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全解道德经(彩图精装)
- (春秋)老子著 任犀然主编
- 1854字
- 2020-06-24 16:09:52
◎第五章 多言数穷◎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④,不如守中⑤。
【注解】
①仁:仁爱、仁慈。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刍,野草。③橐(tuó)籥(yuè):古代的风箱。④数:通“速”。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解析】
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天地无所偏爱,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对此,老子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对待老百姓也要像对待刍狗一样。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鼓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修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从政之道
◎保持虚静——周厉王禁言与国人暴动◎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政令繁苛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不如保持虚静的状态。西周末年,周厉王为政苛暴,最终导致“国人暴动”,不但自己遭到驱逐,也使得西周的统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这一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
西周中期以来,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上周厉王的横征暴敛,倒行逆施,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夷王死后,周厉王姬胡继位,其时周王室国势衰微,诸侯不来朝见天子,戎夷环伺,贡赋减少,国库空虚,周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面对严峻的形势,周厉王认为其父周夷王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定以严酷的手段来震慑臣下。不久,就借故烹杀了齐哀公。周厉王又贪财好利,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脂民膏。有一个臣子叫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纷纷向厉王进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还让他来负责实行专利。
周厉王在位时,经常以严酷的手段来震慑臣下。
平民被断了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而周厉王不但不收敛,反而又派了一个佞臣卫巫监视百姓,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处死。厉王的高压政策,使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打招呼,只能互相使个眼色,整个都城气氛变得死气沉沉。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召公劝诫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就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周厉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堂堂天子,那些无知的愚民只能遵从我的命令,怎么能让他们随便议论!”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
周厉王的倒行逆施使得百姓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的一天,都城四郊的百姓自发地集结起来,他们手持木棍、农具作武器,从四面八方扑向都城的王宫,向周厉王讨还公道。周厉王听到由远而近的愤怒的呼喊声,忙命令调兵镇压。可是竟然没有士兵肯听从他的命令。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农,农民就是兵,兵就是农民。现在农民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这才知道大祸临头,但为时已晚,便匆忙带着宫眷步行逃出都城,沿渭水朝东北方向日夜不停地逃到远离都城的彘(今山西省霍州市),筑室居住了下来。百姓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因此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了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在大臣周公、召公的极力劝解下,集结到王宫中的百姓才渐渐散去,暴动暂时得以平息。根据贵族们的推举,周公、召公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公卿大臣共同商议,这种政体被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这一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前841)开始纪年记事,因此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的这一年,就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份记载的开始。
国人暴动有力地打击了西周王朝,动摇了其统治,西周很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后来又出现了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玩火自焚,西周最终为犬戎所灭。
周厉王承前朝积弊,不思革故鼎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反而变本加厉,加紧盘剥,使得臣民怨声载道,民心思变。最终民众忍无可忍,只好联合起来,以暴动的方式对周厉王的暴政作出回答。国人暴动不仅推翻了周厉王的残暴统治,也加速了西周的灭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政者只有以民为本,与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减轻人民的负担,才能获得民心,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周厉王下诏对山林川泽物产实行专利。
经商之道
◎归一大道——寓言故事两则◎
老子本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无为,告诫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贯彻这一思想,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大道,保持虚静,不做有违大道的事情。
春秋时期,有两户人家,一家住在齐国,姓国,十分富有,远近闻名;一家住在宋国,姓向,非常贫穷,无人知晓。一天,姓向的穷人听说齐国有这么一家姓国的人家很有钱,便专程从宋国跑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
姓国的富人告诉他说:“我之所以能够积累起这么多财富,其实是因为我很善于‘偷’。我只花了一年的工夫就不愁吃穿;两年下来就已经相当富足;而三年之后,我就土地成片、粮食满仓,成了方圆百里之内的大户。而在我富有之后,便向周围的穷人施舍财物,大家也都得到了我的好处。”
姓向的人听了便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致富方法了,还没来得及听姓国的进一步解释,便匆匆离开了。他以为姓国的致富靠的就是偷盗,他将姓国的所说的“偷”理解为翻越人家的院墙,撬开人家的房间,然后将自己能看到的,并且手又能拿到的东西,统统拿到自己家里,归自己所有。如此,便会快速致富了。他回家以后,到处偷窃。如此,过了段时间,他便被官府逮住了,人赃并获,他也因此被判了罪。这个可怜的人不但清退了全部赃物,而且还被判罚没收他以前积累的所有家产。这下,本来就穷的他这下彻底成了一个穷鬼。
姓向的想来想去,觉得是姓国的人欺骗了自己,最终导致了自己这个结局。于是他又千里迢迢地到齐国去,找到姓国的并责备他说:“你骗我,说偷可以致富,我按照你说的办法去做了,却犯了法,害得我连以前的家产也没有了!”
