獾类

獾类是一种体型短而粗壮的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第三纪时期,它们起源于亚洲的森林中(獾属则出现于大约200万年前),后来扩散到一系列广阔的栖息地中,其中包括开阔的平原、半沙漠地带和农耕区。比较原始的鼬獾属像其祖先一样生活在树上,而其他獾类则毅然决然地搬到了地面上靠挖一些植物的根部为食。

獾的名字就能反映它们的能力,“badger”这个单词来源于法语“bêcheur”,意思是“挖掘者”。普通獾、美洲、猪獾和臭獾有紧凑短粗的四肢,有长满肌肉的掌和长长的爪,这使得它们非常善于挖洞。另外,巽他臭獾(又称马来獾)前掌上的趾连在一起,爪的根部向后弯曲,看起来非常有助于挖掘。美洲獾也是技术精湛的挖掘者,当它们在开阔地上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在1分钟内快速地挖好一个地洞,使自己安全地藏到里面,并且在外面完全看不见它们。与此相反,那些更为原始的鼬獾属獾类的体重要比其他獾轻很多,躯体很长,反而与貂类很像。

为挖掘而“特制”的身体

体型和官能

所有种类的獾都生活在洞穴中,但是普通獾挖的洞穴特别复杂,可以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有些已经使用了好几百年。发现的最大型普通獾洞穴据估计有879米长的隧道,有129个入口。建造这个巨大的洞穴体系,需要一代代的普通獾接力地挖下去,总共约需要搬走62吨重的泥土。其他种类的獾的洞穴则比较简单。

所有种类的獾的面部都有醒目的颜色,普通獾的头顶有条纹,鼬獾属的面部则有古怪的颜色。至于为什么所有的獾面部都有些醒目的颜色,人们现在还不太清楚,据估计有些可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可以吸收太阳热量。獾在攻击猎物的时候,显得特别强壮有力和凶猛残暴。它们还能释放出一种刺激性的气味,这些特征可以使得它们的潜在敌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之后再碰到獾的话可能就不吃它们了。不过獾仍然是一些食肉动物的猎物:在泰国,猪獾是豹子的一种重要食物来源;普通獾以前可能是狼和熊的重要猎物,现在在一些森林地带仍然受到两者的捕食。

这是一只美洲獾,它正在从它的洞穴里爬出来。这种獾上半身为显著的红灰色,面部有白色条纹,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来。美洲獾分布在北美大陆,从墨西哥向北一直到加拿大南部都有。它们有强壮有力的肩部和长长的爪,使得它们非常精于挖掘。

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分布模式

獾是从一种长得像貂的动物进化来的,其祖先生活在亚洲的森林里。现在的鼬獾、猪獾和臭獾还像其祖先一样栖息在亚洲的森林地带,但是最为常见的普通獾对栖息地的要求则不高,因而现在分布很广泛。普通獾占领了巨大的地盘,从爱尔兰往东一直到日本,往南到地中海中的一些干旱岛屿,往北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俄罗斯的北温带北部森林地区,以及以色列和约旦的半沙漠地带,都有普通獾的踪影,甚至在一些城市的郊区也有分布。普通獾甚至到达了俄罗斯极北的环北极地区,在英伦诸岛的一些不连贯的落叶林和草原地带,普通獾的密度则达到了最高。与此相反,美洲獾更多地栖息在开阔的平原地带。

多样性的“饮食”

食性

除了美洲獾外,其他所有种类的獾都是杂食性动物,食物种类很多,包括各种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小型的脊椎动物、谷物、植物块茎。在英伦诸岛,普通獾主要吃各种蚯蚓,因此被人称为“吃蚯蚓的专家”,它们一晚上可以吃几百条蚯蚓。其他地方的普通獾主食有所不同,如在西班牙南部主要吃野兔,在意大利主要吃橄榄果。普通獾有长长的爪、厚厚的皮毛,它们也因此成为少数吃刺猬的动物之一,所以在普通獾分布比较多的地方,刺猬的数量就很少。当普通獾在搜寻猎物的时候,常常避免发出气味。

与其他獾不同,美洲獾是更为专门的捕食者,它们只吃穴居的啮齿动物,包括草原犬鼠、地松鼠和衣囊鼠等。如果某个地方的猎物非常丰盛,如在草原犬鼠的聚居地,美洲獾有的时候会与郊狼共同来捕食,而且看起来两种动物可以进行真诚的合作,可以共同获利。

