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如水,心门即是生门(1)

我以我心作游刃

游刃有余的感觉往往让人心旷神怡,做起任何事情都顺风顺水,一气呵成,心情自然舒爽。庖丁正是此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出炉的刀一样新。然而,当你从来不曾经历“庖丁解牛”这种爽利的感觉,心情往往会低落异常。几乎每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抱负丧失,最后连人生的斗志都消泯无踪,开始任由命运的摆布。这种心态正确吗?当然大错特错,且错得离谱。

南怀瑾先生认为,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在个人修养上臻至很高境界的人,有人戏称他是没有学历却有学问的学者。

少年时,沈从文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在此之前,他已经以行云流水的文笔赢得了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尽管他认真地备课,却在走上讲台看到台下黑压压的学生时,心里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坐着的满堂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里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念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沈从文的做法正应和了南怀瑾先生的观点。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其实生命本该这样的,不用给自己过多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也不要因为做一些事情而找各种理由,就顺其自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前行便可以了。

曾有一位吟游诗人,他一生都住在旅馆里。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和旅馆中度过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这是他选择的生存方式。后来,鉴于他为文化艺术所作的贡献以及他的年老体衰,政府决定免费为他提供住宅,但他还是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为房子之类的麻烦事情耗费精力。就这样,这位特立独行的行吟诗人继续在旅馆和路途中度过余生。他死后,朋友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遗产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囊,行囊里是供写作用的纸笔和简单的衣物;而在精神财富方面,他给世界留下了10卷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

这位诗人的生活是简单而富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有的只是一种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生。南怀瑾先生曾言,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还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还不如放下各种各样的包袱,做最简单的自己。一切都发乎于心地去生活、做事,如此一来生命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精彩,最起码对自己来说是如此。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所以南先生才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与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吧。

参透梦境,活出人生本色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南先生这样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便会顿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

人生不过一场梦,空留慨叹在人间。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悠远。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风景。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南柯一梦”的故事恐怕大家都听过,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红楼梦》中甄士隐解释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可算是对人生如梦最好的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在这里,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虽然人生如梦,但是并不是说世间人都必须看透人生、无欲无求、隐于山林、潜心修道,而是要在生活过程中且行且珍惜,明白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好好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路边的香花野草已经足够观看,远处的美景则可作为欣赏,没必要一定追上前去发觉,也许到了天边尽头,你会发现什么都没有,从前的美景反而全消失了。事实上,很多事物远观比近看要令人心情舒畅得多,奢求倒成了负担。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13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18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禅师:“请问禅师,究竟有没有地狱?”

昙颖禅师回答道:“佛祖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幻境,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果人眼前见地狱,为何不能心中内见天堂?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只要内心平静、无忧无扰,自然无惑。”

太尉又问道:“心又该如何平静?”

昙颖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再问:“不思量后,心归何处?”

昙颖说:“心归于无处。”

太尉又问道:“人若死时,心又归于何处?”

昙颖说:“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说:“可是生是我早已知晓的。”

昙颖问道:“那么请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慨然长叹:“是啊,只知道人生路漫漫,一生都在忙于赶路,却没有发现人生匆匆,岁月蹉跎!”

昙颖禅师点头说道:“百年,如同一场梦。”

百年如同一场梦,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的足印。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不为名利所累,享受现在。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的结果。所以,南怀瑾先生一直在提醒人们,只有珍惜现在,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将名利视如鸿毛;追求生命的圆满,但不放纵欲望;看透人生的终极悲剧,但不悲观失落。在淡泊中坚守,在繁华时清醒,以淡然为底色,成就生命的华章。在如梦的人生中,潇洒处世。在生命终点处,回望前尘,亦觉人生无憾,从而不悔恨、不悲伤。

这样的人生态度,于非洲的戈壁滩上生长的小花有一种真实的相似。这种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摇曳多姿的四色鲜花。然而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宣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最耀眼的光彩。说到底,花朵易逝,月圆又缺。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圆月,还是长如灵龟、银杉,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不去做春秋大梦,不去奢望万年永存,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即便短暂同样无憾。我们可以不必追求出生、死亡多么伟大,也不必为了大富大贵而蝇营狗苟,只要活得自在、逍遥,活出本色,感到幸福便足矣。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此。

似有实无的大自在

何谓自在,恐怕就是一种毫无阻碍的逍遥。在庄子看来,“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这种境界就是逍遥,其名为“撄宁”,一种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能凭依的“无骨”境界。南怀瑾说这就是庄子的自在境界。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禅院的草地枯黄了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枯黄了很难看,”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小和尚摸摸头不解。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自在的境界就是这种“随”的精神,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患得患失。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不是随便,是一种自在的把握。

南怀瑾先生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得道的人在这个世间已经把握到了万物的根本,就像婴儿拿到一个心爱的东西。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全力,而是把力气放到了若有若无间,安详宁静却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的境界了。做人也可以用这个道理,即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