姓国的一听便哈哈大笑,问他道:“那你是怎么去偷的呀?”姓向的于是便将自己翻墙撬门偷盗人家财产的经过讲给姓国的听了,姓国的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地对他说:“哎呀,你怎么这么糊涂啊!你那天根本没弄懂我所说的‘善于偷盗’是什么意思,便急着走了。现在你仔细听着,我给你解释清楚。我们知道,天有四季变化,地也随着四季而产生丰富的物产,我所偷的就是这天时和地利呀。雨水霜露,有助于我庄稼的生长,山林提供我建造房屋的材料,湖泽的养殖供给我特产。我能够在陆地上‘偷’飞禽走兽,在有水的地方则‘偷’鱼虾龟鳖。而无论是庄稼和林木还是禽兽和鱼虾龟鳖,这些东西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原本并不属于我。我正是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自然界里获取财富,自然不会触犯法律,也不会有灾祸了。而那些金银宝石、珍珠宝贝、粮食布匹,却是别人积累起来的财富,你用不劳而获的手段去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当然便是犯罪啦。所以,你因偷盗罪而受到了处罚,只能怪你自己呀?”姓向的听了这番话,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再看另一则故事。
从前,在南美洲地区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要发财。在他的脑海中,最快的发财手段莫过于学会点金术了。于是他便投入自己仅有的金钱到炼金实验中。这样折腾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成果,而他则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吃不起,靠邻居们的施舍度日。一次,他听一个过路的人说住在某山里的一个智者会炼金术,于是他又燃起希望,生磨硬泡地跟人借来一些盘缠便出发了,去向那个智者学习炼金术。
几个月后,他来到了智者面前,诚恳地向其请教炼金术。智者听他讲述完自己的经历之后,便认真地说:“的确如人们所传言的那样,我已经学会了炼金术,但是,我一直并未能练出金子。”年轻人迷惑地问道:“那是为何?”
“因为炼金的材料还不齐。”智者答道。
“那么还差什么呢?”
“现在唯一缺的就是三公斤香蕉叶下的白色绒毛。而这些绒毛必须得是你自己种的香蕉上的。如果你能够收集到这个东西,到时我们便一块来炼金。”
这个年轻人一听,便高兴地回家了。他一回家,便立刻在自家已经荒废多年的田地上种上了香蕉。另外,为了尽快收集齐香蕉绒毛,他还开垦了许多新的荒地来种植。每当香蕉成熟后,他便小心地将白色绒毛刮下来保存好。同时,为了能生活,他也顺便将这些香蕉都弄到市场上卖掉了。结果,几年之后,由于卖香蕉,他的日子也逐渐阔绰起来了。一次,当他又一次从市场上带着卖香蕉得来的金币回家的时候,突然间领悟了智者的意思正是点化他通过劳动来获得金子。明白这个道理后,他更加勤奋地劳动,最终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翁。
这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中国,一个国外,其所要告诫人们的道理却是相同的,那便是要想获得财富,便只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而偷盗、炼金术则是代表了邪径,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使人遭遇到危险。进一步讲,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大道可走,舍弃大道,而走邪径,都是表面聪明其实愚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