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工业文明下企业之殇(4)

  • 绿色责任
  • 段钢
  • 2844字
  • 2016-03-02 15:32:06

此外,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约束与强制规定,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同样是企业生产无边界约束的具体表现之一。由于劣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较为廉价,而当其被生产出后作为一种高档的消费品而被投入市场时,它能够获得十分高昂的价格,企业从中能够得以赚取极大的利润。在无强制约束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为赚取更高的利润而缩减产品原料、抑或在产品原料本身的质量上不加监管,不断生产出质量不过关的劣质产品。劣质产品能够很快被投放到市场中,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中的一席之地,也加快了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而产品被更替的速度越快,也就意味着市场对于相关或替代性产品的需求越大,企业凭借自身所生产的商品获得利润的机会也就越多。同样地,产品在市场上的投放以及市场经济的运作所带来的不只有商品的丰富,被投放到市场中的商品在多样之外同样呈现出的鱼龙混杂现象,相同或相似产品所具有的不同质量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中很难辨别真假,扰乱消费市场的秩序,企业生产的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

总而言之,不论在企业生产的哪一个环节,所谓企业生产的边界约束并非仅仅指相关法案的出台与政府部分的监管,而更为根本的意义上,企业所缺乏的正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有约束的价值观。可以说,企业生产的边界约束是双重性的,它可以通过一纸公文来约束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多种行为,也需要依靠企业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企业运行理念,明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摒弃将企业利益作为企业运行的唯一目标加以关注的价值观,是建立这个无形边界的根本所在。

六、工业文明下企业的生产方式——线性发展

所谓“生产方式”,是指人类对于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人类在社会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紧密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将“生产方式”规定为“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还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生产力的利用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生产中所构成的比例;人类生产活动所利用的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等内容。人类的社会共同体与个人生活得以维系,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自此,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从事生产活动,才能够谋得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从而改善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同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人类生活的多个范畴。对于工业生产而言,生产方式指企业或工厂在从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产品的方式,它包括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力的企业或工厂工人、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原料以及两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联系。企业生产方式不仅体现出以上几个方面的特征,企业对生产方式的选择更能够体现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导向。

传统工业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生产方式呈现为以线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特点,线性生产遵循原料-生产-产品+废料的生产方式。线性生产方式是经济发展中旧文化的主要标志,体现出彼时人类生产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在产品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显露出了线性生产自身的弊端所在。首先,从价值观来说,工业生产中的线性生产方式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于整个文明发展史来说,只有人才是有价值的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其他形式的存在都是没有独立价值的存在,因此,生产应当满足人类本身的需要而非其他。企业在遵循线性生产的传统模式的工业生产中,物质生产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科学家报告说:‘传统工业生产,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只有大约10%转变为产品,其他90%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更有报道指出:“地球上已堆积的废旧物资以万亿吨计,每年新增100多亿吨。发达国家的金属蓄积量超过1000亿吨,其中大部分处于闲置和报废状态。”问题在于,当人们将自身看成唯一价值所在时,生产资料的浪费在最终的产品面前就是无足轻重的。此外,现代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是:“只有劳动产品有价值,商品价值是以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计算;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因而它是没有价值的。”可见,传统工业模式下的线性生产不仅将浪费资源作为理所应当,更将除了人类劳动产品外的环境与资源看作没有价值的存在,这种价值取向在一段时间内为人类无限制地掠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将工业生产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等行为提供了看似合理的道德借口。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企业以线性生产做主导的生产方式而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以向我们证明:将人类作为唯一有价值的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忽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将会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深刻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并非人类获得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而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人类健康受损、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哲学的一大主流思想主张以主-客二分的观点看待问题,企业对生产方式的选择同样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诚然,人与自然的分离能够帮助人们以“局外人”的目光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并对自然进行改造。然而问题在于,一旦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并单向地强调人的绝对主导地位,对自然的利用将从和谐相处变为单向地纯粹利用。对自然的强制利用实际上是导致产生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现代工业生产遵循单一产品生产最优化的目标,这一生产过程将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设计得井然有序并呈现出高效的生产水平,然而却将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置于生产末端并不加以理会,从而成为环境污染与能源紧缺的重要根源之一。传统工业生产过程中单一产品生产最优化的目标实际上将企业生产带入了热衷于线性生产、忽视环境、资源问题的深度困境中。线性生产方式对企业本身而言最直接的诱惑在于:能够不用为自然环境所遭受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挥霍负责;相反,单向的线性生产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省去其中用于循环生产所投入的技术力量与资金,这是更为经济、节省的生产方式。然而,简便的、线性的、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原料高投入、产品低产出、环境高污染的生产”作为特征,对于生产企业以外的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而言,这种生产方式是极为不经济的,它大大增加了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只能加重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严重的能源危机。如果说,以线性生产为基本方式的传统工业型企业,在生产规模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以此生产方式为基础还能够维持企业的基本生产,那么,在经济规模扩大后,这种高消耗、低回报的生产方式便将使得企业本身亦捉襟见肘,最终难以维系正常的生产活动。企业在进行线性生产方式时,虽在短期内保证了生产产品的数量,然而,却失去了自身发展的长久动力,也失去了向新经济转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