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城事
  • 王钢
  • 3字
  • 2020-08-26 15:10:45

区域篇

以滨海通道建设为契机,构筑滨海发展带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浙江省充分把握这次经济调整契机,提出了培育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旨在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滨海通道将加速温州城市东拓战略的实施、滨海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带动南部地区统筹协调发展步伐。

一、滨海发展带概述

滨海发展带北起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南至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西以甬台温高速公路为界,东临东海(含半岛区),跨越瓯江、飞云江和鳌江三江河口地区,涵盖了大都市区和温州南部城镇群的滨海地区,是温州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空间形态上,类似于“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结构”中的“三轴葡萄串型城镇布局”结构,符合城市发展的“轴向”发展潮流。

(一)区域范围

滨海发展带主要涉及苍南县、平阳县、瑞安市、龙湾区、乐清市等县(市、区)的41个乡镇街道,陆域总面积约1332平方公里,总人口219.9万。

(二)交通设施布局

区域内交通设施资源丰富,已建和在建的重大交通项目主要包括温州机场、乐清湾港区、七里港区、灵昆港区、状元岙港区、巴曹港区、平阳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甬台温高速、104国道、77省道、57省道和滨海大道(龙湾段)等主要干道。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连接,交通体系综合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产业基地布局

区域共布局14个工业基地,主要包括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龙港城东工业区、平阳经济开发区、万全轻工产业基地、瑞安经济开发区、塘下东工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温州工业园区、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湾港区临港产业基地、乐清船舶制造基地、半岛区,总规划面积为382平方公里。

二、滨海通道初步规划方案

滨海通道拟规划为温州市联系南北、跨度最长的城市快速路,主要分为四段,即乐清段、龙湾段、瑞安段和平苍段,总长约94公里(不含桥梁)。

乐清段:北起乐清湾港区,向南经乐成至黄华,接瓯江“第二通道”。其中,乐清湾港区至乐成旭阳路9.4公里已进入前期工作;乐成到瓯江“第二通道”直线距离为13-14公里,尚未规划通道路线。

龙湾段:北接“第二通道”,南接瑞安段,长10.95公里。

瑞安段:北接龙湾段,经飞云江三桥,南接平苍段,长24.6公里。

平苍段:原方案为经昆阳接104国道,方案一:向南经郑楼直接到鳌江,接瓯南大桥至龙港,通过龙港大道、龙金大道至钱库、金乡;方案二(备选方案):向南经郑楼到鳌江,新建跨江大桥至龙港(桥位靠新美洲村或其东侧),向南接苍南拟建的环海公路至巴曹,长约35公里。

目前已建成通车的部分路段:龙湾段已建成7公里,瑞安段已建成20.4公里。但各县(市、区)在线路走向、通道标准和时间进度上缺乏统一安排,全线贯通尚需时日,综合效益有待挖掘。

三、滨海发展带总体构想

(一)加快交通设施功能整合

以滨海通道建设为契机,完善区域交通体系,连接多元交通方式,预留远景发展空间,全面整合交通设施功能,真正实现多元化立体交通方式在滨海带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

1.完善区域路网体系。加快建设瓯江北岸江滨路、瑞枫公路、世纪大道延伸线、水海公路等东西向联系道路,加快完善滨海地区路网体系,增强滨海通道的辐射能力。

2.连接多元交通方式。加快各港区疏港公路建设,并与滨海通道相连,有机串连乐清湾港区、七里港区、灵昆港区、状元岙港区、巴曹港区以及飞云江、鳌江河口的港区,构筑规模化、集约化的温州港口群。通过滨海通道与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机场和铁路站场的连接,实现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主要对外交通方式的互连互通。

3.预留远景空间。在滨海通道建设的同时,预留城市轻轨用地和线位,为未来温州大都市区和南部中等城市的整体串连预留想象空间。

(二)加快产业素质提升

以滨海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突出电子电器、船舶制造、特色轻工、机械装备、原材料深加工等产业集群的培育,推动中心城市和以总部经济、资本运营、商务服务、港口物流、创意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温州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温州市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1.产业集群培育。电子电器产业主要依托乐清经济开发区,通过培育重点企业集团、完善产业链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电气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成为全球重要的电气产销中心和出口基地。

