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全知道(彩图精装)
- 梦远
- 451字
- 2024-11-01 05:45:00
国学名人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然而,历史上关于三皇五帝却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这种说法认为泰皇最贵。另一种说法提出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古人认为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或燧人、伏羲、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可见伏羲和神农占有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分歧较大。
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有种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个人。后来有人认为“五帝”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另外,还有炎帝、高辛等人也被列为五帝之中。五帝主要是指传说中原始社会里杰出的部落首领。
多数人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是“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该说法大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三皇:伏羲、黄帝、神农
此为河南焦作影视城中的三皇雕像,从左至右依次是伏羲(教人畜牧)、黄帝(管理军政)、神农(教人稼穑)。
尧帝有哪些功绩?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70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13岁辅佐挚,封于陶地,15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18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
▲尧帝像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在田边听到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著名的《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他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他听说舜非常贤明,便微服私访,来到舜居住的历山一带,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带着舜在尧的文庙祭拜了先祖,此后,舜开始代行天子之政。
尧立70年得舜,3年后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28年后去世。
舜帝有哪些功绩?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几次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由于舜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很高,无论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不久,在他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尧年纪已高,要选继承人,大家都推举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派人侍奉其左右,观察其德行,并让舜管理百官,观察其能力。经过考查,尧发现舜是个难得的贤才,就禅位于舜。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时、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
舜任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后稷主持农业,掌管农业;命契为司徙,掌管教化;命皋陶为司法官,执掌刑法;命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林;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命夔为乐官,执掌音乐和教育;命龙为纳言,负责传达命令,收集意见;等等。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根据三次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提升或罢免。经过这番整顿,官员职守分明,建立了辉煌的业绩,百业由此兴旺。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称为“零陵”。
▲尧舜禅位图
大禹有哪些功绩?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是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
传说禹为“黄帝之玄孙”,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
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做助手。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以疏导为主。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自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禹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像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
商汤有哪些功绩?
汤是帝喾之子契的14世孙,商族第15代首领,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太乙、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等。商族原来是活动在夏朝东边部落,因汤施行仁政,爱护百姓,深得民众的拥护,周围的一些小国慕名前来归附,商族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当时,夏王桀残暴无道,王朝内部动荡不安。汤趁此时机开始取代夏的计划。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帮助下,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之后经过11次的出征,先后灭掉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汤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于鸣条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
▲商汤像
周文王有哪些功绩?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周侯、西伯、姬伯等都是对他的称呼,文王是他死后追封的尊号。
周文王原为商朝的诸侯,位居三公,封为西伯。他是一位礼贤下士、尊老爱少的统治者,因不满商纣王暴政,被拘于羑里。《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记载他被拘时的作为。文王归周后,不断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灭掉周围的小国,势力日增。至姬昌去世,周已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当时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也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论语》中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董狐“秉笔直书”是怎么回事?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生卒年不详。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钱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赵盾,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国都,继续执政。
太史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作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孔子为什么对管仲推崇备至?
管仲(?—公元前645年)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而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
管仲少时丧父,家庭生活贫困,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经营商业,为后来辅助齐桓公经济富国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后来管仲从事政治活动,曾支持公子纠与小白(即齐桓公)争夺君位。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力荐,不计前嫌,拜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在政治上,管仲推行君主、二世卿共同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还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规定了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对外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针以建立霸权。在经济上,管仲主张发展经济以富国强兵,进行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等一系列经济改革,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管仲的改革实质上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成效显著,对整顿齐国内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曾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收录在《管子》中,该书共24卷,85篇,今存76篇。
▲管仲像
我们为什么尊孔子为“圣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的始创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蔡、楚、宋等国,致力于宣扬其政治抱负,回复周代时的礼乐,但终究未能成功。后来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经68岁。此后,他潜心于讲学和著书,为民间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并撰写了《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大事,并借此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论,去粗取精地摘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论语》,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为什么被尊为“亚圣”?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鉴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奉其为“亚圣”。因此历史上总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论,提及儒家,必说“孔孟”。
孟子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广招弟子,并且到各国游学,宣扬他的“仁政”、“王道”等主张。他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拜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与礼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唯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最后也未能成功。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著书,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为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分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大多保存在这七篇当中。
荀子的儒家思想有哪些特别之处?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上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出入很大。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家。他的思想都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等多国,后来,在兰陵安居下来,一直到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从事教书与著书的工作,历史上著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在这时候的学生,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照单全收。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发挥,并提出了“性本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为什么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据《史记》记载: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识渊博,目睹了周王室的衰微后,便弃官西去,抵达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这里说的“五千余言”其实就是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骑牛图 明 陈洪绶
为什么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
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
庄子早期曾在蒙地做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他生活清苦,却淡泊名利,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随即终身不再出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一生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然而却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全书十余万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主要是用来攻击孔子的言论,从而辨明老子的学说的。他的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韩非子有哪些成就?
