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打骂孩子,正确与孩子沟通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沟通不是你控制自己的孩子的途径,而是维系你和孩子之间的自然纽带,这种纽带可以使你不通过控制来施加影响,使你的孩子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同你合作。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理解,而这需要的就是父母与他们明确坦诚的互动和沟通。如果当他听到言不由衷、不连贯、虚伪或不值得信任的言语时,他心里可能会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站在他的位置,真诚地去了解他心里的真正想法,这样不仅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也便于你对他因材施教,帮助你的孩子在将来发展其他更有价值的关系。

雯雯今年五岁。有一个星期天,她自己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哭,妈妈又哄又骗地叫她停止哭泣:“如果你再哭,我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结果雯雯不但没有停止哭泣,而且还故意放声大哭。“再哭,我真的走了。”雯雯一面尖叫,一面跟着妈妈走向门口,妈妈很快地溜到门后,但一听到雯雯的尖锐哭声便又推门进来。“好雯雯,不准再哭了。”后来妈妈真的离开,雯雯也不哭了,但是还是站在角落里。

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多父母总是不知所措,只会口头斥责孩子,制止他哭闹,最后甚至变成恐吓的语气。却没想过孩子为什么哭,没想过和孩子沟通一下,问问孩子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做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也就不会多出许多任性又怪癖的孩子了。

对于孩子来说,你越是采取更普通的方式对你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语调温和、带着爱意,他就会越快地感到舒适,越能掌握你和他之间的共同语言和文化,你们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有益。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你可以在任何问题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不要指望自己的意见不会遇到质疑。你可以把自己从孩提时代就想当然的事情重新考虑一遍,要分享这些感觉,帮助你的孩子理解这些感觉,相信孩子能重视这些感觉——即使现在做不到,最终也要争取做到。

在与孩子沟通之时,就算是最慈爱、最体贴的父母有时候也会说出不该说的话。人类的交流无一是完美的。无论你觉得与孩子之间相处得多么融洽,适当的沟通都是必要的。人类的语言是一部奇妙的机器,能使人产生与你相似的思维,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除非我们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倾听,否则,就会在偶尔的走神中形成一些浅薄的认识,并以父母的威严毫无道理地发泄出来对孩子造成伤害。

当然,做父母的不必为他们对子女所说的每一句话担心。根据儿童心理学者卡利可的说法:“父母亲每天都说上千句话,在十八年中说了千百万句。”偶尔说上一两句不该说的话,并不是不可挽救的大灾难。但是经常地循环说这些话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是一种错误的沟通模式。

以下就是九种父母经常有而专家认为最好避免的说话模式。

(1)“看看你哥哥多听话!”和其他孩子相比较固然可以说明你想要孩子怎样做,但却不是鼓励孩子的良方。心理分析家李斯特说,孩子的自尊不应基于外在因素,而应发自内在,例如孩子在学溜冰时,是否是好选手并不是由“我只摔了两次,而他摔了三次”来判断,而是由“我跌倒后还要爬起来再溜”。

(2)“马上给我擦干眼泪!”任何妈妈看到孩子哭都忍不住会这么说,但这样做其实是在说:“闭嘴!我不想和你沟通。”你告诉孩子的信息是:你只能忍耐他的情绪发泄到某一程度。其实你应该给孩子一点时间平复心情,让他回房间发泄一下,或是抱抱他、安慰他。

(3)“没什么好生气的。没什么好哭的。”这样的言辞看起来好像是鼓励孩子,实则否定了孩子的情绪,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他的情绪并不存在或者是不该表达。

(4)“你总是/总不”这种全面否定式的言语,除了只能发泄你的情绪之外,毫无用处。孩子们需要给他改变的空间,而非用这种泛泛的言语限制他。

(5)“如果你不这么做,警察就会来抓你!”母亲应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该做这件事,而非假借外力来恐吓。

(6)“我受够了一再地叫你去做功课,下次再让我看到你没做,我就……”结果不外乎恫吓或惩罚。其实孩子心里明白妈妈绝对不会这么做,威胁恐吓是管教孩子最没有用的一种手段。专家的建议是:如果你不会这么做,就千万别这么说。

(7)“你是世界上最棒的……”虽然母亲想用这样夸张的赞美鼓励孩子,但这种做法常常带有弊端,让孩子以为你在愚弄他。过度的赞美有时就是漠不关心的表示,想要随便打发孩子走开。所以你得清楚地指出细节,和他谈论他到底棒在哪里。

(8)“再玩五分钟。”和孩子讨价还价会导致更多的讨价还价,不必多久,你的孩子就会成为和你谈判的高手,不是不断地再讲一个故事,就是不断地“再玩五分钟”,所以你一定得保持坚定的态度。

(9)孩子到青春期,许多母亲会采取和孩子是好朋友的态度和他们沟通。但据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费尔德说,青少年还不是成人,如果母亲以他们平辈的姿态出现,就会失去了自己的权威。母亲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自信,并了解青少年是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阶段。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必要为已经出口的话烦忧,但却要注重自己说话的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与子女讨价还价或虚言恫吓,即应检讨这种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改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为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要努力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认识到,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沟通的困境是正常的

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而又一边写作业,因为他自小就在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的家电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因而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这样的系统刺激远比单纯的语言符号刺激要强烈得多,有效得多,所以家长如果故步自封,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往往都成了厌烦的符号;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今天的孩子还有了接受超前意识的能力,比如说对于性知识的认识,家长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以启齿,而孩子却实际已经懂了很多。沟通的困境是每个家长必须正视的现实前提。

2.注意改进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他们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是很贫乏的。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自己的母亲一天就和自己说这样几句话:早晨说:“快点儿快点儿,要不上学就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尽量多吃点儿,要不不到中午就饿了”;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儿车”;第四句是:“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这样日复一日地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感到厌烦,结果反倒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3.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很多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循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比较容易地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