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取向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族院校如何搞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方法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进行方法选择和创新等进行一些探讨。

一、从学生的认识和实践体会出发,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增强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同和接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流行文化、娱乐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快速发展,民族大学生会接受到各种理论和思想,难免受到错误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如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民族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他们不重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盲目赞同西方的繁荣,崇拜西方意识形态,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追捧体现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著作和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信仰的坚定程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信仰迷失的“真空”状态。这部分大学生对入党、入团动机的评价较低,在平时的消费观念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盛行,有些人往往把理想与金钱、地位挂钩,注重个人的利益,有些民族大学生存在不科学的信仰,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上,不少学生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自我价值高于一切”的信条,甚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当作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把个人主义的东西当作个性加以张扬,出现唯现实主义状态。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在具体的思想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漠然,出现学习认识的教条化、书本化等倾向,把其作为业务学习的负担或是被迫接受的东西,觉得学习的思想理论课课程的内容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上课态度漠然,甚至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打游戏、睡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单纯等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记忆与储存,把学习的目标锁定在书本、试卷和成绩上,忽视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与价值,缺乏自觉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改变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重视的状况,增强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接受,就需要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掌握,要充分备好学生之课,注重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实际情况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接受主体的理性认识基础和感性经验出发施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从学生的认识和实践体会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实现途径,是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通过对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高尚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民族高校不仅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而且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实践变化,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载体、课程等。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与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取得方法上新的突破。例如,民族高校已经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包括奖、勤、贷、助、免在内的一系列助学体系、“绿色通道”、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成效不断显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还要按照教育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开展和进行,要遵循教育规律,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院校对各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严重制约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而且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头到尾进行课堂灌输的缺陷,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进而削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实践性,由此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基本原则是启发民族大学生能动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民族院校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深入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是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其思想认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民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来组织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即是说,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利用参观、调查、实际体会、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知”和“行”实现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民族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以正确的理论认知为基础,通过各种实践途径,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使各民族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对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最终内化为他们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民族大学生对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产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愿望,可以提高当代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时间,奋发有为,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充分体现国家、学校对各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关爱,充分反映民族政策的正确;可以使学生追寻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一位参加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学生所说:“红军把长征中各种各样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都克服了,我们在学习中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实践教学还可以帮助民族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民族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训练、自我培养、自我教育。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民族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部的灌输和环境的影响,自觉地转变思想、培养品德和控制行为的思维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理论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炼,民族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充分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同时,还有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牢固树立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思想;克服自信心不足的缺点,养成独立、坚毅、乐观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等,这一切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够解决。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新局面,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前,实践教学不仅是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向,应当把实践教学工作抓紧抓好。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先导,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动力,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行为的结果。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是转变民族高校教师和学生中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种思想观念,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民族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各民族高校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如开展实践教学研讨会、内容设计、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教师培训、制定考核体系等,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放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是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机制和制度。要将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根据教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并规定学时和学分,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待遇。在实际的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差异按比例设置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量,认真细化、量化实践教学内容,并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让实践教学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实际的成绩、学分等的设置,让广大民族师生彻底地从传统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指导教师参与其中,组织学生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分析,引导民族大学生学会利用所掌握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方面改变了民族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走过场”的偏见,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障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检查和了解教师、学生在实践环节指导和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指导了实践教学后应该有工作量的记载、计算,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之中,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生,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提出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要求,保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结束后,提交一篇实践报告或论文,听一次专题讲座,参与一次课堂或是网络讨论等。教师可以根据论文的质量给予分数评级,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没有参与活动或者实践报告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修该环节。考评主要注重参与过程、参与效果两个方面,比如,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出勤情况、活动态度和活动效果;检查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完成作业的数量、质量和社会反响;尤其注重激发兴趣、激活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思想性、生活性和有效性,要较好地体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