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全解道德经(彩图精装)
- (春秋)老子著 任犀然主编
- 2818字
- 2020-06-24 16:09:52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②,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①若:作“乃”字或“则”字讲。②所以:可译为“……的原因”。
【译文】
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了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于他。
【解析】
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这两句是《道德经》里经典的语录,老子对宠辱、进退均有独到的见解。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成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代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八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形成的。因而中国人便有“龙的传人”之说。而“辱”字的构成则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道”。如此说来,“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
人作为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因为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恭维和赞许时,心里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的,因而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以之为荣,看重;大患,极强的忧虑;若,如。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在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但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事过境迁之后便成过眼云烟。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老子还对上述观点作了解释:“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就是说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如同重视生命。什么叫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失宠也令人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有身,就是心里还存有自身的利益;为,因为;及,如果;无身,无自身利益之念。为什么世间常人会存在这些普遍的弱点呢?老子又对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认为,世间常人之所以总是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并且为自身利益而患得患失;就是因为常人身上缺少精神追求,老子没有直接告诉人们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是什么,而是用可当大任者和不能当大任者来进行对比,以此来说明人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追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而做个普通之人,绝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去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自第九章至此,老子讲的都是修德而非修道,其实,修道要比修德更高一个层次。修德讲求“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讲求“无之以为用”及“爱以身为天下”,而修道讲求的是纯粹的自然和无为。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于身外的荣辱得失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宠和功名利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外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才好呢?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因此,老子认为,没有必要视荣宠为宝贝,也没有必要视耻辱为洪水猛兽,两者没有必然的界限,并非势同水火,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如果善于正确对待,耻辱就会变成荣宠的垫脚石;如果不善于对待,荣宠就会变成耻辱的前奏。正确对待荣辱,就能豁达处世,不至于为荣辱所羁绊。
从政之道
◎不争之德——不贪恋权位的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总统,也是公认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迄今为止,在美国历史上的四十几任总统中,只有在南北战争中维护了美国统一的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获得的尊誉堪与华盛顿相比拟。
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出生于北美弗吉尼亚地区一个种植园主的家庭,家境并不窘困,但是华盛顿的童年也并不幸福,因为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华盛顿17岁时开始独自谋生,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通过刻苦的自学,培养了自己出众的才干。
华盛顿最早的职业是土地测量员,在20岁的时候成为了维农山庄园的主人。1756年,也就是华盛顿24岁那一年,英法之间为争夺殖民地而在北美地区爆发了战争,华盛顿在这场战争中参加了军队。尽管这次参军的时间并不很久,但这为华盛顿积累了最初的军事指挥经验。
