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 东观汉记
  • 刘珍
  • 4915字
  • 2015-12-29 09:30:04

案闻见后录卷九云:“神宗恶后汉书范晔姓名,欲更修之,求东观汉记,久之不得。后高丽以其本附医官某人来上,神宗已厌代矣。至元佑年高丽使人言状,访于书省,无知者。医官已死,于其家得之,藏于中秘。予尝写本于吕汲公家,亦弃之兵火中矣。”高丽献书之事,不见于续通鉴长编及宋史。然邵博以世家子记当时事,其言当必不虚。若赵希弁则去元佑远矣,读书附志内亦无此书,惟于卷上列子条下论及此事,与邵博略同,但删去其末两语,盖即剽取闻见后录耳。二人并不言其书为若干卷,通考经籍考杂史类引罗鄂州序曰:“愿闻之上蔡任文源曰:家旧有东观汉记四十三卷,丙子绍兴二十六年。渡江,亡去。后得蜀本,错误殆不可读,用秘阁本校雠,删着为八篇。洎见唐诸儒所引,参之以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粗为全具,其疑以待博洽君子。”则四十三卷者,任文源所旧藏之书也。不知提要何缘据以为高丽本之卷数?邵博但称高丽以其本来上,未尝言其残阙不完。虽罗序又云:“本朝欧阳公尝欲求于海外,后复散亡,今所存才此耳。”则任文源所藏自当即是高丽本,然恶知医官家所得、邵博所写,非百二十七卷之旧,任文源所藏之四十三卷,为渡江以前所据之本,已是散佚之余也耶?罗序既言之不详,提要遽合邵、任两本为一事,言之凿凿,其亦不善阙疑矣。玉海卷四十六东观汉记条下引中兴书目云:“八卷,按隋志本一百四十三卷,唐吴兢家藏,已亡十六卷。今所存止邓禹、吴汉、贾复、景弇、耿弇之“耿”,宋人避太宗嫌名改为“景”。寇恂、冯异、祭遵、景丹、盖延九传。”此即提要所据也。然其卷一百六十六汉东观条又引中兴书目景弇作耿弇,而无景丹,九传作八传。同引一书,而前后不同,未详孰是。通考经籍考有东观汉记十卷,引陈氏曰:“唐艺文志着录者一百二十卷,今所存者,惟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及景丹、盖延八人列传而已。其卷第凡十,而阙七、八二卷,未如果当时之书否也?”盖书录解题之元本如此,而聚珍本解题卷七传记类此条,于一百二十卷作一百二十七卷,八人列传作九人列传。其卷第凡十,作其卷第凡十二。除“一百二十七卷”句下有馆臣校语,知为依唐志改正外,余皆不知何据。夫振孙所举吴汉等姓名,止有八人,则其列传安得有九?振孙所着录之汉纪为十卷,而阙其第七、八二卷,故止八卷,则其卷第安得为十二?疑亦馆臣所妄改,而提要误从之也。解题无邓禹,而中兴书目有之,此其显然不同者。提要顾谓振孙所见之本无异于书目,岂其然乎?考高似孙史略卷三曾引汉记邓禹传序、吴汉传序各一篇,序即传后之赞,罗愿云:传后所题,有“太史官曰”,有“序曰”者,此班、刘之所为分也。罗愿序亦曰:“观高密侯一传,而纲领见矣。”可见南宋官私各本之东观汉记皆有邓禹传,而陈振孙所见者又有残缺也。提要谓永乐大典于邓、吴、贾、耿诸韵中并无汉记一语,今案四库全书考证卷三十二于汉记邓禹祭遵两传内并引有永乐大典各一条,其殆得之他韵之中耶?提要明言九篇明初已不存,而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一吕大防条下自注乃谓今四库本辑自永乐大典,然则其书明初尚存,不亡于南渡;是并提要亦未读也。

本朝姚之骃撰后汉书补逸,曾搜集遗文,析为八卷。然所采祇据刘昭续汉书十志补注、后汉书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五书,又往往掇拾不尽,挂漏殊多。今谨据姚本旧文,以永乐大典各韵所载,参考诸书,补其阙逸,所增者几十之六。其书久无刻版,传写多讹,姚本随文钞录,谬戾百出。且汉记目录虽佚,而纪、志、表、传、载记诸体例,史通及各书所载,梗概尚一一可寻。姚本不加考证,随意标题,割裂颠倒,不可殚数。今悉加厘正,分为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其篇第无可考者,别为佚文一卷,而以汉纪与范书异同,附录于末,虽残珪断璧,零落不完,而古泽斑斓,罔非瑰宝。

