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 后显慧
- 2446字
- 2023-02-02 15:50:14
互联网需要产品经理
在互联网做了10年,产品经理也做了接近10年,这10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产品经理!”
这种对产品经理的需求并不是某个公司、某个地区、某个阶段的表现,而是呈现出结构化、长期化的不均衡。
第1节 互联网:钱多,人少,速来!
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当下的互联网对产品经理新人的呼唤应该是“钱多、人少、速来”。有人可能说了,钱多是多少呢?应该说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薪酬在所有行业里面仅次于金融,或者接近金融,属于第一阵营了,而产品经理更是在互联网里算主流薪酬。
另外互联网的产品经理的薪酬比房价涨得还快。重要的是,薪酬的标准是不确定的。主要取决于你和老板在面试过程中聊得如何,你“吹牛”的风格是否是老板喜欢的。
当然,产品经理因为没有全行业比较认可的能力模型和岗位定义,所以产品经理的薪酬定级也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状态。对于有经验的老板而言,还比较好去定义一个产品经理的级别和薪酬,但对于传统行业的老板来说,则完全没有概念。
我就看到某些产品经理什么成绩都没做出来,但通过两三次跳槽以后,工资翻番,心理预期更是翻了3番。但我想,这种状况只是一个行业刚开始的状态,不会成为常态。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收入结构可能是这样的:
(1)买你的时间——基本工资。
(2)买你的经验——绩效奖金。
(3)买你的激情——期权/股权。
所以很多产品经理的收入是由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和期权/股权构成的。互联网和很多其他行业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一种“全员持股”的员工激励机制。工资只是一小部分收入,很多产品经理随着公司的上市或多或少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上市互联网公司超过100个,所以至少几万产品经理获得了期权和股权的收益。这在其他行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吧?
而一个产品经理在行业中的价值可能是这么定义的:
(1)不可复制——买你的时间——技术能力。
(2)不可替代——买你的经验——指导能力。
(3)不可或缺——买你的激情——团队能力。
所以是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人,还是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或者是不可或缺的人,决定你在这个行业的价值。但如果你连不可复制都做不到,那你的价值可能是很低的。
从具体的公司来看,BAT中的阿里巴巴上市之后,造就了上万个百万富翁和上千个千万富翁。这其中就有很多的PD,随着很多企业的上市,一拨拨的互联网人获得了非线性的收益,得到了很多钱。而产品经理作为公司最为核心的工作岗位之一,其收益也水涨船高。
但我常想,大部分人做产品经理应该不是冲着收入来的,在我接触的很多产品经理中,大部分是对这个职业有兴趣,抱着想做一些事情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的。而事实上如果你冲着钱进入这个行业,可能做产品不如去做销售。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15年,正好赶上中国高校扩招,中国高校的扩招为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人才红利,技术工程师一拨拨地从大学毕业,进入互联网。同时也诞生了如达内教育这样专门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上市公司。
然而,反观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我们并没有看到大学校园开设产品经理专业,专门培养产品经理人才。那么这些产品经理从哪儿来呢?
从BAT来,或者半路转型而来。据不完全统计,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的配比在4:1~5:1是比较舒服的。而技术人员从30万增长到300万,甚至更多,产品经理却没有跟上节奏。按照2014年的预估,产品经理的缺口还在40万以上。
随着国家推进“互联网+”的战略,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过程,行业对产品经理的需求会继续放大。所以保守估计,这个行业短期内至少还需要100万以上的产品经理人才。
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缺人。行业需求不断放大,大学校园的供给又基本为零。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了完全的不平衡。
所以,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半路出家,没有科班出身。似乎只有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不论出身的,无论你学什么,无论你之前做什么,都可以做产品经理。我们常常能在产品经理的队伍里找到学航天的、做导弹的、学生物化学的、退伍军人,甚至保安。
(2)没有标准的能力模型,靠公司背景。没有某种统一的能力模型,只以公司背景来区分所谓的“能力”,所以导致BAT产品经理一个个自我优越感很强,大家都希望去BAT镀金。
(3)不断学习,都在成长。因为所有人之前的知识基本都清空,大家处于同一个起点上,所以大部分产品经理需要不断学习。学习能力成为产品经理的第一能力。
当然,市场还是对产品经理的薪酬和能力提出了一些要求的。
对于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和薪酬,我们也做了一些统计。我们随机抓取了智联招聘上的500个JD,统计发现,对于产品经理和产品总监的能力要求不太一致。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中,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与推进、需求分析等几项是雇主关注的。薪酬的中位线在2014年是9958元/月,接近1万元/月。相比其他行业来说,应该是比较乐观的。
对于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更多的是基础能力,比如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有一些经验等。然而,我想说的是,对于基础的产品经理,很多公司的用人部门也说不清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常常看到产品经理的面试,就是一个在“吹牛”,一个在听。是否录用你取决于你“吹牛”风格和面试你的人当年是否匹配。
产品总监是产品经理的上一级岗位,可以看到雇主对他们的要求和产品经理不太一样。对于沟通能力、工作经验、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有比较多的提及。
在候选人具备的能力方面,产品规划、项目生命周期管理、跨部门协调沟通这些能力成为重要的能力。
薪酬方面,总监级的收入有明显变化,而且这个薪酬还不算年底股票期权兑换的价值。
可以看到,随着你从产品经理晋级到产品总监,公司对你的要求以及你自身具备的能力都在变化。
主动地去发现和认识这种变化,并且为之努力的过程,我们称为产品经理的职业规划。
产品经理是一个“三无”职业:无专门的培训、无固定能力要求、无客观评判标准。我相信,随着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三无”现象会逐步消除,产品经理会变得更加专业,会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能力模型。
虽然市场和企业给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但具体的能力评估却不太确定,同时,很多企业虽然要求你有这些能力(或者是看别人家有这些要求而提出),但产品经理入职后往往做的事情完全和JD没有关系。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可能需要行业的逐步发展,趋于成熟。为了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和产品经理的现状,我们需要简约地了解一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