美洲獾和普通獾有一种季节性的在体内储存脂肪的习性,这可以反映出它们在不同的季节获得的食物量是不同的。在温带地区,獾的脊椎和无脊椎猎物在冬季常常很稀少,它们就在秋天的时候捕食大量的猎物,并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当冬季基本没有猎物的时候,它们就主要靠秋天时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对于普通獾来说,这种储存脂肪的习性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控制的,甚至在一年四季食物都很充足的地区,还是要储存脂肪。在特别寒冷的冬季中期,美洲獾会进入一种蛰伏的状态,待在洞穴里不动,可以两个月不到地面上来。生活在英伦诸岛的普通獾并没有冬眠的习性,但是也变得几乎不动,可以在洞穴里待上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在欧洲北部特别严寒的地方,普通獾可以很长时间保持几乎不活动的状态。

贪吃的蜜獾

一提到蜜獾,人们就常常把它和一种小鸟联系起来,这种小鸟就是响蜜鴷。在搜寻蜂蜜的时候,两者常常一块儿出现。响蜜鴷非常善于发现野生蜂巢,但是它自己却无法打破蜂巢吃到蜂蜜,因此,当它发现蜂巢后,便发出有特色的叫声,以吸引蜜獾前来。当蜜獾来到蜂巢处后,它就等着蜜獾用强有力的爪捣毁蜂巢,当蜜獾吃掉蜂巢内的蜜扬长而去后,响蜜鴷就吃蜜獾剩下的蜂卵和蜂蜡。

在南非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地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蜜獾的食物种类很多,达到了59种,从很小的蜂卵到3米长的大蟒蛇都是其口中之食。蜜獾85%的食物是靠自己挖掘得来的,但是它们有的时候也爬到很高的刺槐等树上,吃掉猛禽刚孵化出来的雏鸟。沙鼠、蜥蜴和壁虎是蜜獾常吃的食物,而体型比较大的猎物,尤其是蛇类也占到了其食量的一大部分。

这项研究同时发现,其他动物也能从蜜獾有力的觅食活动中获得益处,如红脸歌鹰和前文提到的黑背胡狼。当蜜獾惊起啮齿动物或爬行动物的时候,这两者就会从一旁“杀”出,猛地扑向那些被惊起的猎物。蜜獾与这两者相比就显得无力,无法阻止猎物被抢走,最后,只能为它们作出“奉献”。但是另一方面,胡狼的幼崽和歌鹰的雏鸟则常常成为蜜獾的口中餐。

知识档案

獾类

食肉目

鼬科

所有的獾分属3个亚科——獾亚科、蜜獾亚科、美洲獾亚科,共6属10种。

分布 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栖息地 小片林地、大片森林、城市公园、花园,某些种类栖息在山区、无树或稀树大草原。

体型 体长最小的鼬獾仅有50厘米,最大的有1米,其他种类都在两者之间;体重最小的为2千克,最大的为12千克。

皮毛 体色为灰黑色、深棕色或浅棕色;所有种类面部都有条纹,有的背部也有条纹。

食性 吃昆虫、蚯蚓、水果、蔬菜以及各种小型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等。

繁殖 怀孕期3.5~12个月,包括延迟着床期。

寿命 人工圈养的可达25岁,野生的还不太清楚。

灵活的家庭组织

社会行为

大多数种类的獾都是极端的独行者,例如年轻的美洲獾一旦达到能独立生活的年龄,立即离开母獾,分散到各地。只有在交配季节,雌性和雄性才会聚在一起。雄性獾并不保卫自己的领地,相反,它们在很大范围内寻找可以交配的雌性。雌性獾的栖息地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合。在栖息地内,雌性和雄性可能有好多个不相连的洞穴,例如在一处7.5平方千米的栖息地内,一只雌性獾就可能有50个洞穴。