27岁的时候,华盛顿与带有两个孩子的寡妇——玛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结了婚。卡斯蒂斯很富有,华盛顿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奴隶和一块幅员达60.75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弗吉尼亚最大的种植园主之一,不久,华盛顿又当选为弗吉尼亚下议院的议员。
当时的弗吉尼亚,属于大英帝国的海外领地,然而英国当局对待这块海外领地的态度可以说是极为偏颇的,殖民地的居民享受着二等公民的待遇,这招致了普遍的反感。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13块殖民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提升北美殖民地的税收,进行着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并且对反对者施行严酷的高压政策。英国当局变本加厉的恶劣作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反英事件此起彼伏。
1775年4月18日的夜晚,莱克星顿上空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同年7月,华盛顿当选为领导独立战争的大陆军总司令,这成为华盛顿在自己的人生中标志性的转折点。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的代表联合签署了《独立宣言》,这份宣言中声称:“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也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媾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这就宣告了一个全新国家的诞生,这个国家就是日后的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虽然已经发表,但是与原宗主国英国之间的战争却刚刚开始,美国走向独立的道路还很崎岖和漫长。华盛顿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率领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北美民兵与强大的英军展开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在华盛顿的带领下,北美独立武装克服了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得战争局面朝着越来越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1783年春季,立时八年的北美独立战争宣告结束,英美两国签署了和平协议。此时,华盛顿的荣耀可谓是无以复加,他的威望之崇高无人能比。而对于这个尊名赫赫的伟大的英雄,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期待。一部分军人担心和平时期到来之后,自己的利益会得不到保障,因而希望华盛顿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独裁式的军政府,甚至有人提出让华盛顿来做皇帝;而更多的人则希望华盛顿能够在新的时期继续领导大家来建设这个初生的国家。可在于华盛顿本人,则明确表示,一旦战争结束,自己将立即解甲归田,决不会因为谋求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华盛顿是这样说的,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交出权力的退职仪式上,国会议长作为代表,向华盛顿致予了这样真诚的赞美和祝愿:“您在这块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树立了典范。您将带着全体同胞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您的道德力量并不会随着您的军职一起消失,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子孙后代。”
辞职后的华盛顿回到自己的农场过起了平静的田园生活,这样的选择,看似轻易,而实则极为难得。只要随便翻一翻世界历史我们就会很平常地发现,有多少人为了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获得那尊光芒四射的耀眼皇冠,而争得头破血流,得到的人为了维护它而不惜采取一切办法,还没有得到的人则在觊觎之中可以不择手段地去谋取它。然而华盛顿却在自己的威望无可比及、取得最高权位易如反掌的情形之下,面对着绝大多数的人都难以抵御的巨大诱惑,轻轻地说了“不”。
四年之后,美国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这其中,华盛顿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不仅受邀参加会议,而且被公推为会议的主席。在华盛顿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杰出的政治才能的领导下,这次制宪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选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届总统,而担任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正是华盛顿。华盛顿不仅当选,而且是无异议地全票当选,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唯一的,此后,再也不会有任何一个总统会获此殊荣。由华盛顿来担任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对这个国家顺利走过初生期而迅速地成长和茁壮起来的最好的保证。华盛顿当然没有令美国人民失望,一个未来的超级大国正是在华盛顿的手中蹒跚着站立起来,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显现出那巨人般的身影。
1792年,华盛顿再次无异议地当选为美国第二届总统,而在第三届任期即将到来的时候,华盛顿坚定地谢绝了人们善意的挽留,毅然归隐田园。由此,华盛顿为美国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唯一的特例是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了四届,但是在罗斯福病逝于第四个任期上之后,美国宪法修正案就做了这样正式的规定,即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华盛顿对第三届总统任期的辞让可以说是这一规则的最早由来。
