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額數宜增廣也。州縣收養孤貧。准於地丁內報銷者。每處不過數名及數十名不等。此外或有官地官房收租。或醵金交商生息。經費有限。而額數亦拘。往往因現在孤貧業已額足。其陸續呈報者。或因無項可支。候缺挨補。有候至數年而不得一缺者。枵腹以待。未免向隅。應查明收養在堂者。實有若干名。報明未入堂者。尚有若干名。酌量增廣二三十名。至八九十名。均無不可。在州縣每歲捐費。不過數十金及百數餘金。而窮民受惠實多。若再能籌款生息。以垂永久。則受惠之日更長矣。
一口糧宜親身散放也。凡散放口糧。各州縣有在初旬者。有在下旬者。須示以定期。令貧民等齊集親領。地方官親身赴堂點名發給。如遇公出。即移委典史教官前往散放。不得任令胥役及堂頭代領。致滋獘端。至年老殘廢。或距城稍遠。不能親到者。亦可查驗腰牌。准人代領。但須查問明確。以杜捏冒乾沒之獘。一捐棉衣宜認真也。各堂貧民。隆冬皆散棉衣。然往往委之胥吏。託諸罔利之裁縫。棉花則易新而舊。減厚而薄。甚至以敝衣充數。禦寒何資。不若於冬初散放口糧之時。當堂查問。情願自行裁做者。每名發給大布一疋。棉花一斤。不能自做者。官為製造。務派誠實家丁。認真稽查。花須足斤。布須足尺。不得稍有剋扣。
一器具宜周備也。楚省鄖陽一帶。居民近山者。閒有煖坑。其餘或用木囗。或用地鋪。各隨地方風氣。而收養窮民。木囗易於損壞。應於修理院房時。即在屋內門囗之下。兩面靠牆。用囗修砌圍坑。高一尺五寸。囗三尺。大者可住三人。小者可住一二人。貧民入院之初。每人給草簟一個。或用稻草。或用穀草。另給麥囗一大捆。蓆一領。鋪設既厚。則寒溼之氣不侵。再各給粗碗一個。砂鍋一個。粗瓦盆一個。冬月屋門用草簾遮挂。囗櫺用厚紙裱糊。以禦冽風。此外如桌凳之類。量為置備。各隨地方情形。變通辦理。並將所有器具。造具清冊兩本。一本存案。一本交管堂人照料。以憑隨時稽查。如有盜賣毀壞情事。地方官查明。責令賠補。至堂內尤宜灑掃潔淨。不得聽管堂人等作踐蹧蹋。院中須廣栽果木。並楊柳樹株。數年之後。夏日既可乘陰避暑。秋冬取材落實。兼可添補柴薪。
一男女宜分院也。收養貧民。男女切忌混雜。如舊有堂院。僅止一宅。宜按計房間。相度形勢。應於何處立牆或分左右。或分前後。異院出入。以別嫌疑而免混雜。若本係夫婦。宜另隔小院。內撥閒房。同室而居。俾資團聚。
一堂內宜整肅也。向來普濟各堂院。均有管門及孤貧頭堂頭等名目。此種人役。原為經管堂務。照料貧民而設。往往有勾通書役。捏名影射。及勒索進堂使費。剋扣廩糧。凌弱侮老等情。地方官須隨時體訪嚴行懲治。以肅堂規。
一育嬰堂宜並建也。查恤孤保赤。仁政所先。不得因民間現無棄兒溺女之事。並育嬰堂而遽廢之。嗣後有堂者務須實力奉行。無堂者亦即籌款興建。或先於普濟等堂女院內。另撥閒房。通融試辦。如有將兒女送入堂內。並呈報有遺棄者。即覓雇奶婦乳哺。仍准其隨帶自生子女。每月給工食錢二千文。歲給棉布二疋。夏布二疋。隆冬加賞棉衣棉被以禦寒。至嬰兒三歲後。能食米飯。先儘本身父母領回。如父母已故。奶婦仍願撫養者。聽其自便。如不願撫養。查有親屬可依靠者。呈明地方官。責令撫養。儻親屬貧難兼顧。仍照孤貧之例。支給口糧棉衣。地方官不時存恤。如並無親屬。而民間有艱於子嗣。願領為義子。並領女孩為媳者。由地方官確查實係良民。准其承領。取具地鄰甘結存案。以杜轉賣為婢為奴之獘。如該地方實無遺棄嬰孩。此項經費。即作為收養貧婦之需。擴充普濟等堂之所不足。
一疾病宜醫治也。貧民衣食不給。寒暑不時。易生疾病。地方官應隨時查察。如有感時疾患瘡瘍者。即責成官醫生調治務痊。優加賞賚。若時疫流行。將患病貧民。另置一院。以免傳染。
