏王后,对曹植依旧嫉恨在心。这一回,就抓住了机会,要处曹植死罪。
卞太后得知消息,急得不得了,赶忙在曹丕面前给曹植求情,要他看在同胞兄弟份上,对曹植从宽处理。
曹丕不能不依从母亲的话。再说,为了一点小事杀了兄弟,也不是体面的事,就把曹植的临淄侯爵位撤了,降为一个比较低的爵位。然后,曹丕把曹植召来,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作出一首诗。如果作得出,就免他的死罪。
曹植略微思索一下后,就迈开步子,边走边念出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弟弟逼得太狠,感到有些惭愧,就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遣回封地。最后,曹植在一个远离京城的小郡忧郁而死。
就在曹丕做了魏王的这一年秋天,他的亲信联名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
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后,就让了位,曹丕封他为山阳公。曹丕的亲信大臣还隆重举行了一个“推位让国”的禅让仪式。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就是魏文帝。东汉王朝到此也正式结束了。
火烧连营
蜀汉得知曹丕称帝的消息后,大臣们便拥立刘备承继汉家帝位。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在成都即皇位,这就是汉昭烈帝。
由于孙权重用吕蒙,用计袭取了荆州,杀了关羽,使得蜀汉和东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刘备即位之后,便调集75万大军,以替关羽复仇为名,进攻东吴。刘备出兵前,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旧恨未报又添新仇,报仇心切的他命令大军急进。蜀军先锋吴班、冯习很快攻占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
东吴君臣吓得要命,赶紧派使者向刘备求和,但都没有效果。孙权正在着急的时候,大臣阚泽以全家担保举荐陆逊为统帅。于是孙权封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赐给他宝剑印绶,带领5万人马抵御蜀军。
第二年正月,刘备到了秭归。蜀军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刘备率领主力,进驻亭(今湖北宜都北)。他在长江南岸,沿路扎下营寨,水军也弃舟登陆。从巫峡到夷陵的六七百里山地上,蜀军一连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非常浩大。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旺盛,又占据了有利地形,很难攻打,就坚守不出。这时,东吴的安东中郎将孙桓被蜀军包围在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派人向陆逊求救。陆逊手下的将领,也纷纷要求派兵救援。陆逊对大家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牢固,粮草也很充足,不必忧虑,等我的计谋实现以后,孙桓就自然解围了。”
东吴众将见陆逊既不肯攻击蜀军,又不肯救援孙桓,认为他胆小怕打仗,都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刘备在夷陵受阻,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决战的机会。他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命令吴班带领几千人马,到平地上扎营,摆出挑战的架势。事先在附近山谷里埋伏了8000精兵,等候吴军。东吴众将以为机会来了,都想出击。陆逊阻止说:“蜀兵在平地里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山谷里一定有伏兵。我们不能上这个当,看看再说。”刘备见陆逊不上当,便把埋伏在山谷中的伏兵撤出。这一来,东吴诸将都佩服陆逊了。
陆逊通过观察,心中已经有数了,于是决定进行反击。陆逊先派一支军队试攻蜀军一处兵营。这一仗,吴军虽然打败了,但陆逊却找到了进攻蜀军的办法。
接着,陆逊命士兵每人拿着一把茅草冲入蜀营,顺风点火,发动火攻。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一个营起火,便延烧到另一个营。顿时,蜀军的营寨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陆逊率领大军,乘机反攻,一连攻破蜀军40余座营寨,杀死蜀将张南、冯习等人。蜀军纷纷逃命,包围夷道的蜀军也都溃逃了。
刘备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陆逊督促大军四面围攻,又杀死蜀军1万多人。刘备乘夜冲出重围,逃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军用物资也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夷陵之战”,又称为“亭之战”。
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在蜀汉的南部,就是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当时称为“南中”,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但蜀在南中的统治并不巩固。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郡(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的大姓雍、越郡(今四川西昌)豪族首领高定纷纷反叛。
因与孙权交战,蜀国实力大为削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内部整顿,“闭关息民”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出师前,他采纳部将马谡的建议,确定了以抚为主的攻心战术。七月,诸葛亮由越入南中,派马忠率东路军进攻,消灭朱褒的势力;又派李恢率中路军自平夷(今贵州毕节)直趋益州郡。自己亲率主力进入益州。这时雍已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孟获代之为统帅,收集雍余部与诸葛亮对抗。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所以诸葛亮根据自己的既定方针,决定生擒孟获,令其心服归降。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来言过其实了。”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就追赶了20多里。忽然四下里杀声震天,蜀军冲杀了出来,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然而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紧跟着又是一阵鼓声,埋伏在这里的魏延带领500人冲杀了出来,结果毫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到大帐里,诸葛亮问:“现在你被活捉了,有何话说?”孟获说:“我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道:“你要是不服气,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解开绑绳,放他回去。
孟获回寨以后,派他手下的两个曾被俘虏后又放回的洞主出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1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放回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这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见他不服,就又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第七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邻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流下了眼泪,他对左右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以说,丞相待我仁至义尽了,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场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而且从南方调发了大量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可以专心于北方,挥兵北进汉中了。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做了两年的准备工作,在公元227年冬天,带领大军到汉中驻守。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向魏国进攻。
蜀军经过诸葛亮的严格训练,士气旺盛,阵容整齐。而且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出兵,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一下子就败退下来。蜀军乘胜进军,祁山的北面天水、南安、安定3个郡的守将都投降了蜀汉。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面对蜀汉的大举进攻,非常镇静,他派张带领5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准备派出一支人马去守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参军马谡主动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
蜀国武官像
马谡平时读了不少兵书,也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和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口若悬河,讲个没完。他也曾出过一些好主意,所以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华而不实。他在生前特意对诸葛亮叮嘱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次,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想起刘备对马谡的评价,有所顾虑,便让王平做副将来帮助他。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刚到街亭,张也率领魏军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的山上可以安营扎寨,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我们来这里之前,丞相嘱咐过,让我们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是很危险的。”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把营寨扎在山上。王平一再劝说,马谡就是不听,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1000人马,驻扎在山下临近的地方。
张到了街亭后,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他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击山下的魏军,但是由于张坚守营垒,蜀军不仅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许多士兵。
魏军又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军心动摇起来。张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阻止不住,只好自己杀出重围。
街亭的失守,影响了蜀军的战略局势。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蜀军全部撤回汉中。
诸葛亮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是自己的过错造成了失败。诸葛亮按照军法,斩杀了马谡。
诸葛亮虽然杀了马谡,但一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就十分难过。
秋风五丈原
吴王孙权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于公元229年农历四月,正式称帝。蜀汉的一些大臣认为孙权称帝是僭位,要求马上同东吴断绝往来。诸葛亮力排众议,认为蜀汉目前的主要敌人是魏国,应继续保持和东吴的联盟,攻伐魏国。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4次北伐魏国,出兵祁山。魏国派大将司马懿和张等一起率领人马开赴祁山。诸葛亮把一部分将士留在祁山,自己率领主力进攻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孤军深入,带的军粮也不多,就在险要的地方筑好营垒,坚守不出。后来,魏军将领一再请求出战,并用话来讥刺司马懿。司马懿只好与诸葛亮打了一仗,结果被蜀军打得溃不成军。
诸葛亮几次出兵,往往因为粮食供应不上而退兵,这次又是如此。他接受了这个教训,设计了两种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两种经过改革的小车),用它们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囤积起来。
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后,带领10万大军北伐魏国。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
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起来。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魏明帝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开赴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命令司马懿只许在五丈原坚守,不准出战。
诸葛亮与武侯祠
诸葛亮毕生兢兢业业,把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民间受到的尊崇更是非同一般,这一点从各地修建的众多武侯祠就能看出来。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为忠武侯,故诸葛亮的祠堂又名武侯祠。
现存武侯祠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占地56亩,布局严整,古朴端庄。刘备殿是武侯祠中最高大的一座建筑,体现出一派帝王气象。正殿中,有刘备及其孙刘谌塑像。唐代祠内曾有其子刘禅塑像,因是乐不思蜀的昏君,不久就被人毁掉了。东偏殿有关羽及其子关兴、关平,部将周仓、张累塑像;西偏殿有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塑像。诸葛亮殿的规模要比刘备殿小得多。规模小,位置又在刘备殿之后,这种布局充分反映出君臣之间的主从关系。殿正中为诸葛亮贴金塑像,羽扇纶巾,儒雅端重。古代文人武将一旦遇到有明主赏识重用,往往鞠躬尽瘁以报知遇之恩,诸葛亮之于刘备,可谓其中典型。而君臣合祠的武侯祠,正是这种君臣相得的表现。