案总目于此书之下虽注为永乐大典本,其实馆臣重辑时,系以姚之骃本为主,参之以大典所载,然后旁考唐、宋诸类书,自北堂书钞至太平御览以补之。观提要此节,语意自明。若更读本书校语及佚文,与夫四库全书考证,尤可得其梗概。后人动称殿本东观汉记辑自永乐大典者,皆未细读本书之过也。大典所载,盖亦宋末或元、明人所辑,初非采自元书。否则南宋秘阁已止存列传九篇,安得如许之残编断句乎?姚本沿明人陃习,一概不着出处,馆臣从而效之,亦不举所出之书,遂使读者莫知所自来及其可信与否。夷考其实,即诸类书所引,亦复掇拾未尽。最甚者御览卷九十一章帝、和帝条,均引有东观汉记序数十言,今本竟不登一字。他若隋书音乐志牛弘等议乐引东观书马防传凡一百八十二言,今本防传只存“防上言,圣人作乐”云云五十四言。详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三十三册。弘又引顺帝纪阳嘉二年冬十月庚午,以春秋为辟雍云云,文与范书不同,亦东观书之顺帝纪也。李氏亦言及之。汉书艺文志师古注引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历代名画记卷四叙蔡邕事自注云:“见东观汉记。”史记索隐于孝文帝纪注云:“东观汉纪宋杨传云:‘宋义之后有宋昌。’”今本皆未辑入。余如编珠、开元占经、证类本草、记纂渊海、玉海等书所引诸佚文,自一二条以至数条,今本亦一字不收。至于后来所出古书,若稽瑞、类林、杂说、晏公类要、史略之类,为馆臣所不及见者,更无论矣。以此推之,其所漏,岂可胜言!馆臣又于光武纪中凡称公、称上、称世祖处,皆改为帝,称王寻、王邑为二公处,二人皆莽之三公也。皆改为寻、邑,不惟失古书之真,直是不通文义。然则全书之中为所妄改者,又不知凡几矣。虽有搜集之功,不足抵疏谬之罪,安得博通之士起而网罗放失,重辑一完善之本乎!又案此篇草创于三十年前,原稿陋略,不足道。后来屡加修改,三易其稿,至戊子一九四八年。之夏始重付缮写。其明年冬十一月,乃得见今人东莞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其史部二有此书跋,云桐城姚柬之得一北宋刊本云云,而不言其何所本,遍考之不得。偶举以问吾友邓文如,之诚。久之始得复云:“此出近人刘声木清四川总督秉璋之子。撰苌楚斋随笔,然恐不足信。”余既闻其说,已而大病五阅月而后愈,又久之,乃求得其书观之,果见之于三笔卷十,略云:“东观汉记原本一百四十三卷,自唐久已散佚,桐城姚柬之任大定府知府,于道光某年得一北宋刊本,全书共五十册,太守所得中缺两册,初拟进呈内府,未果。旋毁于咸丰某年当是十年。桐城失守,深为可惜!”刘氏书他条多言见某书某卷,或闻之某人,独此条不着出处。既与柬之生不同时,不识何以知之?刘氏自言尝着有桐城文学渊源考及藏书纪事诗补遗,或曾于彼二书中详着其说,故于此不复及之耶?编者按:据刘声木先生近函云:“东观汉记记得似系从桐城萧敬孚(穆)手稿中录出,惟本无书名人名及来历。”然柬之自着之伯山诗文集十八卷,固未尝言有是书也。且据罗愿序,任文源所藏北宋本尚只存四十三卷,今柬之所得原书乃有五十册。纵以一册为一卷,亦已溢出任文源所藏本之外,以理推之,此必无之事也,则文如以为不足信也固宜。姑记之于此,以俟续考。庚寅孟秋七月自记。

本书辑佚校注引用书目和简称

东观汉记 简称姚本 清姚之骃辑 柏筠书屋后汉书补逸本

东观汉记 简称聚珍本 清干隆四库全书馆馆臣辑 武英殿聚珍本

易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诗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诗义会通 吴闿生撰 中华书局出版

周礼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左传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公羊传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孝经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影印本

方言 汉扬雄撰 科学出版社出版周祖谟校本

释名 汉刘熙撰 经训堂丛书毕沅疏证本

匡谬正俗 唐颜师古撰 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广韵 宋陈彭年等撰 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本

史记 汉司马迁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汉书 汉班固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后汉书补注 清惠栋撰 粤雅堂丛书本

后汉书辨疑 清钱大昭撰 广雅书局丛书本

后汉书集解 清王先谦撰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后汉书 吴谢承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书 晋薛莹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续汉书 晋司马彪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续汉书八志 晋司马彪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后汉书 晋华峤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书 晋谢沈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书 晋袁山松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汉记 晋张璠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纪 晋袁宏撰 清光绪述古堂刻本