韩非(?—前233年),姓韩名非,战国末年韩国人,出身于贵族,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他曾与李斯是同学,共同师从荀子。
韩非目睹当时韩国衰微,多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韩非痛恨朝廷不能修明法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没有实际经验好空发牢骚的人。于是他借鉴了历史的得失变乱,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著作面世后,秦王大加赞赏。后来韩非子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因为李斯的嫉贤妒能,使得韩非受到了秦王的猜忌,最终被李斯用毒药毒死。
▲韩非像
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人。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不但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商鞅是怎样实现自己抱负的?
▲商鞅像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也称为卫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得知商鞅怀才不遇,便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并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后,秦孝公下令于国中求贤能之人,于是商鞅西行进入秦国。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拒绝施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而对霸道非常崇尚,这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商鞅在秦国一度得到了重用,并在秦国推行了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较为彻底地革除了旧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迅速走上了强盛之路,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后来,因为商鞅的变法触及了贵族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受到了他们的陷害,最终死后被车裂。
秦始皇的功过应该如何评说?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暴君。嬴政出生在赵国,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的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华民族之传承,都有着重大影响。
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时十五年即告覆亡。
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对于其功过,我们应辩证地看待。
李斯的政绩有哪些?
李斯是秦代丞相,也是秦汉时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早年为楚国郡小吏,后来跟随荀子学帝王之术。当看到“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后,便在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因向嬴政献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大计,受到重用,拜为长史。公元前237年,大臣建议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官至丞相。他主张废分封,设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以小篆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销毁民间兵器,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诬陷为谋反,腰斩于咸阳闹市。
▲秦统一文字表
汉高祖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
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登基后,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歌风台
汉高祖平定英布叛乱后,于归途中经故乡沛县,酒酣之时,有感于昔日亡秦灭楚的戎马生涯,欣喜于既成帝业,即兴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陪人于鸣唱处筑“歌风台”以纪念。
汉武帝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哪些贡献?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前87年),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之子。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前87年),其间,他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方的边患,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但他统治期间连年征战,损耗了国力,因此后世也批评他穷兵黩武。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有哪些?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构建“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合中国历史的官方哲学,对巩固汉代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桑弘羊推行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桑弘羊,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13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田千秋、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最终被处死。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有哪些开创之功?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都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颂。
▲司马迁祠
王莽是怎样篡夺汉室天下的?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朝的建立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公元8年—23年在位。
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去世后,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以其侄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其后推行了一系列改制措施,但其改制不但没有挽救西汉末年的危机,反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
张道陵为什么被道教尊为“祖天师”?
张道陵(34—156年),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据传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
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又闻蜀中民风淳厚,易可教化,便入蜀居鹤鸣山修道。
汉安元年(142年)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年),以盟威都功诸品秘箓、玉册、剑印付子张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123岁。唐天宝七载(748年)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中国道教发源地”碑
20世纪90年代立于鹤鸣山。
王充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
王充(27—约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也非常著名。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提出“元气”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基础,人也是由天地之气而形成的,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此外,王充还反对有神论,认为人的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王充曾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儒家古是今非的观点,提出“汉高于周”的历史进步观点。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今仅存《论衡》。他的思想对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发明家。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的故事亦为世人所歌颂。
▲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娴熟韬略,学识渊博,兼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多谋略,善巧思,曾革新“连弩”,造“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三分”。223年,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勤勉谨慎,事必亲躬,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227年,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名士何晏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晏(?—249年),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因晏父早逝,曹操纳晏母尹氏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之言。“美姿仪而色白”,犹如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晋书》称他“好服妇人之服”。服散,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娶魏金乡公主。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年)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倡导玄学,崇尚清谈,为玄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英年早逝的王弼有哪些成就?
