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上十三经注解(12)

十二时中,常念清净。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身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则神行,神行则气散。神聚,则五行真炁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冲和气透,醍醐灌顶。行、住、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中如雷之鸣,耳听仙音无弦之曲。不言而自声,不鼓而自鸣。神气交结,婴儿回转。得观内景,能自言语。见虚无之事,与圣同居。神自出入,天地齐寿,脱离生死矣。

“十二时”二句以入室时言身心清净,效验自呈。下文皆在此二句之中。

莫教有损,十二时中,常要清净。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妙哉!妙哉!

“十二时”,再申二句,以养丹时言,观“莫教有损”四字,便知。

《大通经》约解

涵虚子注

大通者,广大圆通之义也。《经》中无形、无体、无象、无相、无为,皆大无方,通无碍也。

真空章

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存,存而无体。然而无体,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

先天气无质,后天神无方。然神虽无方而运化却有方,故曰:“未尝存也。”“不可思议”,妙用无穷也。

玄理章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静为性,而心在中。一切皆忘,性定心亦定矣。动为心,而性亦在中。一灵独觉,心见性亦见矣。凡人所以不见性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其性即隐。若无妄心,其性即见。以性体本空耳。如空无象,性体湛然。

玄妙章

大道无相,故内摄于其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致静不动,致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颂曰:有法悟无法,无修解有修。包含万象体,不挂一丝头

无相则无有,内摄其有,则还无相之道也。无为则无心,外不生心,则返无为之性也。摄有还无则无相,收心返性则无为。无相、无为,则无边际也。由是而对境居尘,似觉有相、有为。不沉、不落,仍觉无相、无为。六贼万缘,何足挂心哉?静不动定也,和不迁安也。慧照虚变,则元神善运矣。要之,无相、无为也。

《赤文洞古经》约解

操真章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有动之动,阳气也。寂静中生来,故曰:“出于不动。”有为之为,返还也。清净中行持,故曰:“出于无为。”

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生。

无为则神归,神好清也。神归则物寂,清则净矣。不动则气泯,气入亥也。气泯则物生,亥又子矣。

神神相守,物物相资,厥本归根。

相守者,以无合无。相资者,以有还有。如是则后天返先天,而根本固矣。

默而悟之,我自识之,入乎无间。

默而悟者,杳冥生恍惚也。我自识者,一灵独觉也。如此则深入玄通,而无间隔矣。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操真之道得矣。

入圣章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忘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绝众妙之门。

目机静,则慧光自生。耳机静,则心地自澄。无欲观妙,正在此时。得此一妙,则空绝众妙矣。

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天地之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曷有穷终,以语其弊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无方体,高无等伦。天地万物,皆我维持。虽有善言者,亦不能寻究其弊,以其无尽也。世间有尽者,即有弊端可语。道无穷终,安有弊之可语哉?

住世章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久。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世人所以不能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不能使九窍百骸,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无象者,气也。无体者,神也。以神合气,丹道自成,故曰:“全真相济,可以长久。”下九句,明显易知,兹不注。

《定观经》约解

紫霞涵虚子敬述

定观,即佛门止观之义。观即内观、外观、远观、空观也。人能定观,则神不动摇,必能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观空亦空矣。《道书全集》有混然子注,语意支离,未明宗旨,兹照《经》义述之。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读佐,辅也,助也,辅助玄功之臣也。《书》:“周公左右先王”,皆作去声。注:“左右,辅助也。”

夫欲修道,必先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外事乃不关身心之事。忤,拂逆也,拂逆生烦恼,故先舍之,而尽绝之,乃不兴烦恼之心。

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

念:乃的有贪着之念。佛经云,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故须除之、灭之。

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的有贪着:即上节念字,如名利之类是也。浮游乱想,乃是未有贪着者,浮空而来,游思不断,杂乱无章,不关紧要之事也。替:废也。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念即动心,照即返观之心,空即无欲之心,住乃执着之心。不依一法,即万物皆空,而心常定矣。

然则,凡心燥竞。

反言以结上文。

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息心者,佛云安心也。暂停还失者,儒云操存舍亡也。亡则去,去则牵于境。存则留,留则返诸心。心境回环,有如交战。随息来往,故曰:“百体流行。”欲得停留之法,须思调心之理。无非由暂而常,精思既久,乃能调熟。始而暂收,继而常住。千生之业,即上文常住之心也。

少得静已,则于行立坐卧之间,涉事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少:稍也。已:止也。稍得静止,必须境上试过,乃见其心之动不动焉。行、立、坐、卧,处静、处喧,皆境也。作意:持立也。有无动喧四句,皆作意功夫。

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

心好动而收之太迫,必成暴躁之病。气即心中之气,心动则气动。狂即暴之证候,颠即躁之证候也。狂颠犹小,暴躁则甚。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得所者,合宜也。自恒调适者,随其自自在在,安安闲闲也。不着不动,即宽急得所。无恶无恼,即自恒调适。真定:常静也。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求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定。

故求多事,安知无恼不生恼耶?强求就喧,安知无恶不生恶耶?真宅:以静境言。应迹:以动境言。善巧方便者,随心应物,即应迹也。常应、常静,只求能入定功耳。故曰:“惟能入定”。

