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治體三政本上(1)

旌意

王柏心

任左右。尚姑息。爵及私昵。罰弛姦慝。是謂婦寺之政。納佞諛。務虛美。上違道以欺下。下矯誣以罔上。是謂聾瞶之政。刑賞虧替。禁防隳敗。情不足相繫。制不足相維。是謂痿痺之政。科指備具。綱目繁猥。可否必稽於法。輕重必依於令。婦寺聾瞶痿痺之政。舉非所患。中主以下。率而行之。可以無大縱軼。若夫英主。則在能旌吾嚴斷之意而已矣。法之必行者非嚴也。意之能行則嚴也。令之必行者非斷也。意之能行則斷也。且所謂嚴斷者。豈待峻刑黥之典。設斬劓之科哉。亦取夫相蒙相習者以吾意破除之已爾。意不可淆。淆則亂。意不可瀆。瀆則玩。英主當有所縱舍。以蓄其果決之氣。有所囗略。以養其清明之體。一旦機括所在。則出吾意以震動之。無少濡回牽制。出乎法令之外。入乎民情之中。為揣摩遷避者所不能及。然後真才奮焉。詭隨讋焉。四方說焉。如日月之行乎中天。而無不瞻仰也。如雷雨之作解。而百果草木無不甲坼也。夫君者制法者也。非奉法者也。出令者也。非守令者也。應龍之蜚騰變化者。頷必有尺木。猛虎之制伏百獸者。脅必有威骨。漢孝宣之世。吏多虛增戶口。所上風俗。悉虛詞飾說。孝明之世。朝廷皆爭為嚴切以避誅責。以二帝之明。弊尚若此。豈非狃於法令。而意不伸歟。或曰。唐德宗宋神宗明世宗能伸其意矣。而嚴斷之弊。禍甚庸主。何哉。曰。三君者。仁不足。剛有餘焉。明不足。愎有餘焉。不善用其意。則又剛愎之過。而非嚴斷之過也。

王言

王柏心

王言者。敷治之鞀鐸。達化之樞機。擇其人以代言不可不慎也。書曰。出納惟允。詩曰。王之喉舌。唯得人也。虞夏商周之間。君臣兢業。聖賢相遇。其咨命陳謨。矢言誕告。莫不閎以遠。典以則。由當時代之言者。皆聖賢之徒也。繼是以降。其莫善於漢之詔令乎。有恤民之仁。有謙約之德。直而不僿。文而不靡。其策命則肅以正。其延訪則溫以麗。其戒厲則嚴以斷。其褒勉則和以裕。賈山曰。臣聞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往聽之。願須臾毋死。思見德化之成。第五倫為督掾。每讀詔書。常歎息曰。此聖主也。一見決矣。蓋言之效如此。及東漢之季。尚書陳忠上疏曰。諸郎多文俗吏。罕有雅才。每為詔書。轉相求請。詞多鄙固。漢之文詞。自是少衰矣。唐宋皆中書職制誥。擇文學尤異者。使視草。時主好文。則益趨於浮侈。矯之者悉返以質。或徒類乎律令。文者過矣。質者亦未得也。然唐臣如楊綰陸贄李德裕輩。率能救過失。中機宜。雖阽危之際。而敕書所下。驕將悍卒。無不惕息感激。況施於政事修明之時者哉。由此觀之。言固未嘗無效也。天之所以章者象也。雷之所以詔者聲也。日之所以麗者光也。王之所以播者言也。象不著無以儀囗動。聲不奮無以震遠邇。光不耀無以燭幽隱。言不修無以昭法守。夫經國之本非繫乎言。然王者有言將以決百代之嫌疑。定萬方之軌則。布之史策。垂之子孫。當朝政方隆。動作可書於後。而代言者務擇其人。綸綍之美。豈惟追遠乎漢唐之盛而已。

陳善閉邪論

姚學塽

人臣之敬其君者。未有不欲堯舜其君者也。堯舜之時。禹皋伯益之徒。相與議論於一堂之上。都俞吁咈。並行而不悖。傳之萬世。以為君臣法。何嘗一以將順為敬哉。孟子曰。陳善閉邪謂之敬。謹就其意而論之。夫所謂善者何也。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以精一之心。行執中之政。善之至也。然非有臣焉為之反覆開陳。使善端日充長而不自知。則雖有聖哲之資。亦無以成郅治。故臣之敬其君者。必取古人所行之善者而陳之。使知所效法。又取其君所行之善者而陳之。使知所擴充。孟子云。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又云。是心足以王矣。此陳善之說也。然人君處崇高之位。擁庶富之業。或邇聲色。或殖貨利。或貪邊功。或崇異端。皆所謂邪也。邪之萌在心而其發在政事。使必待其發而力諍之則晚矣。閉邪者。絕之於將萌也。日親正士。聞古訓。則邪之念無自生。故陳善者閉邪之要也。孟子云。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蓋嘗三見齊王而不言事。曰我先攻其邪心。此閉邪之說也。使其君有善而無邪。則為堯舜之君矣。人臣之敬。孰大於是。豈可慕將順之名。而蹈諂諛之實哉。