王弼(226—249年),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24岁。
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其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论语释疑》等,颇有创见,为后世所重。
葛洪在炼丹和医学方面有哪些贡献?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葛洪读书很多,学识非常渊博。他曾经当过中小官吏,晚年在罗浮山修道炼丹,从事著述,直到逝世。他的著作共有200多卷,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对炼丹术很有研究。《抱朴子》中内篇《金丹》、《仙药》和《黄白》三篇,就是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名著。葛洪通过炼丹,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葛洪在炼丹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也比前人多得多。
葛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抱朴子》和《肘后急备方》中记载了不少植物药和矿物药的性能和功用,此外,他还在世界上首次记载了天花病,比西方早了500多年。
葛洪对吐纳术也很有研究。他说:“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这是一种以运气为主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对于后来医学中的气功疗法影响很大。
葛稚川移居图 元 王蒙
此图描绘的即是葛洪携众家眷移居罗浮山的情景。画面山重水复,高峰巍峨,谷涧潺潺。山脚板桥搭于水上,葛洪立桥上,头戴道冠,身着道袍,左手执扇,右手牵鹿,正回首望着桥下随行家人。前有二僮一卸担歇坐,一负箧绕山前行。山道盘曲环绕,从山脚伸至岳林深处。全幅构图饱满繁密,几乎不留空隙,用笔细密工匀,设色冷暖相间,丰富雅致,是王蒙山水画又一风格之杰作。
陆修静对道教有哪些贡献?
陆修静(406—477年)为南朝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424—453年)末,陆修静辗转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慕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为其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461年),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467年)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肃然增敬,躬自问道,咨求宗极。先生标阐玄门,敷释流统,莫非妙范,帝心悦焉”。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
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并强调“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组织措施。他还对道教经典进行了整理和分类,编撰了《灵宝经目》一书,并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此体系为后世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此外,他还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等,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
元徽五年(477年)卒,时年72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年间,封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有孙游岳、李果之等。
为什么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天地水三官大帝像 明彩绘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阳陶隐,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幼聪明异常,10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寇谦之对道教有哪些改革?
寇谦之(365—448年)为北魏著名道士,南北朝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其父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其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
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随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后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时宜的天师道旧制度及科范礼仪、道官教义等,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世称寇天师。
玄奘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历尽艰险,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回国后又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602—664年),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义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求学17年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唐太宗像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唐太宗(598—649年)即李世民,李渊次子,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李世民在位23年(627—649年),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兼听纳谏,视民如子,不分华夷,海纳百川,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世誉“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时期之一。
李世民精于战法,善于运用骑兵,出奇制胜。临战身先士卒,统军驭将,恩威并用。对降将和少数民族将领,能竭诚相待,委以重任,被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高峰,还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他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
为什么说杨炎是唐代著名的财政改革家?
杨炎(727—781年),字公南,凤翔天兴人,别号小杨山人。杨炎是唐代著名的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倡导者。唐德宗时任宰相,在此期间,他将国家赋税从归皇帝私有、由宦官掌握的大盈库收归国库大藏库,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与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主持在全国施行两税法。他提出与西周以后的“量出为入”原则相对立的“量入为出”的财政概念;并主张“人无丁(丁男)、中(中男),以贫富为差”,作为两税法的课税基础,抛弃了唐代原来以人丁为征课标准的租庸调制,转而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是一项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是一个大突破。两税法还采用了以钱定税的原则,除谷米外,均按田亩计算货币缴纳,反映了唐代中叶货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大为简化了税制,便利了租税的征收,免去了税吏许多催索的苛扰,不但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而且也减轻了人民负担。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武则天(624—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且在位时颇有政绩,这在千年前的男权社会中难能可贵。她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谈论的对象。
武则天自幼聪慧好学,胆识超人。在父亲的栽培下,十三四岁就博览群书,通晓世理。
14岁时,武则天以俊美的长相被选入宫中,受封“才人”。良好的个人素质加上姿色娇艳,令唐太宗初很喜欢她,赐号“媚娘”。后来失宠,结识李治。
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武则天终于成为高宗李治的皇后。强劲的武皇后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唐末农民起义最重要的领袖是谁?
黄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初为盐帮首领,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反唐,黄巢在家乡与子侄起兵起兵响应,后二人分道扬镳。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兵败被杀,余部投奔黄巢,黄巢实力大增,自立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此后带领属下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曾四次渡过长江,两次渡过黄河,于中和元年(881年)攻陷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但好景不长,次年,唐军组织反击,黄巢决策失误,一路向东败退,于中和四年(884年)在山东被部下所杀。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滥杀无辜,史称“黄巢杀人八百万”。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以及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于熙宁九年罢相,此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像
宋太祖的功过应该如何分析?
