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的情境教育探索之路(2)

当我把儿童带入特定情境中时,我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中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语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这就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是那样的鲜活,可谓“呼之欲出”。儿童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也同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这一段尝试,我觉得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喜欢作文了,有话可写了。他们作文再也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经常出现——

上作文课,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一个个还在埋头写着。我忍不住说:“同学们,该休息了。”

“不休息!”

“李老师我们不休息!”

“休息了会打断思路的。”

孩子们的认真执着让我心底发热,十分感动。

我清晰地记得三年级时,教完《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一组课文,我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海底世界漫游记》。孩子们一口气写了两节课,就是不肯休息,他们似乎真的飞到了大海深处,已经在和海星、乌贼,和大海龟在对话了,有的甚至还遇到了海龙王,碰上了美人鱼,有的还骑在大鲸鱼背上了……

我说:“你们该休息了,到外面活动活动。”他们异口同声喊着:“我们不活动了,我们还没写完呢!”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个刚满十岁的孩子习作两节课仍如此快乐地写下去,我想,毫无疑问,这是情感产生的巨大驱动力!孩子们作文时,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教室,你会发现他们中有许多人脸上浮着笑容。有一回,我偶然间问起其中一个学生:“写作文怎么笑眯眯的?”她脱口而出:“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个情景!”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既让孩子们得到休息,又不挫伤他们习作的热情。我说:“这样吧,课堂上没写完的在《观察日记》本上继续写,可以写续集。”孩子们在以后几天里,在《观察日记》上每天写上一段,每次都要在作文后写上:“要知美人鱼游向何方,请听下回分解。”有的写上“待续”,如此不知疲倦地整整写了一周。

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作文。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就出了一本《小学生观察日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那是1980年的春天,一个大出版社为一个班的小学生出习作的集子,在全国都十分罕见。书出版后,我把书发到孩子们手中,他们捧着、看着,成就感充溢心头。每个小作者拿到了5元钱稿费,我帮他们一人买一双白球鞋当作纪念。孩子们把鞋子穿在脚上,幸福无比,也自豪无比!孩子们开心极了,我们开了一个“我们的作品发表了”的主题班会。此后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更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以后不断地有孩子的作品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在那儿童报刊还不太多的情况下就发了70多篇,其中有三位同学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情境教学法让我收获了作文教学的丰硕成果!

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在起步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走。在第一阶段的“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以及第二阶段“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都取得明显效果后,我作了反思:孩子的作文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为孩子创造情境时都是优选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场景。于是,从我脑海中跳出一句话:美的魅力无穷!那么,美的作文教学成功了,如果让阅读教学美起来,不也同样可以走向成功?再说小学语文一篇篇课文是作家饱蘸情感写成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小学语文本身就是美的。于是,我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根据艺术与教育两者的特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把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从而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以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画面。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中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无数次事实表明,教室里图画一出示,孩子的眼睛就亮了。

我首先想到的是放大插图,但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往往要请美术老师来帮忙。于是我想到简笔画。它简便易行,只需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便一目了然,而且颇有情趣。例如教古诗《锄禾》,我用单一线条寥寥数笔,一个农民在烈日下耕作的形象瞬间再现。再如《月光曲》,课文描写了三个画面。第一幅我用粉笔画了一根细线,表示海平线,线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亮,表示“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幅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我都是几笔呈现的。

有人可能说我能唱会画,这就错了。我歌唱得很不好,画也挺蹩脚。不过我有一条,不会就学,不熟就练。就说这第三幅波涛汹涌的大海,怎么用简单的线条呈现?我先向美术老师请教,然后晚上一个人在家一遍遍地练。课堂上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不允许老师在上面慢慢地一笔一画地描。所以我必须练速度,上百遍练下来,手腕都练得酸疼了。在课堂上我给人的感觉好像画得那么纯熟,一笔就把波涛汹涌的大海再现在学生眼前。谁知道我在课前下的功夫呢!

可是有些画面不是简笔画能表现的,于是我就想到了剪贴画。

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要大体相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因此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易于呈现“动态”;又无需现场操作,可节省时间。

例如《海底世界》这篇常识性课文,向学生揭示了海底的奥秘,老师应设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海底去。上课前我准备好一张用蓝色画就的大海图作背景,然后剪了一个潜水员的剪纸,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担当潜水员,潜入大海深处去进行现场考察。随着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真的来到大海深处,感受特别真切!

又例如《下雨了》一课,课文描写的“草地”“池塘”“路边”,完全可以用简笔画分别勾勒出来。但是故事中的角色——小白兔、小燕子、小蚂蚁在课堂上用简笔画就费功夫了,而用剪贴画则十分方便。“小白兔”可以从“草地上”到“池塘边”再到“路边”,分别与“小鱼”“小蚂蚁”对话,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一个出现,从不同角色的反应,表明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这样的情境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

无论是简笔画,还是剪贴画,我都搞得比较粗略,因为倘若线条过于细腻、逼真,就会影响孩子想象。因此情境教学的画面是生动形象的,又是简约的,为的是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然语文插图也可以利用。尤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应该经常使用,同样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例如我教《小音乐家扬科》《凡卡》这类课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遭遇凄惨,简笔画、剪贴画就难以确切地表现了,那我就索性利用教材插图,加上语言描绘,同样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二、以音乐渡染情境

音乐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例如《荷花》,课文中“我看着看着,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样精彩的叙述怎样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音乐是再合适不过了。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也可以是在教学重点段时,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教学必需时,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的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问题是要运用恰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新授时,我轻轻地哼唱几句,那很有力度的节奏感,鲜明强烈的曲调,似乎每一拍都伴随着纤夫沉重的脚步,让学生感受到伏尔加河上纤夫的愤慈情绪,唤起学生关注的情感。

有些接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有相适应的歌曲,不妨让学生自己轻唱或哼唱,同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