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全知道(彩图精装)
- 梦远
- 548字
- 2024-11-01 05:46:11
子
为什么说《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老子李耳所著。分为上、下两册,共5000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至今仍无定论,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的年代推算,其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等。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于1993年在湖北省出土,共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18篇。其中《老子》3篇,与今本《老子》存在一定差异。
《庄子》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奉庄子为南华真人。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2篇,今存33篇,分为三部分。内篇7部,外篇15部,杂篇11部。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纂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
细观《庄子》一书,书中多次提到老聃,的确谈无为无己之论,但是更多的是谈论孔子、颜渊之流,且不如前人所说讽刺儒家、肯定道家,而是将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从而成就了真正的庄学。庄子的学说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人人读来都会倍感亲切。书中的许多观点和见解,尤其是对待外物的智慧态度,完全超越了时空限制,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照样可以借鉴效法。
▲庄周梦蝶图 元 刘贯道
《庄子·齐物论》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外’。”“庄周梦蝶”在后世成为文人士大夫热衷表现的题材,上图人物线条高古,构图严谨,刻画了庄周闲适的情性。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墨子》在逻辑学、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墨子》一书是墨子(名墨翟)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71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53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文章,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
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24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20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书影
清光绪湖北崇文书刻本。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做过注释,可惜已经散佚。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荀子》一书反映了荀况的哪些思想主张?
《荀子》由荀子(名荀况)所著,现存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对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作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一书包含了哪些法家的思想主张?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涵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深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吕氏春秋》为什么被归为“杂家”?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12纪、8览、6论,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
由于《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传说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这是“一字千金”的典故。
《吕氏春秋》的12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8览,现存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6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不韦
吕不韦是秦朝相国,秦朝统一天下的功臣之一,《吕氏春秋》即为其召集门客而作。
《吕氏春秋》深得后人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但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资料价值,它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是哪一部?
▲晏婴像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
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洁、幽默风趣,人物对话富有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当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商君书》体现了商鞅的哪些变法主张?
《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共29篇,现存《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加上《群书治要》卷36引《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其次是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第三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有时也说厚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错法》篇说:“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去强》篇说:“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加重赏赐,减轻刑罚,就是君上不爱护人民,人民就不肯为君上而死。可见法家是重刑而轻赏的。
其四是重本抑末,反对儒术。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鬼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
《鬼谷子》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旧传鬼谷子王诩著,实为后人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该书成书于先秦时期,共有14篇,其中第13、14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应该如何运用谋略口才进行游说,才能控制作为强者的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鬼谷子》书中有大量的谋略术、知情术、决策术、游说术、用人术等,是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智慧之书,引导读者在社会竞争中“以智取胜”。直到今日,研读《鬼谷子》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张仪像
战国时期魏国人,和苏秦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
《公孙龙子》中最著名的两个哲学论题是什么?
《公孙龙子》是战国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公孙龙子》14篇,但现在只保存下来了6篇。第一篇《迹府》是后人搜集的有关公孙龙的事迹,其他5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
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
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上述的5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子》的注释本,有宋朝人谢希深的注本,以及清朝陈澧的《公孙龙子注》,近代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王启湘的《公孙龙子校诠》也可以参考。
《尹文子》的思想有些什么特点?
《尹文子》,战国时期尹文所著,旧列名家,今本仅1卷,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论的实际运用。其思想特征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尹文子》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其对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等关系的思考,颇值得玩味。文章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虽然不如“白马非马”有名,但是却很有趣味。主要版本有明《子汇》本、《诸子集成》本。新注本有历时熙的《尹文子简注》。
《六韬》为什么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今本共存6卷,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伪托之作,真实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今本《六韬》共分六部: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50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
《孙子兵法》为什么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13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权变创新的智慧。
▲孙武塑像
《孙膑兵法》的流传经历了怎样的传奇?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以致后人认为其实际上并不存在。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使这部古兵法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15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淮南子》保存了哪些上古神话?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此书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21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淮南子》一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黄石公三略》的军事思想有些什么特色?
▲黄石公
黄石公本名催广,秦末汉初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相传他曾在秦末出山授予张良兵法。《三略》即托名为他所作。
《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又称《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旧题黄石公撰。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学者一般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伪作,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认为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
此书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其最显著的思想特色是兼容博采: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儒家思想安天下,以法家原则御将卒,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形成杂取诸家之长而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且又独具特色的兵学思想体系。侧重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考察军事问题,注重论述治军御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
从此,《三略》取得了兵学经典的地位。此后,有很多学者为它作注解说,并对它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三略》之所以为历代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所高度推重的原因所在。
《法言》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法言》是汉代扬雄的学术著作。全书13篇,每篇为1卷,模仿《论语》写成。
《法言》尊重儒学,推崇孔子,认为离开“五经” 而好读 “诸子”,那就不能“识道”。它批评老子“捶提仁义,绝灭礼学”;庄周、杨朱“荡而不法”;墨翟、晏婴“俭而废礼”;申不害、韩非“险而无化”。但对老子“言道德”,庄周提倡“少欲”,邹衍主张“自持”,则持赞赏态度。
《法言》重视智,强调知识的重要;肯定“学”的作用,反对老庄“学无益”的观点;在人性论上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即“性善恶混”的观点,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承认历史是进化的,肯定改革的必要;批判关于神仙的迷信观念。该书在当时起了进步的作用,对桓谭、王充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说《论衡》是一部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王充的《论衡》书影
《论衡》的主要观念:1.以自然元气说,否定神学、天命。2.以自然元道观为基础,批判谶纬之学、天人感应等。3.以命定说讨论人性和社会哲学。《论衡》的主要内容:1.揭穿荒诞的迷信,排斥鬼神和禁忌。2.反对盲目的崇拜,批评夸张的记载。3.开厚古薄今之风,宣汉朝之德。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
《颜氏家训》为什么被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撰。7卷,共20篇。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之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其价值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誉其为“中国家训之祖”。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如颜师古、颜真卿、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留下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
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也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
《传习录》一书主要反映了哪位大哲学家的思想?
