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现情商
感知情商
1990年,一个心理学概念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人类智能的革命,并引起了人们旷日持久的讨论,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约翰·梅耶提出的情商概念。紧跟其后的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把情感智商这一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该书也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随着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情商的高低已经成了人生成败的关键。作为情商知识的受益者,美国总统布什说:“你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
情商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情绪智慧。但这样的答案显然过于简略,要想更深入地认识情商,就有必要了解情商与智商的关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情商概念是作为智商的对立面提出的。
长期以来,人们将智商视为人生成败的决定因素,并将它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主要指标。近百年间,研究者设计出五花八门的智商测试方法,接受各种测试的人也数以亿计。尽管研究规模如此巨大,耗时如此之长,但还是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智商高的人真的比普通人能力更强吗?
长久以来,不知有多少圣贤哲人一次又一次地幻想和构建着人类生存智慧的理想模式,又不知有多少宿学硕儒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为寻求一条平衡木而困惑烦恼、漠然长叹。人们除惊羡一些伟人的成就外,也开始研究他们凭什么成功,是不是都是天赋禀异的人物呢?或者换个说法,是否只要有天生的聪明,就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呢?
众多实例和实验证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取得成功,智力商数的高低与一个人成就的必然联系一再受到质疑。
有一个叫威廉·宾德的人,自一出世,他父亲就采用各种手段开发其智力,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阅读和书写,4岁写出了3篇500字的文章,6岁写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小学入学的当天上午被编入一年级,中午母亲去接他时,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8岁上中学,11岁进入哈佛大学。由此可以看出,宾德的脑子足够聪明,智商不可谓不高。但他后来离家出走,在一家商店当店员,一生碌碌无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寻找到答案,人们开始关注情商。
在这种情况下,情商伴随着心理学家的研究问世了。早期在心理学界不被重视的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被认为是决定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感智商(Emotional Quotient)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构建,它涉及人的稳定性、乐群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方面,是对生命内在力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
智商曾一度统治过成功学的领域,人们在感慨谁智商高谁就能成功的同时,不禁有些迷茫。
原因在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高智商神话的破灭。细心的人们应该还能够回忆起类似于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泼熊的事件,不绝于耳畔的许多国内高等学府的学生因不堪各种压力跳楼自杀,因一点小事而愤然用刀砍死同学的……太多的天之骄子的言行让善良的我们震惊,也开始寻找问题背后深层的原因。
难道是这些学生不足够聪明?还是他们不能意识到问题过后的严肃性结局?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结论,因为我们都会明白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他们的智商,而是他们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愤然失控;不知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于是在面对人生逆境之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些自我控制与面对人生挫折的心境,就为我们揭开了情商的神秘面纱。所有的这些高智商人物的悲剧,原来可以避免,或者他们未来可以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但因为情商不高而终发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情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一个高情商的人在工作上易于成功,婚姻中易产生幸福感,人际关系如鱼得水……
情商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情商是一门人生艺术
情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准确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一种调节情绪,以帮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运用就是一门艺术。
人的情绪体验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莫名其妙被某种情绪侵袭的经验。
这些情绪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包括消极的情绪体验。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对人的行为有利的,所以,认识情绪,进而管理情绪,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
《牛津英语词典》上说:“情绪是心灵、感觉、情感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动或兴奋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情绪是一个人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就是快乐、生气、悲伤等心情,它不只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决定,更会激起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情绪粗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经验:
愉快的经验包括喜悦、快乐、积极、兴奋、骄傲、惊喜、满足、热忱、冷静、好奇心和如释重负等。
不愉快的经验有失望、挫折、忧郁、困惑、尴尬、羞耻、不悦、自卑、愧疚、仇恨、暴力、讥讽、排斥和轻视等。其中它们又可分为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情绪。
