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伏查順治八年三月。奉 上諭。凡故明仇怨地方或一處加糧甚重我朝並無仇怨何可踵行此等情由詳察具奏欽此。於是江西袁瑞等府。明初因陳友諒抗師。加糧倍重。布政使莊應會奏復舊額。蘇松獨未及上請。又雍正三年三月十九日。怡親王奏請酌減蘇松浮糧。奉 旨。蘇松之浮糧當日部臣從未陳奏常廑 皇考聖懷屢欲施恩議減今怡親王等悉心籌畫斟酌奏請朕體 皇考愛民寬賦之盛心准將蘇州府額征銀蠲免三十萬兩松江府十五萬兩欽此。又乾隆二年。奉 上諭。江省糧額尚有浮多之處囗再加恩免征銀二十萬兩欽此。部文照雍正三年例辦理。仰惟 列祖 列宗。當東南全盛之時。猶復 軫念民依。如此其深且厚。況今日之兵燹孑遺。流離瑣尾。至於此極也乎。漕糧為惟正之供。而蘇松曰浮糧。曰浮賦。見諸 列聖諭旨及郡縣志書不以為嫌。是知實有浮多應減之處。留以待我 皇太后 皇上行之者也。惟有籲懇 聖慈鑒察。特沛 殊恩。俯准減定蘇松太三屬糧額。由臣等督飭司道設局。分別查明各州縣情形。以咸豐中較多之七年為準。折衷定數。總期與舊額本輕無庸議減之常鎮二屬。通融核計。仍得每年起運交倉漕白正耗米。一百萬石以下。九十萬石以上。著為定額。南米丁漕。照例減成辦理。即以此後開征之年為始。永遠遵行。不准更有墊完民欠名目。似此核實辦理。不特酌十年二十年之通。相較固無所絀。即酌三十年之通。相去亦不甚遠。至官墊民欠。本屬獘政。新復之地。百款皆空。無可墊而欲其墊。獘更百出。必宜永遠禁止。又嗣後非大旱大水。實在荒歉者。不准捏災。著為令典。伏願 皇太后 皇上俯念蘇松各屬為十八省未有之重賦。非他處被陷州縣可比。又為七百年未有之大難。非歷年被災例案可比。去無益之虛籍。求有著之實征。下延億萬垂盡之生。上繼 累朝未竟之志。民生幸甚。 國計幸甚。如蒙 俞允。欽遵俟蘇屬肅清。一體辦理。先自松太創行。由臣等設局擬定章程。其漕糧一切瑣屑款目。酌定歸并汰除。以省煩文而昭實際。續再縷晰具奏。謹將歷年起運數目。繕具清單。又蘇松財賦考一書。曾收入四庫館。於重賦始末。言之頗為詳盡。一并恭呈 御覽。所有蘇松太三屬歲征浮額積獘太深。請比較近年完數。酌中定額緣由。謹合詞恭摺具陳。伏乞 皇太后 皇上聖鑒。
此疏為吳縣馮敬亭中允桂芬代擬奏上即奉 特旨交部議行減賦之舉為蕩平東南第一德政疏詞亦為 中興來第一文字至當日籌議艱難曲折情形具詳中允三啟李公及自記中又有擬請再減賦額一疏未果上故不錄所有 諭旨及前後部議並辦理章程則宗湘文觀源瀚所記減漕始末言之尤詳觀久習金布令甲閱歷有得多持平之論可與中允自記參觀若減賦全案則有專書在茲不備列焉
啟李宮保論減賦
馮桂芬
減賦分數。必宜請益。正義具疏稿中。更以餘義言之。夫論歷年比例。不特一百二十萬不能辦。即一百萬亦并不能辦。然究竟一百萬較之一百二十萬為易辦。而少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福。又不待言。且就鄙見衡之。實有不能辦一百二十萬。而能辦百萬之道。亦不離乎比例之說也。一百二十萬之數。二十年來所不行。一百萬之數。則數年前王壯愍即行之。此其證也。禮曰。酌三十年之通制國用。孟子曰。校數歲之中以為常。今日凡事皆用比例。何獨於漕賦而疑之。或以完善與殘破不同為慮。固也。顧竊謂今之視昔。有較難者二。亦有較易者三。較難者何。一業戶之窮也。一佃戶之窮也。較易者何。減額數十萬。每石注荒費三洋。計得銀百萬。已奪之奸蠹。留之民間。民力稍紓。一也。