《传习录》是王守仁(即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均出自王阳明亲笔,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此卷另有两篇短文,阐发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为其弟子辑录,未经其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充满争议的“四句教”。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说《般若经》是佛教思想的奠基之作?
《般若经》佛教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般若类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印度案达罗王朝中叶(约公元1世纪中叶),般若类佛经就已问世,龙树时代(公元2或3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仅篇幅长短不同,其中心内容还是基本相同的)。最早传入中国的般若经是支娄迦谶在汉桓帝中平年间(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10卷。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观察事物时,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摆脱世俗认识的束缚,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
《般若经》在魏晋南北朝颇为盛行,并与同时期的玄学思想互相影响,互相推波助澜,以至在上层门阀士族阶层中更是风靡一时。《般若经》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后来形成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可见影响之大。唐代玄奘法师曾翻译六百卷本《般若经》。
《金刚经》主要讨论了佛法中哪一方面的智慧?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中智慧的音译;波罗蜜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金刚经》
此为唐代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之一,发现于中国敦煌,现存大英博物馆。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部佛教典籍?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佛教徒日常背诵最多的佛经之一。
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心经》。
《心经》的早期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为佳。后来唐代高僧玄奘也曾翻译《心经》,其语言简练,含义准确,备受后人推崇,也是后期流传的主要版本。《心经》是历代抄写最多的佛经之一,至今仍有欧阳询、赵孟 等书法大家的抄经墨迹存世。
《妙莲法华经》是一部怎样的佛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也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7卷28品,69000余字,收录于《大正藏》第9册。《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法华经》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不朽的价值,是自古以来流布最广的经典之一。
如果要了解中国禅宗史,应该阅读哪部书?
《五灯会元》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一说绍定(1228—1233年)年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禅师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年)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两个刻本。
“五灯”系指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唯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和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此“五灯”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
“五灯”共150卷。内容层见叠出,诸多重复。《五灯会元》与“五灯”相比,篇幅减少一半以上。书中对宋末之前著名的禅师“机缘”语录,均加综缀,删削不多。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所以元明以来,好禅士之流多藏其书,而“五灯”单部反而流通较少。
《五灯会元》的继作有明净柱《五灯会元续略》8卷;通容《五灯严统》25卷;文琇《五灯会元补遗》1卷等。
宣扬世俗生活也能修炼成佛的是哪一部佛经?
《维摩诘经》佛教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此经宣传世俗生活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受其影响,故取字摩诘。
维摩诘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但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成为菩萨,又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
《维摩诘经》集中讨论不二论。《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的思想,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
▲《维摩诘居士论法》壁画
《六祖坛经》是一部怎样的佛学著作?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亦作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六祖慧能
慧能是禅宗三十三祖、东土禅宗第六祖,他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五祖弘忍衣钵,《坛经》即记录了他的言教。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六祖坛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这时《坛经》开始外传,俗称《六祖法宝记》。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的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佛性本有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认为“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法苑珠林》在古代佛教史的研究中有些什么作用?
《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100卷。唐代道世法师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
全书分为100卷668部,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共计400多种,其中有很多今已不存之经典,如《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西域志》、《中天竺行记》的引文,是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和地理沿革的重要资料。又因为其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故使用极为方便。其引用之文并非照经文抄录,而系录其要义。因而保留了很多古代佛教的流传史料,是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的一部书,在宋朝被编入《大藏经》。
《黄庭经》对道教养生术有哪些发展?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分为《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但因中经出现较晚,所以一般不将之纳入《黄庭经》。据现代人考证,《黄庭经》大约成书于魏晋,与著名女道士魏华存有着一定联系。在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中,他所抄写的经书就是《黄庭经》。
《黄庭经》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泥丸百节皆有神”),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同时还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如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认为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也讲述了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如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等。还强调了恬淡无欲的思想,主张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
《抱朴子》对道教炼丹术有哪些发展?
《抱朴子》是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书中论述了宇宙本体、丹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了各种方术的学习及应用等内容,强调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
《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李八百炼丹图》
炼丹是道教的标志性活动,《抱朴子》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被后世炼丹道人奉为圭臬。
《太平经》包含了哪些道教的思想主张?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按十天干分为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1卷。近人王明据有关资料辑校补遗,撰成《太平经合校》一书,大体可见原书旧貌。
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多巫觋杂语”。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都受此书影响。
《太上感应篇》是一部怎样的道家经典?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1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30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2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钤经》、《道戒》和《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引的《易内戒》、《赤松子传》和《河图记命符》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1200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与人有关系
《云笈七箓》对道教研究有些什么意义?
《云笈七箓》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年)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箓》。
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
《云笈七箓》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