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言为心声,洞察他人内心先要用心听(1)

语言和心理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人的心声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借助语言来掩饰。至于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说话的人是什么个性、有什么意图,都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看起来似乎很难,但也并不是全无章法可循,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内容、身体语言、语速语调、口头语等信号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暗藏的心理玄机。

听其言、知其想、量己行

语言反映人的内心,人的喜怒和心理活动都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人的语言能反映的心理活动有很多。例如:有的人喜欢在言谈中引经据典,说明这种人在内心对权威非常推崇;有的人在谈话当中过分使用恭敬的语言,说明他怀有很强的警戒心;有的人在说话时经常使用“我妈妈说”,说明这种人在思想上还比较幼稚;有的人会突然有意识地使用粗暴的言辞,说明他此时很可能希望在彼此之间占有主动地位;有的人即使和交情非常深厚的人交谈,依然非常客气、礼貌,说明其很可能在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自卑感;有的人无缘无故就会很小声说话,说明其个性方面有柔弱的一面或者是对于所言事物缺乏信心;有的人的谈话内容过于偏重自己,对于自己的家庭、事业等方面滔滔不绝,说明其有自我意识的倾向;有的人在谈话时故意把一个话题拉得很长且说个没完没了,反映出其害怕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有的人说话声音非常高昂,表示此人在性格中有任性的一面;有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消息,并且对于某些传闻非常感兴趣,表明其内心非常孤独空虚,缺少真正的朋友;有的人喜欢谴责上司或老板的过错,指责他们的无能,这种人通常在心中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

总之,每个人的言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其内心的起伏和变化。如果能做到听其所言,知其所想,进而衡量自己的言行,就能够把握语言的进退尺度,从而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福音书说:“听话要快,答话要慢。”希腊有句谚语:“人有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是叫人要多听而少说。”这些都是在总结了言谈当中的语言心理后得出的处世良言。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和人的心理之后,才能真正成为言谈中的智者和掌控者。

所以,无论你是一个语言高手,还是一个对语言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或者是一个本来存在语言心理障碍而想成为语言操控高手的人,都请从这一刻起开始通过交谈来掌握别人和自身的心理吧,去发现它、接受它、改变它、运用它,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领导者和心理操控者。

行为密语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正确的表达和倾听方式,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除此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当你掌握了说话的艺术时,你就可以很好地与人交流,从而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找到“珠玑诤言”后面的真相

生活中,碍于情势、面子等,人们往往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说很好,可能心里却认为不值一提;他说还可以,说不定心里已经打了100分;他说不满意,其实并非真的不满意,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那么,这些“珠玑诤言”所蕴含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无论你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你确定吗?”“真的是这样吗?”对方都不可能会改变最初的话。想要知道对方的心里话,不用点技巧怎么行呢?

人类的心理大都会遵循这两个规律:一是一致性,即人类有“想法连贯一致”的需求。二是期望,即在没有心理防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依照他人的期望行事。因此,如果你怀疑对方的“珠玑诤言”与其内心想法的一致性,不妨将这两个规律技巧性地用上一用。

具体到实例,例如针对第一种情况,即使你觉得他说的不是真心话,也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他在骗人,与他争辩;也不要反复地向他确认,以奢望他改变初衷、说出真心话。这些不仅不能让对方跟你说掏心话,而且还会坚定对方不说真心话的决心。

心理学家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赞同他,与他保持一致的观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打消对方的心理防御,为接下来的“暗渡陈仓”做好准备。“暗渡陈仓”的具体做法有二:其一,故意把话说一半,利用对方说话连贯性的需求,让他不自觉地说出心里的想法,比如你可以说:“我也觉得很不错,不过这里似乎换一种会更好,还有……”其二,用希望把对方的话套出来,比如你可以说:“能获得你的认可真是太好了!不过我心里隐隐觉得似乎应该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却说不太明白。你是这方面的高手,不如你再帮忙看看吧!”这样一来,他就能自如地提出批评了,因为他觉得你在希望他这么做。

举一个例子:你与同事讨论你的新营销构想,他说他觉得你的想法很棒,但你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这样认为,或者认为他有更好的主意,只不过想藏起来,舍不得告诉你,怕你抢了他的风头。那么,你可以说:“你喜欢,那真是太好了!不过我现在担心的是经理们能否‘爱’上这个构想,不如你再给我点儿意见吧,以你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我的完美理论,双剑合璧的话应该就万无一失了。”相信,你会得到很好的建议。

有了这些技巧,你还会觉得别人“珠玑诤言”后面的真相扑朔迷离吗?先认可对方的观点,即使你知道那未必是真实的,与对方站到同一战线上,打消对方的心理防御和疑虑,然后再技巧性地提问、阐述,让对方道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将“珠玑诤言”后面的真相全盘托出。

行为密语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语言的魅力和蕴含的力量,这样我们就能提高与对方交流的效率了。但是对方所说的话,有时也未必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找到对方话语中的真相就格外重要了,只有发掘了对方说话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加有利于我们做出自己的决定。

从说话的声音判断人的个性

“言为心声,声如其人。”语言与心理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声音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化。一个人的个性如何,是可以通过其说话声音反映出来的。不信的话,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发声习惯或家人亲友的说话声音,看看是否能印证“声如其人”这条奇妙定律。

