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计划
【本章知识要点】
●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计划的原理
●计划的性质
●计划的分类
●计划的各种变体形式
●计划编制的程序
●计划编制的方法
计划是一个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是决策的一种逻辑延续。计划以决策为前提,计划把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成员,为组织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执行路线图,从而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方向性保证。
计划是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它通常先于组织、领导、控制活动,处于管理职能的首位,是对未来行动的一种安排。管理者需要面对未来、预见将来、把握未来,做好这一切,都离不开计划。
【案例导入】
某公司的计划问题出在哪?
某公司是一家以铸造产品生产及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由于受我国的春节等习俗的影响,相关行业在春节前后均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春节前后公司的订单相对而言比较少,即为经营淡季。在这个时期,虽然订单量大幅减少,但每月不加班仍然完不成月初既定的生产计划,让人费解。而且还出现了部分产品供货严重延误的情况,特别是到了月底的时候,哪个客户要得急,就先生产哪个客户的,往往造成许多客户都抱怨没有按期供货。
通过调查,发现生产计划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客户到了月底才将下月订单提供给公司,导致生产计划制作出来,这个月已经过去一周了;当一些客户在月度中间追加部分订单时,公司就调整其他客户产品的生产,紧急生产这些追加的订单,从而导致计划的执行率较低。从内部而言,该生产的没有生产完;从外部而言,由于没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调整,打乱了原有的生产计划,无法保证某些客户的按期供货,造成客户的不满,甚至有的客户将订单抽到别家生产,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案例选自李海峰、张莹主编的《管理学——原理与实务》)
【思考题】
1.该公司制订了计划,为什么出现了问题?怎样认识计划的含义?
2.你对“计划没有变化快,制订计划没意义”这种看法如何评价?
第一节 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本节重点介绍计划的含义,及其应该把握的理解要点。从组织的发展、协调、目标、控制四个方面阐述计划的作用。
一、计划的含义
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该项目标的方案途径。其二是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及其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方式进行安排的管理事项。
无论是计划工作还是计划形式,计划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组织的自身能力,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安排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理解计划的含义应该把握四点:计划是预先制订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和调整。
二、计划的作用
在管理实践中,计划渗透于其他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是其他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列宁指出:“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计划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计划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计划是组织的发展纲领
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变革与发展既给组织带来了机遇,又给组织带来了风险,特别在争夺资源、市场、势力范围的竞争中更是如此。如果管理者在看准机遇和利用机遇的同时,又能制定周密而完善的组织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组织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机遇与风险的交锋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如果组织计划不周,或者零计划,组织就会遭遇灾难性的后果。
(二)计划是组织协调的前提
在各行各业的组织及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门之间,分工越来越精细,过程越来越复杂,协调关系更趋盘根错节。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有机体科学地组织起来,使各个环节的部门活动都能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相互衔接,既要围绕整体目标,又要各行其是,特别需要先期制订一项严密的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组织与协调环节如果没有计划做先行,组织的职能就难以综合发挥作用。
(三)计划是目标实施的准则
计划的实质是确定目标以及规定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组织最终实现其目标,计划无疑是目标执行者的行为准则,指导和规范不同时空、不同岗位的执行者,使之围绕一个总目标,井然有序地去实现各自的分目标。如果没有计划作为实施的准则,盲目行动、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后果必然是秩序混乱、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在现代管理中,每个组织及其每位成员要实现各自的目标,都离不开计划这根准绳。
(四)计划是控制活动的依据
计划不仅是组织和协调的前提,而且是目标实施的准则,它与控制活动紧密相连。计划可为各种复杂的管理活动提供依据,担当尺度和标准,指明控制的方向。未经计划的活动即为没有控制的活动,控制通过纠正与计划的偏差,使组织管理活动与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如果没有计划作依据,管理者就没有了定位的罗盘,没有了衡量的尺度,也就失去了对活动的控制。
总之,计划是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不仅是一个次序问题,更是管理职能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地位问题、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问题。
