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取人
龍啟瑞
漁者施網罟於江湖。將以得魚也。而所以得魚者不係乎網罟也。獵者張罝罦於藪澤。將以獲禽也。而所以獲禽者。不係乎罝罦也。耕者庤錢鎛於泥塗。將以得穀也。而所以得穀者。不係乎錢鎛也。今使祛網罟而責漁人以漁。屏罝罦而責山人以獸。捐錢鎛而責農人之稼穡。雖至愚知其不可也。然遂恃此三者以為盡乎得之能事則悖矣。惜乎世之用人者。挾可以得之之具。而其用意。乃出於山澤田野之人下也。天下之人材眾矣。吾多其途以求之。雖有至賾。莫能舍吾法而遁焉。而又為之寬其格。以幾乎得半之道。則人之不入吾彀者寡矣。而其究也。求之者冥然。應之者熒然。上與下嘗抱夫兩不相遇之憂。而求合乎渺不可知之數。幸而遇之。如飛蓬之相迓於太空。迴波之相值於大澤耳。否則衣褐食藿以老死於田間者。蓋不可勝數矣。此非任法而無精意行乎其間者。下亦以名囗相應。上失其權而無所恃故耶。或曰。今之人不古若矣。復言揚行舉之制。則慮其詐偽相蒙也。復中正九品之條。則慮其愛憎失實也。復囗訪巖谷之例。則慮其虛聲純盜也。用人者萬不獲已。姑從而試之聲律對偶以覘其博。考之經藝帖括以驗其專。進之論說策略以觀其辨。而又為之糊名易書。嚴禁請謁。舉天下之所以防獘者。於取人之道。十居七八。而士之躬行仁義。堯言舜趨者。亦往往而出矣。今夫士之數。與農工商賈。相為乘除者也。而為士者。得與於科目。與不得與者。又相為對待者也。天下雖衰。未嘗無士。士雖陋。未嘗無科目。則進而與於是選者。一如天道之有寒暑往來。地道之有山澤高下。人道之有貧富壽夭。囗聽夫一定不移與萬有不齊之數。而莫克操乎理之所必然。人見夫士所常習之術與所以得之之道。如是其甚常而無足異也。則其待士也必輕。人輕而士之自待也亦不得重。斯即聚市人而拔其雋。執塗人而授之官。其忠信之質。明察之用。且將掩士人而出其右。所不能者。特文字聲韻儀文周旋之末耳。夫能文字聲韻儀文周旋者。既未足以為治。而為治者。或並此而不工。則與向所謂市人塗人者何異焉。而猶曰豪傑不世出之才往往出於其間者。則以後世取人之途太隘。而其格又太寬。隘則不能不由。寬則嘗試為之。而即效此。非科目能致豪傑之士。而豪傑之士或有時而出於科目耳。夫先王之道。不恃夫人之自然而然。而恃吾有以致之。不恃夫天與人之適相值者。而恃吾之用人有可以維持乎天道。今三代之法既不可用。魏晉之制亦長偽而不可行。則由有唐以至於今。後王之經久常行。而為是必不獲已者。亦曰立制貴乎因時。而利不十不變法耳。夫聖人之所貴乎餼羊者。謂其羊存而禮可復也。如不求一日之復乎禮。而兢兢以一羊相從事。則天下將必指羊以為禮。而其究廢禮而用羊。後世人材之得失。何以異此。為今計者。科目既不可廢。則莫若嚴其選以存其真。使天下之人。怵然於仕之不可倖。而稍稍為之破除成格。以待奇杰之士。又以其紛煩靡密文而不囗者。歸之適時致用。而無取其華焉。則人皆知吾所以用法之意。而不惟徒法之是尚。夫為上之好惡。所以示一時之趣向。而成一代之風俗者也。況乎取舍人材之大者哉。未嘗以精意屬之。而徒恃吾法。吾恐巨魚奇獸之卒遁乎山林湖海。而蕪穢之旁。良苗亦將不植已。
論用人
龍啟瑞
凡今之治其家者。婦主中饋。子弟治生業。妾御紡績。僮奴課耕饁。而其家事治。使有一人之易其業焉。弗得也。其於身也亦然。耳目司視聽。故物無不應也。口司飲食。故味無弗別也。手能運。故重可舉。足能步。故遠可致。使有一官一骸之易其用焉。亦弗能也。任天下猶任一身也。任天下之人猶任一家之人也。然而有不能者。中失其權而外有所蔽也。人之行能相越也。非特知愚賢不肖之別也。即知之與知。賢之與賢。而其所受有不同者焉。小知之與大知。小賢之與大賢。而其所處又有宜不宜者焉。聖王之治無他。因天下之材以治天下之事。各得其平而我無容心焉耳。禹能熙帝之績者也。使宅百揆。棄善稼穡者也。使主后稷。契明禮讓者也。使教百姓。皋陶善刑。使作士。伯益調馴鳥獸。使作虞。夫五臣者。皆聖人無不能也。而舜獨分職以命之者。人各有專長故也。如舍其長而用之。則五臣不能致唐虞之治。況其下焉者乎。且從古之天下。固未嘗一日無才也。今以甲所能辦之事。而使乙治之。是乙違其用而甲無以自致也。