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坚白者) 黄连(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参(六分) 龙胆(六分) 黄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蒌(十分) 枳实(五分炙)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烂。余十三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饮。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忌猪肉酢物。
又栝蒌汤方。
栝蒌(五两切) 麦门冬(汁三升) 生姜(五两切) 茅根(切三升) 芦根(切二升)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如药法。
又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茯苓汤。泄热止渴方。
茯苓(五两一作茯神) 栝蒌(五两) 知母(四两) 小麦(二升) 麦门冬(五两去心)大枣(二十枚去核) 生地黄(六两) 葳蕤(四两) 淡竹叶(三升)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热即服之。忌芜荑酢物。
又猪肚丸。疗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去毛) 栝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茯上七味捣为散。纳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又栝蒌散方。
栝蒌(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铅丹(八分)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又黄 汤方。
黄 (三两) 茯神(三两) 栝蒌(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麦门冬(三两去心) 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讫。服丸药。后肾消门中宣补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结处烧作灰。
上一味。以井华水服之。不过三服。
又方饮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浓煮竹根汁饮之。取瘥止。(肘后同)又方煮青粱米汁饮之。瘥止。(肘后同)又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炙)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纳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头三大升。以东流水两石。煮取二斗。
干地黄(八两) 生姜(八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黄(三两)桂心(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白术(八两)上十二味切。纳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温四服。单瓦汁亦佳。(一方无甘草)又疗热病后虚热渴。四肢烦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一把)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则饮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虚热渴无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两) 菟丝子(三两) 山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 石苇(二两去毛) 牛膝(三两) 巴戟天(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天门冬(五两去心) 五味子(三两) 人参(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炮) 石斛(三两)上十六味先捣筛。别取生地黄十斤。生栝蒌十斤。舂绞取汁。于火上煎之减半。便作数分纳药。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佳。
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一方有肉苁蓉四两)又方桃胶如弹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又方蜡如鸡子大。酢一升煮两沸。适寒温。顿服之。(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长不比淋症之滴沥也故曰复非淋)又方水和栝蒌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无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近效极要消渴方二首
近效极要论∶消渴旧来以为难疗。古方有黄连汤牛胆丸为胜。亦不能好瘥。自作此方以来。服者皆瘥。服多者即吐水。岂有更渴之理。
又疗消渴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 干地黄(三两) 蜀升麻(五两) 黄芩(五两) 栝蒌(七两)苦参(八两) 人参(三两) 黄连(五两) 黄柏(五两)上九味末之。以牛乳和众手捻作丸子。曝干。以饮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六十丸。忌芜荑猎肉冷水。
又方黄连(五两) 苦参(一斤) 知母(五两) 栝蒌(二两) 麦门冬(五两去心) 牡蛎粉(五两熬) 人参(五两) 黄 (五两) 干地黄(五两)上九味末之。以牛乳丸。清浆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忌猪肉冷水芜荑
近效极要热中小便多渐瘦方四首
近效极要论。热中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方。
地骨皮(切一升)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连(二两) 小麦(八合) 人参(一两)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为三服。间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忌猪肉。
又方人参(五两) 麦门冬(八分去心) 牡蛎粉(八分) 干地黄(十分) 知母(八分)苦参(二十分) 黄连(八分) 栝蒌(八分)上八味末之。以生牛乳为丸如梧子。清浆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食后服。忌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丝子(二两) 蒲黄(三两) 黄连(三两) 硝石(三两) 肉苁蓉(二两)上五味。兼鸡 中黄皮三两为散服。服方寸匕。日三服。如行五里久。又一服未有不瘥者。忌猪肉。(千金名九房散)又疗小便数多不足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麦门冬(八两去心) 蒺藜子(三两) 甘草(一两炙) 干姜(四两炮) 桂心(二两) 干地黄(八两) 续断(二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古今录验疗肾消脚瘦细小便数赤色似血虚冷者)
渴利虚经脉涩成痈脓方一十一首
病源夫渴利者。随饮小便是也。由少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
以其内热而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脓也。(出第五卷中)千金疗下焦虚热注脾胃。从脾注肺。好渴利方。
小麦(一升) 竹叶(三升)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三十枚去核) 生姜(五两) 栝蒌(五两) 地骨皮(一升)上九味切。先以水三斗。煮小麦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疗渴利虚热。引饮不止。消热止渴。茯神汤方。