诸葛亮焦急地等待东吴进兵的战况,但是结果令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固守营垒,任凭诸葛亮怎样骂阵,就是坚守不出。双方在那里相持了100多天。
诸葛亮在猜测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回,诸葛亮派使者去魏营挑战,司马懿为了了解情况,假意殷勤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问道:“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还好吧!”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无关大局的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早起来,很晚才睡。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又要处理繁重的事务,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操劳,终于病倒在军营里。后主刘禅得知诸葛亮生了病,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诸葛亮对李福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想知道谁来接替我,我看就是蒋琬吧。”
过了几天,年仅54岁的诸葛亮病死在军营里。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封锁了他去世的消息。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司马懿探听到诸葛亮病死的消息,立刻带领魏军去追蜀军。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起,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命令撤退。等魏军离得远了,蜀军将领才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撤出五丈原。
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的智慧和品格,一直被后代的人所称颂。
司马懿篡权
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期内,蜀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进攻魏国。魏国虽然外部的压力减弱了,但内部却乱了起来。
公元239年,司马懿奉命去关中镇守。在前往关中的路上,魏明帝曹给司马懿连续下了5道诏书,催他火速赶到洛阳。司马懿赶回洛阳宫中的时候,曹已经病势沉重,他握着司马懿的手,看着8岁的太子曹芳,说:“我等你来,是要把后事托付给你。你要和曹爽辅佐好太子曹芳。”
司马懿说:“陛下放心吧,先帝(曹丕)不也是把陛下托付给我的吗?”
曹死后,太子曹芳即位,这就是魏少帝。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奉曹遗诏,共同执掌朝政。司马懿本人才智出众,文武双全。他在曹操执政时期,曾经帮助曹操推行屯田制。曹操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司马懿也帮助出过许多主意,立了大功。因此,他得到曹丕的信任,掌握了军政大权。曹爽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却依仗自己是皇帝宗室,总想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
曹爽因司马懿年高望重,起初还不敢独断专行,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不久,他任用心腹何晏、邓等人掌管枢要,并奏请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表面上升了官,实际上却被削了权。曹爽又安排自己的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率领禁兵;曹训任武卫将军,掌管了一些军权。司马懿对曹爽专擅朝政,很是不满。他索性称风痹病复发,不参与政事,但是暗中却自有打算。
曹爽担心司马懿不是真的有病,正巧自己的心腹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于是就命李胜到司马懿那里进行探察。李胜到了太傅府,求见司马懿。司马懿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回去后,把这次相见的情况告诉了曹爽,并说:“司马懿已经形神离散,只剩下一口气,活不了多久了。”曹爽满心高兴,从此就不再防备司马懿了。
一转眼就是新年。少帝曹芳按规矩要到高平陵去祭祀。曹爽和他的兄弟曹羲等人也一道前往。曹爽他们出了南门,浩浩荡荡地直奔高平陵。
等他们走远了,司马懿立刻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领自己的兵马,借着皇太后的命令,关上城门,占据武库,接收了曹爽、曹羲的军营。同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兄弟的职务给撤了。
曹爽接到了司马懿的奏章,不敢交给曹芳,又想不出主意。司马懿又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来传达命令,让曹爽早些回去,承认自己的过错,交出兵权,那样就不会为难他们。
曹爽乖乖地交出兵权,回到洛阳侯府家中。司马懿把少帝曹芳接到宫里去,当天晚上就派兵包围了曹爽府第,在四角搭上高楼,叫人在楼上察看曹爽兄弟的举动。没过几天,又让人诬告曹爽谋反,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部处死了。
曹爽死后,司马懿担任丞相,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昭之心
司马懿杀了曹爽之后,又过了两年,他也死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有谁敢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即了皇位。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就看不惯司马氏的专权行为,司马师废去曹芳后,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丘俭(丘,姓)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出兵,打败了文钦和丘俭。但是在回到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司马师一死,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
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3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
年轻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对付司马昭。他带领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乱哄哄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领了一队兵士赶来,与禁卫军打了起来。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见到皇帝亲自动手,都有点害怕,有的准备逃跑了。
贾充的手下有个叫成济的,问贾充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经贾充这么一说,成济胆壮起来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刺去。曹髦来不及躲闪,被成济刺穿了胸膛,当时就死了。
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把皇帝杀了,也有点害怕了,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
老臣陈泰说:“只有杀了成济,才勉强可以向天下人交代。”
司马昭见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全都推在成济身上,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把他的一家老少全杀了。
之后,司马昭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15岁的曹奂即了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智出阴平道
魏帝曹髦死后,司马昭的地位更加稳固了。于是,他决定进攻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蜀国。他派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统率3万人马,派钟会带领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蜀国。钟会的军队很快攻取汉中。邓艾的军队也到达沓中,向姜维进攻。姜维得知汉中失守,就将蜀兵集中到剑阁据守,抵御魏军。
钟会兵力虽强,但姜维把剑阁守得牢牢的,一时攻不进去,军粮的供应也发生了困难。钟会正想退兵时,邓艾赶到了。邓艾让钟会在这里与蜀军对峙,自己领兵从阴平小道穿插到蜀国的后方,这样就会攻破蜀国。钟会觉得邓艾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但一看邓艾很坚决,也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几句。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作先锋,每人拿着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打开小路通道,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在后。
最后,邓艾他们到了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走了。大家一看悬崖深不见底,禁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好多人打了退堂鼓。邓艾当机立断亲自带头,用毡毯裹住身子先滚下去。将士们不敢落后,照着样子滚下去。士兵们没有毡毯,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木,一个一个慢慢地下了山。
邓艾集中了队伍,对将士们说:“我们到了这儿,已经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打下江油,不但有了活路,而且能立大功。”镇守江油的将军马邈没料想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眼前,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占领了江油城,又朝绵竹方向前进。蜀军驻守绵竹的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魏军人数太少,双方一交战,就吃了个败仗。
魏军第二次出去跟蜀军交战时都铁了心,反正打了败仗也不能活着回去。这一仗真非同小可,打得天摇地动。两军杀到天黑,蜀军死伤惨重,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在疆场上。魏军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邓艾攻下绵竹,向成都进军。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军来得这么快,再要调回姜维的人马也已经来不及了。后主刘禅慌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找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于是后主刘禅就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玉玺到邓艾军营里去请求投降。
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这时候,姜维还在剑阁据守,听到蜀国投降的消息后,前思后想,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赏识姜维是个好汉,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后来,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告发邓艾谋反,杀掉了邓艾。
邓艾死后,兵权就全都掌握在钟会的手里。于是,钟会就想谋反自立。姜维一心想着复国兴汉,觉着有机可乘,便假意赞同钟会的想法。
后来,有人传言钟会和姜维要杀光北方来的将士,一下引起了兵变。钟会和姜维控制不住局面,被乱军杀死了。
蜀国灭亡的第二年,吴景帝孙休病逝,孙皓即帝位,改年号为元光。吴国朝政从此日益破坏,东吴亦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刘禅留在成都,说不定还会引起麻烦,就派人把刘禅接到洛阳来。
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当年诸葛亮为他掌管着军政大事时,他还挺谨慎,遇事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但是他已经有点不像话了。后来,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乱军所杀,大臣们死的死,走的走。随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理,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正指点。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把他封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共有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罢了。但在刘禅看来,却是恩重如山了。
有一回,司马昭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宴会中,叫一班歌女为他们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几乎落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美滋滋地看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观赏歌舞一样。
司马昭暗暗观察着刘禅的神情,宴会后,他对心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了!”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您现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站在一旁的正听了,觉得太不像话。等刘禅回到府里后,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你看我该怎么说呢?”
