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主体行为,企业行为是决定人类未来趋向的关键因素。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今天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转变,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探索越来越备受重视。
企业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生存走向的把握是一个需要提早预判的重要宏观问题,这离不开如何分析企业这个近三百年来对社会改变具有如此重大影响的经济体。如今,企业生态文明意识高低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未来路径。企业的生态文明意识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增强,除了观念意识外,法律、机制乃至体制等也在不断完善。
人类作为环境大家庭的一员,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环境的衰颓,到努力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转变,这种转变既来自企业外部市场客观的外在要求,也来自企业内在的需求。可以说,这一趋势正在逐步改变几百年来的企业发展行为模式及意识观念。
因此,从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历史必然性考察出发,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从而思考如何在实践上进一步行动。
一、企业绿色责任的历史必然性
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人类长久以来对上帝的崇拜与信仰开始动摇,由上帝创造的世界在人类的视野中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与技术为人类现代社会所利用和信任。事实上,其带来的重要转变在于人类开始突破长久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传统,而将包括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在内的现代科学纳入人们思考的新范畴。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谱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然而,正如阳光普照下同样有阴影存在,即使在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之后,现代文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双重性的挑战:一方面,科技发展打破了人类以往对神与神话的迷信,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使得生产效率乃至人类的生活水平都得以普遍提高;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泛滥成为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并行的一个“新神话”,重新占领了人类社会及人们的思想。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正如卢卡奇所说:“效益原则指导的合理化逻辑,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过程进行切割,亦即必须放弃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无法精确计量和规范控制的生产单位,”当高效益、计量化成为人们的现实信条后,人在劳动中承担的角色开始发生重要转变。现代社会中,工人仅仅作为机器的一部分进行标准化的操作,人在工厂体制中失去了个性与自身存在性。生产流水线作为一个总体性的体系,操控着人们的行为甚至意志。当人不能够再脱离流水线而获得自身价值时,其主客观关系实际上已经被完全倒置,也就是人从主体的宝座上隐退。由机器、流水线所带来的这个以效益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结构,实际上将人类生活带入了一个无面孔的隐匿权威之下。当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强大的体系统治人类时,命运便如同由奉俊昊执导的《雪国列车》中的那些幸存者一样:看似都在这最后的“诺亚方舟”上作着智慧的抗争,头等舱的统治者以合理的方式控制着列车内的生态平衡,而某等车厢的乘客们则以智慧策划着数次“暴动”,然而,使所有人都无法脱逃的却并非两者的任何一端,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列车本身,不服从这个系统规则的结局就是“毁灭”。
温室效应同样是现代社会工业、技术等迅猛发展所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与温室效应共同威胁着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还有酸雨、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物种加速灭绝等。这些环境问题向人类提出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在技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应当建立与保持怎样的关系?如果说对技术、工业等现代社会中生产手段的过分依赖导致人的地位的隐退,那么,在这一角色转换中,技术与工业本身所承担的责任与最终目的已然随着人的地位的隐退将人类社会的伦理范畴滑向了虚无状态。当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时,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那些“应当”便随之成为虚无。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过多地依赖于越来越健全的技术体制而非人类本身,效益至上与伦理规范的缺失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病症。在此状况下,“如何构建一种合理而正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危机发生之后世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威胁,“它标志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人类将走向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基于此,生态文明时代应运而生。其主要是要解决一方面起因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是面临越来越多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不同于以往将效益作为最高指标的工具理性,生态文明的形成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意识形态之中,同时探求一种人类生存的新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说,1万年前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文明得以产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革命;300年前,工业革命以工业文明代替了占据人类历史万年之久的农业文明;那么,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人类在21世纪将要展开的,将是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的第三次文化革命。
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后在社会发展中长期缺失关于人与自然的伦理范畴的思考得以补充,其将伦理学所规定的正当行为的概念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注,同时,将道德权利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与过程,人类的道德行为从人类社会本身扩展到了同样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自然界,这是人类道德进步与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它使得人类意识到,伦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与规范同样需要作用于人与自然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不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及活动构成了人类文明,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生态关系同样构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伦理学的发展在以往仅仅用于调节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生态关系的调节。可以说,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生态文明的意指与方向所在。从生态文明发展本身来看,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固化与高消耗,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将主要依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将以往工业生产中的线性、一次性生产模式转变为循环的、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高效率、低污染、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主要依托经济发展主体来实现,企业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活跃的主体,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观念与模式将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构建企业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所在。企业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提出后,企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生态责任的表现为:引导企业在创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实现高效益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在创收效益的过程中,在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时是否同样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的同步性。