不得已而又以丙之地處甲。則士之違其用者多矣。逮所事不辦。必盡舉一切之人而易置之。夫然後才與不才雜進。而才者或反為不才者之所誤。於是天下始有乏才之患。夫人主之經營天下。猶匠者之作室也。大者為楹。次者為梁。又其次者為櫨。楹與楹相齊。而後得其平。梁與梁相準。而後得其正。櫨與櫨相比。而後得其均。如以奔走之才。而據乎公孤之位。是楹之未得其平也。以坐鎮之流。而責以艱難之任。是梁之未得其正也。以諫諍之儔。而置之牧養之地。是櫨之未得其均也。此不待風雨漂搖。而已有岌岌不終日之勢矣。聖人知天下之不易人而治也。所以取之者甚寬。辨之者甚嚴。使其人之分寸長短。一寓於目而皆有不容誣之量。故上之責望者未嘗過。而下之報稱者未嘗難也。伊尹周召。不擇地而生者也。苟處之得其位。用之盡其材。則今之人有能為伊呂周召者矣。共工驩兜。亦不擇時而有者也。苟抑之使無其階。阻之使無其勢。雖有共工驩兜。亦將無由自見矣。若夫中材之士。既得所位置。而自奮於功名之路。則天下之人材。庸可既乎。故夫治天下者非無人之患。而不善用人之患也。人家即式微。未有舍其子婦而恃鄰之人以為生者。人身雖至弱。未有外其形骸而仗人之力以為強者。要即吾家所有之人。與吾身皆備之物。使之各操其事。各效其能。而無有不順焉耳。然則是豈無本哉。曰。在心之持權而已。
論得人
龍啟瑞
自古極難治之世。苟非大無道之國。為天之所棄絕而不可赦者。則必生一二人以維持其敝。使其君幸而拔之於儔人之中。授之以將相之任。總攬獨斷。然後其志行。其國安。不幸而沈淪湮沒。或間隔於讒臣之口。不得大用。則斯人遂廢。而天下事亦至於不可救。故夫因時而生才者。天也。生之而必用。用之而必盡其才者。則人也。漢有呂后之亂而得平勃。晉有江左之阨而得王謝。唐有開元之治而得姚宋。又有靈武之中興而得李泌。宋有契丹之釁而得寇準。夫此數公者。始亦猶夫人耳。苟世主不知。大權不屬。將默然自屏於寬閒之地而不恤。安能定國家之計而成其大業哉。今有人遇風於江湖者。同舟之子。倉皇失措。有人焉急為之捩其柁。徐理其檣帆而舟以濟。此必出於素所蓄篙工楫師之流無疑也。苟無其人。則濟否未之知也。天下之士眾矣。其負過人之材。而足任非常之事者。未嘗乏也。先王知其不可不預養也。故精其格以取之。多其途以待之。使士之有志自見者。不能不盡出於吾術之中。特未嘗(朿)[束]縛之以繩墨。使消其果毅剛直之氣。則緩急之際。有可恃矣。人未有衣帛食粟而不病者。其體素健。則其受病愈不可測。其無疾痛之日愈久。則其致患之地乃愈深。不如無事之日。急覓夫良醫與藥。至其臨時。又狃於故常。遲疑而不敢進。逮其悔之。則無及矣。幸未至於萬難措手之會。則必有能斡旋匡濟之人。天意無常。惟視人君之用舍以開治亂之局耳。吁。可不慎哉。或者曰。天下承平既久。人人皆習於波靡。而不克自振。故有時欲用之。而常患於無材。夫材不材豈有定哉。亦視其所用之者何如耳。未嘗用之。而曰天實生是不材。則吾未之所敢信也。
廣議
王柏心
天下之懷忠愛。矢亢直。感激而不顧其他者。山林敦樸之士是也。漢唐之世。置臺諫矣。又置博士議郎。又設直言極諫科。凡以招徠山林敦樸之士。或值主德有闕。或遇時政有囗。博士議郎及應詔之士。皆得上封事。伏闕犯顏。其言之激切。往往天子變色。宰相避席。豈其時士獨敢言哉。拔之尤異以作其氣。容之至廣以開其途。起新進則無繫戀顧忌之私。由特達則無門戶黨援之習。此士所以樂陳鯁亮。而前世恆收其效也。且夫朝廷置官。惟宰相與諫臣不可用資格。宰相代天理物。非道足經邦。莫能居之。在乎人主之慎擇而已。以資格用之。則鼎鉉輕矣。諫臣職在繩愆糾謬。與其通敏。不如其戇直也。與其華辨。不如其謇諤也。由資格則正氣消磨。必多瞻徇。必立朋黨。彈劾有所避。攻訐有所私。建白者。惟科指之纖悉而已。宮廷讜論。則未嘗聞也。糾譏者。惟吏事之短長而已。利獘大端。則未能及也。苟幸無過。徐待遷秩爾。人情誰樂舍坐致之效。而蹈不測之害哉。誠如博士議郎得應詔上封事。則宜無此獘也。何者。立朝尚淺。爵秩尚卑。有感激之心。無回枉之氣。與由資格居諫垣者。不可同日語矣。論者曰。山林之士。狃於古。戾於今。言之未必可行。行之未必有利。惡用是喋喋者為。應之曰。世未嘗無賈誼陸贄也。才如二子。尚謂其狃於古而戾於今乎。人主誠有意乎山林敦樸之士。以其言攷之。不可采者罷遣。其有議論達政體。忠款結丹素者。處以博士議郎之職。使益練習時事。若當職唯諾。則不得遷。察其謀謨英亮。志存獻替者。擢之使居臺諫。激勸而用之。則固執政之才也。夫太阿之陸剸犀象。水截鴻囗者。鋒銛也。鷹隼之排疾風而上征。撇層雲而下擊者。翮勁也。匣而懸之。囗而縶之。則無割斷搏擊之用矣。今夫封駁之制。久廢於門下中書。當英君察相時。必無過舉。設萬有一焉。言官抗章而爭之。固已後矣。何如博士議郎先事風議之為尤善也。