华盛顿身居高位,却对权力和地位无一丝的贪恋,两次从国家的最高权力宝座上平静而淡然地主动退下来,在这一方面,他是毫无私心的,然而他的光辉形象在美国人民的眼里却无人能及。华盛顿去世后,他曾经的伙伴、国会议员哈瑞·李曾这样异常凝重而又满怀深情地述说道:“他是一个公民,他是战争中的第一人,也是和平时代的第一人,也是他的同胞们心目中的第一人。”如果反观一下世界上其他具有类似情形的国家的建立情况我们会发现,由于领导者对于权力的野心,一个民主的政权很容易就演变为一个独裁专制的政府,而这会给日后的国家政局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使得国家政治长期地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可是在美国,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开国领袖是华盛顿,拥有这样一位伟大而无私的人物来做他们的开国领袖,是美国人民莫大的幸运。不为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华盛顿,也就没有今日的美国。华盛顿为美国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可他自己又是那样的恬淡谦退,他可以选择从历史舞台的中心悄悄地隐去,但是他不能够将自己那崇高的声名和那无比的感召力也一同隐去,华盛顿的英名将永远地镌刻在美国人民的心中,而他所具备的那种伟岸的精神也将在历史的星空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华盛顿身居高位而毫无私心,把国家利益放到自己利益之前,这正是做到了宠若不惊。
为人之道
◎超然荣辱——咸丰帝纵欲而亡◎
老子强调贵身,即只求生活的安适恬静,而不追求声色娱乐,这样的人才不可能因为荣辱毁誉而使自身受到损害,因而才可以担当天下的大任。清代的咸丰皇帝,纵情酒色,与老子“宠辱不惊”的思想背道而驰,最终也落得个暴毙的下场。
清代帝王大多勤于政事,即便是没有很大作为的,也能够自律,而咸丰皇帝则属清帝中的另类。咸丰一朝内忧外患严重,清朝早已是残垣破壁,咸丰帝却没有选择力挽狂澜,而是置国家臣民于不顾,一味逃避现实,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浑浑噩噩地结束了自己三十一岁的生命。
咸丰即位时,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861年,咸丰逃往热河承德避难,并死在承德。咸丰在位十一年,“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在夜里彷徨,一筹莫展,于是纵情声色,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咸丰初登帝位时,踌躇满志,渴望有番作为。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奕,不顾江山社稷,视黎民百姓为草芥,那么其父道光为什么敢把天下托付给他呢?其实另有缘由。道光生有九子,到了晚年,前三个儿子都已先他而去,而后面的儿子还小,五阿哥又过继给了别人,所以能够成为储君的只有四阿哥奕和六阿哥奕。六阿哥奕的才能远在四阿哥奕之上,事实上道光亦最钟爱奕这个儿子。但大位终归于奕,这其实都是奕的老师杜受田一手导演的结果。《清史稿·杜受田传》载:“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其实,奕对道光所说的这段话,就是其师傅杜受田传授的,道光见四阿哥仁慈,认为其可以治理好江山,遂把天下交托给他。
应当说,初登帝位的咸丰也曾壮怀激烈、踌躇满志,也想励精图治、重整河山,但因当时腐朽不堪的清政府早已摇摇欲坠,志高才疏的奕面对艰难的时局,确实有回天乏力之感,在心灰意冷之下,开始纵情声色,以麻痹神经,结果加速了大清帝国的崩溃,也让自己很快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其实,清代帝王的平均寿命为五十二岁,在历代帝王平均寿命排行榜上独占鳌头,除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等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帝王大多数重视养生之道,勤于锻炼身体,保持了骑射民族的光荣传统。清帝中寿命较短的几位,如顺治帝活到二十四岁,但是他最终是死还是出家一直存在争议;而光绪帝活到三十八岁,他与慈禧太后死亡时间相差仅一天,这里面也存在不可告人的秘密;另外一位年仅十九岁就死亡的清帝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同治帝继承了父亲好色的基因,在花街柳巷染恶疾暴亡。
咸丰帝素有咯血顽疾,但根据御医的建议,此病可以鹿血调治。当时京城为此饲养了一百多头鹿,供咸丰帝咯血发作时急用,咯血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由于他嗜酒如命,又纵情声色,哪里还有时间去过问朝政?
咸丰帝十分宠爱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名叫叶赫那拉玉兰,她就是日后搅得爱新觉罗家族不得安宁的慈禧太后。除了“兰妹妹”之外,其他有名有姓的后妃多达十五位,咸丰帝仍不满足,在位期间数次在满蒙贵族中选秀女入宫。除此之外,他还打破祖制,扩大范围选汉族人家秀女进京。其中比较得宠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谓之“四春娘娘”。
史书记载,清初的几代皇帝都严禁贩卖烟草及鸦片,到了咸丰父亲道光帝时期更为严格,可是咸丰帝不但不禁止鸦片,还带头吸食。吸食鸦片后的咸丰帝常常处于亢奋状态,开始无节制地纵欲淫乐。
《清代名人轶事》中记载:有一次,咸丰帝在圆明园召见大臣丁宝桢。丁宝桢由于来得太早,就被太监引入了一个小房间等待。丁宝桢等了很久也不见太监来叫,就起身四处转转,当他发现一个小茶几上摆放了一碟儿貌似“蒲桃”的“新鲜水果”,忍不住抓起几颗放进嘴里。时间不长。丁宝桢的下体发生了生理反应,当时正值夏五月,单薄的纱衣让丁宝桢越发难堪。丁宝桢此时吓得要死,只好装急性腹痛发作,佝偻着身体仓皇逃出。
这样的轶事不见得属于真实的历史,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咸丰帝吃春药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咸丰帝不仅好酒色,还喜欢自己配药治病。根据一位宫廷御医的后代回忆:咸丰帝在热河逃难时,惊惧交加,本就糟糕的身体一下子跨下来。本来有一些随行御医不乏医术高超者,但是咸丰帝历来有病都喜欢自己配药,他命令御医配什么药,御医只能遵从。使用自己配制的方子,咸丰帝的身体只能是每况愈下。由于紧张,咸丰帝经常失眠,稍稍睡着马上因为噩梦而惊醒,于是他只能靠纵酒来摆脱。
咸丰帝每饮必醉,醉了就耍酒疯,打骂太监,体罚宫女;醒酒后不免自责,自责过后又喝醉,醉了再度大闹。此时的咸丰帝已经酒精中毒很严重了,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急令御医煎制了三碗药汤,一口气喝光后便气绝身亡了。
咸丰帝贪恋女色,生活放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