現議大小戶均價。為數必減。民力又稍紓。二也。而更有一事。非通知吳民情性不能知者。新章不注荒。不分大小戶。斷絕一切趨避出路。此為辦漕第一中囗處。吳民甚馴良。而亦甚浮巧。凡事聞有旁門仄徑。可稍得便益者。必趨之如不及。可注荒即求注荒之路。可包欠即求包欠之路。往往所託非人。虛擲浮費。仍復追完。不知悔悟。失之此人。而彼人復信之。失之今年。而明年又為之。此隱微深痼之疾也。從前絀收。半由出路太多之故。今一一斷絕。不得不安心完課。而所完者。又田所能入力所能出之課。吾知不完者少矣。此又其一也。郡人沈氏歸愚。有力駮寬免處分之說。蓋乾隆時民情已如是。近金太守以誠復創此議。正背道而馳。此不知民情之故。所謂有較難者亦有較易者如此。至於被難之後。富戶百無一存。獨業田之戶。有田即有租。有租即能完糧。此又難易相去不遠者也。然則進而一百二十萬何遽不可。曰。此於數太遠也。王壯愍以前。六七十萬習以為恆。殘破後轉欲倍增。恐如童子日讀十行書。強以二十行。必并十行而荒落矣。駑馬日行百里。強以二百里。必不及百里而顛躓矣。何如稍益之。令讀十一二行行百一二十里之可跂及也。大抵定數在不多不少之間。猶冀實得此不多不少之數。若多多益善。正恐求多反少。且愈求多則愈不得不少。外間漕蠹。甚幸新額仍不可辦。即出路仍不能絕。而若輩利源自若。因借 國計以為名。昌言不必再減。議論娓娓可聽。頗有惑於其說者。但以兩語詰之。將求實徵耶。抑仍留虛額耶。果得實徵。則伎倆且在王壯愍之上。恐未敢自任也。然則亦留虛額而已。留虛額何用。亦為若輩濬利源。為小民竭膏血而已。戶部之言曰。流亡未盡復。田禾未盡墾。已明明代開一出路。此後將以田荒易歲荒。櫱芽已伏。官吏紳衿。攢食於荒田之中。而安分小戶。獨完三分有二之實糧。隱然從前獘政縮本。開墾必不力。逋負必加多。歲運大遠於百萬。永無整頓之望。且萬一數年之後。有如端華肅順者主其內。 國初之朱國治者主其外。即其次如王壯愍者復出。藉口已減。必辦全漕。民何以堪。興言及此。可為寒心。似不可不及今言之。言之於紅旗先後。必蒙 俞允。允借麾下不世之功。為部民無窮之利。此機不可失也。樹德莫如滋。除惡莫如盡。杜前獘之根株。絕後患之原本。三吳幸甚。萬世幸甚。
再啟李宮保
馮桂芬
嘉平肅繕賀牋。亮塵青覽。比承勛祉萬安如頌。昨得季玉書。知減賦再疏。方伯有異議。執事猶屬其就弟參懷。足徵淵抱沖襟。不遺葑菲。且感且佩。方伯嘗見訪。弟以疾未之晤也。前者清丈事。已無足深論。至減賦。則關係我桑梓者甚大。福星在上。千載一時。機無可失。有不能不傾筐倒篋於大君子之前。而冀得一當者。竊以為此時所爭者。在奏疏立言之體。而減分之多寡不與焉。何以言之。方伯曾示一單。大指謂遵照部議一百二十萬之數。收回常鎮所減一成。亦歸蘇松太。而常鎮則止減銀似未署銀數。然有云原數與蘇松太相仿。則減數自亦與之相仿。不減米。以前五七折較之。多徵米約十萬。連南米約十四萬。少徵銀約十四萬。連正耗。差足相當。故前書以此為調人之法。初不意方伯之猶未許也。若如方伯之單。誠恐有斷不能准者。前書未盡欲言。願為執事畢其說。所列漕數。部中失之多。全漕一百六十六萬。今減餘百二十萬。蓋連給丁等耗入算。方伯失之少。全漕一百四十八萬。今減餘一百七萬。蓋就交倉淨米入算。皆與原摺內比較單。單據漕督來文。雖不言全漕若干。然道光之初。連數年皆一百六十餘萬石。此即全漕之數。依此核算。前摺應減五成半。與部文並不甚遠。各自為算。不可強合。方伯竟謂前摺請減並非六成。止四成有奇。是猶握官尺以繩匠尺。得數不符。謂人為誤。而不知自己先誤。已與局書究詰。覆詞極為支離。