正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坟墓都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我们还有回去的希望。”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了。”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招待您挺周到,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正的话,便把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地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可就是挤不出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上。
司马昭看了他这副模样,心里猜出是怎么回事,笑着说:“这话好像是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没错,没错,正是正教我的。”司马昭忍不住笑了,左右侍从也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是出了名的。因刘禅小名“阿斗”,所以后来人们常把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蓄志灭东吴
司马昭灭了蜀汉,又准备进攻东吴。正在这时,他得了重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至316年,晋朝都以洛阳为国都,史称西晋。
西晋政权初步稳定以后,晋武帝司马炎接受羊祜的建议,积极准备攻灭东吴,统一中国。
羊祜是蔡邕的外孙,司马师的小舅子,从小喜欢读书,知识渊博,有辩才,文章写得好。有人把他比作孔子的弟子颜回。
从公元269年起,羊祜出任荆州都督,镇守襄阳,很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到襄阳的时候,军营里的粮食还不够一百天用的,后来推行屯田政策,让士兵开垦荒地,粮仓里储满了粮食。他还对东吴军民讲究信用,投降过来的士兵想回去的随他们自愿。有些投降的人,回去后都说羊祜的好话。这样,投降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晋武帝司马炎非常赞赏羊祜在襄阳的政绩,提升他为车骑将军。
羊祜决心采取一套攻心策略,用道义去争取民心。他每回跟东吴交战,一定按照约定的日子,决不偷袭,决不布置埋伏。将士当中有谁向他献计,只要听到话里有欺诈的苗头,他就拿出上等的好酒,请献计的人喝,让他喝得醉醺醺的,开不得口。羊祜行军的时候,经过东吴的地界,士兵割了稻谷,也必须报告吃了多少粮食,按价赔偿人家。他出外打猎,每次都郑重叮嘱手下将士只准在自己的地界内。碰巧,东吴的将士也在对面打猎,双方各不侵犯。如果有一只飞鸟或者一只野兽,先给吴兵打伤,飞到这边被晋兵抓住,必须送给对方。因此,吴人对他很是敬重,称他为羊公。
羊祜见时机慢慢成熟起来,积极筹备伐吴。公元276年,羊祜上书,请示晋武帝征伐东吴。不料秦、凉二州的少数民族发生了动乱,朝廷大臣纷纷反对出兵东吴,只有杜预和张华赞成,于是建议被搁置下来。
又过了一年多,羊祜病了,他要求回到洛阳来。晋武帝请他坐车进宫,不必叩拜。后来又让他回家养病,不必上朝。接着,就派张华去向羊祜请教征伐东吴的计策。羊祜说:“孙皓暴虐昏庸,今天去征伐,一定能够胜他。要是孙皓一死,吴人另立一个有能耐、爱护老百姓的新君,咱们即使有百万大军,恐怕也打不过长江去了。”
甘露寺 三国
过了几天,张华向晋武帝详细报告了羊祜灭吴的谋略。晋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议,拜杜预为平安东将军,统率荆州所有的军队。杜预受命后,招集兵马,储备粮草,准备伐吴。正在这个时候,羊祜病故了。
羊祜死后的第二年,杜预攻灭了东吴,统一了中国。在庆祝宴上,晋武帝拿起酒杯对大臣说:“讨平东吴,统一天下,是羊太傅的功劳啊!”接着,他带领文武大臣到羊祜的墓前去祭奠,告慰已经安眠于地下的羊祜。
石崇斗富
全国统一后,晋武帝志满意得,整日沉湎在荒淫生活里。有他带头过奢侈的生活,朝廷里的大臣也仿效他,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王恺是晋文帝司马昭文明皇后的弟弟,官拜右将军,颇得武帝的宠爱和器重,于是大权在握,欺压百姓,聚敛财富。他与当时的散骑常侍石崇、景献皇后从父的弟弟羊三人共称“三大富豪”。
羊和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高于石崇,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石崇逊色多了。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石崇的钱是哪儿来的呢?原来他在出任荆州刺史期间,除了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外,还干过抢劫的肮脏勾当。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荆州地面,石崇便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就掠夺了无数的钱财、珠宝,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
石崇到洛阳后,听说王恺非常富有,就想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用饴糖水洗锅子,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烧火。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有,就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用紫丝编成屏障,一直延伸40里地。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40里紫丝屏障,才能到达。这个奢华的装饰,轰动了整个洛阳城。
石崇不服气。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50里屏障,不仅比王恺的屏障长,而且更豪华。
王恺又输了一回。但是他不甘心,他向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样的比赛挺有意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来了劲头。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喝酒。
门阀制度
门阀世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而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殊阶层。它的根源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东汉以来,地主田庄崛起,世家大族在经济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控制了朝廷选官的途径,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九品中正制更加巩固了世族的地位。魏末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依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整个西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门阀世族制度就这样确立了。从此,地主阶级中的士、庶之别更加严格。门阀世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就极力地扩大和寒门庶族的差异。他们独自把持政权,完全支配了国家的权力,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都十分稳定。
宴席上,王恺不无得意地对众人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一起来观赏怎么样?”王恺边说边让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是难得一见的宝贝。
石崇在旁边冷笑了一下,顺手抓起案头上的一支铁如意(一种挠痒痒器物),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那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气急败坏。
石崇不慌不忙地喊来他的随从,让他回家去,把家里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
不一会,石崇的随从们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长得条干挺秀,光彩夺目。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自己的财富远远比不上石崇,也只好认输了。
晋武帝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搜刮暴敛,一面穷奢极欲。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这样腐败不堪了。
周处除“三害”
西晋时期,穷奢极欲的豪门官员比比皆是。这些人整天不干正经事,吃饱了饭就聚在一起胡吹海谈。但是,另外也有一些正直实干的人,周处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西晋初年,周处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下来的案件,有的长达30年没有处理。周处到任后,很快就把积案认真处理完了。后来他到京城做了御史中丞,凡是违法的,无论是皇亲还是国戚,他都敢大胆揭发。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他个子长得比一般人高,力气也大,而且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出手伤人,甚至动刀使枪。当地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附近的山上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不能把它制服。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过往的船只常常受到威胁。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合称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要数周处了。
有一次,周处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的样子,就问一个老年人:“今年收成挺好,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
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害’还没除掉,能高兴得起来吗?”