▲宋太祖赵匡胤像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赵匡胤生平最大的贡献就是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使民众有了安定的环境,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统治时期,赵匡胤汲取了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削夺了武官的权力,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通过尊孔崇儒、完善科举、任用贤能、以法治国、发展生产等措施,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令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但他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积弱不振。赵匡胤在位16年,庙号太祖。
司马光有哪些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二十,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年间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资治通鉴》书影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物,二人虽然政见相左,但私交却很好,被后世引为美谈。
是谁开创了道教全真派?
王重阳(1112—1170年),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字,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年),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47岁时,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年),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大定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世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即全真七子。大定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至元六年(1269年)王重阳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年),进封为“重阳开化辅极帝君”。
王重阳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认为修道之根本在于修心,只要心地清净,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其著作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丘处机是如何将全真派发扬光大的?
丘处机(1148—1227年),金代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字通密,号长春子,后赠号长春真人。年十九出家于宁海昆仑山(今山东牟平东南),师王重阳。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
1220年,丘处机应成吉思汗征召,不远万里前往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进言“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被尊为“神仙”。从此丘处机所代表的道教全真派得到了蒙古皇室的扶持,显赫一时。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年),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1227年七月,在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一说灵州),终年66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年)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像
张载对理学有什么贡献?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是程颢、程颐的表叔,他们三人与周敦颐、邵雍并称为“北宋五子”。张载是关学的开创者,也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载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就此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
张载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他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与二程的“洛学”不同,张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他曾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认为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郿伯,从祀孔庙。《正蒙》一书是张载最后的著作,也是其一生思想的最高总结。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程颢
▲程颐
“二程”即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人祖籍洛阳,生于湖北黄陂,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二程”共同创立了“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其学说被称为“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在学术上,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
从此,“理”或“天理”被当作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被视为世界的本体。
“二程”认为人类社会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二程的“人性论”来源于子思、孟子的性善论。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二程儒学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朱熹(1130—1202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十八岁举建州乡贡,十九岁登王佑榜进士,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为官四十八年。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赐谥曰“文”(称朱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明朝通称先儒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十哲之次。
▲朱熹行书墨迹
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他还重建了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邀请了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讲学。
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他又将《论语》跟《孟子》,以及《礼记》一书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订为一部书,定名《四书》。《四书》遂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
朱熹发扬《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后世学者必宗的追求。朱熹的学说对中国影响深远,此后的各朝各代都以他的儒学理论为正统,道学家甚至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而他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也成为束缚中国人思想解放的精神枷锁。
陆九渊的“心学”是怎么回事?
陆九渊(1139—1192年),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邀请陆九渊、朱熹等人参加“鹅湖之会”,会上陆九渊雄辩滔滔,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说简略空疏,而陆九渊则指出朱熹的学说支离破碎。双方最终不欢而散。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明代王守仁将陆九渊的“心学”发扬光大,被学界称为“陆王学派”。
王守仁对“心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带兵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心学”,他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被学界称为“陆王学派”。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而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理论出发,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而主张“知行合一”。临终前,王守仁对自己哲学思想进行了简要概括,即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王守仁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且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蒋介石对王守仁推崇备至,曾改台北的草山为阳明山。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也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罗钦顺的“气学”又是怎么回事?
罗钦顺(1465年—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明朝哲学家、大儒。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是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被称为“江右”大儒。年八十三卒,赐太子太保,谥“文庄”。
罗钦顺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学”的创建、对佛学的批判,使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与地位。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对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罗钦顺的态度是批判。对于程朱理学,罗钦顺的态度是部分扬弃,用理气为一物修正了朱熹理气二分的理气论。罗钦顺晚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继承、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指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穷心中之理。主张“资于外求”,达到“通彻无间”、内外合一的境界。
明中期许多学者都曾与罗钦顺通信讨论过学术问题,王阳明和罗钦顺在不少学术观点上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而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也曾在“良知”、“格物”等问题上和罗钦顺辩论过。罗钦顺的思想远传日本,影响了日本德川时代一些著名哲人的思想。黄宗羲也认为罗钦顺“大有功于圣门”。
顾炎武有哪些学术成果?