激濁揚清論
鄒鳴鶴
蓋聞賞罰之途混。而後清濁之名立。清濁之名立。而後激揚之事起。使舉世囂然曰。孰為清流。孰為濁流。此豈盛德之事乎。昔唐虞時有四凶。四凶皆濁流也。然共工伯鯀輩。與四十二牧同朝。不聞其爭相攻擊。而且僉薦之。而堯亦姑試之。試之不效。而後竟誅之。其試也。天下不議其濫。及其誅也。天下不以為苛。此無他。賞罰一秉乎大公。清濁不辨而自明也。三代以下則不然。賞罰之柄。多出自左右佞倖之手。庸夫豎子。雄踞當道。有以幾微疑似之過。連數十人被逮者。則皆所為清流也。於是忠怨之忱。不得不白之同志。達之詩歌。囗小聞之。恨愈切齒。乃始大索株黨。期以一網打盡諸君子。掊擊愈甚。義憤愈厲。有以私門一揖而絕交者。有以立朝無過為深恥者。而清與濁之分。遂較然如涇渭之不相入。如漢之八顧八廚諸黨人。唐之白馬與難諸朝士。宋之元祐黨籍。太學六君子。明之東林復社皆是也。夫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孔子稱為亂始。設當歷代黨禍之時。以孔子維持其間。必更有大中至正不磷不緇氣象。若范純仁恕道調停之說。殆亦君子之所取乎。然吾謂激揚者。君子之不幸。而又國家之大幸也。蓋囗小於天命國法。兩無所畏。而不能不畏士大夫之清議。即如魏閹勢傾一世。外吏皆恐懼懾服。而非常之謀。不敢卒發者。徒以數十正人尚在耳。夫數窮時極。諸不可恃。而諸君子能以風骨鎮之。以口舌爭之。其所係豈淺鮮哉。況義聲所樹。使天下游移觀望之輩。曉然於若者為清。若者為濁。稍知自愛者。即不囗委身鮑肆。是激濁而濁流始孤。揚清而清流愈盛也。故曰國家之幸也。總之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天下無道。則黨禍益熾。三代而上。非無清濁也。清無待於揚。濁無待於激也。三代而下。非意為清濁也。不激而濁且混清。不揚而清難敵濁也。春秋貶之體。微而顯。志而晦。盡而不污。其得激揚之正者乎。
魏文侯論
張履
天下有道德之士。有爵祿之士。爵祿之士。無與乎道德。道德之士。無假乎爵祿。然原先王設爵祿之意。則固將以待天下之士有道德者。而爵祿之士不與焉。而所謂士之有道德者。則又往往辭爵祿而去之。蓋必有以窺夫人主所以視爵祿之心。實有不可一日居者。而非以是為高也。是故人主而欲得天下士。必先謹其所以視爵祿之心。異哉。魏文侯之語翟璜也。文侯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見翟璜。踞堂而與之言。璜不悅。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則不囗。祿之則不受。汝祿則千鍾。官則上卿。既受吾賞。又責吾禮。不亦難乎。夫上卿高爵也。千鍾厚祿也。此正先王所以待天下士之有道德者。使璜而非其人也。則璜誠不宜受。而文侯亦不得以是賞。使璜而誠其人也。則文侯之賞之也不為濫。而璜之受之也亦不為愧。今既以是賞之。則必以為誠其人也。即不然。亦不僅目為一爵祿之士也。夫不以為爵祿士也而爵祿之。又以吾之可以爵祿之也而囗慢之。然則爵祿者適足以為人主倨傲之資。拒道德之士於千里之外。惟闒茸無恥之徒。乃冒焉以處之矣。國家亦安所賴哉。昔者漢武帝之於囗青也。踞廁而視之。至於汲黯。不冠不敢見。夫青之德器。固不足比黯。然既為大將軍。大將軍者。位三公上。天子所當改容而禮者。今仍以僕隸畜之。是以高爵厚祿與僕隸也。夫以高爵厚祿與僕隸。尚復何禮之有。嗚呼。此段干木之所以終身不為魏文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