豈可孟浪入奏。其不可一也。以減餘為一百七萬。便見為少。似乎辦得到。豈知列入比較單。須申作一百十數萬方一例。便見為多。斷乎辦不到。王雪翁所辦。三年皆九十幾萬。而言有給丁耗在內。尚不滿一百萬。亦一證也。其不可二也。奏疏體裁。以直截了當為貴。所擬各節。出入支離。其不可三也。以前減餘約之。蘇松太畝徵銀六七分。米一斗以下。是為米多銀少。常鎮畝徵米五六升。銀一錢以上。是為銀多米少。互有輕重。是或一道。無事更張。其不可四也。指駮部文過甚。惡聲至。必反之。其不可五也。有人述喬鶴翁云。常鎮賦輕。無減理。然久以七八折為常。今殘破甚於蘇松。豈能轉辦全漕。今得意外之減。可為大幸。是收回本非揆時度勢之道。其不可六也。收回米五萬七千。連南米。償以銀二十餘萬。連正耗。未免轉虧。其不可七也。田賦以米為主。而銀次之。減銀不減米。民不感也。浮勒鬧漕。皆因米而不因銀。雖已過當。仍不免譁然失望。是有虧帑之實。而轉冒屯膏之名。其不可八也。事關收回成命。必駮無疑。既駮之後。仍不足百二十萬之數。歸入蘇松太耶。再請另減耶。其不可九也。至於諸史所記封還詔書。止聞行之於過舉。不聞行之於德政。為屯膏。為反汗。豈可以此累中興之盛。且亦非諸葛大名所宜有。其不可十矣。挹彼注茲。有詛有祝。常鎮人且謂徇蘇人之請。種種未妥。更在十不可之外。甚不願執事之出此也。度執事亦無待鄙言。而未必囗出此也。又聞方伯以不減常鎮。連類而及於次重各縣。并及各縣次重之則。凡原額一斗者。一概不減。在方伯意中。謂可不減常鎮。不失為均平之道。而不知不減常鎮之無其事也。既減常鎮。則各縣皆奉有三分減一之 恩旨。今議分別等差。已屬通融辦理。且原額固重於常鎮。應視常鎮多減。方為公允。
況各縣向皆辦災三四成。經難後轉辦全漕。逼之使不得不出於苟且彌縫。非整頓之政也。又杭州賦額。無過一斗。亦將議減。若奏定凡一斗以下不減。浙江亦因之不減。是仁人之言其利溥之反也。如其不然。何越民之幸而吳民之不幸耶。機會難得。可令此數縣獨不被 堯舜之澤耶。至各縣次重之則。五升以下。自可不減。高地蕩田。亦有完一斗者。皆下瘠也。上腴既減至一斗以內。而下瘠如故。是上腴與下瘠同科。以言民間舞獘。難保必無。以言 國家立法。豈所宜有。二者均不敢附和。至減銀為前所同。實以斡旋前疏遺漏。而措詞之法。固嘗熟思深計輾轉踟躕而後出之。惟仍以減米為重。而附入減銀。詞氣較為渾融。是以前備陳偏枯困苦情形。跟定辦災成案。將銀米并為一談。不分兩件。順筆帶敘。泯然無囗。或可邀准。若如方伯議。無須減米。尚須減銀。是既准一項。又添一項。近乎更端之請。無厭之求。轉難邀准。而尤所切忌者。減銀不減米一語。此疏到部。方甚慮其將銀米劃開。豈可自己先行劃開。以引其端。正好以減銀不減米。翻作減米不減銀。以矛陷盾。一概不准。作文之法。宜立定主腦。一線到底。此事總以賦重民貧援照災案為主腦。即使將來部駮之後。仍可援案以爭。如駮米。可援案將南米撥補為言。如駮銀。可援二三年來成案從未辦過全銀為言總歸一線。易於立言。若先以一百二十萬為可辦。又作減銀不減米之語。自決籓籬。是不為將來進言地步矣。於是殘破之視完善。米已增多。銀更半倍。其為糜爛不堪設想。而不准報災等。斷絕出路之法。實自弟發其端。是弟於減賦大局。無一毫之助。而於斷絕出路。有無涯之憾。此則寸心內疚。無術可以懺悔者也。每一念及。魂夢為之不安。不揣冒昧。輒復披肝瀝膽。虔爇瓣香。為東南億萬請命。惟執事矜其愚誠。諒其苦衷。不勝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