1.说话声音急促、语速很快的人通常性子很急

这类人为人一般很热心,非常重视朋友间的友谊。其做事速度和说话速度成正比,属于雷厉风行的类型。这种人大多记忆力不会特别好,对于烦恼的事更是很快就会忘记,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是个乐观主义者。和这种人相处通常会比较轻松。

2.说话声音沉稳温和的人通常个性比较压抑

他们通常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这种人通常较有主见,对人、对事、对物有自己的看法,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他们一般比较独立,是“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处世哲学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所以,别看他们表面一派温和,但想通过言谈说服这种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说话声音沙哑的人通常属于强硬派

他们的个性一般比较强硬,甚至比较固执。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品味,除非他们自己愿意,否则不会轻易改变。同时这种人虽然固执且特立独行,但他们的思维却非常活跃,创意总是能领先别人一步。如果单从穿着打扮上来说,他们的每次出现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基本上属于“潮人”一族。

4.说话声音嗲声嗲气的人通常依赖心比较强

他们基本属于认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人去顶”的一种人。这种人比较喜欢群体生活,享受热闹的感觉,害怕孤独。虽然依赖心较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却也是个能说会道的社交高手。所以,尽管他们习惯依赖别人,但是听到他们嗲嗲的声音,别人也是很愿意为之效劳的。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诸多先天和后天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说话的声音伴随着一个人个性的成长而逐渐明朗化,也越来越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声音去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彰显自我的个性。就如每件商品都有商标一样,让声音成为展现自我个性的独特“商标”,让人们听到这个声音就想起这个人,这便是对声音标志的成功运用。例如,能在美女如云的演艺圈脱颖而出的台湾第一名模林志玲,就是以她嗲嗲的声音作为最主要的标志的,嗲就是她的“商标”。她就是能让你记住,无论你喜不喜欢。同样,杨坤和阿杜等歌手也是以沙哑的嗓音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歌迷的追捧而走红歌坛的。

声音虽然只是一个媒介,但是它所传达的信息却是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人的个性可以通过声音来反映,个性的声音同样可以让人铭记一个人。你可以通过声音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声音树立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这就是声音与心理的玄妙关系。仔细聆听身边每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这不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你掌握别人心理、展现真我个性的一门艺术与技巧。

行为密语

声音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同时也能够反应出一个人的心理。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从这个人的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中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的大致性格,这样我们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就可以摸清这个人的脾气,双方就可以很好地发展友谊了。

口头语也能透露一个人的心理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这样的口头语,如“嗯嗯”、“讨厌”、“烦死了”、“真没劲”、“对对对”等。口头语是一个人的某个习惯的表达方式,这些口头语有的谦虚委婉、有的傲慢主观、有的激进焦躁,总之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特色,因而也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口头语反映的是人的内心对某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对外界信息经过心理加工后的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在出现一些类似的情境时便会脱口而出。口头语是人的一种下意识的心理表现,它不仅反映了使用者当时的情绪和心态,同时其个性和心理倾向也能从中看出端倪。

1.喜欢使用“应该、一定、必须”的人

这种人通常都非常自信,他们一般为人冷静,做事理智。他们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也相信这些话会被别人认同,相信自己能够说服对方。很多担任领导工作的人容易产生这样的口头语,很多时候这些口头语反映出他们的做事风格和潜意识的主导作用。

2.习惯说“老实说、说真的、不骗你”的人

这种人往往害怕别人会误解自己,他们的内心往往有急躁不安的成分。对于别人对自己所发表言论的评价十分在意,希望得到听者的信赖和认可,所以才会一再用“不骗你”来强调其所说事件的真实性。

3.常常把“可能、或许、大概”挂在嘴边的人

这种人的自我防卫意识非常强,他们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他们用有所保留的语气为自己准备好退路,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采取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这种人待人处事一般都很冷静,人际关系一般都很好。

4.总是以“听说、听人讲、据说”开始发言的人

这种人一般见多识广,但缺少决断力,他们使用“听说”之类的词语为自己的发言留出伸缩的余地。这种人一般处世圆滑,在做事时会随时为自己准备好台阶,但也因为不够决断而常常出现矛盾心理,影响自己的判断。

5.话里总是带有“嗯、啊、这个、那个”的人

这种人的口头语是由于词汇量较少或者思维较慢造成的,他们需要通过这些语气词的穿插和停顿为自己组织语言预留足够的时间。因此,习惯使用这些口头语的人不是反应比较迟钝就是为人比较有城府。这种人往往害怕说错话,因而采用此类口头语进行间歇性思考。

6.习惯使用“但是、可是、不过”等转折词语的人

这种人大都有些任性,使用这些转折性词语常常是在为自己或某件事做辩解,具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但是,这种任性通常又是比较温和的,它会显得比较委婉,不至于因为断然的否决而让人有冷漠感。所以,在人际交往和公共关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辞令。

7.常说“郁闷”的人

这种人未必就是真的郁闷,多数情况下这个词语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心理变化快,通过这种看似消极的口头禅来为自己倒倒苦水,让心理有一个得以舒缓的通道。因此,这句口头语经常能从忙碌的都市白领嘴里说出来。

8.爱说“这下完了、这下死定了”的人

这种人通常是学生,在考试过后尤其能听到这样的话。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他们使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出某种积极的适应性的改变,使自己更加容易接受不好的结果,在不幸的事情发生前通过口头上对恶果的强化,一定程度上能从心理上减弱伤害可能带来的巨大紧张感和痛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