快乐、激动、悲伤、恐惧、愤怒、害怕、担心、惊讶等感觉,共同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情绪生活。人活着,就免不了体验这些情绪。情绪左右了人类无数的决定和行为,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经验还是社会适应能力来说,情绪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上可见,情绪是因多种情感交错而引起的一连串反应,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它并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控制自我情绪,管理情绪是一门人人都需要的人生艺术。一个不懂管理自己情绪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太多的情绪化,起伏巨大会让一个人丧失理智,从而会做出不合现实的判断,或错失良机。
智商可以说是一种很物质化的事物,而情商则是人在进化中发展出来的技能。正是因为有了情商,人才能够在进化中逐步胜出,最终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
美国一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康农在初上任时就受到了另一位代表的嘲笑:“这位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先生口袋里恐怕还装着燕麦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讽刺他还有着农夫的气息。虽然这种嘲笑使他非常难堪,但也确实如此。这时康农并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失控,而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在口袋里装有燕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是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燕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苗来。”
康农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且就对方的话“顺水推舟”,作了绝妙的回答,不仅自身没有受到损失,反而使他从此闻名于全国,被人们恭敬地称为“伊利诺伊州最好的草屑议员”。
无数事例证实:情商就是一种情绪管理的能力。情商高,代表着情感管理的能力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力也比较好。反过来说,情商低,就代表一个人常常会陷入大悲大喜的情况,因为这种巨大的情绪起伏而最终一事无成;情商低的人相对地人际关系还容易紧张,社会适应力也较差。
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容易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如同上面那位“伊利诺伊州最好的草屑议员”一样,最终靠控制自我情绪而赢得人们的敬重。
情商就是这样一种管理情绪的艺术,如果你要快乐幸福地生活,你就要学会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也是提高你情绪智商的办法。掌握并认真利用好这门艺术,将会令你受益一生。
第二节 情商的内容
自我认知的能力
古希腊德尔斐城的帕提农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它是这座神庙里惟一的碑铭,它要求人们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即能感知它的存在,进而有目的地调控它。
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高兴……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至今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即便如此,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动物园里生活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无水无食的环境。”
小骆驼又问:“妈妈,那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进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的身体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如上文中的小骆驼对自身的许多困惑皆来自于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我们常常会说某人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里所谓的“自知之明”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普通说法。
认识自我包括的内容如下:我对身体外形的认识——有什么优势,有哪些缺陷;我的情绪个性——易冲动的还是沉着的;我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我有什么长处,哪些短处……
比如一些人会因为自己的身高或胖瘦而不能坦然面对,那么他的自我认知就出现了障碍。
也有一些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导致命运的悲剧发生。
清朝咸丰年间,金融业受控于两大集团,北是山西帮的“票号”,南是宁绍帮的钱庄。安庆人胡雪岩年轻时就在钱庄当学徒,与官宦子弟王有龄结为“生死之交”,利用王有龄的官场与社会关系开设钱庄。胡雪岩曾在王有龄穷困潦倒之际给予其资助,因而后来王有龄得志后常想着对胡雪岩报恩。胡雪岩通过不断网罗人心,层层投靠,精于谋划,采用灵活的手段,靠经营丝绸、茶叶和军火发了大财,渐渐成为江浙巨商。
后来,太平天国李秀成兵围杭州,胡雪岩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但他把危险看成机会,购置了大批粮食支援守城清军抗敌。不料清军无能失守,好友王有龄自缢。胡雪岩于是投奔左宗棠麾下,为其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以保家业。但所耗钱财巨大,一个商人财力终归有限,他又以机灵应变之能与洋人谈判,开我国近代史借外债之先河。此举深得左宗棠赏识,遂保荐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胡雪岩还受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春风得意,又协助左宗棠购办武器镇压回捻起义,成为军火商人。一夕间获利百万,官助商势,商助官银,使他家业飞升,成为官场、商场的红人。此时,胡雪岩开始大兴土木,妻妾成群,生活腐化,当然也没能脱开古训:树大招风,福兮祸依。
左宗棠与当权重臣李鸿章矛盾尖锐,作为左宗棠财政支持人的胡雪岩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排左必先除胡”成为李鸿章的重大策略。同时,胡雪岩与外商之间的勾当也暴露天下,引发左宗棠之疑,他的败相已然显露。尤其他想维持江南蚕业,与洋人竞争,孤军奋战,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渐渐支撑不住。而当年他用钱支持过的清政府,见他抵挡不住,便弃之而去。到了此时,胡雪岩完全败北,妻离子散,人去楼空。人生亦曾富贵,亦曾凄凉,宛若黄粱一梦。
胡雪岩作为一代徽商的杰出代表,他本来可以荣华富贵地过一生,然而其大起大落,败在其成功之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作为一名商人,越俎代庖,干涉到朝廷的“内政”,做了许多本该是政府做的事,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成为左李二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与之相反的另一位清朝“名人”——李莲英。却享尽荣华,富贵一生。
李莲英当时深得太后老佛爷的喜爱,被封为大总管,权倾朝野,许多大臣也怕他三分。然而,李莲英时刻警醒自己只不过是个大太监,深获太后宠爱而已。在一次随同李鸿章、七王爷出巡之时,李莲英没有乘坐为他准备的“专车”,而是坐了一顶不起眼的小轿,晚上也是先服侍李鸿章、七王爷睡下,甚至为七王爷洗脚。
这些并没有白做,因为回朝之后,李鸿章与七王爷争相向老佛爷夸李莲英会办事,说得太后一高兴就赏了李莲英不少珍宝,还连呼“没白疼他一回”。
慈禧去世之后,隆裕皇后即位,李莲英请求告老还乡,并把太后生前所赐最名贵的几件珍宝交出来:“这些本是国家的宝物,奴才私自珍藏了几十年。现奴才还乡,请求皇后娘娘收回宝物!”
像李莲英这么有自知之明的人又有谁不喜欢呢?
所以,千百年传下来的一句古话:人贵自知,在如今的时代还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