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的争论说

16世纪末荷兰学者麦卡托依据人类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并结合地理大发现,绘制出一张世界地图,是人类第一张绘制完整的世界地图,由此,人们对地球表面的基本地理状况有了比较准确的概念。许多人还因此对大陆形状产生了兴趣。自古以来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就是这样分布的吗?这种分布的形成过程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1910年,30岁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生病住院。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对着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出神。突然他发觉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而且非洲一边的海岸线与南美洲一边的海岸线凹凸相对,看上去就像一张被撕成两半的报纸。一个美洲与非洲原来连在一起的念头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不过,他当时没有去深究这个想法。

直到1911年秋,他从一个学术刊物上得知,美洲与非洲的某些生物是同种的。这个学术刊物还推测在两个大陆之间有陆桥连着它们。这大大启发了魏格纳。他全面阅读了当时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著作,经过仔细思考,他认为陆桥说是没有根据的。他推测美洲与非洲原本就是一个大陆,后来由于美洲向西移导致两者分开,才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地理格局。为了证实这一想法,他从古生物学、地质学、古气候学等多方面着手,深入研究考察,结果发现大西洋两岸在对应的位置上有着对应的山脉、物种以及矿产。1912年魏格纳发表论文,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三年后他出版了《大陆与海洋的起源》,这本书引起了地质界的轰动。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距今2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世界各大陆是彼此相连的,即全球只有一块名叫“泛大陆”(又称联合大陆)的原始大陆,泛大陆周围的汪洋大海被称为“泛海洋”。后来到了中生代,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原始大陆被分成若干块,这些分裂出来的大陆块形成彼此分隔的大陆、岛屿。具体地说,美洲脱离了非洲和欧洲慢慢向西漂移,越漂越远,这样,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大西洋;非洲原来有一半与亚洲相连,在漂移过程中,它的南端沿着顺时针方向略有转动,渐渐与印巴次大陆分离,在其中间便形成了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则各自脱离了亚洲和非洲向南移动,分别形成了现在的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大陆板块的漂移奠定了现今海陆分布格局的基础。当然,各大陆可能还会继续漂移,使将来的全球海陆布局与现在又大不相同。

麦卡托像

麦卡托(1512~1594),荷兰人,16世纪伟大的地图学家,1585~1589年出版了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和希腊等国的地图集。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这个新学说存在种种疑问,而且这一学说也没有解决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问题,因此,地质界广泛抨击魏格纳的新思想。大陆漂移说没几年就销声匿迹了,人们也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

随着海洋地质研究和古地磁研究的深入,20多年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又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重新获得生命力。1954年,研究古代地磁学的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找到了大陆位移的直接证据。1961年,美国人赫兹依据磁性条带是沿大洋海岭对称分布的这一新发现提出了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说。他设想大洋的海岭是新地壳的诞生地,地幔中不断地从海岭当中的裂缝里流出来的物质凝结在海岭两边,使海岭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的运动方式。赫兹还认为,迄今为止这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例如大洋底部的运动还处在这样一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中。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提出“板块构造理论”。他将全球分成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6大板块,地球板块的运动是引起大陆漂移的主要原因。1968年,法国人勒皮雄提出,20来个大板块组成了地球的外壳,但只有上面的6大板块是最基本的。由这个板块构造理论可以推知,整个地质时代,在地壳的不断变化中,载着大陆的板块都在不停地运动。

后来,大陆漂移学说不断得到现实中更直接、更有力的证据支持。1984年5月21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5年来一直在十多个国家测量大陆漂移情况,他们通过激光和射电望远镜取得丰富的资料,研究发现:大西洋宽度每年扩大1.52厘米;加利福尼亚南北两部分处于不同大陆板块,它们以每年60厘米的速度相互挤压;夏威夷和南美洲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在靠拢,而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则以每年1.02厘米的速度漂离。科学家们认为,这些事实准确无误地证实了大陆漂移学说。这样,大陆漂移学说被继承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一理论仍不断提出质疑。如一些科学家就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大陆漂移假说”以及相似的“板块构造说”是以地球体积和地表总面积固定不变为前提的,是从对地壳变动的认识来分析问题的,因而有许多疑点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