獾这种独立生活的特性可能来源于它们的祖先,但是普通獾却进化成了一种倾向于过群居生活的动物。那些生活在一起的普通獾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们会在领地周围布置各种气味标记,会为保护领地而和其他群的普通獾开战,因此,常常在领地周围爆发一系列冲突。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它们偶尔却容忍闯入自己领地的邻居。在一块领地内,生活在一起的普通獾大部分的相互行为是很友善的,它们互相为对方梳理皮毛,互相帮助做各种气味标记——互相梳理皮毛可以巩固和加强社会联系,在许多哺乳动物的群体中都有互相梳理皮毛的行为。在梳理皮毛的时候,两只普通獾会结成一对,一刻不停地互相梳理。但有时有些成员会违反“规则”,不为对方梳理皮毛,从而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另一方也会针锋相对。这种“不愉快”只需持续几秒钟,合作关系就会完蛋,当然,这种情况是不常发生的。在寒冷的日子里,2~3只普通獾常常挤在一个巢穴里睡觉。

普通獾之所以有群体,是因为幼崽长大后仍然待在它们出生的领地中。在英伦诸岛,80%的年轻普通獾从不离开它们出生的群体,这也意味着一个群体会不断地变大,甚至可以达到27只獾共同生活在一块领地中,住在同一个洞穴或几个洞穴里的程度。

普通獾过群居生活的原因现在还不太清楚,可能与天气和食物的供给有关。普通獾只在温带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方才结成群体共同生活,在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南部的西班牙等寒冷或干旱而且食物稀少的地区,普通獾则单独或成对生活,栖息地也很大,能达到4~5平方千米。与此相反,在食物丰盛的英格兰南部草地和林地,普通獾则组成一个个包含4个或4个以上成年成员的群体,领地面积也只有0.2平方千米。

普通獾在冬末的时候分娩,每胎产2~5只幼崽,通常为3只。这些幼崽要在地下的洞穴里度过它们生命中最初的8个星期。母獾之所以这么早产下幼崽,是为了让它们在食物丰盛的初夏季节能够独立生活,在下一个冬天到来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长身体,以降低在下一个冬天的死亡几率。

獾类动物分种介绍

獾亚科

有4属8种,分布在印度、东南亚、远东和欧洲。

巽他臭獾

臭獾属

分布: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北部的纳吐纳群岛;陆栖、穴居。体型:体长37~51厘米,尾长5~8厘米,体重1.4~3.6千克。皮毛:体色为深棕色或微黑色,头顶上有白色条纹并一直延伸到面部或者面部有白色斑块。

臭獾

臭獾属

分布:加里曼丹岛东北部的巴拉望岛和布苏安加岛;陆栖,穴居。体型:体长32~46厘米,尾长1.5~4.5厘米,体重3千克。皮毛:上半身深棕色到黑色,下半身为棕色;头顶处为浅黄色,有黑色条纹向后延伸,但是到肩部终止;口鼻部为灰白色;肛门周围没有毛发,皮肤为苍白色。保护地位: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列为“易危级”。

猪獾

猪獾属

分布:从中国北京地区向南到中国南部再到中南半岛、泰国、苏门答腊岛等地的森林地带;陆栖、穴居。体型:体长55~70厘米,尾长12~17厘米,体重7~14千克。皮毛:背部为黄色和灰色,耳朵和尾巴为白色,足部和腹部为黑色,面部有深色条纹并贯穿眼睛周围。

鼬獾

鼬獾属

有4种:印度鼬獾(又称大齿鼬獾),分布在印度、尼泊尔、缅甸;东方鼬獾(又称缅甸鼬獾),分布在爪哇岛、巴厘岛和东南亚其他地方;鼬獾(又称中华鼬獾),分布在中国(包括台湾岛)、印度阿萨姆邦、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地方;伊氏鼬獾,分布在加里曼丹岛。所有的种类都是陆栖,穴居。体型:体长33~43厘米,尾长15~23厘米,体重2千克。皮毛:上半身为苍白色到深棕色,背部有白色或微红色条纹,腹部为浅苍白色,面部有明显的黑色和白色斑块,有的有浅黄色斑块。

普通獾

獾属

分布:向北一直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及环北极地区,向南一直到巴勒斯坦,向东一直到伊朗、中国西藏地区和中国南部地区;陆栖,穴居。体型:体长67~81厘米,尾长15~20厘米,雄性体重12千克,雌性体重10千克。皮毛:上半身为灰黑色,下半身为黑色;头部到耳朵尖为白色,面部从鼻子到眼睛再到眼睛上方一直到耳朵后面有黑色条纹;雄性的颈部较宽较厚,尾巴较窄较尖,为白色或苍白色;雌性的尾巴较宽,颜色比较灰。