培國脈肅政體疏道光三十年

文瑞

竊惟總理天下之道。首在端本清源。而立綱陳紀。要期臻於一是。自古聖帝明王。兢兢業業。未有不憂勤惕厲。而能成郅治之休者也。語云。為君難。書云。后克艱厥后。蓋君人者。以一身而統天下。措施庶政。誠有其甚難者。古今治亂之機。每爭於忽微。必慎之又慎也。恭維我  皇上體元建極。錫福綏民。四海九州。皆仰望而昇平之治。然從古治功之極盛。皆由初政之始基。而揆其本源。亦不過數大端足扼其要。謹臚列四事。曰選賢才以資輔。明賞罰以昭勸懲。任聽納以察得失。謹調攝以囗  聖躬。請分晰為我  皇上言之。夫郅治以得人為先。有治法尤在有治人。人存而政斯舉。然大臣法則小臣廉。欲立政而序百官。必自大臣始。人君日夕不遑。於臣工優劣。安能周知。大臣者。以道事君。進賢退不肖。實其專責。故內而宰衡。外而督撫。足以總其成而收其效也。宰衡得人。斯能公忠體國。而黜陟攸宜。內則賢臣日進矣。督撫得人。斯能清正愛民。而舉錯悉當。外則循吏日多矣。如是中外安有不治者。然此尤賴我  皇上遴選而囗擢之也。是故善用人者。必先知人。知之深。斯用之當耳。且人之流品不一。知之亦不易矣。輕躁者喜事。喜事則好為紛更。終必致於憤事。模棱者畏事。畏事則每涉因循。勢必致於誤事。其甚者則苟同諧俗。務為柔媚。當利害得失之際。遇有籌畫。不曰拂上意。則曰礙人情。事事委過君上。而己博寬厚之名。緘默之外。無他長也。承順之外。無他術也。觀其囗似亦未見其顯然貽誤也。不知職事已為之漸廢。人心已為之漸壞。紀綱已為之漸弛。而天下陰受其禍矣。夫建大議。定大策。決大疑。非才能何以克濟。徒以將順為長。有事則一籌莫展。是上有勵精圖治之主。下無實心任事之臣。古今同此一慨也。伏望  皇上振興臣節。整飭官常。於專任之中。寓慎囗之意。庶良才日聚。輔得人矣。刑賞者。馭世之大權。賞一人而天下咸勸。罰一人而天下咸服。功必賞而過必罰。惟斷乃成也。自古立政大端。無踰於此。雖堯舜禹湯文武之聖。亦不能舍此以為治。後世未嘗無賞罰。而究不能勸懲者。賞不當賞。而罰不必罰也。蓋賞不當賞。則開臣下希冀之風。而妄邀者有之。罰不必罰。則啟臣工輕忽之漸。而幸免者有之。夫如是即受寵榮者未必知恩。而脫法網者更無所忌。於以知立法之必宜信也。

雖然。賞固不宜過。而罰或鄰於苛。則適成刻薄之治。伏願  皇上建中出治。斟酌合宜。一行惠而不遺不濫。一施威而無枉無縱。斯天下服教畏神。無不勸懲矣。 國家慎選台垣以資諫諍。原欲其啟迪匡也。伏讀天聰十年。恭奉   上諭。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有驕肆慢上貪酷不法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即所奏涉虛。亦不坐罪。儻知情蒙蔽。以誤國論。   聖訓煌煌。垂千古矣。近來官常。率皆因循。清操又所不講。凡在科道。豈無聞知。而緘默者居多。邇者恭奉  諭旨。令陳時事。仰見  聖懷若渴。葑菲不遺。中外無不相慶。然而進言者眾。則聽言尤難。疏逖小臣。各抒己見或言事過於切直。或論人涉於激烈。或瑣無關大體。或識慮不免卑微。在  皇上如天之量。善則從之。否則置之而已。若乃以一己之愛憎。而進退夫人才。以一心之好惡。而議論夫政事。或黨援是引。而涉夤緣。或舉劾失宜。而徇情面。亦有莊言正論。囗似忠誠。而言與行違。徒工欺飾。我  皇上聰明天亶。燭照無遺。又豈能稍有蒙惑。特恐浸潤之謀。萋菲之行。實有難於囗察者。伏望  皇上聽言觀行。鑑空衡平。嘉猷嘉謀。則見諸實事。假忠假信。則黜之當前。  乾綱獨斷。而權不下移。則良言日萃。而匪言無自入矣。稽古聖賢學問。莫切於修身。正心誠意。皆修身之事也。經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聖人垂訓之意深矣。夫以凡民不過一身一家。猶以修身為要。若夫天子之身。上則宗廟社稷所倚賴。下則中外臣民所託命。承先裕後。關繫非輕。故尤以修身為本圖焉。歷觀今古聽政之勤。我 朝為最矣。批答章牘。接見臣工。凡政務之大小鉅細。皆上囗  宸衷。洎乎祀典朝儀。禮節繁重。無不躬親將事。是天下任事之勞。未有過於  皇上者。而天下用心之苦。亦未有過於  皇上者。雖  天體至健。原可措之裕如。而  聖躬持勞。允宜時加慎重。伏願  皇上起居必適。寒燠必調。以敬身愛身。為修身之道。斯  聖體益臻康和。而庶政益昭美備。萬年有道之長。皆基於是矣。凡此數端。悉為要務。伏乞  皇上俯加採擇。不勝戰慄待命之至。