一施棺宜從厚也。貧民孤苦零丁。死亡誰問。應飭管堂人隨時呈報。地方官查無別情。即捐給棺木。在於義地埋葬。毋許淺埋暴露。向來收養貧民。皆有發給棺木錢文。但恐虛應故事。或堂頭從中短扣。全在地方官嚴切稽查。庶免有名無實。
一義地宜添置也。各州縣皆置有義地。為貧民埋殯之所。然歷年既久。則葬無隙地。而堂頭地保。草率了事。因埋新棺。遂棄舊骨。以致屍骸暴露。且有不囗深挖。旋埋旋發者。查掩骼埋胔。仁政所先。凡城鄉暴骨露棺。均應妥為收瘞。不獨在堂收養之孤貧也。地方官亟為添置義地。仍派誠實官親。周歷查勘。
一流民宜遞送回籍也。各州縣於普濟等堂之外。另立留養局者。原為外來流民而設。查此種流民。固有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窮無所歸。亦有因投親不遇。或中途患病。一時旅費無措。流落異鄉者。此等人。最遠者不過千餘里數百里不等。每日所需路費。不過五六十文。地方官應隨時查察。按其道里之遠近。一囗捐發路費。仍備文沿途遞送。酌給口糧。在流民既可生還故土。不致流為乞丐。轉為盜賊。亦綏靖地方之一端也。
一籌備經費修蓋房間須通詳立案也。各州縣收養貧民。既已盡心區畫。所有經費。如置產收租。流獘尚少。惟交商生息一項。間有地方官私自提用。日久漸致侵虧。應將生息銀兩。曉諭各商。給以印照。不得任聽官吏通挪。私相授受。違者著賠。其房間應隨時補修。不得任其坍塌。每歲年終。將經費若干兩。院房若干間。申報一次。以備查核。如能添籌經費。廣設院房。隨地隨時。擴充辦理。是地方官以不忍人之心。實力奉行。則生全者眾。慎勿視為具文而忽之也。
育養幼孩不可領作奴僕移文
唐鑑
照得本司前以揚州府稟收養無依幼孩章程。移請飭屬仿辦。已於十二月十八准覆在案。頃又接到大移開稱。貴司以各屬經費有常。勢不能不聽人領養。即使領為奴役。較之凍餒斃命。已分天壤。又各就地方情形。權宜酌辦。不必過於拘滯等語。本司查揚州府稟中。准人領作奴僕一條。究非善議。恐開興販人口之端。興販則必至轉徙轉賣。流離失所。良賤不分。縱得偷生於旦夕。實乃磨折於終身。此律例之所以必禁。地方官所以有匿不申報之議也。且人非禽獸也。既收養之。則當善全之。若救其目前。而使之轉徙無定。污辱一生。雖免拘滯之囗。恐傷仁愛之心。本司昨在貴州。與同僚辦有及幼堂一事。籌款生息。長年收養。擇其秀者。教以讀書寫字。粗笨者。教之打草鞋。打繩索。編竹器篾籃。以及一切可以自食其力之事。其或木匠瓦匠煙鋪藥鋪等項。有願領為徒弟者。均聽其便。一年之內。手藝未成。尚按堂中應給飯食。與以錢米。藝成而後。堂中除名。一切辦法。核與貴司前在武昌籌議章程。亦相吻合。貴司念切民生。並示以悅生堂捐輸舊章。甚得生息贏子縮母之法。可謂仁心而佐以仁術矣。惟准領為奴一條。不敢附和。合再移知。為此合咨貴司。請煩查照。須至咨者。
同善堂記
彭洋中
國朝深仁厚澤。二百年來。薄海內外。戴髮橫目之倫。休養生息。罔有紀極。風化所被。慷慨好義篤行之士。類皆仰體 皇上好生之德。良法美意。共贊高深。然大抵多見於通都大邑。仕宦商賈輻輳之區。其財易集。故其事易舉。而鄉里之間。地隔勢散。惟各自行其力之所能為。能集眾善以廣其施而垂之久。自非風俗之美。慷慨好義篤行之多。往往不能。邵陽東鄉太平新甯兩都。有義士曰劉君青賦。蘇君品彙。禹君克昌。曾君錦城。倡眾捐建同善堂於其鄉之龍陂。是則可風也矣。邵俗多溺女。先是郡城有育嬰堂。貧不能舉女者。為雇貧婦乳之。嗣多冒領雇值。乃改令產者自乳。給以值。東鄉距郡城百里外。無遠往領值者。劉君乃倣行之。且加其值。每名給錢三緡。又製棺以給囗寡孤獨之貧無以殮者。歲設董事經理。由是兩都無溺女之厄。無暴棺之慘。或有議其不宜限以兩都者。曰。事必審其勢之可行。與其力之可繼。而後可以經久不廢。今侈博施之名。取者既遠。必有所不及。且易啟冒領之獘。予者太多。必漸至不及給。且將為裁減之謀。是務虛名而失實惠也。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劉君等既倣郡城所為而推廣之矣。安知各鄉不有倣劉君等所為而推廣之者哉。誠使皆倣所為而推廣之。則都都相望。老有所終。幼有所養。睦囗任囗。以益成一邑風俗之盛。豈不懿歟。頃修郡志。尹生顯純采其事。備紀載。且請為之記。因亟書之。以為邑人風。且望兩都董其事者。無或侵蝕廢弛。以期利賴於無已也。