补后汉书年表 宋熊方撰 收入中华书局出版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

三国志 晋陈寿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宋书 南朝梁沈约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隋书 唐魏征等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 宋司马光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逸周书 抱经堂校定本

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列子 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集释本

吕氏春秋 学林出版社出版陈奇猷校释本

淮南子 汉刘安撰 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新书 汉贾谊撰 广汉魏丛书本

新序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说苑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列女传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白虎通义 汉班固撰 皇清经解续编陈立疏证本

论衡 汉王充撰 商务印书馆出版黄晖校释本

独断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风俗通义 汉应劭撰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树平校释本

汉官仪 汉应劭撰 平津馆丛书本

蔡中郎文集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拾遗记 苻秦王嘉撰 古今逸史本

高士传 晋皇甫谧撰 四部备要本

华阳国志 晋常璩撰 四部丛刊本

古今注 晋崔豹撰 丛书集成本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中华书局出版余嘉锡笺疏本

文选 南朝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本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 台湾中华书局出版杨熊合撰水经注疏本

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炫之撰 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范祥雍校注本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撰 农业出版社出版缪启愉校释本

新论 北齐刘昼撰 汉魏丛书本

史通 唐刘知几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煦华标点校勘清浦起龙注本

稽瑞 唐刘赓撰 后知不足斋丛书本

岁华纪丽 唐韩鄂撰 学津讨原本

史略 宋高似孙撰 四明丛书本

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撰 四库全书本

急就篇补注 宋王应麟撰 玉海本

姓氏急就篇 宋王应麟撰 玉海本

通鉴地理通释 宋王应麟撰 玉海本

汉艺文志考证 宋王应麟撰 玉海本

汉制考 宋王应麟撰 玉海本

学斋占毕 宋史绳祖撰 百川学海本

学林 宋王观国撰 武英殿聚珍本

杜工部草堂诗笺 宋鲁囗编 蔡梦弼会笺 古逸丛书本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汉鼓吹铙歌曲句解 清庄述祖撰 珍埶宧遗书本

天禄识余 清高士奇撰 说铃本

一切经音义 唐玄应 海山仙馆丛书本

华严经音义 唐慧苑撰 守山阁丛书本

玉烛宝典 隋杜台卿撰 古逸丛书本

编珠 隋杜公瞻撰 四库全书本

北堂书钞 简称书钞 唐虞世南撰 清万卷堂刻孔广陶校注本 对以下各本亦曾引校:

明陈禹谟刻本 徐氏明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路子复藏明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五川居士藏明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傅增湘藏明抄本(重庆图书馆藏) 严可均藏明黑格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姚觐元集福怀俭斋活字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四录堂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蒋光囗清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艺文类聚 简称类聚 唐欧阳询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初学记 唐徐坚等撰 中华书局排印本

白孔六帖 简称六帖 唐白居易、宋孔传撰 明嘉靖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太平御览 简称御览 宋李昉等撰 中华书局影印宋本

事类赋 宋吴淑撰 冀勤、马蓉、王秀梅点校稿本 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事物纪原 宋高承撰 惜阴轩丛书本

书叙指南 宋任广撰 惜阴轩丛书本

海录碎事 宋叶廷珪撰 明卓显卿校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锦绣万花谷 简称万花谷 宋佚名撰 明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事文类聚 宋祝穆撰 清干隆积秀堂刻本

记纂渊海 宋潘自牧撰 明万历七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宋章如愚撰 元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简称合璧事类 宋谢维新撰 明嘉靖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玉海 宋王应麟撰 清光绪十年成都志古堂刻本

翰苑新书 宋佚名撰 铁琴铜剑楼影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晏元献公类要 宋晏殊辑 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重刊增广分门类林杂说 金王寿朋撰 影大定本(北京图书馆藏)

永乐大典 中华书局影印本

唐类函 明俞安期编 四库全书本(北京图书馆藏)

续编珠 清高士奇撰 四库全书本(北京图书馆藏)

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罗振玉辑 民国六年上虞罗氏影印本

笺注倭名类聚抄 狩谷斋撰 明治十六年活字刷印本

四库全书考证 清王太岳等撰 丛书集成本

四库提要辨证 余嘉锡撰 中华书局出版

金石录 宋赵明诚撰 四库全书本

隶释 宋洪适撰 四库全书本

隶续 宋洪适撰 四库全书本

希古楼金石萃编 刘承干辑 吴兴刘氏希古楼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