周处第一次听到有“三害”一说,就问:“你指的‘三害’是什么?”
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还有你,这就是‘三害’。”
周处愣住了,他没有想到乡间百姓都把自己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过了一会儿,他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来除掉它们。”
第二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利剑,进山捕虎去了。在密林深处,随着一阵虎啸,一只白额猛虎窜了出来。周处躲在大树后面,一箭射去,正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
又过了几天,周处穿上紧身衣,带了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那条蛟隐藏在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想过来咬。周处早就提防了,他猛地往蛟身上刺了一刀。那蛟受了重伤,逃向了江的下游。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跟在后面追杀。
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议论开了,认为这回周处和蛟一定两败俱伤,都死在河里了。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蛟,已经挺高兴;这回“三害”都死了,大家更是喜出望外。
周处在第四天回到了家里才知道:他离家后,人们以为他死了,都为之高兴。这件事使他认识到,人们对他平时的行为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求学。那时,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他们见周处诚心诚意要改过自新,就收留了他。
从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读书学习,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去做官。等到晋朝灭掉东吴以后,他成了晋朝的大臣。
白痴皇帝
从魏国的明帝时开始,社会逐渐蔓延开一种奢侈浮华的风气。晋武帝在奢侈风气中又起了带头作用。统一以后,原来节俭的晋武帝追求起奢靡的生活,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晚年的晋武帝因为荒淫过度,身体状况逐渐下降,他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晋武帝和他的祖父辈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却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朝廷里的大臣都很担心,晋武帝死后,要是让这个低能儿即位,不知道会把朝政搞成什么样子。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又不敢开口明讲。
晋武帝也有些犹豫。他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派人给太子送去一卷文书,里面提到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一下。
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脑瓜灵活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赶忙请来宫里的老师,替太子代做答卷。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的卷子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
贾妃看了非常满意,旁边有个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好,只是皇上知道太子平常不太懂事,看了这样一份卷子,难免生疑。万一追究起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贾妃经他一提醒,明白过味来,便让略懂文墨的太监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抄写一遍,给晋武帝送去。
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以看出太子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也就不再想废掉太子的事了。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这时,太子司马衷已经30多岁了。按理说,30多岁的人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晋武帝还是不放心,临死前立了遗诏,要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杨骏想独揽大权,便和杨皇后串通起来,伪造了一份遗诏,指定由杨骏一人辅政。
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就是晋惠帝。晋惠帝即位以后,根本管不了国家政事,还闹出一些笑话来。
新继位的晋惠帝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事理。有一天,晋惠帝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鸣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白痴皇帝,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晋惠帝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
有一年,各地庄稼歉收。地方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饿死很多人。晋惠帝知道这件事,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
大臣回奏说“:当地灾情严重,没有粮食吃。”
惠帝沉思了一下,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大臣们听了,目瞪口呆。
有这样一个白痴当皇帝,西晋王朝难免要闹出乱子来了。
八王之乱
晋武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保住司马氏的天下,吸取了曹魏皇权太弱的教训,大封自己的子侄兄弟做王,让他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来护卫皇室。然而,晋武帝没有想到,握有兵权的诸王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大祸。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军政大权落到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杨骏用阴谋权术,排除异己,引起皇后贾南风与晋宗室的强烈不满。
贾后不甘心让杨骏掌权,就暗中联系宗室诸王,让他们进京除掉杨骏。诸王早已心怀鬼胎,楚王司马玮一接到诏书,马上进了京城。贾后即以惠帝名义下诏,宣布杨骏谋反,在皇宫卫队的配合下,司马玮杀死了杨骏,并灭了他的三族,其他凡是依附杨家的官员也都掉了脑袋。
贾后除掉杨家势力后,为稳定大局,召汝南王司马亮入朝辅政。司马亮也是喜欢抓权的人,暗中谋划着夺取司马玮的兵权。贾后感到诸王难以控制,便生出了除掉诸王的想法。她先让惠帝下诏,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全家。接着,贾后以司马玮擅杀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司马玮处死。这样,贾后夺得了西晋的全部大权。
可是,贾后没有儿子,她怕大权将来会落到别人手里,就假装怀孕,暗地里把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说是自己生的。有了这个儿子,贾后就决定废掉太子,并且派人把他毒死,立抱来的孩子做太子。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宗室群情激愤,以贾后篡夺司马氏天下为名义,起兵讨伐贾后。赵王司马伦当即领兵入宫,派齐王司马废掉贾后,接着又将她毒死,之后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己称了帝。
在许昌镇守的齐王司马,听说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非常不满,他向各处发出讨伐司马伦的檄文,号召大家共同起兵。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也有夺取政权的野心,他们和齐王司马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伦。
齐王司马进入洛阳后,独揽大权,沉湎酒色。长沙王司马乘机起兵发难,司马颖、司马互相声援。司马与司马打了几年,兵败被杀。司马乘机入朝辅政,控制了朝政大权。司马见司马又独揽了朝政大权,恼羞成怒,随即发大兵讨伐司马,与司马颖联合,大举进攻洛阳。正当他们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在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机偷袭了司马,并把他用火烧死了。司马颖也就乘机进入洛阳,做了丞相,控制了政权。
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有功,却没捞到半点好处,很不甘心,就假借惠帝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挟持着惠帝,到了长安。长安是在河间王司马的掌握之中,他看到司马颖兵败势穷,就乘机排挤司马颖,把惠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了朝政大权。
被司马颖打败逃走的东海王司马越见王浚的势力大,就和王浚联合起来,攻打关中。他打败了司马,进入长安。后来,司马越又把惠帝和司马颖、司马全都带回洛阳,把他们全都杀死,然后,立司马炽做皇帝,这就是晋怀帝。晋怀帝把即位的这一年改年号为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此,8个王围绕皇权的血腥争夺告一段落。
八王之乱时间长达16年,8个王中死了7个,西晋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此后,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乘乱进攻中原,西晋王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李特起义
八王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天灾人祸造成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饭吃,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成群结队地外出逃荒。这些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往蜀地。有个氐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夹杂在流民队伍中。一路上,李特兄弟常常接济那些挨饿、生病的流民。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的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流民的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
可是过了不久,益州刺史罗尚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流民们听到消息,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没有活路,人人都发愁叫苦。李特得知情况后,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并在绵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摸有2万人。
随后,李特又派使者阎去见罗尚,再次请求延期遣送流民。阎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便立即返回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特。李特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防备晋军的偷袭。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3万人,向绵竹大营进攻。
3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把晋军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大家一商量,一致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向附近的广汉进攻,赶走了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领导下,纪律严明,军威大振。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都非常高兴。
过了不久,罗尚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与晋军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两年后,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死后,他的侄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之为“成汉”。
刘渊反晋
李雄在成都称王的那一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也自称汉王,反晋独立。
从西汉末年起,有一些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边远郡县,他们和汉族人在一起生活久了,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匈奴贵族以前多次跟汉朝和亲,可以说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后来就改用汉皇帝的刘姓。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了便于管理,把匈奴3万个部落集中起来,分为5个部,每个部都设一个部帅,匈奴贵族刘豹就是其中一个部的部帅。
刘豹死后,他的儿子刘渊继承了他的职位。刘渊自幼读了许多汉族人的书,文才很好,同时武艺也很高强。后来,刘渊在西晋的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一)部下当将军,留在邺城,专管五部匈奴军队。
公元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匈奴人想借八王混战之机,复国兴邦,便拥戴他做大单于。他集中了5万人马,亲自率军南下,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灭掉晋朝,反倒去打鲜卑呢?”