第二节 计划的原理和性质
本节重点介绍计划的四个原理,即木桶原理、许诺原理、灵活原理、改航原理。阐述计划的四个性质,即首位性、普遍性、有效性、科学性(图2-4-1)。
图2-4-1 计划的原理和性质
一、计划的原理
计划工作作为一种基本的管理职能活动,有其自己的运行原理和活动规律。计划工作的主要原理有四种,即木桶原理、许诺原理、灵活原理、改航原理。
(一)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的含义是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条。正确运用“木桶”原理,省时省力,对各种问题准确判断,明确轻重缓急,防止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非关键因素上,影响主要问题的解决。木桶原理亦称限定因素原理,该原理表明管理人员在制订计划时,找出所有影响计划目标实现的主要限制因素,有针对性地拟定具体行动方案,执行得力的行动措施。
(二)许诺原理
许诺原理认为,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作出的许诺。任务越多,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期限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计划的承诺不能太多,否则,造成计划的期限过长,承诺所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计划的期限与其所要完成的任务量成正比,在计划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期限应当有某些规律可循。计划制订者必须合理地确定计划期限,不能随意缩短或延长,完成期限实质上是对计划提出的一项最严厉的要求。
(三)灵活原理
灵活原理是指计划的灵活性越大,未来因意外事件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小,二者呈反比例关系。灵活原理主要针对计划的制订环节,使计划具有适应性,面对意外情况,有能力改变事态的发展方向而不必付出太大的代价。计划的制定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运用灵活原理必须注意:不能一味追求灵活而当断不断、坐失良机;计划的灵活性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的计划根本无法实现其灵活性。
(四)改航原理
改航原理是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保持计划总目标稳定的前提下,目标实现的路线可以视情况而改变,使计划的执行过程具有弹性和适应性。计划的实施过程需要管理,需要定期检查、调整和修订,有时甚至需要重新制定,像航船一样经常核对航线,一旦遇到险情就可绕道而行,最终到达目的地。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的节奏,预期的计划难以一成不变。改航原理的核心是使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应变能力,顺利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二、计划的性质
计划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计划的首位性、普遍性、有效性、科学性。
(一)首位性
把计划放在管理职能的首位,不仅因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计划先行于其他管理职能,而且因为在某些场合,计划是付诸实施的唯一管理职能。计划的结果可能得出一个决策,无需进行随后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控制工作,并且计划的影响贯穿于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当中。
(二)普遍性
计划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为有效实现管理目标,都应该制订相应的计划。上至国家,下至组织部门,甚至个人无不如此。二是指所有管理者,从最高管理者到第一线的基层管理者,都在从事相关的计划工作。计划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能,虽然计划工作的范围不同、特点不同,但都必须在上级规定的政策许可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计划。没有计划任务,管理者就不能称其为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责任感的最佳表现就是其从事计划工作的能力。
(三)有效性
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以求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计划的效率可以用计划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来衡量,贡献是指把实现组织目标及其所得利益,扣除制定和实施这个计划所需费用和其他因素后,可得到的剩余。在计划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运用制订和实施计划的成本,以及其他连带成本,比如计划实施的损失、计划执行的风险等来衡量效率。如果计划按照合理的代价实现目标,并能得到最大的剩余,该项计划就是有效率的。
(四)科学性
无论做什么计划都必须遵循客观要求,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现实条件任意杜撰,随意想象。从事计划工作就是通过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那些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成为可能,使那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成为现实。从事计划工作:一是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必须有精准可靠的科学依据;三是必须有正确的科学方法,比如科学预测、系统分析、平衡优化等,使整体计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既富有创造性,又具有可行性。
第三节 计划的分类和变体
本节根据三个不同的分类标准,把计划分成三组,共七个类型,并介绍计划在组织中由于发挥不同的具体职能,出现了常见的八种计划变体。
一、计划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计划拥有多种类型,并且各种计划的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关联的。
