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舌上白,唇青,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因失汁致之。
蛔厥,藏寒也,治宜乌梅丸、理中丸。
两感,一日双传,脉沉而大;二日沉长;三日沉弦,在里证宜四逆汤,表证桂枝汤也。
咽痛,有少阴有热,宜黄连龙骨汤。有少阴无热宜四逆散。有口疮宜蜜渍连汁。
身痛,有阳,宜麻黄桂枝。有阴,宜真武。有湿,宜术附五苓也。
小便不利数,热宜五苓承气,湿宜姜附,寒热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数宜干姜甘草芍药汤、承气类也。
伤食 右寸脉紧盛,痞满,又口无味液不纳谷,息匀。
痰证 呕逆头痛,脉浮而滑,痞满。
虚烦 不恶寒,不头痛,身疼。
香港脚 但疾起于脚。
表里附
无表里,至十三日后,大柴胡主之。脉数,不大便,瘀血也,抵当主之;过经不解,承气主之。
表里双见脉浮大表也,又烦渴小便赤,心下痞,治宜大柴胡、桂枝汤、五苓散。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治宜栀子豉汤。
脉(迟弦)细,里也,又有里证,治宜小建中、小柴胡。
误下表未解,下之协热利不止,宜桂枝人参汤。腹痛喘渴,见各门下。
祖按∶伤寒第九至此条款,俱系伤寒变症,后有言及伤寒者,乃论杂症中参及之耳。凡治病辩得伤寒明透,则杂症皎然矣。盖伤寒专言足六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杂症则兼及手六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此之谓十二经配脏腑也,故分言之,以便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