当企业发展进入新的文明时期,通过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改变企业生产方式等手段来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就被纳入了绿色经济的范畴,而这也正是企业绿色责任的具体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环境保护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设计适当的环保标准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结果不仅会减少污染,同时也会达到改善产品质量与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波特假说”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企业绿色经济建设的有力依据与支撑,这也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即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亦使得人类拥有了干预自然与破坏自然的能力,在实现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同样能够通过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循环利用的可能,在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同时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以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滥用资源、无限制的排放等问题都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构成人与自然界之间危机的重要原因。企业生态文明所带来的企业发展理念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以往在利用自然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与破坏。因此,企业应当通过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等途径,增强对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反之,环境问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亦不可小觑,由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有限,当环境遭受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界将无法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离开环境保护而单纯地谈经济发展将如“竭泽而渔”,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将导致资源枯竭,直至最终无资源可用,企业所要求的效益与发展也将落空。可以说,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与保护环境的行为的践行恰恰是使其自身获得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企业本身而言,生态文明意识的建立与践行将是两者获得持久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必由之路。
(二)企业绿色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作为社会生活发展的核心架构,其生产方式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原因在于企业的生产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尤其在当下地球资源环境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企业行为对生态的影响十分重大。
企业绿色责任基于生态文明观念的建立。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紧张,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必须反省过去发展的思路。长期以来,在GDP 政绩观的引导下,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为了经济指标,对环境、资源采取不计后果的破坏。过去那种过于强化经济效益的做法,忽视了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若干年过去,代价已经显现,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企业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下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有目标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统一到既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保住绿水青山,将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需要确立企业绿色责任观念,特别是改变企业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
对企业来说,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即企业既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又能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绿色环境和人的生存状况。一方面,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真正认识到企业的绿色责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这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幸福,要把绿色责任置于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除了观念的树立和技术的创新外,制度的建设是执行的保障。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在执法纪律、执法手段等方面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监督制和行政问责制,把这些指标考核纳入对企业的综合测评,以保证对企业的绿色责任的问责效果。
企业要注重道德资本的投入。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企业的行为一直以来遵从于利润最大化的导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人的弱点以及贪婪的本性归结为资本的本性,这是错误的认识。资本本身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因为人的掌控使资本性质出现了好坏的区分,因此资本好坏决定于人在其中展示的德行如何。说到底,人的趋利性把资本所能达到的所有恶的结果做到了极致,因而,资本背上了所有恶名,而对人性的约束却被忽视。资本的运作体现的是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目标追求,因此要倡导道德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对于企业在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的取舍上,企业的抉择常常会陷入两难。资本在压力和环境的约束下限于认识和实际运作困难的,在寻求两者的平衡中难以做到最好。
事实上,在对待资本和环境的问题上,两者如何协调,如何做到双赢,一直是学术界深入研讨的话题。本书认为,首先,处理资本和环境的关系,必须把发展的内涵加以重新认识。发展不止是经济意义上的数字,而应包含更多的其他指标,如人文指标、社会指标、主观指标等。其次,资本也不应只是物质资本,还应包括环境资本,人力资本、代价资本等等。第三,资本和环境协调的根本目标是,人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感的增加,比如主观评价的上升。第四,最根本在于,对待两者关系上,企业管理者对两者关系的把握取决于企业绿色观念意识的强弱。可以预计,企业将作为其发展的重要资本——环境资本,纳入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里。
因此,企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观念到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切实的实践步骤,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目标。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监督,形成一个全社会接受的企业发展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