(一)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按照计划的职能广度,计划被划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战略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一种计划。战略计划的时间间隔通常为五年甚至更长,覆盖较宽的领域,不规定具体细节,其重要任务是设立目标。作业计划是一种制订总体目标,并且阐述如何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细节计划和方案。作业计划的时间安排相对较短,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其任务是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
(二)指导计划和具体计划
按照计划内容的明确性,计划被划分为指导计划和具体计划。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执行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执行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具体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具体计划虽然易于执行、考核及控制,但有时缺乏灵活性。
(三)长期、中期、短期计划
按照计划的时期界限,计划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计划。长期通常指五年以上,短期一般指一年以内,中期计划则介于两者之间。长期计划描述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规定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组织的各个部门在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内,应该从事的活动及其要求,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提供行动依据。
二、计划的变体
计划在组织中发挥多种职能,由于其职能作用的具体化、专一化程度很高,由此衍生出很多计划的变体类型,比如使命、目标、战略、政策、方案、程序、规则、预算等,它们都属于计划的变体(图2-4-2)。
图2-4-2 计划的各种变体
(一)使命
组织的使命是一种计划。组织的使命亦称为组织目的,明确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组织的使命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标志。若使组织及其各种活动有意义,组织必须设定自己的使命。比如:企业的使命就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大学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医院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法院的使命就是解释和执行法律,等等。
(二)目标
组织的目标是一种计划。组织的使命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分化成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子目标。组织的使命支配着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个部门的子目标,而且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子目标都是组织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和规划。
(三)战略
组织战略是一种计划。战略是组织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使生产经营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而制定的,是对组织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一种谋划方略;是表明组织如何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整体谋略;是提出详细行动计划的依据,凌驾于任何特定计划的各种细节之上。战略反映了管理者对于行动、环境和业绩之间关系的理解,确保组织的愿景的实现。
(四)政策
组织的政策是一种计划。政策是为了避免组织预见到的负面情况发生。为使组织内外环境达成无缝对接,为了谋求某些利益,实现组织长期目标,组织所制订的系列活动指南即为策略。政策是沟通决策思想的理解书,是组织使命的一种反映。无论政策是否明文规定,都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种组织之中。政策能事前提供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减少成本。处理问题时,既不能把政策当作规则,又不能突破其自由度。政策的处理权限既取决于政策本身,又取决于执行者的管理艺术。
(五)方案
方案是一种工作或行动的综合计划,亦称规划。组织方案的内容包括组织的目标、政策、规则、程序、任务、步骤、措施、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计划所需要的其他元素。一套方案的规模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通常情况下,一个主要方案可能需要很多计划给予支撑。主要计划在执行之前,必须先把这些支撑计划制订出来,安排、协调,并付诸实施。
(六)程序
程序是一种计划。程序是制订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成套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列。程序是行动规范而非思想指南,它不给予执行者自由处理的权利。在实践工作中,程序往往表现为组织的政策。比如:一家制造企业处理订单的程序、财务部门审批客户信用的程序等,都表现为企业的政策。组织中每个部门都有程序,基层的程序更加具体化,其数量更加庞大。
(七)规则
规则通常是形式最简单的一种计划。规则能够详细而明确地阐明组织的必需行动或无需行动,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决策,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规则不同于程序:其一,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其二,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规则也不等于政策,规则虽然也起指导作用,但在遵守规则时,执行者无自行处理权。就性质而言,规则和程序均能约束思想,只在不需组织使用自行处理权时,才使用规则和程序。
(八)预算
预算是一种定量计划。预算是组织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一种数据工具,是组织制订的一种在未来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以此帮助组织协调和控制未来资源的获得、配置、使用。预算的内容不仅包含预测,还涉及处理一些决定组织未来绩效地位的变量。预算通常的表现形式是一份用数字展示的预期报表,把各种活动计划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对组织目标的具体化。数量化与可执行性是预算的最主要特征。
