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學術五廣論(1)

默觚上節錄

魏源

學之言覺也。以先覺覺後覺。故莘野以畎畝樂堯舜君民之道。學之言效也。以後人師前人。故傅巖以稽古陳恭默思道之君。覺伊尹之所覺。是為尊德性。學傅說之所學。是為道問學。自周以前。言學者莫先於伊傅二聖。君子觀其會通焉。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箕範言學。開孔子賢知過之愚柔不及之先也。敬勝怠吉。義勝欲從。丹書陳道。括周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之全也。剛柔克而性不畸。敬義立而德不孤。自孔孟以前。言學者莫粹於丹範二謨。君子體諸旦明焉。

何謂大人之學。格本末之物。曰意之所構。一念一慮皆物焉。心之所構。四端五性皆物焉。身之所構。五事五倫皆物焉。家國天下所構。萬幾百慮皆物焉。夫孰非理耶性耶。上帝所以降衷耶。圖諸意而省察皆格焉。圖諸心而體驗皆格焉。圖諸身而閱歷講求皆格焉。圖諸家國天下而學問思辨識大識小皆格焉。夫孰非擇善耶。明善耶。先王所以復性耶。常人不著不察之倫物。異端不倫不物之著察。合之而聖學出焉。日進無疆。宥密皇皇。是為宅心之王。

豪傑而不聖賢者有之。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賈生得王佐之用。董生得王佐之體。合之則漢世顏伊之儔。不善學之。則為揚雄王通之比。墨子非樂。異乎先王。然後儒亦未聞以樂化天下。是儒即不非樂。而樂同歸於廢矣。墨子明鬼。後儒遂主無鬼。無鬼非聖人宗廟祭祀之教。徒使小人為惡無忌憚。則異端之言反長於儒者矣。孟子闢墨。止闢其薄葬短喪。愛無差等。而未嘗一言及於明鬼非樂。節用止攻。夫豈為反唇角口之孔叢。夫豈同草玄寂寞之揚雄乎。

默觚中節錄

魏源

聖賢志士未有不夙興者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求道則易悟。為事則易成。故相士相家相國之道。觀其寢興之蚤晏而決矣。讒鼎之銘曰。昧爽丕顯。後世猶怠。康王晏朝。關睢諷焉。宣王晏起。庭燎刺焉。蟲薨同夢。齊風警焉。是以夙夜匪懈。大夫之孝也。夙興夜寐。士之孝也。夙夜浚明有家。大夫之職也。朝而受業。士之職也。雞初鳴咸盥漱櫛纚。人子事親之職也。堯民日出而作。舜徒雞鳴而起。夜氣於是乎澄焉。平旦之氣。於是乎復焉。人生於寅。凡草木滋長。皆於昧爽之際。亦知吾心之機。於斯生息。於斯長養乎。旦而憧擾與長寐同。旦而牿亡與晝寢同。詩曰。女曰雞鳴。士曰昧旦。用智如水。水濫則溢。用勇如火。火裂則焚。故智勇有時而困。且有時而自害。求其多而不溢。積而不焚者。其惟君子之德乎。德善積而不苑。其德彌積。其服彌廣。其行彌遠而不困。詩曰。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同言而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民從。從在令外。懷璧之子未必能惠。而人競親之者。有惠人之資也。被竭之夫身儉能施。而人皆疏之者。無濟人之具也。身無道德。雖吐辭為經。不可以信世。主無道德。雖襲法古制。不足以動民。揚子曰。聖人之言可能也。言之而使人信。不可能也。詩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末世小人多而君子少。人以獨善之難為也。而不知秉彝之不改也。幸一遇焉。心夷疾瘳。烏有德立而鄰尚孤。道脩而人不聞者乎。逃空谷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去人滋久。思人滋深。叔世之民。其去聖哲亦久矣。其願見之日夜無閒。故行脩於一鄉者鄉必崇。德昭於一國者國必宗。道高於一世者世必景從。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有鳳皇之德。而後其羽可用為儀。未有燕雀其質。而鸞皇其章者。飄風不可以調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將文章之罪歟。文之用源於道德。而委於政事。百官萬民。非此不醜。君臣上下。非此不牖。師弟友朋。守先待後。非此不壽。夫是以內亹其性情。而外綱其皇極。縕之也有原。其出之也有倫。其究極之也動天地而感鬼神。文之外無道。文之外無治也。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文之外無學。文之外無教也。執是以求今日售世譁世之文哉。詩曰。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大雅曰。小心翼翼。小雅曰。惴惴小心。心。量之廓然也。而顧小之。何哉。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業不進者。無不由於自是而自大。自大則廉而劌物。才而陵物。議論高而拂物。方且是己非人。不知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小則偏愎狹隘。而一物不能容。奚其大。誠能自反而心常畏。畏生謙。謙生虛。虛生受。而無一物不可容。奚其小。齊桓葵邱之震矜。叛者九國。考甫三命滋益恭。明德奕世。然則人之自大也。適所以自小與。君子惟不自大。斯能成其大。