茯神(四两) 石膏(八两碎) 地骨皮(一升) 竹叶(三升) 栝蒌(五两) 葳蕤(四两) 麦门冬(二升去心) 知母(四两) 生地黄(一升) 宿姜(四两)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枣三十枚擘。并药煮取四升。分为四服。忌芜荑。
又消渴利方。
生栝蒌根(三十斤)上一味切。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尽。以暖酒先食后服如鸡子大。日三服。
又方葵根五升盘大两束切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疗渴小便利复非淋方。
榆白皮二斤(去黑皮切)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日三。(肘后文仲同)又渴利方。
栝蒌粉和鸡子。日曝干更捣。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
又疗虚热。四体羸瘦。渴热不止。茯神消渴补虚。煮散方。
茯神(四两) 石斛(八两) 栝蒌(五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三两) 苁蓉(四两)知母(三两) 黄连(八两) 丹参(五两) 人参(三两) 当归(三两) 小麦(三升)葳蕤(四两)上十三味捣筛为散。取三寸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绢袋贮煮之。日再。一煮为一服。忌猪肉醋物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二卷中)崔氏疗消渴瘦中焦热渴方。
苦参(一大斤) 黄连(六分) 栝蒌(五两) 知母(五两) 牡蛎粉(五两) 麦门冬(五两去心)上六味各捣筛为散。以牛乳和。并手捻为丸。如梧子大。曝干。日再服。饱食讫。以浆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减十丸。如食热面酒等。即加服广济疗脾胃中虚热消渴。小便数。骨肉日渐消瘦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苦参(八分) 栝蒌(八分) 知母(八分) 茯神(八分) 土瓜根(八分) 甘草(六分炙) 人参(六分)上八味捣筛蜜和丸。每食少时。煮芦根大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猪肉大酢。(一方有黄连十二分出第一卷中)肘后疗消渴。肌肤羸瘦。或虚热转筋。不能自止小便数方。
栝蒌(六分) 黄连(六分) 汉防己(六分) 铅丹(六分研)上四味捣筛为散。每食后取酢一合。水二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强饮水。须臾恶水。不复饮矣。(陶氏广济文仲同千金翼同分两小别出第十卷中)
消渴口干燥方三首
广济疗口干数饮水。腰脚弱。膝冷。小便数。用心力即烦闷健忘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牛膝(六分) 龙骨(八分) 土瓜根(八分) 狗脊(六分)茯神(六分) 人参(六分) 黄连(十分) 牡蛎(六分熬碎) 山茱萸(八分) 菟丝子(十二分酒渍一宿) 鹿茸(八分炙)上十二味捣筛为末。蜜和丸。每服食后煮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忌生菜热面猪牛肉 蒜粘食陈臭酢物等。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 茅根(一升) 栝蒌(三两切) 乌梅(十颗去核) 小麦(三合) 竹茹(一升)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细细含咽。分为四五服。忌热面炙肉。(并出第一卷中)千金口含酸枣丸。疗口干方。
酸枣(一升五合去核) 石榴子(五合干之) 葛根(三两) 乌梅(五十颗去核)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三两半) 覆盆子(三两) 桂心(三两六铢) 石蜜(四两半) 栝蒌(三两半)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含如酸枣许大。不限昼夜。常令口中有津液出为佳。忌大酢生葱。(翼同出第二十一卷中)
消中消渴肾消方八首
病源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热结于肾。内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焉。由肾盛之时。不惜真气。恣意快情。数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千金论曰∶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又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疗之渐以增剧。四体羸 。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若恐不能长愈。服铅丹散立效。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枸杞汤方。
枸杞枝叶(一斤) 栝蒌根(三两) 石膏(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五服。日三夜二服。困重者多合。渴即饮之。忌海藻菘菜猪肉。
又铅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悉主之方。
铅丹(二分熬别研入) 栝蒌根(十分) 甘草(十分炙) 泽泻(五分) 胡粉(二分熬研入) 石膏(五分研) 白石脂(五分研入) 赤石脂(五分)上八味捣研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少壮人一匕半。患一年者服之一日瘥。二年者二日瘥。渴甚者夜二服。若腹中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以瘥为度。不要伤多。令人腹痛。此方用之如神。已用经今三十余载矣。忌海藻菘菜。文仲云。腹中痛者。宜浆水饮汁下之亦得。又备急云。不宜酒下。用麦汁下之亦得。丸服者服十丸。日再服。合一剂。救数人得愈。古今录验云∶服此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肝肚空腹吃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得咸苦。即宜服后花苁蓉丸。兼煮散将息。
又疗肾消渴。小便数。宜补丸方。
黄 (三两) 栝蒌(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茯神(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三两) 知母(三两) 干地黄(六两) 石膏(六两研) 菟丝(三两) 肉苁蓉(四两)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胆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渐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集验同)又疗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宜服肾沥汤方。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 远志(二两去心) 人参(二两) 泽泻(二两) 干地黄(二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龙骨(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茯苓(一两) 芎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一斗二升。纳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芜荑。(集验同)又阿胶汤。疗久虚热。小便利而多。或服石散人虚热。多由汗出当风取冷。患香港脚。喜发动。兼消渴肾消。脉细弱。服此即立减方。
阿胶(三两) 干姜(二两) 麻子(一升) 远志(四两去心) 附子(一两炮)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说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数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又肾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上一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
又黄 汤。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