第四节 计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介绍编制计划的程序,该程序由识别机会、确定目标、明确条件、拟订方案、评估方案、选定方案、派生计划、编制预算八个步骤构成,并介绍四个计划编制方法。
一、计划的编制程序
任何计划工作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步骤(图2-4-3)。虽然小型计划比较简单,大型计划比较复杂,但管理者在编制计划时,其程序都是相似的,具体步骤如下:
图2-4-3 计划的编制程序
(一)识别机会
识别机会先于计划工作,是计划工作的真正起点,它预测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清晰地识别出组织的发展机会,明确地分析出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辨识组织利用机会的能力,意识到不确定因素对组织可能带来的影响。识别机会对做好计划工作十分关键,是组织规避风险,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
(二)确定目标
在识别机会的基础之上,确定组织及其所属下级部门的各级目标。目标是指期望达到的成果,它为整体组织、各部门指明方向,描绘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标准可用来衡量工作的绩效。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组织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以便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构建组织的目标结构,其中包括目标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从而确立组织的目标体系。
(三)明确条件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假设条件,即计划实施的预期环境。计划的制订者对计划前提了解得越透彻,计划工作就会做得越细致。按照组织的内外环境,可以将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分为外部前提条件和内部前提条件;还可以按可控程度,将计划工作前提条件分为不可控的、部分可控的、可控的三种。外部前提条件大多为不可控和部分可控的;内部前提条件大多数是可控的。不可控的前提条件越多,不肯定性越大,就越需要通过预测工作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的大小。
(四)拟订方案
拟订可行的最佳方案。实现目标的途径通常有多条,一个广泛认可的方案却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方案却发挥了最好的效果,这充分体现创新方案的不寻常性。此外,编制计划时,可供选择的合理方案也不是越多越好,即运用数学方法或软件方法,也要对备选方案的数量加以限制,以便把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少数最有希望选定的方案上。
(五)评估方案
根据前提条件和目标,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权衡其轻重和优劣。评估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既取决于评价者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又取决于评价者对各个标准所赋予的权重。评估方案应注意:一是认真考察每个计划的制约因素和隐患;二是运用总体的效益观点衡量计划;三是针对每项计划既要考虑可量化的有形因素,又要考虑不能量化的无形因素;四是要动态地考察计划的效果,考虑计划执行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尤其是潜在的、间接的损失。
(六)选定方案
计划工作的关键一步是选定方案,是在前五步工作的基础上做出的,既是计划的实质性阶段,又是计划的抉择阶段。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时有两个以上可取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定出首选方案,其他方案可作为备用方案。
(七)派生计划
派生计划即基于主要计划的分支计划,按照主要计划中的小计划进行扩展或另外制订相关计划,派生计划支持主要计划的执行。比如:当一家企业计划开拓一项新的业务时,这项计划需要制订很多派生计划作为支撑,比如筹集资金计划、广告媒体宣传计划、招聘和培训计划,等等。
(八)编制预算
在确定计划之后,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就是把计划转变成预算,使计划数据化。编制预算,一是使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二是使企业对计划更易于控制。定量计划具有较强的指标性和约束性,定性计划在可比性、可控性方面都比较弱。
二、计划的编制方法
在管理过程中,编制计划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法、甘特图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法等方法。
(一)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是指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从系统观点出发,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统筹安排诸要素,使其比例适当、协调运行的一种统筹技术。其目的是在需要与可能、生产和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实现基本平衡,使各项指标在数量、时间、速度等方面取得合理的比例,使企业的各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二)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订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在计划工作中,由于很难准确地预测将来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种变化因素,如果机械地、静态地按照先前编制的计划实施,可能导致巨大的错误和损失。滚动计划法可以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甘特图方法
甘特图(Gantt Chart)也称为条状图,是由亨利·甘特于1917年开发的。甘特图以图形或表格形式显示活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能够直观表明在整个期间内,计划要求和实际进展的对比情况。甘特图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在企业项目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甘特图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计划图表、负荷图表、机器闲置图表、人员闲置图表和进度表等五种形式。
