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兴亡史上旧有名——闲话梓里灵武

我于1924年2月11日生在古灵州,这一年的这一天按阴历算是正月初七,也就是我们乡间平常说的“人七日”,这一天依照旧俗家家户户都要吃长寿面,所以我小时候常常夸口说,我的生日很大,大家都要为我过生日。我的故乡对于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穷乡僻壤,但在中国过去改朝换代的兴亡史上,却是个大有名气的地方,它就是《明史纪事本末》中所提到的“玄宗幸蜀,肃宗继位灵武”中的灵武,现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灵武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所写的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所说的受降城就是现在的灵武县城。当然,也有人对灵州城即受降城持异议,认为受降城在内蒙古境内的临河一带。我认为说灵州城即受降城这起码也是一家之说,是否确切,有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确认。

灵州城在解放前未被拆除(毁掉)之前,那的确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城池,砌城墙的砖非同一般,形状怪异,据说城砖是由糯米浆水和泥烧成的。我小时候常听人们说“砖包灵州城,铁打洪广营,纸糊宁夏城”。这说明了灵州城的坚固和不易攻破。

我们过去按照旧例,认为肃宗既然在灵州即位,那就应该有什么紫禁城之类的地方。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即位灵武是一种急就章,是应急的措施,以便即位后可名正言顺地以在位皇帝之名,率各地勤王之师,甚至让郭子仪到回纥借兵,讨伐安史的叛乱。据《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的记者庄电一在一篇文章中说,唐肃宗就是在灵武城南门的城楼上即位的。

灵武县城只有三个城门,即南门、东门、西门,没有北门,不知是什么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防御的考虑或是防风沙的原因。南门正门上的城楼我记得不是两层就是三层,高耸在城门上,很雄伟,完全可以和北京正阳门,也就是前门的城楼媲美。南门城楼的东边有一个很宽阔的马道,人们排成队甚至马车可由此走上城墙,而城墙也很宽阔,马拉的轿车完全可以在上面行驶。在南门正门的外面还有一个很小的瓮城,瓮城的门是朝东开的。灵武县城的西边是一个苇子湖,其他三边都有护城壕,可以从西边的湖中放水入护城壕,而灵武县城往南通崇兴寨(旧称大寨子)和吴忠堡的大道就经过护城壕,上面有木头的桥板和护栏。

古灵州城耸立在西湖边,城西是一片芦苇湖,四季不干,据说下面有泉眼。秦渠从青铜峡开始,经过金积堡、吴忠堡,然后从灵武城东俗称沙边子的丘陵地流过,灌溉两边的田地,然后又流入黄河。因此,城西和城南近处的田地一般叫作湖田,适宜于种植水稻或间种豆类或小麦,而东边秦渠两边的田地一般叫作高田,除栽种果树外,在旧社会大都种植罂粟(由罂粟液汁晾晒的罂粟膏即鸦片烟膏),当时灵武一带出产的鸦片烟膏称西口土,非常出名。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古灵州的地方比较大,直属管辖的地方有吴忠堡、金积堡、磁窑堡、石沟驿、横山堡(水洞沟所在地)、清水营等。我外祖父家就在横山堡,我小时候曾去过一次,他家不远处就有一座城池,大部分被黄沙埋没,只露出很少一部分城墙凹凸形的砖墙垛口——雉堞,不知是什么年代的。他家当时饮用的水是靠牲口用木桶从一条小溪流中驮回来的,这条小溪就从北边离他家不远处的边墙(当时当地人称明长城为边墙)下流过,边墙外就是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

我家坐落在一进灵武南门的南什字街上,坐西向东,距南门城门楼约200米。还记得小时候常在晚饭后,坐在大门的门槛上,看着高耸的南门城门楼东侧天空中的水平星,看是大平灌小平,还是小平灌大平,猜测第二天天气的变化。后来长大一些,上了宁夏简易师范,暑假回家,晚饭后坐在大门的门槛上乘凉,一边看着天上的银河系,一边顺口背诵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爱人从北京调银川工作。80年代初,二女儿从西安带小外孙到银川探望我们。有一天,小外孙在我们居住的简易二层教授楼上突然问我:“姥爷,你们那时候上什么幼儿园?”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只好回答说:“我们那时候哪能像你们现在,能有什么幼儿园上!”我当时顺手把这一问记在记事簿上,将来一定要把这一问写出来,让后人都知道。

我和小外孙生活的时代不同,童年时的生活和苦乐也不同,但童年和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和被常常说到的,比如我小时候坐在门槛上看天象和后来小外孙的天真一问,都是童趣可爱,值得大书特书和粲然一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