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 医学纲目
  • 佚名
  • 3228字
  • 2015-12-26 17:01:30

每用时,先以猪蹄汤洗去脓血,挹干,以鹅翎拂药,涂四围,凡赤处尽涂之,但留一小口,如钱大,以出脓血。凡用疮药上,久则药干,勿令绷急,须常用醋拂湿其药。初便一日洗换药,十日后两日一换。(肉冷恶寒者不宜用。)猪蹄汤治一切肿破,消毒瓦斯,去恶肉。凡疮有口,便用此汤濯洗。

白芷 生甘草 羌活 露蜂房 黄芩 赤芍药 川归(等分)上为粗末,看疽大小用药。如疽大, 猪蹄两只,只用白水三升煮软,将汁分为两次,澄去面上油并下面渣,却将药末投其中,再煎十数沸,去渣,以故帛蘸药汤温洗薄揩,恶血恶肉随洗而下。洗讫,仍避风,忌人口气吹之,又忌狐臭人、月经人。

痈疽有死肉不去者,用白丁香、霜梅,深则 之,浅则干掺于膏药上,甚妙。

〔海〕又方 膏药内入雄黄巴豆少许,不伤好肉,止去恶肉。不惟恶疮,凡痈毒有恶肉者俱可去。

又方雄黄散以雄黄一钱另研,巴豆不去皮,研如泥,入乳香、没药少许,再研细。少上,恶肉自去。

〔《保》〕 治恶疮有死肉者及追脓。

白丁香 轻粉 粉霜 雄黄 麝香(各一钱) 巴豆霜(三个)上细末,新饭和作锭子,用之。

〔丹〕治疮疽攻肿, 肉突出。乌头五枚,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古今录验》)诸痈疽有肉凸出数寸者,更于凸出疮门求之。

〔《精》〕神异膏治诸般恶毒疮疖,发背痈疽,其妙如神。

露蜂房(要用蜂儿多者为妙,细剪净一两) 全蛇蜕(以盐水洗净,焙干,半两)玄参(半两,去芦) 绵黄 (三两) 黄丹(五两,研细后入) 真麻油(一斤) 杏仁(去皮尖,切小片,一两) 男子乱发(洗净,烙干,如鸡子大)上件药,先将麻油入银铫中,同乱发于风炉上慢慢文武火熬,候发焦熔尽,以杏仁投入。

候杏仁色变黑,好绵滤去渣。再将所熬清油入银铫内,然后入黄 、玄参二味,慢火熬一二时,取出铫子,安一冷风炉上。候半时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蜕二味,将柳枝急搅,移铫于火上不住手搅,慢火熬至黄紫色,用绵滤过后,复入清油在铫内,乘冷投黄丹,急搅片时,又移铫于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搅千余转,候药油变黑色,滴于水中凝结成珠子,则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时,必候得所。然后用瓷器内封收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过,稍硬难用,却入少蜡熬添麻油在内,瓷器盛封,盖于甑上蒸,乘热搅匀,收而用之。膏药熬成了,须用所盛瓷器,置净水盆中出火毒一昼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药极难,于火候须耐烦,看火紧慢,火猛即药中火发,千万谨戒。(膏药方甚多,效无出于此。)〔垣〕热疮寒膏药当归身(水洗,焙干,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一百个) 黄丹(研细,六两)肥嫩柳枝(三两半,切如寸许,水洗干) 肥嫩桃枝(一两,切作如寸,洗净干) 麻油(一斤)上件,先熬麻油热,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绵裹当归、杏仁同煎,至柳枝黑焦为度,去药渣,滤油澄净,抹去铫中渣滓令净,再上令沸,旋旋入黄丹,熬成滴水中不散为度。

寒疮热膏药与寒膏药同,只将当归身改作当归梢,桃、柳枝分两倒过便是。

刘氏贴发背痈疽,脓尽四面皮粘,恐有脓毒攻起,宜用逼毒散方。

黄药子 白药子(各一两) 赤小豆(二两) 雄黄(一钱)上为末,水调敷。

治发背痈疽,脓尽生肉平满,宜用紧疮口生肌青散子。

槿花叶(盛时收,阴干,取四两为末) 青赤小豆 白芨(各二两)为末,临时用槿花末三钱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钱匕,相和新汲水调摊纸上贴四畔,中心疮口不用贴。