蜜獾亚科

只包含1属1种,分布在从非洲到西亚的地方。

蜜獾

蜜獾属

分布:非洲西部从南非到摩洛哥,东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亚洲从阿拉伯地区到中亚的土库曼斯坦以及尼泊尔、印度;栖息在林地和稀树大草原;陆栖、穴居。体型:体长60~70厘米,尾长20~30厘米,体重可达12千克。皮毛:上半身从头部到尾部为白色,有的时候为灰色或浅棕色,腹部四肢为纯黑色;年幼的蜜獾上半身为略带浅黄色或浅红色的棕色。

美洲獾亚科

只包含1属1种,分布在北美洲。

美洲

美洲獾属

分布:从加拿大的西南部向南到美国中北部再向南到墨西哥;陆栖,穴居。体型:雌性体长42~64厘米,雄性体长52~72厘米;尾长10~16厘米;体重3.5~12千克;雌性比雄性要小。皮毛:上半身为浅灰色到浅红色,下半身为浅黄色;从鼻子往上至少到肩部有白色条纹;面部、面颊有黑色斑块;下巴、喉部和腹部两侧的中间为浅白色。

过群居生活的普通獾,在一个群体内所有的成员都有近亲关系。这有时会带来一些麻烦,如在交配季节所有的成年雄性和雌性都要去邻近的群体中找没有血缘关系的交配对象,有些成员到邻近群体后就留在那里永不返回了。在少数几个地区内,雄性普通獾长大后会迁移出去,而且常常迁移到邻近的群体中,而雌性普通獾则终生待在出生的群体里。在另外一些地区,雌性和雄性幼崽长大后都要离开出生的群体,特别是年轻的雌性往往2只或3只组成小组结伴出去,而且有证据表明,它们到达一块领地后,往往取代原来生活在那里的雌性而成为新的“女主人”。

一只獾正在搜寻食物

在英格兰南部的栖息地,最多可能有4只雌性普通獾把幼崽放在一块共同抚养,而在更高纬度地区都是母獾单独抚养幼崽,这可能与可获得的食物量受到更多限制有关。普通獾的交配关系是非常令人好奇的,在一个发情期内,一只母獾可能与多达6只的雄獾交配。有的时候这些雄獾之间的敌意被限制在最小程度,它们可能会排队与雌性交配,有的时候还没轮到的雄獾会给轮到的雄獾梳理皮毛,好像在讨好它,有“加塞儿”的意思。普通獾的另一个使人感到好奇的地方是,在一个群体内,极难区分成年獾的社会地位,好像其地位都不固定。

普通獾的胎儿发育期真正开始于冬季的中期,那个时候,獾基本上停止各种活动而处于蛰伏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普通獾的生育周期比较特殊。普通獾有延迟着床现象,母獾可以选择在2~10月份的任何时候交配,但是胚胎的进一步发育则会延迟至冬季中期,然后胚胎才附着在子宫壁上进一步发育。美洲獾与其相似,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猪獾中。与此相反,在鼬獾属动物中,雌性很少在同一个时间生育,它们每年都可以生一胎,而且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有延迟着床现象。

由于普通獾和美洲獾的胎儿都在冬季中期开始发育,那个时候,母獾几乎不活动或正在蛰伏,因此,母獾自己和胎儿都几乎要靠母獾以前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新生幼崽的体型都非常小,幼崽与母獾的身体比例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几乎是最小的。例如,一只重9.5千克的雌性美洲獾产下2只幼崽,每只幼崽的体重都不超过100克,而其他哺乳动物则可能产下总重约1千克的幼崽。这表明獾在怀孕期的时候付出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在日后却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吃奶的幼崽要消耗母獾更多的能量,需要母獾比其他抚育幼崽的哺乳动物做得更多。这种在温带地区生活的獾,其生育策略与熊类很相似,熊科动物也是在冬天怀孕,生下的幼崽体型也很小。

短尾的巽他臭獾和长尾的鼬獾都生活在东南亚,其中在婆罗洲和爪哇岛的栖息地相互重合。鼬獾是体型最小的獾类,也是唯一的能爬树的獾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