船舶制造业以乐清船舶制造基地为核心,结合乐清市沿海岸线开发,重点培育船舶制造产业集群,在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或半岛工程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仪器仪表、电线电缆、船用发动机等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传统轻工产业重点向万全轻工产业基地和苍南工业园区转移,化工、不锈钢等原材料深加工业重点向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转移,在鳌江流域培育轻工产业集群、电力能源及原材料产业集群,带动南部工业经济发展。

轻工装备业、模具制造业重点依托瑞安经济开发区南拓展区和万全轻工产业基地联动集聚发展,汽摩配等交通运输装备主要依托塘下东工业区,形成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重点区域开发。半岛区域在“瓯江口区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控制服装、鞋革等传统产业的无序扩张,把握产业导向,提高入园标准,重点布局船舶配套业、优特钢、高新技术等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并预留未来长远发展的空间。

以滨海园区和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为重点的龙湾片,应围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高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区域开发模式上,避免形成“相互独立、封闭开发”的格局,将主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永强片区的城市化发展相互衔接,形成区域内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互促互动。

3.发展现代服务业。借助产业结构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大都市区范围内的轻工产业重点转向关键技术攻关、产品设计、品牌经营,走高端产品路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商务服务等。

借助滨海通道建设,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结合各港区和园区,重点在半岛片、滨海园区、状元岙港区、乐清湾港区、巴曹港区等布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其中状元岙以外贸集装箱和大宗件杂货运输为主、乐清湾港区以大型散杂货为主、巴曹港区以大宗散杂货和能源原材料集散为主。以此为契机,将大都市区一批原材料能源类的专业市场向南部鳌江流域布局,建设南部能源原材料的集散中心。

(三)加快城市化步伐

以滨海通道建设为契机,强化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统筹,全面提高温州市的城市化水平。

1.温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借助滨海通道建设,实现乐清、龙湾和瑞安在道路交通上的一体化,并通过滨海通道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市政公用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的共建共享。结合产业发展,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重点建设龙湾城区、乐清城区、瑞安城区、半岛地区,并在蒲岐、七里等建设大型居住组团,满足周边产业发展需要。

2.南部中等城市一体化。借助滨海通道建设,整合沿线资源,加速资源向龙鳌组合城市核心集聚,尽快形成组合和联动,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龙鳌组合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以龙港-鳌江为核心的鳌江流域崛起。南部地区居住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主要集中于龙鳌组合城市,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职教基地、三级医院、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以及污水处理厂、净水厂等一批社会事业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加快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3.区域统筹发展。借助滨海通道建设,进一步缩短南北交通时距,降低城际交通成本,增强温州大都市区和南部中等城市的联系,使南部中等城市能够进一步分享大都市区建设成果,承接大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带动市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南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四、主要难点和问题

1.园区建设缓慢与规划面积过大。截至2006年,温州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约42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744亿元(17.8亿元/平方公里),建设进展缓慢、用地效率较低,与温州企业用地需求旺盛相矛盾。滨海发展带内现有已经规划的园区和基地面积38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过大,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园区的有序开发。要根据企业用地需求和供地可行性等因素重新调整相关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对园区开发要“精耕细作”。

2.园区建设与城市(城镇)建设脱节。在现有的园区开发体制下,园区与周边城市建设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与龙湾区城市建设,不仅制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问题,而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产业分工协作与行政区划制约的矛盾。滨海通道建设为整合温州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行政区划和财政体制等因素制约产业的跨县(市、区)转移和协作,如何建立有效促进各园区支柱产业集群培育的机制,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4.支柱产业集群培育与南北统筹协调问题。温州南部地区加快发展与大都区转型发展是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中心城市以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的整体带动能力较弱,而通过产业链、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传统产业向南部转移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传统产业转移之后的中心城区,能否注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品牌经济、总部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需要从理论、政策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

200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