〔垣〕敛疮口方木香槟榔散用之决无疼痛,以蜡油涂覆疮上,生肌敛肉,甚速,必无恶血,疮口疾合,易取平复,惟膏粱热疮所宜用也。贫人害地之寒湿外来寒疮者,禁不可用。

木香 槟榔 黄连(各等分)上为极细末,根据前调用,湿则干贴。

治寒疮敛疮口药。

当归身(一钱,洗净,晒干) 青皮(二分,去白) 木香(一分) 黄连(五分)上四味,为极细末,蜡油调涂,取效甚速。

〔《保》〕疮口大者,乳香散。

寒水石( ) 滑石(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半两) 脑子(少许)上各研细和匀,少许掺疮口上。

〔《撮》〕桃红散敛疮口,定痛,辟风邪。

滑石(四两) 乳香 轻粉(各二钱) 小豆粉(一两) 寒水石(三两, )上为细末,干掺口上。一方改小豆粉为定粉。

〔《精》〕有人患背疽已溃,如碗面大,视五脏仅膈膜耳,自谓必死。用大鲫鱼一枚,去肠脏,以羯羊粪入其中,烘焙焦黑极燥,为细末,干掺之,疮口遂收,至今无恙。此方累用有效,须候脓少,欲生肌肉时用之。

〔《保》〕又方治疮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钱) 定粉 风化硝(二钱) 白矾(二钱半) 乳香 没药(各一钱)上为末掺之。

〔《精》〕生肌散寒水石(锉) 滑石 乌鱼骨 龙骨(各一两) 定粉 密陀僧 白矾灰 干胭脂(各半两)上为细末,干掺用之。

平肌散治诸疮久不敛。

密陀僧( ) 花蕊石( ) 白龙骨(各一两) 乳香(另研) 轻粉(各一钱)上为细末,和匀干掺。

〔丹〕《精要》论痈疽久而疮口不合,其肉白而脓血少,此为疮口冷滞,乃病气血枯竭,不潮于疮,遂致如此。用北艾叶一把,入瓦器内浓煎汤,避风处乘热用艾汤浇洗疮口四围净肉,以绢帛兜艾叶乘热浇沃,一日一次。洗了,须避风,仍烧松香以烟熏疮口,良久,用神异膏贴之,不可与厌秽之人见。若不能禁忌,疮口难安,药亦无效。夫以血气枯燥,不知补接于内,惟务热洗于外,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而乃归罪于冷滞。大抵溃疡宜洗,若非行补接之药,以实其内,窃恐淋洗有一时之快,少顷恐病体自觉疲惫,有不耐烦之意,非虚而何?可不先议补接乎。(补接,即参、 、归、术之类是也。)〔苏〕乱发、蜂房、蛇蜕皮,各烧灰存性,每味取一钱匕,酒调服,治疮久不合,神验。

(丹溪云∶发补阴之功甚捷。)〔丹〕 收敛疮口,止有柳皮、白蔹煎汤饮之。

〔《灵》〕 眼白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

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玉版篇)〔《精》〕 痈疽破溃之后,其形候有逆有顺。眼白青黑而紧小,一恶也。不能下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二恶也。腹痛渴甚,三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四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肿,五恶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六恶也。脓血大泄,痛尤甚,脓色败臭,气不可近,七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八恶也。未溃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污者,九恶也。更有气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无时,瞪目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错,皆是恶证。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三善也。脓清肿消,色鲜不臭,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五善见三则吉,诸恶见四必危。

痈疽

痈疽所兼诸证

〔涓〕热毒方盛,或发大渴,此是毒攻心脏,令舌干烦渴也。但以补心气药,内补即止。

〔罗〕竹叶黄 汤治发背发渴,通治诸疮大渴。

淡竹叶(二两) 生地(八两) 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 川芎 甘草 黄芩 芍药人参 半夏(汤洗) 石膏(各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五七片,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虚渴者忌用石膏、半夏、黄芩。)金银花散金银花(四两,去土) 甘草(一两,炒)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酒各一盏,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丹〕《外科精要》云∶疽向安后发渴,与加减八味丸。夫当此时血气两虚,当用参、 补气,当归、地黄养血,渴当自止。何必泽泻、茯苓导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黄 六一汤等方,切当。忍冬养血,黄 补气,渴何由作。

〔《精》〕忍冬丸大能止渴,及疗渴疾,既愈之后,须预防外痈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叶皆可用)上入瓶内,以无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研为细末,以所浸酒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无时酒饮任下。

黄 六一汤大治渴疾,补虚乏,常服此药,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绵黄 (去芦,六两,一半生用,一半盐水润蒸,三次焙干) 粉草(一两,一半生,一半炙黄用)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早晨日午,以白汤点服。若饮初杯,用酒调尤妙。

桑枝汤大治口干。

取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

五味子汤大治口燥舌干,此是肾水竭也。

五味 黄 (去芦,生用)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粉草(炙,半两)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无时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