刘渊说“:晋朝现在已经腐朽透顶了,灭掉它非常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未必会归顺我们。我看汉朝立国的年代最长,在百姓中还很有影响,我们的上代又与汉朝皇室有血缘关系,不如借用汉朝的名义,也许可以得到汉族百姓的支持。”
于是,建国号为汉,刘渊即汉王,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刘渊称王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石勒造反兵败,率领胡人部众几千人、乌桓部落2000人归顺刘渊,上郡(今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于徵、东莱王弥等也都投奔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氐、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明显。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略晋地。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冬十月,刘渊正式称帝。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又根据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因从汾河水中获得治国玉玺,其上面写有“有新保之”,刘渊认为这对自己非常吉祥。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三月,晋将军朱诞归降刘渊,刘渊于是任命朱诞为前锋都督,刘景为大都督,起大军攻晋。洛阳的老百姓虽然恨透了腐朽的西晋王朝,但是更不愿受外族人统治。所以刘渊两次进攻,都遭到洛阳军民的顽强抵抗,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刘聪杀刘和而自立为皇帝后,开始攻打西晋怀南各州郡。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各路汉军先后攻陷洛阳,俘司马炽,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纵兵大掠宫内珍宝、财物和宫女,又烧宫庙、官府和平房,史称“永嘉之乱”。同年,晋怀帝被汉兵俘虏到平阳,刘聪封他为会稽郡公,享受三司的礼仪,而且还将小刘贵人嫁给他为妻。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年初,刘聪在光极殿大宴群臣,饭饱酒酣时,命令晋怀帝穿上青衣行酒令取乐。这一情景让晋朝的故臣庚珉、王隽悲愤不已,大声痛哭。刘聪十分生气。二月,刘聪就将晋怀帝和晋朝的旧臣10多个人全都杀害。
晋怀帝被害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太子司马邺举哀服丧,并且于四月即皇帝位,即孝愍皇帝,改元建兴。这时他只有14岁。当时的长安城里住户不超过一百,公私加起来也只有车4辆,文武百官既没有官服,也没有印绶,只有桑版刻上官号罢了,皇帝即位的仪式显得十分凄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军在大司马刘曜的统领下,向长安发起强烈攻势。九月,汉军长安的外城被攻陷。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际,愍帝决定向汉军投降。索琳派自己的儿子去见刘曜,想靠请降来表功,没想到儿子被刘曜杀了。晋愍帝只得自己亲自光着上身,乘着羊车出城向汉军请降。汉帝刘聪降愍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刘曜被封为大都督,并且大赦天下,改元麟嘉。
至此,西晋共经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四帝,历时42年(公元265年~316年)而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纷纷起义,许多人像李雄、刘渊一样建立政权,前前后后一共出现16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旧称五胡十六国,胡是古时候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王马共天下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七月,朝廷命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又任命王衍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愍帝向刘聪投降,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三月,晋愍帝被杀的消息传到建邺,琅琊王的僚属全都上表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公元276年~322年),字景文,司马懿的长孙。十日,司马睿于建康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建邺为了避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司马睿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大兴,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级。
酒的发明
《吕氏春秋》里有“仪狄作酒”的说法,民间又有杜康造酒的传说,其实仪狄和杜康都不是第一个酿酒的人,他们只是中国历史上的酿酒大师,仪狄善酿“旨酒”,杜康创造了“秫酒”。酿酒的起源很早,人类最先注意到了自然界酒的存在。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人类逐渐酿造出果酒。谷物酿酒是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才出现的,晋朝江统在《酒论》中说:“有饭不尽,委于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即吃剩的饭丢在树洞里,自然就可发酵成酒。谷物酿酒比果实酿酒在技术上更为复杂。中国远古先民在谷物酿酒上有一项杰出的发明,就是用曲做酿酒的发酵剂。酒曲中有天然的活性极高的微生物使淀粉糖化发酵,可直接用来酿酒。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一直是中国具有的独特的谷物酿酒技术,直到今天,中国的许多种酒仍是用这种方法酿造的。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都不太高。晋怀帝的时候,派他去镇守江南。他还带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把王导看作知心朋友,对他言听计从。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看不起他,都不来拜见。司马睿为此常常不安,便让王导想想办法。
王导把在扬州做刺史的王敦找来,两人商定了一个主意。
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去江边“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这个大排场一下轰动了建康城。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消息,都跑来观看。他们一见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都这样尊敬司马睿,不禁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从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便稳固了地位。
后来,北方战乱不止,一些士族地主便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后吸收了一百多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下,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就日渐巩固了。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这就是晋元帝。在这之后,晋朝的国都一直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区别开来,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晋元帝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都是凭借王导、王敦兄弟的帮助,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又把王家的子弟封了重要官职。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东晋的大权,由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
王敦掌握军权后,便不把晋元帝放在眼里。晋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骄横,于是渐渐疏远了王氏兄弟,另外重用了大臣刘隗和刁协。这样,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又出现了裂痕。
石勒读《汉书》
晋元帝即位不久,汉国国主刘聪就病死了。汉国内部也闹起了分裂,刘聪的侄儿刘曜做了国主。他觉得再用汉朝的名义已失去了意义,便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汉国大将石勒在与晋朝的征战中,扩大了势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管束,也自称赵王。
石勒是羯族人,祖辈都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石勒年轻的时候居住在并州,后来并州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为了生存,他先后给人家做奴隶、佣人。
石勒受尽苦难的折磨,没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刘渊起兵以后,石勒前去投奔他,并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
石勒从小没有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他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必须要用脑子,用谋略。后来,他把汉族士人张宾请来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王,下令禁止酿酒,郊祀宗庙时用醴代酒。随之,又实行了一系列安民政策,鼓励农民耕田种地,取得成效。中原农业生产得以逐步恢复,石勒势力逐渐强大,国境也不断扩大。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九月,他的侄子石虎将前赵兵击溃。立国26年的前赵因此灭亡,秦陇的土地全部属于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二月,后赵群臣请石勒即皇帝位。于是,石勒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世子石弘为太子,立妃刘氏为王后,任命石虎为太尉、尚书令,封为中山王。这一年九月,石勒正式称皇帝,改元建平,以石弘为皇太子,对所有文武大臣都封赏。
《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初始时期,出现了记述怪异传闻的“志怪小说”和辑录名人轶事的“志人小说”。前者的代表是东晋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其书所记多数是一些神怪灵异的事情,也保留着一些民间传说。这部小说对于清代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有着较大的影响。后者的代表是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上的轶闻趣事,内容广泛而生动,反映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独特的精神风貌——魏晋风度。这部书受到后世知识分子的极度偏爱,书中士人们狂傲不羁、放达任情的生活态度常常成为他们追慕的精神境界。