罪庸醫議
彭崧毓
律有庸醫殺人一條。而今之殺人者比比皆是。無能執律以治之。其故何耶。 國家於各州縣皆設醫學。而有司不以良醫任其職。輒委之於庸人。於是在官之醫既庸。而不屬之官者。其庸復誰問耶。夫醫有活人之責。有司選醫。何異於將領選兵。兵失其伍。則將領不得辭咎。有司遇命盜案。兇犯在逃。則例應參處。日以醫術殺人無算。而官無處分。遂置不問。非重人命之意也。今議醫學必考充。優其廩餼。使招致生徒。分門肄習。大小方脈。專則易精。市上行術者。必由官醫出結。如其濫保。罰必及之。此謹之於初。庶不致無知之徒以人命為兒戲。至方與證不背者。病家不得妄指。如無脈案。則證既不明。方難保其無誤。有告必坐。病家不自慎重。甘為庸醫所殺。罪在病家。醫可勿問。
醫說贈趙禮南
朱珔
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而醫非儒者莫能為。推其極。蓋通天地陰陽之精。大學之格物。中庸之盡性。皆有取焉。次之亦必鉤攷釽析。察其原而慎其用。庶不至以呼吸危亡。授權妄庸人之手。逮不能救。轉諉之命與數。而曰吾可告無罪於天下。戴記言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鄭注。嘗。度其所堪。度其所堪者。是即知醫之說也。說者但謂宜嘗試之。而引春秋許世子止不嘗藥之文。然而平居視膳品嘗食。致其謹而已足。至於藥。則苟非鴆毒。無疾之人服之。害未必立見。而有疾且疾甚者。一反其宜。而遂可以喪身。然後知鄭君之義為允。記又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注雖未明三世何指。而云慎物齊者。與疾醫注。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語正相發。孔沖遠乃以為父子相傳至三世。其引舊說。一曰黃帝鍼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反疑其於理不當。非也。世固有非傳業而自得於心者。不必三世。或傳非其人。雖三世亦何足取。故欲術之精。則書之習也尤亟。雖然。自秦火後。醫藥書幸與卜筮並傳。顧屢經竄易。王砅吳普訓解多昧。而藝亦日劣。周官稱十全為上。今則上焉者僅得七八。即失四猶不害為中工。三世之書。幾於高閣。若夫聞聲而知。囗神而除。今之世豈復有其人哉。且夫醫有德。有品。有學。貴賤貧富之不知。皆為積思勤懇以求無誤。毋偏主。毋護前。是之謂德。不以術居奇。捉搦病者之家而取其利。是之謂品。參會古書而不拘於墟。毋或如世俗祕傳一二口訣。而鹵莽滅裂以用之。是之謂學。德不立。品不敦。學不篤。而詡詡然鳴於眾曰醫。無怪乎其不能起死人。而徒以殺生人也。趙子禮南少為儒。曾再試有司。間喜作詩畫。以母病。旦夕研覃。遂知醫。母。余姑也。年八十餘。猶健。慎齊之效。於斯可囗。其人醇厚而靜深。資極穎。不由世授。通大義。於此而究黃農素女之微。即有不合焉者寡矣。且因所愛以及所不愛。而奏功已夥。鄉里翕然譽其能。故述記語為之說以贈。他日有醫案成。當更讀而序諸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