道光三十年三月十一日奉

上諭左副都御史文瑞奏陳四事朕詳加披閱所論剴切真摯深協朕懷並錄進乾隆元年左都御史孫嘉淦三習一弊疏其論為君之道洵屬切直精深堪為聽言臨政之助臺端為言路表率文瑞首進讜言朕虛懷納受諒九卿科道斷不緘默畏葸負朕諄切求言之意也欽此

勤求治理疏道光三十年

羅惇衍

奏為勤求治理。貴得要圖。請  皇上法   祖訓以端本善俗事。臣竊惟古帝王立綱陳紀。根源祇在一心。檢攝此心。莫先於居敬窮理。居敬窮理。莫先於勤省察。勤省察。莫先於觀覽載籍。  皇上囗邸典學。無間寒暑。凡經書之蘊。以古今懿行嘉言。皆資記誦。逮乎  親政以來。每日進呈   實錄。默識勤求。於   列聖危微精一之傳。洵若合符節矣。但師法   祖訓。固宜總匯而兼賅。亦貴旁通而博採。臣恭讀   聖祖仁皇帝御纂性理精義。並   親製序文。有曰。朕自沖齡至今六十年來未嘗少輟經書唐虞三代以來聖賢相傳授受言性而已宋儒始有性理之名使人知盡性之學不外循理也故敦好典籍於理道之言尤所加意臨囗日久玩味愈深體之身心驗之政事而確然知其不可易欽此。此書理該詞約。內聖外王之功。無不畢備。其總論為學之方。立志之要。由存養省察致知力行。以及人倫性命。皆有程途可按。階級可循。至於總論治道君道臣道用人田賦學校宗廟禮樂兵政刑罰諫諍等類。尤足以端  主極而肅官方。惟在  皇上萬幾之餘。講習討論。身體而力行之耳。昔孔子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以此知躬行實踐。而後至道能體諸身。至道體諸身。而後能本身出治。以之整躬百度。宰制萬端。胥與此書相觸發。誠如董仲舒所云。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者。皆於是乎在矣。然欲興利而除弊。或患其不能周知。欲察吏而安民。或患其不能盡善。求其明燭無窮。物來畢照。俾囗僚無所售其欺罔者。則莫如   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此書所載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 恭錄   批答。使共知所陳之得失。非惟   神機莫測。明見萬里。為自古聖君之所無。即累牘連編。悉經   丹毫甲乙。二帝三王以後。亦未聞如是之勤政也。今日災異頻仍。盜賊竊發。民生日窘。吏治日隳。必  聖主大振乾綱。然後可臻上理。敬祈  皇上於揆幾度務之暇。并將此書日閱一二事。凡督撫所奏。有能深謀遠慮。措置得宜者。固蒙  褎答。若不實不盡。及飾詐懷私者。亦一一為之  指示周詳。庶大吏皆知所警戒。各思振刷精神。力除積習。則所以飭官常而維邦本者。實繫於此焉。抑臣尤有進者。昔宋臣司馬光論人君修心之要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煩苛伺察之謂。知道誼。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謂。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臣細繹其言。以為人君之道。既在於仁明武。則所戒在於不仁不明不武。夫不仁豈必盡由殘忍哉。賢不能進。邪不能遠。氣節漸虧於士類。流禍且及於民生。是即近乎不仁矣。不明豈必盡由昏闇哉。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壅蔽將至於左右。善惡每易於混淆。即鄰乎不明矣。不武豈必盡由柔懦哉。嗜慾未清。心志偶懈。政務稍涉於因循。綱維遂形其廢弛。是即類乎不武矣。光又論致治之道有三。曰審官。曰信賞。曰必罰。又論養兵囗國。務精不侈多。其言皆切中治理。為今日之急務。實足與   御纂性理精義   硃批諭旨二書。互相發明者也。他如   御撰資政要覽。   庭訓格言。   御定執中成憲。   御製日知薈說。   御製評鑑闡要諸書。皆本心法治法。而一以貫之。用能方軌六經。垂模萬世。伏願  皇上本法   祖之意以修己。推而至於知人安民。皆得其道。將賢否既判。教養日修。天下有不蕩平正直者哉。臣學識拘墟。未知當否。不勝惶悚之至。伏乞  皇上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