石勒即位后,下诏命令公卿以下官员每年举选贤良方正,以广求人才。石勒自己没有文化,但是对读书人却十分重视。他命令部下,如果捉到读书人,不许杀害,一定要送到襄国来,让他自己处理。
在张宾的建议下,他又设立了学校,让他部下将领的子弟进学校读书。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的制度,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人经过考核评定,都可以做官。
石勒喜欢书,但自己不识字,就找一些文化人给他读书。他一边听,一边还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石勒让人给他读《汉书》,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封旧六国贵族的后代的那段历史时,他说:“唉!刘邦采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还能够得天下吗?”讲书的人马上给他解释说,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才没有这样做。石勒点头说:“这就对啦。”
由于石勒重视文化教育,起用人才,施行开明的政治,后赵初期出现了兴盛的景象。鼎盛时期,其管辖境地南逾淮河,东濒大海,西至河西,北接燕、代。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外,后赵尽占北方,隔淮河与东晋对峙。
建平四年(公元333年)石勒病逝,他的侄子石虎杀其子而自立为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石虎穷奢极欲,残虐无道。他在长安、邺城大兴土木,建造宫宇无数,奢华无比。为了满足自己荒淫的宫廷生活,他竟征发民间13到20岁的美女3万多人。
此外,石虎穷兵黩武,四处征伐,搞得民生凋敝,百姓痛苦不堪。
后赵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四月,石虎病亡,后赵乱。永宁二年(公元351年),后赵灭亡。后赵自石勒称赵王,历7主,共32年。
祖逖中流击楫
东晋在江南建国的时候,北方的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5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这5个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自从匈奴兵攻占了长安,结束了西晋统治,中国开始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中华”时期,即永嘉之乱的民族大迁徙时期。
在这长达1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匈奴)、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氐族建立的成汉,一共16个国家,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这十六国与东晋政权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
那时,祖逖也夹在汹涌如潮的南逃人群中。在他经过淮泗的路上,他让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己家的马车上,自己的粮食、衣物与大家一起享用。遇有劫匪,他总是亲率家丁打退他们。南逃路上的祖逖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公元313年,琅琊王司马睿听说祖逖的声名,又得知他已经到达泗口,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后又调任军谘祭酒,驻防京口要隘。祖逖向司马睿进言说:“中原大乱,胡人乘机攻进中原,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人都想起来反抗。只要下令出兵,派一个大将去讨伐乱贼,一定会收复失地。”
司马睿只想偏安东南半壁江山,对于北伐并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听祖逖说得很有道理、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发给他1000人吃的粮食、3000匹布,所有甲胄、武器、兵勇,都由祖逖自己解决。
祖逖带着招募的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他拿起船桨敲打船舷(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把中原的敌人扫平,就决不返回江南。”
祖逖渡江以后,将队伍驻扎在淮阴,又命人打造兵器,招兵买马,很快聚集了数千人。祖逖见士气旺盛,亲自率领人马进攻谯城,又连续攻破石勒的各地割据武装。至此,祖逖名噪大江南北,北方戎狄贵族闻风丧胆。祖逖乘胜出击,派部下韩潜分兵进驻河南封丘,自己则进驻雍丘,成为掎角之势,黄河以南的土地都回归东晋了。
祖逖北伐得到了中原人民的响应和支持,北伐队伍迅速扩大。祖逖身先士卒,不蓄私产,与将士同甘苦。北伐战争取得一定的成就,迫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就在祖逖积谷屯粮、厉兵秣马准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时,司马睿却任命了戴渊为豫州都督,叫祖逖听他指挥。
祖逖受到了主张偏安、不思进取的朝人牵制,很难施展北伐的抱负了。他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身染重病,郁郁而亡。
祖逖的北伐事业虽然没有完成,但他中流击楫的气概被后人所称颂。
虎头三绝顾恺之
顾恺之(约公元345年~406年),字长康,又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很有天才,少年就成名。相传顾恺之20岁左右时,高僧慧力在建康募捐修建瓦棺寺。为了帮助慧力筹集捐款,顾恺之便在寺内白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这幅画像神采焕发,宛如真人,轰动一时,观者赞赏不绝,施钱很快超过100万。谢安非常器重他,以为“有苍生以来,未尝见之”。
顾恺之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又因他字虎头,因此人称“虎头三绝”。他的画多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顾恺之的人物画的特色是“传神”。为了达到传神的效果,他在画人物时很注重“点睛”。据说,他曾经等了好几年,才为自己画中的人物“点睛”。
顾恺之创作丰富,传世的作品有文献可考者60余件,现存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皆为后代摹本。
《洛神赋图》取材于魏陈思王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曹植在《洛神赋》中以神话故事曲折地表达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出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锐,同时也反映出礼教束缚给男女青年带来的精神上的悲苦,题材很有意义。顾恺之利用绘画手段再现了文学原作的主题,生动感人。画卷从曹植和他的随从在洛水看到洛神起,到洛神离去为止,全卷交织着欢乐、哀怨、怅惘的感情。作品构思巧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十分细腻。曹植的精神依依难舍,怅然若失,浸沉在沉思默想之中,而洛神的回眸顾盼,含情脉脉,与神采飞动的境界相互生色。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达到“悟通神化”的地步。
《洛神赋图》局部
此图取材于魏国曹植名篇《洛神赋》,表现作者由京师返回封地的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而产生爱恋的故事。全图采用长卷形式,分段描绘赋中的情节:开始是曹植在洛水边歇息,女神凌波而来,轻盈流动,欲行又止;接下来表现女神在空中、山间舒袖歌舞,曹植相观相送;最后女神乘风而去,曹植满怀惆怅地上路。各段之间用树石分隔,并以舟车无情地飞驶离去反衬人物的依依不舍之情,极为传神。
《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撰《女史箴》一文而作的长卷。“女史箴”就是劝诫妇女的道德箴言。相传,此文是为讽喻当时的贾后而写的。《女史箴图》原作12段,现存9段。第四段绘有两名妇女对镜梳妆,另一女人对镜端详,画的右面有几行字大意是告诫妇女德行的修养比容貌的修饰更重要。画中线条非常纤细,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的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人评论他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清淡雅奕,不求藻饰”,其笔法如春蚕吐丝,线条似行云流水,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与师承他的南朝陆探微、梁代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世人曾这样评价三人的作品:“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顾恺之还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著作,提出并阐发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画界尊崇他为“画祖”、“画圣”。
陶侃搬砖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连续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削弱王氏的势力,王敦一怒之下,起兵攻进了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到了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结果以失败告终,他不久也病死了。后来晋成帝(明帝的儿子)在位时,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反叛,攻进了建康。东晋朝廷派荆州刺史陶侃出兵平叛,花了两年时间,才把苏峻的叛乱平定了。
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后来,陶侃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离到广州。那时候,广州是很偏僻的地方,调到广州等于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搬运到屋里。每天都这样做,别人看了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这是做什么。
陶侃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一刻都没有忘记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一旦需要我出力,怎么能担当得了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锻炼身体。”
王敦死后,东晋朝廷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跑出来欢迎他。
虽然提升了官职,可陶侃还是谨慎小心。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
他手下的一些官吏,经常喝酒赌博,因此而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全都没收并毁掉,还鞭打了那些官吏。从这以后,谁都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有一天,陶侃到郊外去巡视,看见一个过路人一边走,一边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陶侃马上命令兵士把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
人们听说刺史这样爱护庄稼,种田就更有劲了。荆州地方也渐渐富裕起来。