專為攻玉之石。而不為受攻之玉。專為磨鏡之藥。而不為受磨之鏡。專為鍛金之冶。而不為受鍛之金。世情類然也。為人何其厚。為己何其薄。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淺外易者。不足以當大事。是故君子之容。惕乎若處四鄰之中。儼乎常有介冑之容。瑟乎其中之莫縫焉。僩乎其外之莫訌焉。肅肅兔囗。言其瑟也。赳赳武夫。言其僩也。觀大於細。觀變於常。觀謹於忽。冀缺耨而如賓。可以為大夫矣。日磾養馬而嚴威。可以託孤寄命矣。有大賢。有中賢。有小賢。小賢君役。中賢君。大賢君師。可干城者不可為好仇。可好仇者不可為腹心。書曰。文王尚克修和有夏。亦惟有若虢叔閎夭泰顛散宜生南宮适。文王蔑德降於國人。謂五臣能以道輔文王。使以其精微之德降於國人。公侯腹心之謂也。

船漏水入。內虛也。壺漏水出。外罅也。外欲之接。內欲之萌。皆以戲言戲動為之端。有一罅之乘焉。鍼芒泄元氣。蟻漏潰江河。而全體不守矣。淇澳之詩。再言瑟兮僩兮。學道之士。必密栗其中。而武毅其外。德盛不狎侮。始能彌爾性而固道基焉。不重則不威。出口入耳。若存若亡。始勤終怠。進銳退速。而德之存焉者寡矣。其能德音孔昭。儀一心結。以底大成乎。淇澳卒章。始以善謔不虐為寬綽。則德盛禮恭之流溢也。無蚤歲之嚴密。遽襲暮年之寬綽。不流晉人之曠達者幾希。無身過易。無口過難。無口過易。無心過難。口者介身心之間。故存誠自不妄語始。

至德以為道本。顏淵仲弓以之。敏德以為行本。孝德以知逆惡。曾子子羔子路之徒以之。後世道學獨行二傳。所由分與。師以賢得民。子思孟子。當仁於齊魯。儒以道得民。諸子身通六藝。友教於西河。後世道學儒林二傳。所由分與。惟周公仲尼。內聖外王。以道兼藝。立師儒之大宗。天下後世。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仁者見仁焉。知者見知焉。用焉而各效其材之所宜。三公坐而論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語文學之職也。如必欲責尊德性者以問學之不周。責問學者以德性之不篤。是火日外曜者而欲其內涵。金水內涵者必兼其外曜乎。體用一原。匪聖曷全。肫肫其仁。淵淵其淵。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三代以上。君師道一而禮樂為治法。三代以下。君師道二而禮樂為虛文。古者豈獨以君兼師而已。自冢宰司徒宗伯下至師氏保氏卿大夫。何一非士之師表。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有位之君子。即有德之君子也。故道德一而風俗同。自孔孟出有儒名。而世之有位君子始自外於儒矣。宋賢出有道學名。而世之儒者又自外於道學矣。雅頌述文武作人養士之政。瞽宗辟雍振鷺西雍棫樸菁莪。至詳且盡。而十三國風上下數百年刺學校者。自子衿一詩外無聞焉。春秋列國二百四十年。自鄭人游鄉校以議執政外無聞焉。功利興而道德教化皆土苴矣。有位與有德。泮然二涂。治經之儒。與明道之儒政事之儒。又泮然三涂。荀子曰。昊天不復。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天不忘也。詩曰。縱我不往。子寍不嗣音。

曷謂道之器。曰禮樂。曷謂道之斷。曰兵刑。曷謂道之資。曰食貨。道形諸事謂之治。以其事筆之方策。俾天下後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謂之經。藏之成均辟雍。掌以師氏保氏大樂正。謂之師儒。師儒所教育。由小學進之國學。由侯國貢之王朝。謂之士。士之能九年通經者。以淑其身。以形為事業。則能以周易決疑。以洪範占變。以春秋斷事。以禮樂服制興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貢行河。以三百五篇當諫書。以出使專對。謂之以經術為治術。曾有以通經致用為詬厲者乎。以詁訓音聲蔽小學。以名物器服蔽三禮。以象數蔽易。以鳥獸草木蔽詩。畢生治經。無一言益己。無一事可驗諸治者乎。嗚呼。古此方策。今亦此方策。古此學校。今亦此學校。賓賓焉以為先王之道在是。吾不謂先王之道不在是也。如國家何。詩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爭。