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定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由定生慧,随其自然。用慧不慧,不慧乃慧。定慧双修,其乐无穷。

若定中念起,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尊人,是其祥也。

祥:兆也。古人有祯祥、妖祥二解,此以妖祥言。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上无覆,下无基,一空而已矣。此定观进一层功夫,即前经“观空亦空,欲岂能生”之旨也。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治也),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余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圆备:则七候皆历尽矣。

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在未然。而说颂曰:知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各是真性动,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知起心更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此经引人修心入道,委屈周全,慈悲至矣。特为依经解义,以揭婆心。涵虚识。

《五厨经》解

(《经》是五言古体句法,极为拗衍,故详述之)

食本子涵虚注

唐京肃明观尹愔真人曰:“夫存一气和泰和,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五脏充满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一气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玄理同玄际。

一气者,先天一气也。和泰和,会合五脏中不和之气也。既合五脏之气,则得一气为道气,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气也。一身由泰和之气,则和气充周,浑然浩然,无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际:交也,两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则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不以意思意,亦不求无思。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际,慧发迟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无思。却要求注意规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无意间,一气生而慧光见,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莫以心缘心,还莫住绝缘。心在莫存心,真则守真渊。

莫以内照之心,外缘人欲之心,则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也。既存绝外缘之心,又莫执住绝缘之心,所谓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也。心在乎内,亦莫存一个在内之心,为法所缚。只要得其真常,静守深渊,《契》所谓“浮游守规中”是也。

修理志离志,积修不符离。志而不修志,己业己无知。

修性之功,先持其志,后离其志。持其志则用志不纷,离其志则委志虚无。若使积力修性,苦持其志,是名边见,必起住心,必与离志之道不相符合。夫维持其志而不持其志,绵绵若存,则修己之业,无庸以己见参乎其间,自自在在,安安闲闲,则清净无为矣。

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

《黄庭经》曰:“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由此印之,诸凡食滋味以养气者,不过暂时融结之气,旋饱旋馁,非一气和泰和之气,长存身中久久定结也。五脏之中,各有泰和为本。至人攒合五气,立为丹鼎。鼎中一气生来,各归诸气之本。我随取之,亦随泄之。取则五气朝元,泄则百骸俱理。《易》所谓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泄:即畅发之义也。

《明镜匣经》

明镜匣,发明黄白细微,有如宝镜出匣,光明清亮。其要在水银一味,其法在先死水银,其本在先炼真土。

太上慈悲,直将大丹要旨,形于竹帛。人能至诚格天,必有太清真人为之抉破微言,则万法皆通矣。仙律甚严,不敢妄注。谨将真经要妙,略吐于圈点之中。

世人不识一,一气生万物。若人知一趣,得一万事毕。一乃水之基,继续东方木。癸铅生辛金,白净莹如玉。二乃火之精,不失庚方父。壬水生黄金,金作中宫土。黄金硃砂父,白金水银母。壬癸水中精,识得为戊己。黑铅非真铅,内有先天水。硃砂非真汞,内有玄元火。水火能既济,不失坤方土。真母不通灵,须用正阳补。取坎复还离,万物归元祖。坤母育婴儿,乾父育妊女。姹女嫁婴儿,却配为夫妇。水火结成团,夫妇自相顾。男女却媾精,媾精生男女。无父不成母,无母不许父。父母全真形,不失真龙虎。龙虎是黄芽,黄芽是真土。真土为至药,至药不离祖。离祖不成丹,成丹真道理。牝鸡不能雏,有母缘无父。空自单卵抱,气散不成子。若要水银死,先须死其母。母死会玄元,方配硃砂父。父母媾真精,方死水银子。水银死为铅,相类坤方土。坤土育婴儿,化作水银母。水银只一味,不离南方火。乾宫有朱雀,坤宫有玄武。玄武产坤银,朱雀化黄土。禀会在中宫,方得水银死。北斗天之枢,内含中宫水。四象会中宫,南北为戊己。真精生乾坤,铅汞为父母。父母是庚辛,实禀西南数。识得庚辛精,才炼中宫土。真土产其中,方镇中央水。若人识真汞,黄金内神火。若人识真铅,白金内神水。二气结成丹,不愁水银死。水火不能识,安知乾汞理?湿土水难干,干土能制水。若知生杀机,便是还丹理。黄金是真火,白金是真水。多少炼丹人,都做迷魂鬼。己土非真硫,戊土非天癸。若将此作土,不识其中趣。水银要相生,水银须生死。要得水银死,须先死其母。先天乾坤精,便是真戊己。乾黄坤体白,黄白药无比。只用黄白精,不用黄白体。黄白精何得?只用硃砂配。硃砂死变赤,方得水银死。水银不能飞,成药在于此。神仙得此精,盗夺天与地。世人得此精,堆金成富贵。一转至九转,九九八十一。若人知此理,密密深固济。收藏不可言,方跻神仙位。得之广济人,不得空浪费。知此如轻泄,天神亦不喜。慎之复慎之,千言并万语。

《金谷经》

金谷歌者,明种药之法也。大丹如黍米,先种于玉田之中,耕耘收获,即得金谷而食之。其要在铅中作,其用在水银一物耳。