陶侃一生带了41年的兵,由于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大家都很佩服他。在他管辖的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真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告老还乡,途中病逝于樊溪。陶侃不仅忠顺勤谨,为官清廉,而且文采极佳。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祖国赋》、《逊位表》,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书圣王羲之
在东晋时期,王氏是门第高贵的士族,当时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在王氏家族中,出了一个大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酷爱书法,七岁时就开始练习写字。传说他在走路、休息的时候,也用手指比划着练字,仔细揣摩字体的结构和笔法,心里想着,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一笔一划地比划着。日子长了,衣服都被他划破了。他每天写完了字,总是要到自己门前的池塘里去洗刷毛笔和砚台,久而久之,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由于王羲之长期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谁能得到他的字,就像获得珍宝一样。据说,山阴地方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请王羲之给写一本《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后来,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常常摹仿鹅掌划水的动作来锻炼手腕,以便运起笔来更加强劲而灵活。于是他就买了几只小白鹅,精心喂养。几个月以后,鹅长大了,全身羽毛丰满,非常可爱。道士故意把鹅放在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一天,王羲之经过那里,看见这些羽毛洁白,姿态美丽的白鹅后,心里非常喜欢,就向道士提出要买下这一群鹅。道士说:“鹅是不卖的,不过,如果你能给我写一本《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赠送给你。”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场写好了一本《道德经》,交给了道士,带走了这群鹅。
王羲之出生在东晋大族士家,本来可以平步青云,做很大的官,可他喜欢逍遥自在,不愿做官。后来,扬州刺史殷浩与他关系很好,写信劝他出来,他才任职会稽内史。到那里做官,主要还是因为会稽的风景秀丽,可以娱人性情。王羲之曾经与谢安、孙绰等著名文人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宴会。这些文人在兰亭会上乘兴作诗,共得诗37首,编成《兰亭集》。王羲之也在酒酣耳热之时,当场挥笔,为诗集作序,写成《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共有28行、324字,它的章法浑然一体,笔法粗细多变,字形疏密相掺,全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连墨气也忽浓忽淡,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最高境界。全篇二十几个“之”字,字字不同,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写法,笔法千变万化,令后人叹为观止。
关于《兰亭集序》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在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1人各赋诗2首。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3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验证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才可造就,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
东床快婿的故事
太尉郗鉴听说太傅王导家的子侄都是少年才俊,就派了一个门生到王导家求亲。王导听明来意后,就让门生自己去东厢房里随意挑选。王家的公子果然个个眉清目秀,英姿勃发。诸位公子也听说了郗太尉选婿之事,于是个个收拾齐整,在屋子里正襟危坐。只有王羲之一个人袒腹躺在东床上,不把选婿之事放在心上。
门生回去之后对太尉说了王家诸位公子的情况,太尉听后高兴地说道:“那个袒腹东床的公子,就是我的好女婿了。”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时,由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本,终于了解到它的藏处,于是想方设法谋取,但辩才始终不透露真情。唐太宗无奈,便派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辩才将萧翼视为“好友”从而失去了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终于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萧翼偷走兰亭真迹后,来到地方官处,命令地方官传辩才来叩见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明自己乃是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的,现在已经到手,特意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他临终时又将《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从此这“天下第一行书”长埋地下,人们再也看不到它的真面目了。而后世流传的都是历代书法家的摹仿之作,难怪诗人陆游诗曰“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为此叹息不已。
王羲之的作品虽然都遗失了,但他的书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学习他。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他的行书艺术成为后世无法攀越的高峰,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桓温北伐
桓温是东晋时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桓温的父亲叫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苏峻将领韩晃杀了。那一年桓温刚满15岁,他得知父亲被人杀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发誓要为父报仇。桓温长到18岁时,曾参与策划杀他父亲的江播死了,于是他怀揣刀剑大闹灵堂,杀了江播儿子江彪等6人。
生长在永嘉乱世中的桓温,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任职安西将军的桓温奉命率兵讨伐蜀地李势。
两军刚交兵时,形势对晋军极为不利,桓温的部下参军龚护战死,桓温的马也中了箭,桓温慌忙命令撤退。但击鼓士兵误解了桓温的意思,反而擂起了前进的战鼓,三军将士奋勇向前。李势完全没有料到桓温攻势这样猛烈,抵挡不住,连夜逃到葭萌关,后来,又派人求降。桓温大军浩浩荡荡进入成都,成汉王朝就这样灭亡了。桓温因此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一时间声震朝野。
桓温灭掉成汉王朝,给东晋立了大功。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暗地里却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另派了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1万多人马。桓温再次上奏章要求朝廷将殷浩撤职办罪,并再次提出北伐。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撤了殷浩的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4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大军直指关中,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
前秦王苻坚派太子率5万大军与晋军对抗。这年四月,晋、秦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桓温率军占领灞上,抵达前秦都城长安的郊区。当地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犒劳晋军。老人流涕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六月,因军中缺粮,桓温被迫从潼关退兵。秦军跟踪追击,晋军损失1万多人。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六月,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八月,桓温挥军渡过伊水,与羌族首领姚襄军二次战于伊水之北,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东晋朝廷对桓温的北伐抱消极态度,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桓温只得退兵南归。到升平三年(公元359年),中原地区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隆和二年(公元363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兼扬州刺史。桓温身为宰相,又兼荆扬二州刺史,尽揽东晋大权。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利用执政之机,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这年四月出发,六月到金乡(今山东金乡)。桓温率水军经运河、清水河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黄河重要渡口)。
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5万军队前往抵御。这时,桓温犯了一个错误,他下令由水路运粮,结果燕军占领石门渡口,切断了水运粮道,桓温军队面临断粮的威胁。无奈之下,桓温只好命令全军撤退。退兵时,遭到了慕容垂的拦截,等桓温逃到山阳(今江苏淮安)时,手下已经没有多少人马了。
这次北伐的失利,使桓温已升至日中天的威信大大降低了。然而,由于桓温长期掌握东晋的军事大权,他的野心却越来越大。他曾经说:“男子汉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属下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献计,说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学西汉霍光的办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自己另立一个皇帝。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晋废帝司马奕。桓温带兵到建康,把司马奕废了,另立一个司马昱当皇帝,这就是晋简文帝。桓温当了宰相。
桓温改立新帝后,开始陷害一些政见与他不合的皇族和大臣,将殷、庾两大强族的势力削除殆尽。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六月,简文帝去世。桓温原本指望简文帝司马昱禅位于他,或自己摄理朝政,但大失所望。桓温于是拒绝入朝,直至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才到建康朝见孝武帝,并带兵入朝。群臣惊慌失措。由于侍中王坦之、吏部尚书谢安应付自如,桓温才没有发难,晋朝得以安宁。三月,桓温退兵。七月,桓温在姑孰病死,终年61岁。
扪虱谈天下
桓温第一次北伐时,将军队驻扎在灞上。有一天,有个穿着破旧短衣的读书人来军营求见桓温。桓温很想招揽人才,一听来了个读书人,便马上请他进来相见。