求闕齋筆記

曾國藩

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故六官經制大備。而以周禮名書。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禮善說辭者。常足以服人而強國。戰國以後。以儀文之瑣為禮。是女叔齊之所譏也。荀卿張載兢兢以禮為務。可謂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張爾岐氏作中庸論。凌廷堪氏作復禮論。亦有以窺見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輯五禮通考。以天文算學錄人為觀象授時門。以地理州郡錄人為體國經野門。於著書之義例則或駁而不精。其於古者經世之禮之無所不該。則未為失也。

牧馬者。去其害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亂囗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獨不然。諸葛武侯治蜀。有言公惜赦者。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蜀人稱亮之賢。厥後費禕秉政。大赦河南。孟光責禕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國藩嘗見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宥其過。眾子相率而日流於不肖。又見軍士有失律者。主者鞭責不及數。又故輕貰之。厥後眾士傲慢。常戲侮其管轄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賊。多赦不可以治民。溺愛不可以治家。寬縱不可以治軍。

世澤

士大夫之志趣學術。果有異於人者。則修之於身。式之於家。必將有流風餘韻。傳之子孫。化行鄉里。所謂君子之澤也。就其最善者。約有三端。曰詩書之澤。禮讓之澤。稼穡之澤。詩書之澤。如韋玄成議禮。王吉傳經。虞魏之昆。顧陸之裔。代有名家。不可殫述。我朝如桐城張氏。自文端公而下。鉅卿碩學。世濟其美。宣城梅氏。自定九徵君以下。世精算學。其六世孫梅伯言郎中曾亮。自謂莫紹先緒。而所為古文詩篇。一時推為祭酒。高郵王氏。自文肅公安國以下。世為名儒。而懷祖先生訓詁之學。實集古文之大成。國藩於此三家者。常低徊歎仰以為不可及。禮讓之澤。如萬石君之廉謹。富平侯之敬慎。唐之河東柳氏。宋之藍田呂氏。門庭之內。彬彬焉有君子之風。余所見近時搢紳。未有崇禮法而不興。習傲慢而不敗者。稼穡之澤。惟周家開國。豳風陳業。述生理之艱難。導民風於囗厚。有味乎其言之。近世張敦復之恆產瑣言。張楊園之農書。用意至為深遠。國藩竊以為稼穡之澤視詩書禮讓之澤。尤為可大可久。吾祖光祿大夫星岡公嘗有言曰。吾子孫雖至大官。家中不可廢農圃舊業。懿哉至訓。可為萬世法已。

悔吝

吉凶悔吝。四者相為循環。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無有人非鬼責。是即謂之吉。過是則為吝矣。天道忌滿。鬼神害盈。日中則仄。月盈則虧。易爻多言貞吝。易之道。當隨時變易以處中。當變而守此不變。則貞而吝矣。凡行之而過。無論其非義也。即盡善之舉。盛德之事。稍過則吝隨之。余官京師。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闕齋。恐以滿盈致吝也。人無賢愚。遇凶皆知自悔。悔則可免於災戾。故曰。震無咎者存乎悔。動心忍性。斯大任之基。側身修行。乃中興之本。自古成大業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吝則馴致於凶。悔則漸趨於吉。故大易之道。莫善於悔。莫不善於吝。吾家子弟。將欲自修而免於囗尤。有二語焉。曰。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心。

儒緩

論語兩稱敏則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藝贍給。裁決如流。此不數數覯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習勤不輟。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幾。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辨者。余或沈吟數時不能了。友人陽湖周弢甫騰虎。嘗謂余儒緩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緩自愧。左傳齊人責魯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日。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惟其儒書。以為二國憂。言魯人好儒術。而失之皋緩。故二國興師來問也。漢書朱博傳。齊部舒緩養名。博奮囗扺几曰。觀齊兒欲以此為俗邪。皆斥罷諸吏。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拜起舒遲。博謂贛老生不習吏禮。令主簿教之拜起閑習。又以功曹官屬。多衣大祒不中節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惡儒術之舒緩。不足了事也。通鑑涼驃騎大將軍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於臣。但恐儒緩機事不稱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務為舒緩。而不能應機以趨事赴功。大抵儒術非病。儒而失之疏緩。則從政多積滯之事。治軍少可趁之功。王昕儒緩。見北史王憲從孫。唐相張鎰儒緩。見通鑑二百二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