顾炎武(1613—1682年),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世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留心于经世致用之学。对宋明所传心性之学深感不满。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顾炎武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内容,转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还倡导对经史进行严谨考证,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直接影响了清代中期的“乾嘉学派”,他甚至被视为此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这一观点激励了后世的无数仁人志士。
▲顾炎武的《亭林文集》
顾炎武被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此为晚清翁同龢所收藏的《亭林文集》,上面还有翁同龢的读书笔记。
为什么说黄宗羲是“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今黄埠镇)人。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的父亲是东林党人,被阉党所害,后来他又组织复社与阉党斗争,清军南下时,他曾组织乡勇抵抗。此后隐居讲学,康熙曾屡次征召,皆不应,后参与《明史》编纂。
黄宗羲学识渊博,大凡天文、历算、音律、经史百家、释道、农工等无不深究。治学以捍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他反对朱熹等人“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对君权的绝对提出了质疑,有的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黄宗羲的著作有《明夷待访录》、《行朝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其中《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
“船山先生”王夫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年)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洞窟,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33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瑶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40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他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为什么说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像
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时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效卓著。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徐渭在书法方面有哪些成就?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胸有大志,但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曾入胡宗宪幕府,为抗倭大计屡出奇谋,后胡宗宪遭谗,他也受到牵连,甚至一度发狂。后来又因杀妻而入狱七年,出狱后游历塞外,教名将李如松兵法,并结识蒙古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晚年回到绍兴,以卖画为生。
徐渭中年学画,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故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他自己尤以书法自重。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墨花》九段卷等。
魏忠贤为什么被后人所贬斥?
魏忠贤(1568—1627年),原名李进忠。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累累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闯王”李自成是怎样由成功转而失败的?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八年(1635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时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再度反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李自成雕像
康熙帝有哪些文治武功?
康熙即清圣祖(1654—177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后被封为皇太子,继而即位为大清皇帝。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位61年。
康熙10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16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稳定了西南边陲;他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他讨伐准噶尔葛尔丹,更加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开创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康熙帝读书像
乾隆帝的功与过应该如何评说?
乾隆即清高宗(1711—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四子,1735—1795年在位。继位后,先后讨平西北、西南,抗击廓尔喀入侵,鼓励垦荒,颁布禁书令,迭兴文字狱,开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续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珅专权,日益腐败。而且他观念保守,推行闭关政策,并排斥科学技术,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颜元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知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主张读书的目的应该是“经世致用”,而非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1733年),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章学诚(1738—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章学诚对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53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嘉乾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的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阐发史学义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视方志编纂,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另有《方志略例》、《实斋文集》等。后人辑为《章士遗书》刊行。曾辑《史籍考》,志愿宏大,惜未成书,稿亦散失。
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哪些影响?
孝钦显皇后(1835—1908年),名叶赫那拉·杏贞,通称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满族,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像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元年(1851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三月,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1861年七月,同治帝载淳即位,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她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计杀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辅政大臣,开始垂帘听政。在外国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及云南、甘肃等地苗民、回民起义。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病逝。她立五岁的载湉为帝,两太后又垂帘听政,依靠洋务派李鸿章等一伙封建官僚,开办军事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残酷镇压人民反抗斗争。1889年二月,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自掌实权。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她又竭力扼杀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
1898年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下令屠杀义和团,并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74岁,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咸丰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死韦昌辉,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年)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次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后世为什么对曾国藩推崇备至?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因丧母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他因势在家乡创办湘军,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且世袭罔替,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在任上处理“天津教案”时对外国人妥协,致其声誉受损,两年后病逝,死后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谨慎,梁启超曾称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李鸿章何以招致身前身后骂名?
李鸿章(1823—1901年),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1847年中进士。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1863—1864年,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1901年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李鸿章开始着手操办洋务,设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发展近代工业、航运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888年,李鸿章着手创立北洋水师,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代表清庭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
李鸿章也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成为晚清的实力派。然而他甲午海战失利,又主持签署了众多不平等条约,因而招致身后骂名。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包括《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内的30多个不平等条约,这也是他招致身前身后骂名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外交失败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的落后,也不能全怪在李鸿章头上,他曾自言自己不过是大清破屋的一个裱糊匠而已。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张之洞为发展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主张?
▲张之洞
张之洞也是晚清实力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筹建了汉阳铁厂,兴办了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等,促进了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他还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留学,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