这个读书人叫王猛,从小家里很贫穷,靠卖畚箕谋生。但是他喜欢读书,很有学问。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但他毫不介意。有人曾经请他到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不愿意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回他听说桓温来到关中,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桓温很想知道王猛的学识才能究竟如何,便请王猛谈谈当今的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清晰明了,见解也很精辟,桓温听了暗暗佩服。王猛一边谈,一边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桓温左右的侍从见了,都忍不住想笑。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谈笑自若。
桓温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他再三邀请王猛跟他一起走,还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不稳定,就拒绝了桓温的邀请,又回华阴山去了。如此一来,王猛却出了名。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生昏庸残暴,很快就被他的堂兄弟苻坚推翻。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以前,有人向他推荐王猛。苻坚派人把王猛请来相见,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时事来,见解完全一致。苻坚非常高兴,像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一样。
苻坚即位后,自称大秦天王。王猛在他的朝廷里做官,一年里被提升五次,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官至吏部尚书、京兆尹等职,主持前秦的政务长达16年。他为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压制不法贵族,重视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对外加强战备,使得前秦的国力迅速强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有了王猛的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内政,前秦国力日渐增强。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弟、光禄大夫强德强抢人家的财物和妇女。王猛一面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报告苻坚。等到苻坚派人来宣布赦免强德时,王猛早已把强德杀了。以后几十天里,长安的权门豪强、皇亲国戚有20多人被处死、判刑、免官。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知道国家要有法制啊。”
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在十几年内,前秦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3个小国,黄河流域地区全成了前秦的地盘了。
公元375年,王猛得了重病。王猛对前来探望他的苻坚说:“东晋远在江南,又继承了晋朝的正统,现在内部和睦。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晋朝。我们的敌人是鲜卑和羌人,留着他们终归是后患。要保证秦国的安全,就一定要先把他们除掉。”
苻坚一意孤行
王猛活着的时候,苻坚对他言听计从。苻坚励精图治,整饬军政、提倡儒学、广兴学校、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前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经营,前秦国力日渐强盛,为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从公元370年开始,苻坚先后攻灭前燕、仇池氐族、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并进军西域。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但是王猛临死留下的忠告,苻坚却没有听。
王猛把鲜卑人和羌人看成前秦的敌手,但是苻坚却信任从前燕投降来的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王猛劝他不要进攻东晋,但苻坚却一定要进攻东晋,非把它消灭不可。
公元382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就下决心大举进攻东晋。苻坚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在皇宫的太极殿里商量出兵的事。苻坚说:“我继承王位将近30年了,各地的势力差不多都平定了,只有东南的晋朝,还不肯降服。我们现在有97万精兵,我打算亲征晋朝,你们认为怎么样?”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到后来,苻坚不耐烦了,他说:“你们都走吧。还是让我来决断这件事。”大臣们见苻坚发火,谁都不再说话,一个个退出宫殿。最后,只剩下苻坚的弟弟苻融没走。
苻坚把苻融拉到身边,说:“自古以来,国家大计总是靠一两个人决定的。今天,大家议论纷纷,没有得出个结论。这件事还是由咱们两人来决定吧。”
苻融面露难色地说:“我看攻打晋朝不是很有把握。再说,我军连年打仗,兵士们疲惫不堪,不想再打了。今天这些反对出兵的,都是忠于陛下的大臣。希望陛下采纳他们的意见。”
苻坚没料到苻融也反对出兵,马上沉下脸来,说:“连你也说这种丧气的话,太叫人失望了。我有百万精兵,兵器、粮草堆积如山,要打下晋国这样的残余敌人,还怕打不赢吗?”
面对一意孤行的苻坚,苻融苦苦劝告说:“现在要打晋朝,不但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京城里还有许许多多鲜卑人、羌人、羯人,都是潜在的隐患。如果他们趁陛下远征的机会起来叛乱,后悔都来不及了。陛下还记得王猛临终前的留言吗!”
此后,还有不少大臣劝苻坚不要进攻晋国。苻坚一概不理睬。有一次,京兆尹慕容垂进宫求见。苻坚让慕容垂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慕容垂说:“强国灭掉弱国,大国兼并小国,这是自然的道理。像陛下这样英明的君王,手下又有百万雄师,满朝都是良将谋士,要灭掉小小晋朝,没有问题。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就是,何必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呢。”
苻坚听了慕容垂的话,喜笑颜开,说:“看来,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的,只有你啦!”
苻坚不听大臣们的劝说,决心孤注一掷,进攻东晋。他派苻融、慕容垂当先锋,又封姚苌为龙骧将军,指挥益州、梁州的人马,准备出兵攻晋。
谢安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统率97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一时间,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千里。
一个月后,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与此同时,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前秦的军队从东到西拉开一万多里长的战线,水陆并进,直扑江南。
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百官都乱了手脚。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出对敌策略。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士族出身。年轻的时候,与王羲之十分要好,经常在会稽东山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很有名望,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在东山隐居,不愿出来做官。
谢安到了40多岁的时候,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在东山隐居,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仕称为“东山再起”。
前秦强大起来以后,经常骚扰东晋北面的边境。为此,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封谢玄为将军,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防守边境。
谢玄是个文武全才的人。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整顿军队。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投到谢玄的麾下。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武艺高强,打仗也特别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部队。后来这支经过谢玄和刘牢之严格训练的人马,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又叫“北府”,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北府兵”。
东山携妓图 明 郭诩
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故后人多以“东山”称之。此图即描绘谢安东山携妓游玩之事。
这次,面对苻坚的百万大军,谢安决定自己在建康坐镇,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总指挥,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8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5000水军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谢玄手下虽然有勇猛的北府兵,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10倍,敌我兵力对比悬殊,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想让谢安给他出出主意。哪知道谢安像没事一样连句嘱咐的话都没有,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
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到谢安家去,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谢安一见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自己建在山里的一座别墅去下棋。整整玩了一天,张玄什么也没探听道。
到了晚上,谢安把谢石、谢玄等将领召集到家里来,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桩都清清楚楚地交代一遍。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都神情振奋地回军营去了。
那时候,在荆州镇守的桓冲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派出3000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这里已经安排好了,你们都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回到荆州的将士向桓冲复命,桓冲忧心忡忡地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令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下大敌当前,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轻人去指挥。我看我们要大难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