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全知道(彩图精装)
- 梦远
- 367字
- 2024-11-01 05:45:00
蒙学
“三百千”之首的《三字经》有哪些特点?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现在有多种说法:一、宋末区适子。二、明代黎贞。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第四种说法则被大多数人认同,即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年),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学者夏之翰、贺兴思等均考证《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
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1720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该书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百家姓》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收录姓氏498个,其中单姓436个、复姓62个。
《百家姓》是中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之一。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极广,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
《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千字文》有哪些独特之处?
《千字文》顾名思义,它是把1000个字连在一起的一篇文章。
《千字文》编纂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至今已经有近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擅长文学,还非常喜欢书法。他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并教散骑侍郎周兴嗣按照四言韵律的形式,把这1000字组成一篇文章,称为《千字文》。据说周兴嗣是在一夜中,将1000个字编纂成文的,第二天,雄鸡唱晓的时候,周兴嗣竟然须发皆白,可见他思索之艰难。
《千字文》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千字文》问世一千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久远的将来。《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
宋徽宗疏于国事却擅长书法绘画,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皇帝。他的草书千字文在历代名人所书千字文中也堪称精品。
启蒙读物《弟子规》有哪些特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1662—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一书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符合封建伦理,尤其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引导。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堪称学童们的生活规范。
为什么说“读了《增广》会说话”?
《增广》即《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其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典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声律启蒙》对儿童掌握声韵格律有些什么帮助?
《声律启蒙》由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撰,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读起来如唱歌一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模仿《声律启蒙》的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幼学》即《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民国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
为什么说“读了《幼学》走天下”?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龙文鞭影》是怎样的一本启蒙读物?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所谓龙文,指的是古代一种千里马,据说它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便会奔跑驰骋。以《龙文鞭影》为书名,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司马迁、诸葛亮、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
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2000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方便儿童记忆。
▲《龙文鞭影》书影
《龙文鞭影》内容均为四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且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这个版本不但详细注释了每个典故,还为其中的一些典故配上了插图,更适合幼童阅读。
《五字鉴》对幼童学史有哪些帮助?
《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妥注》,为明代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
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喜爱,并成为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且被称之为《五字鉴》。
据清人翻刻者邹梧桐所说:“有明李廷机先生,胸罗全史,手著《鉴略》,自皇古以乞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小目,俾读者开卷了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赓扬一堂;更可喜者,句调叶律,有类诗歌,与人可诵可读,一部二十一史之要领也。”
启蒙读物《小儿语》有些什么特色?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所撰。吕得胜,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期。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着手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终成此书。
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得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分,也提出了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笠翁对韵》对幼童学习有些什么帮助?
《笠翁对韵》由明末清初的李渔编撰。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他仿照《声律启蒙》写了一本旨在作诗的韵书,被称为《笠翁对韵》。
该书内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入唱入吟,十分优美,对加强初学者语音、词汇、修辞方面的训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