(四)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指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技术,它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根据起源划分成计划评审法和关键路径法。首先应用网络图形来表达一项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网络图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找出计划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通过不断改进网络计划寻求最优方案,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思考题】
1.简述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2.简述许诺原理的内容,并举例说明该原理的应用。
3.列出三组计划的类型,并解释分类依据。
4.结合案例说出计划编制的程序。
【应用:典型案例】
案例一:布拉德利服装公司的激励计划
艾丽斯是布拉德利服装公司的人事经理,她最近从一个管理研究班培训学习回来,对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理论相当关注。她认为这家服装公司应该集中在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上,她说服公司的执委会之后,着手制订了关于强调表彰、提升、责任、成就并使工作更有挑战性的各种计划。计划运转了几个月之后,她迷惑了,发现结果并不如她所期望的那样。服装设计人员对计划的反应好像并不热情,有些人觉得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挑战性工作了,成就感已因超量完成销售定额而实现了,他们获得佣金支票就是公司给予的表彰。他们认为所有这些新计划都是浪费时间。裁剪员、缝纫工、烫衣工、包装工的感受更是各式各样。有些人随新计划的实行而受到了表彰,反应良好;但其他人则认为新计划是管理者的诡计,要让他们更加拼命地工作而不增加工资,工会的企业代表也公开批评这些计划,爱丽斯女士受到公司高层主管的不少批评。
思考分析及提示:
做计划首先进行调研,调查公司每个人目前处在什么样的需求状态,可以通过问卷形式来完成,然后进行汇总、分类,明确员工现在整体和个体的激励需求,设计针对性不同的激励计划,执行后进行跟踪和评估。
【思考题】
你认为这个计划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争议?
案例二:车间班组长制订计划无人理解
某企业车间第一班组的班长以提高班组整体工作能力为目标,制订出一系列的计划,并开始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并未向班组成员讲述计划的内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班组成员不解,常常向班长抱怨:“不需要这样做吧,其他班不这样做都挺好的,为什么就咱们班不同呀?”班长认为本班组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于其他班组,立刻否决:“那是因为每个班的情况不同。”随着执行力度的深入,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结果成效不明显,且员工认为班组长的想法跟自己格格不入,无法理解。
思考分析及提示:
第一班组的班长单方面制订目标及计划,在执行上出了问题:一、目标制订后应该告诉组员,并且要展开一个共同的美好憧憬让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在施行计划上不易产生不解与抵触。二、计划需要明确告之,让组员知道这个计划的内容与实质,通过施行计划来促进目标达成。三、计划是否可行,且要不断分步达成。在计划实施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实施。四、应妥善处理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沟通问题。当组员出现抱怨时,未能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最终导致计划的执行力度不强。
【思考题】
如何妥善处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沟通问题?
【项目实训】
一、实训项目任务
制作《我的大学课外阅读计划》PPT课件。
(一)情境引入
你是一名大学一年级新生,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学不久,需要制订一份大学四年期间的课外阅读计划。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
(二)考核对象
全体学生
(三)考核内容
1.计划能力(策划能力、写作能力、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沟通能力)。
2.计划知识(计划的原理、性质、类型,做计划的程序、方法)。
3.计划素质(规划意识、时间观念、成本意识、危机感、紧迫感、责任心、使命感)。
二、实训目的
本章实训项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丰富业余生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结构和阅读结构、培养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提高阅读修养和综合素质,合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享受阅读、体会人生。
三、实训步骤
1.设定读书目标。
2.列出课外阅读书目清单。
3.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4.参加学校和网络的阅读沙龙活动。
5.积极参加班级、学院、学校的各级阅读活动。
6.开展网上电子阅读活动。
7.撰写《我的大学课外阅读计划》。
8.对《我的大学课外阅读计划》PPT课件进行评估。
四、实训要求与内容
1.五个学生组成一个课外阅读小组。
2.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第二课堂读书活动。
3.每天要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阅读量。
4.阅读课外书必须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通过阅读,每个学期提出五条有创意的见解和主张。
6.每阅读一本课外书都必须做好读书笔记。
7.撰写《我的大学课外阅读计划》要求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8.每人把《我的大学课外阅读计划》做成10分钟长度的PPT课件,在班级演示解说。
五、实训成绩评定规则及说明
六、实训参考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